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09|回复: 0

国际视野下中国电影业的竞争力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27 18: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2-27
  
通过国际比较,我们可以借鉴电影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将中国电影业置于国际大市场中,去考察其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在发展中蕴涵的机会和威胁,对于我回电影业将有一个更全面、系统的认识
  一、中国电影业的优势分析

  1、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中国电影艺术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就在于其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欧洲艺术电影的坚守,日本新电影的崛起,东欧国家优秀电影的不断涌现,伊朗电影的独树一帜,韩国电影的本土追求,也都向好莱坞电影帝国发出了挑战。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东方文化历史的民族来说,好莱坞电影,不是惟一的电影。

  尽管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中国人自己对本土现实、本土文化和本土体验的殷切关怀是任何国家的电影所无法取代的。而且,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急剧变革中的社会生活为中国的电影提供了无比丰富的戏剧冲突,中国本土电影可以比进口大片更加直接地触及中国观众对现实的体验。这使得中国电影在争取本土观众上处于相对优势。但是,要真正实现这种情感、人文关怀的沟通和认同,关键是如何利用和发掘中国丰富的题材资源,用真正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外国电影人文因素和情感因素大幅度下降,这是中国电影向世界提供新的价值观念、新的情感方式的一个很好的契机。中国电影要抓住机遇,尝试在电影中体现出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冲撞,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杂糅、继承与超越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电影艺术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2、中国电影业已经积累了优秀的创作和演职人员

  近几年来,中国本土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多部影片载誉而归。就票房而言,冯氏电影、张艺谋电影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效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进口大片分庭抗礼。

  仅导演这一行,人才就层出不穷,并且中国导演已逐步摆脱只注重自我欣赏的艺术追求,而关注到大众化的观赏性了,特别是新生代导演更自觉地关注“现代人群”的生存和情感状态,他们的话语方式和美学观念更加时尚、更贴近现代生活。相对于以往的导演群体而言,这一群新生代导演的市场意识也有明显的提高,他们几乎都以市场为创作的主导方向,已有令影坛关注的作品问世。电影演员更是人才济济。关键是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把主创人员的利益与作品的艺术质量联系起来,发挥中国电影创作人员的巨大的创作潜能。

  3、中国电影能够发挥小制作、低成本的比较优势

  尽管中国电影的制作、发行仍然受到资金的制约,但近年来一些小制作的影片屡创佳绩表明中国电影能够发挥小制作、低成本的比较优势。

  当今美国大片的重大特色之一,就是高成本、大制作;重娱乐性,走国际化。统计资料显示,1996年美国每部电影的平均成本 3980万美元,1997年增至5340万美元,成本有越来越高的趋势。目前平均一部电影的制作成本已经达到7000万美元,再加上宣传发行,已经接近1亿美元了。而我国电影的平均成本约为 5007人民币,每部影片的投资规模还不及美国影片的百分之一,有极大的成本优势。特别是中华文化更注重情感沟通而非视觉冲击的审美要求使得我国的电影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多发展低成本、精制作的影视产品,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资金的循环。

  二、中国电影业的劣势分析

  1、电影运作的商业概念有待深入,电影经营人才欠缺

  与电影市场化步伐日渐加快极不相称的是,以整合营销引导制作的生产观念和体制的缺位。具有市场意识和现代电影意识的电影编剧、导演、制片人人才的匮乏,具有市场运作能力、洞悉电影消费心理的专业电影经营人才的缺乏,体制的陈旧,由此导致了电影市场开发手段的陈旧单一。以电影的发行为例,营销理念、策略和方式都尚待改进。常规的软新闻、广告宣传等还是院线公司营销的主打手段。

  档期概念还很不成熟。目前中国电影的档期营销基本上还是一种后期推广方式,中国电影的制作与类型,产品的多样性、差异性、连续性等都还没有自觉地与档期概念结合起来。而实际上,档期对电影的影响,不仅在于何时用何种方式投放什么电影,而且也在于何时用何种方式生产什么电影。

  另一方面,优秀的影院职业经理人才与高速的影院建设相比已经出现了断层。根据调查,院线都将吸引人才作为仅次于影院建设和改造的重要工作。所以说,在一段时间内,专业化的管理和营销人才将成为制约中国电影发展的瓶颈。

  2、中国电影业一些环节尚未清除计划经济的烙印

  中国的电影市场目前整体上具有“碎片型”特征,产业链条不完整。究其原因,主要是电影行业的某些环节尚未摆脱计划经济的烙印,这一点在发行业表现得较为明显。

  在院线制推广中,由于市场化的因素过于弱小,组建时间仓促,院线之间实力、规模及运行机制相差较大,因此当前已经建立起来的院线制还仅仅是一个雏形,只能说它为过去的四级发行划了个句号。

  中国的院线制改革还远远没有完成,这不仅是因为规模小、效益低,更重要的是仍然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模式,市场的作用仍然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同样,院线制中影院所应该享受的自主权,诸如充分的选片权,以影院为主、发行公司指导为辅的票价定价策略等等,也没有得到重视。

  细翻全国37条院线的历史,除少数院线是影院为主体成立的院线公司,其余多数是以原来的省(市)地(市)电影发行公司为龙头组建的,即所谓的翻牌公司。

  在制片领域,中国的电影制片仍然缺乏成熟的产业机制,具体主要表现为缺乏完整的市场化投资机制和产业化的生产机制,如何在产业化的基础上,积极寻求艺术规则、经济规则、文化规则和产业规则的完美融合将是中国制片业面临的问题。


  三、中国电影业面临的机遇

  1、现有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化导向为中国电影业的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就电影业的开放政策而言,可以看出,目前国家的政策导向是放开两头、抓住中间,即对外资放开制片和放映领域,而发行环节维持对内开放的格局,同时积极推进发行领域的院线的整合,加快电影的产业化进程,争取院线做大做强。其积极意义在于利用外资引入先进的电影制作和运作理念,在丰富片源、提高影院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的同时,保持对渠道的控制权,从而能够有效地减缓进口片对中国电影业的冲击,保护尚处在发展初期的中国电影业,为中国电影业的壮大赢取时间。另外,政府还发挥了在扶持国产片上的主导作用。

  在放两头、抓中间的政策框架下,中国电影业形成了较为适度的竞争环境,中国电影的制片业和影院建设近年来都有了长足进步。此外,适度的进口大片数量还培育了观众的观影消费习惯,提高了上座率,激活了电影市场。事实证明,中国电影并没有在入世的)中击下一败涂地,而是在逆境中崛起,开始向市场化迈进,这正是得益于合理、适度的开放策略,使得外部的竞争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了中国电影前行的动力。

  以制片为例,2002年的中国电影,从年初上映的冯小刚的(大腕)到岁末上映的张艺谋的(英雄),在短短的一年中,中国电影(含合拍片)在市场化操作上发生了巨大的飞跃。而在两部大片中间,一批质量较高、又具有一定市场意识的国产电影先后登场,给长久低迷的中国电影带来了缕缕生机。2004年的电影制作领域,由干国家政策对制作环节的开放和对影片市场准入审查尺度的放松,电影的投资和产量都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中国的电影产量目前可以与法国、印度等国家相比较,进入世界电影生产的大国行列。

  2、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消费结构的提升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从众多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这是国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一个转折点,人民的生活消费逐渐从生存型向发展和享受型过渡,由寻求温饱的重视衣、食消费,转向谋求住、行条件的改善,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谋求休闲娱乐,非商品消费日益增加,电影作为人们释放情怀的一种消费模式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

  同时,在巨大的人口数量和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在不断接近电影产业世界先进国家消费水平的过程中,我国的观影人次有着极大的上涨空间。人均可支配收入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迅速,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影院建设步伐的加快这些都为我国电影市场的高速成长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

  四、中国电影业面临的挑战

  1、中国电影业面临严峻的竞争环境

  电视的强大冲击、娱乐消费市场的剧烈竞争、新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崛起都使电影面临着严峻的竞争环境。

  其中,尤以盗版的不良影响为最,购买盗版的便利和便宜使一部分潜在观众被拉出了影院,造成了票房的巨大流失;同时,正版影碟过早上市挤占了影院票房。因为盗版光碟生产周期的一再缩短抢占了正版光碟的市场,由于“倒逼效应”,正版影碟往往会过早上市,没有给影院放映环节留出充分的占领市场的时间,这也加剧了影像制品冲击影院票房收入的问题。网络传播、下载电影的影响也不容低估。利用便捷的网络资源传播、下载电影,可以与影院上映时间几乎同步、甚至超前观影,同时网络具有传播面广、便于复制的特点,下载电影者可以几乎零成本地观看影片。这种新形式对影院票房收入和正版影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

  尽管中华文化的独特语境有其先天的优势,但不可否认全球化带来的西方化、趋同化的文化冲击力。外国电影通过捕捉人类情感的共通点、在视觉效果上的巨大投入等多样化的手段来获取观众,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依赖于其强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将全世界变成美国电影的超级市场,其资本实力、技术实力、开发实力和营销实力,都是目前的中国电影工业望尘莫及的。

  为了开辟中国电影市场,好莱坞各大公司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对中国市场的研究,并试图采用合拍等方式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如通过合拍电影的方式,一方面将中国电影制作系统纳入好莱坞体系之中,另一方面也制造好莱坞化或准好莱坞化的电影来培养好莱坞化的观众。加之中国电影类型的极致性、鲜明性不足,大量劣质产品的混杂,都使电影产品的数量与电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成正比。中国电影整体上还缺乏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缺乏对于本土生活的热爱、体验、思考和真诚。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入侵之下撑起中华文化的表述空间、舞动中国电影的宝剑将是中国电影人需要面临的长期挑战。

  综上所述,从全球的视角来观察,我国电影业的优势、劣势,存在的机会和可能遭遇的威胁如下表所示:

来源:《新经济导刊》2007年第2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10:25 , Processed in 0.2745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