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390|回复: 11

[【文史类原创】] [原创首发]中国是否真有五千年的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7 2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且唯一香火传承的国民,我们向来以自己的悠久历史而自豪.但最近看了些资料后我对我们\"四大\"的地位却是有些怀疑.
不知道诸位是否认同,我个人认为文明的创始应包含三大要素,即城市,语言和最重要的青铜的大量应用.这三者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社会复杂化的动力所在.而其中的青铜器我们都知道是在商代方才有大量应用(根据目前的出土),出土青铜器的年代始于商代前期,至中期才有大量文物发现.晚于两河流域2000年左右,也较埃及晚1000来年,甚至不及印度及希腊.在我们青铜大量应用的时候,苏美尔战士已经在用铁刀互相拼杀了.能制出长条型武器如刀剑昭示着比较成熟的冶炼技术,而我们的铁器,众所周知是在战国时才得以应用于军事,1千多年的差距让所有曾吹嘘中国悠久历史的我十分汗颜.

中国的文字也始于商代,关于夏,有记录的实在是寥寥无几,且传说轶事类多于严肃的史家记载,几乎可以说夏是一个传说中的朝代,故国际上有些历史研究者只承认中国的历史从商开始,约3600年,而不是我们所谓的上下五千年.夏都无迹可考,三皇五帝更是虚无缥缈.国内很多人认同夏朝为中国的拿饔芯菘煽嫉钠鹗?前后算起来也只是4000年.

综上,我觉得上下五千年的说法也只是同万里长城一样是个概数,只可能少,不会多.以前看过的所谓三皇五帝统算至今的六千年历史只怕是靠不大住.抛砖引玉,望诸公不吝赐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8 09: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按照版规进行分类,更改发帖格式~~
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8 14: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中国青铜器在新石器晚期就已经出现,如果我没记错,甘肃一新石器遗址出现过青铜小刀,到夏代(国内公认的二里头文化)出现不少青铜容器,所以青铜器不是自商开始!
第二:你所说文明三大要素,即城市,语言和青铜,已经是老观点了,仅举一列,如北美印第安人在西班牙人踏足之前,没有金属工具,照样早就辉煌的古代文明,难道你说印第安人就是野蛮人?你所认为的 “最重要的青铜的大量应用”也没科学根据,至少我没听说过~
第三:关于夏文化,国际固然没有定论,不等于不存在,当年顾先生等“疑古论”还怀疑商周呢~~ 考古已经证明,商周存在,因此司马迁的三代说我认为是可信的,当然很多工作值得我们去做。夏文化这么多年研究取得很大进步,断代工程已经基本确立了夏的起始年代(虽然有人称之为御用工程),我们还是认可其中科学性和学者付出的汗水的~  另外我对于所谓国际认可那种“外国月亮圆”看法是有怀疑的!

   当然从夏至今,我们只有4000年文明史,5000年是包括三皇五帝传说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8 20: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中国青铜器在新石器晚期就已经出现,如果我没记错,甘肃一新石器遗址出现过青铜小刀,到夏代(国内公认的二里头文化)出现不少青铜容器,所以青铜器不是自商开始!
二里头及红山出土的多为铜屑,且多为黄铜,并无青铜器的发现.国际上的观点是(如恩格斯,摩尔根)铁器的使用标志着文明时代的形成,而国内很多学者倾向于大量使用青铜器的青铜时代.你所谓的青铜小刀只是算黄铜青铜时代过渡的产物,缺少其他出土的证明.
第二:你所说文明三大要素,即城市,语言和青铜,已经是老观点了,仅举一列,如北美印第安人在西班牙人踏足之前,没有金属工具,照样早就辉煌的古代文明,难道你说印第安人就是野蛮人?你所认为的 “最重要的青铜的大量应用”也没科学根据,至少我没听说过~
以玛雅为首的印第安文化是成就了辉煌的古文明,但所说的"在西班牙人踏足之前,没有金属工具"我不知道你是从何得出这种结论.仅仅以印加文化而言,"印加人还长于金属冶炼和加工,已能开采金、银、铜、锡等金属,生产工具和武器以青铜制造。金、银、铜等制作的首饰和日用器皿也很精巧。主要手工业部门除金属加工外,还有制陶、纺织等行业。"我朋友在耶鲁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都见到许多印第安文化的青铜器具.文明形成有"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单一说"等等,不一而足,我也只是持其中的一种,至于青铜的大量应用也是不少学者的观点,可以参看孙进己,干志耿合著的<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理论研究>,江林昌的<摒弃中国古文明研究中的两种误解>
第三:关于夏文化,国际固然没有定论,不等于不存在,当年顾先生等“疑古论”还怀疑商周呢~~ 考古已经证明,商周存在,因此司马迁的三代说我认为是可信的,当然很多工作值得我们去做。夏文化这么多年研究取得很大进步,断代工程已经基本确立了夏的起始年代(虽然有人称之为御用工程),我们还是认可其中科学性和学者付出的汗水的~  另外我对于所谓国际认可那种“外国月亮圆”看法是有怀疑的!
虽顾颉刚等一头扎进故纸堆中,止步于西周,怀疑夏商的存在(鲁迅亦曾在神话新编中对其冷嘲热讽),然我们根据目前的各类资料,出土都可以确定商的存在.而夏还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朝代.<史记><吕氏春秋><尚书>等对其都语焉不详.我本人倾向于其存在,但是若要确定,确如一文兄所言需要"学者付出的汗水".外国月亮不一定圆,但国内看月亮有些人却会关心则乱,即便不是圆的也扯成圆的.国际认不认可是一回事,研究有没有做到国际认可的水平又是一回事.目前国内对此都有很大争议,我所举的国际看法也只是列一家之言,毕竟历史研究也是需要交流,借用国际看法,无可厚非."一文"兄此说倒是有民族感情作祟的成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8 20: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robertchrs2006-12-18 09:16发表的“”:
请按照版规进行分类,更改发帖格式~~
谢谢合作!


抱歉,已更改分类,现在应已合乎规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8 20: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里头及红山出土的多为铜屑,且多为黄铜,并无青铜器的发现.国际上的观点是(如恩格斯,摩尔根)铁器的使用标志着文明时代的形成,而国内很多学者倾向于大量使用青铜器的青铜时代.你所谓的青铜小刀只是算黄铜青铜时代过渡的产物,缺少其他出土的证明.”
那我让你看2件二里头青铜容器吧~~

至于你说的印第安人金属工具,那也很少,那些金字塔大部分靠石制工具建造

请你不要改帖子,改完帖子语气当然变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8 20: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你说的“我所举的国际看法也只是列一家之言,毕竟历史研究也是需要交流,借用国际看法,无可厚非."一文"兄此说倒是有民族感情作祟的成分”,不错,我是中国人,怎么没有民族感情,哪一个民族不是要拼命宣扬自己文化?韩国还把大量中国文化窃为己有呢~~~~ “作祟” 二字请收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8 20: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了吧,二里头不仅有青铜器,而且工艺相当先进,不是“二里头及红山出土的多为铜屑,且多为黄铜,并无青铜器的发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9 02: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时失言换来一文兄的三个回帖,可算是意外之喜
每个民族是要宣扬自己的文化,我们讨论中国的上古史也隐含有这种目的或效果,但历史研究需要不断心平气和的交流,而不是时刻用警惕的目光看着国外.如一位史学家说的"任何一个不抱偏见的学者,对中国的学术成就应当会深表激赏并深受鼓舞。但另一方面,就像奥运会零的突破一样,我们的成就若要获得世界的公认,也必须通晓和遵循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由于对国际同类研究现状所知甚少,国内学者的视野过于狭窄,研究方法过于陈旧,论证程序存在不少问题,这好比用国内自己认定的过时标准来申报世界记录,自然难以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同"

"作祟"二字本无太多含义在内,一文兄提出自当收回,若有冒犯尚望见谅.

回到正题.我先请一文兄看两个例子
 一个例子是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的国家。文献中记载,大约于公元1155年前后成书的《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提及国王出现在公元500年左右,这很容易使历史学家将其作为国家出现的依据。但是经考古学独立研究认定,一个真正的国家要到公元780年左右默西亚(Mercia)的奥法国王(King Offa)或公元871年韦塞克斯的艾尔弗雷德国王(King Alfred)时期才形成。十分明显的是,历史文献记载的所谓“国家”实际上是现代科学概念的“酋邦”。

  另一个例子是埃及。从文献证据而言,古埃及的国家形成一般认为从上埃及和下埃及政治统一的王朝开始。但是考古学的独立观察认为,当纳尔迈在征服了三角洲地区之后,其统治方式仍然是南方酋邦的延伸,标帜一个国家的特征一直要到第2王朝才真正出现(参见<二里头、夏与中国早期国家研究>)

夏首先见闻于史书是在西周,横亘数百年的商朝对它的上任只字未提,上万片出土的甲骨文材料对其置之不理.如此反常的一个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现在对夏的研究都是基于西周及以后的史料记载,年代久远,可信度值得怀疑.我个人观点夏即便存在,也可能是以酋邦的方式而多过于国家的形式存在着.所以它的历史对商朝才是段空白,而由于后文所说的周人自称"有夏",造成日后诸多文献的错觉认为夏是我们的首个国家.

二里头文化跨度很大,且其下还包含着二里岗遗迹,出土之物是否就属于夏朝之时的文物尚值得怀疑.国内对此的争论也没有平息过.

王宁在<“夏居河南说”之文献考辨:兼说二里头文化非夏文化 > 中指出"夏人居于河南说和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都斟鄩说都缺乏可靠的文献依据,那些文献都是由于古代学者把《逸周书·度邑》中武王所说的“有夏”错误地理解成商以前的有夏后,逐步附会、演绎出来的,并非真是的古史记载;《度邑》中的“有夏”实乃周人的自称;河南伊、洛地区应是商人的活动区域,二里头应为先商时期某商王的都邑;夏都斟鄩当以山东潍坊的斟城说为是;夏人的活动区域是在今山东省及其周边地区"这种说法已经完全推翻了二里头为夏代遗址的结论.

1995年以后,受到埃及、两河流域考古纪年成就的激励,国务院决定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结合天文学、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多门学科,应用较先进的断代技术,将包括夏在内的三代研究推向了高潮。1999年《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结项验收,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在名为《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中列举三段文献证明夏在史书上的记录.现摘录如下:
1、《逸周书·度邑解》:“武王曰:‘……自洛汭延于伊汭,据阳(《史记·周本纪》作易,当是昜之形讹)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涂,我北望过于有岳,鄙顾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

  

2、《战国策·魏策一》:“吴起对曰:‘……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睾在其北,洛伊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

  

3、《国语·周语上》:“伯阳父曰:‘……昔伊洛竭而夏亡。’”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条,据学者考证,《度邑》确为西周文献,是一篇真《周书》,司马迁把它录入了《史记·周本纪》中,是可信的古史资料。可是要把其中武王说的“有夏”理解为殷商以前的有夏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武王说的这个“有夏”实是指周人,也就是周人的自称。杨宽云:“‘其有夏之居’,旧注以为是说原是夏代的国都,这是错误的,屈万里说:‘周人自谓其国曰夏,《尚书》……区夏、有夏皆谓周也。此有夏亦当指周言。其,将然之词,言此地将为周之居处(意为京都)也。’这个解释是正确的。周人自称‘我有夏’(见《尚书》的《君奭》、《立政》),‘有夏之居’既是‘周居’,所以《史记·周本纪》下文接着就说‘营周居于洛邑而去’。

杨先生的解释无疑是正确的。周人自称为“有夏”,是因为周原是夏王朝方国部落联盟的成员方国,而且是轴心集团姬姓氏族的成员,周人的姬姓实际上就是姒姓,姬与姒只是同一姓的不同写法而已,就像春秋时期齐国的陈氏又写作田氏一样〔3〕。因此,自夏朝以降,周人一直以夏人的嫡系正宗自居,自称为“夏”、“区夏”或“有夏”;夺取天下后,把姬姓和与姬姓有亲缘关系的国族称为“诸夏”,其他姓氏的国族便是“蛮夷”。因此,周人文献中的“夏”或“有夏”,只有极少数是指殷商以前的夏,大部分是周人的自称。

同样的理解错误在其后频频发生,<吕氏春秋>,<史记>,<战国策><国语>等等不胜枚举,而基于此类资料的后人研究当然也是难以取信的.

所以简单地说二里头文化能否归于夏尚未有定论

至于金字塔,我想光靠石器是不可能把岩石凿地平整光滑的吧?即便有金属工具,这也还是个庞大的工程.玛雅本身就是个不解之谜,但是单按常理来说没有使用金属器具的话是不可能完成金字塔的建造的.且玛雅是印第安唯一拥有文字的部落,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石碑雕塑,文字,如果没有金属器具,他们又用什么在石碑上留下痕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9 09: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咱们都就事论事,不对人,纯粹学术看法,都不会生气,抛砖引玉,也希望更多书友参与~~~~~   

“二里头文化跨度很大,且其下还包含着二里岗遗迹,出土之物是否就属于夏朝之时的文物尚值得怀疑.国内对此的争论也没有平息过.”

我对此两点说明:
1、二里岗属于早商文化,以郑州二里岗命名,要存在,那也在二里头遗址地层之上,不在其下。况且至今二里头遗址尚未发现二里岗文化遗存。
2、二里头文化年代基本在BC1600年前,属于夏文化基本已有定论,国内学术界都公认,你反对,请指出反对的专家学者和他们著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9 15: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参考王宁的<“夏居河南说”之文献考辨:兼说二里头文化非夏文化 >
  

就现在能掌握的古文献记载上看,在夏代,伊洛地区本来是商人的活动范围,所以偃师二里头应当是先商时代(时间相当于夏代)某位商王的都邑,刘绪说:

  

“二里头遗址从调查开始就怀疑与成汤亳都有关,尔后的多次发掘简报也总是把它同西亳联系起来。特别是60年代初一号宫殿的发现,更坚定了这种认识。在1977年第一次全国夏文化讨论会召开之前,这种认识在考古界比较一致,差不多已成定论。”

后又指出
"通过以上辨析,则河南伊洛地区为夏人之居说和二里头为夏都斟鄩说已经完全失去了文献上的依据,仅靠考古发掘的成果立论,那是盲人摸象,很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王玉哲先生说:“田野考古的发掘我们当然应当同等尊重,但是探索夏文化,如果离开夏文化的文献记载,肯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先秦古籍对夏史的记载虽然不如商周的丰富,可还是有不少的,对于这些材料应予以特别重视。但这些材料由于多转录自古史传说,真伪、虚实相杂,特别是汉代以降的夏史材料,更多的是对古史记载的误解、附会、演绎甚至虚造,还有的以后为先,以真为妄,把夏亡后夏人的迁居地当成了其故地,如此等等,难以胜记。因此在使用时首先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辨别其真伪,确定其可信度;二是正确诠释和理解材料的内容,否则就会犯错误,其害尤大于无。把伊洛地区当成夏人之居,把二里头当成夏都,就是因为错误地理解了古史材料而犯的一个极其严重的错误,对夏史研究起了很大的误导作用,至今仍有许多学者在对着二里头遗址研究其“夏文化”,“成果”连篇累牍,恐怕是郢书燕说"

他认为夏不是以伊洛为中心,而在山东及其周边.
王国维说:“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夏自太康以后以迄后桀,其都邑及地名之见于经典者,率在东土。”他说的“东方”、“东土”即指今山东省及其周边地区。杨向奎对古籍中所载的夏代地名作了详细的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夏在中世以前之政治中心在今山东、河北、河南三省间,而以山东为重点,”“中夏以前、启以后夏之政治中心在今山东,其势力及于河北、河南。”程德祺更明确地指出夏就是东夷诸国组建的国家。笔者认为夏王朝故国原本在今山东境内,夏人各部族自称为“夷”,即人,后来桀在鲁西一带为汤所败,夏朝灭亡,其部族流散于四方(主要是西北),后来的“东夷”就是夏王朝没有迁徙的遗民,东夷文化实际上就是夏文化


从考古方面来看,在山东省境内大部分地区都发现了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遗址。我认为可以视作夏的遗迹.

二里头距山东上千里,已基本离开夏时的统治辐射区,史书有云,"夏有万国",二里头应是其中之一,且很可能为商的前身,更有人直接指认其为先商遗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0 23: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不起,可能我陋闻,你说得这人不我不知道, 不过李伯谦, 李学勤, 刘庆柱,阎文儒他们前辈大家, 你应该知道吧? 他们对二里头文化有大量叙述和文章,建议你有空看看, 我就不一一列举了,鉴于你在议论中有几处常识性错误, 如果你对考古学有兴趣, 建议从地层学和类型学学起~  至于你说的夏文化中心在山东,你问问有几个人同意?

转载百度百科:

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

10月下旬,70多位来自大陆、香港、台湾及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学者云集“华夏第一王都”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参加在这里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形成的“意见书”中说:“建议尽早启动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作为夏商都城遗址群,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寻找夏文化

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中国社科院二里头工作队的二层小楼装扮一新,“华夏第一王都”的大碑,也在工作队门口竖起,等待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为其揭碑。在专家眼里,这是一块分量很重的石碑,因为在二里头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庄下,埋藏着中华民族的重大秘密: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这里曾是中国第一个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上演过夏的繁荣和夏商王朝更替的壮阔史剧。

上个世纪,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这给了中国学者以极大的鼓舞,他们希望能从考古学上寻找夏族和夏王朝的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的本来面貌。寻找夏王朝存在的证据,成了近半个世纪中国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1959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率队在传说中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豫西开始了对“夏墟”的考古调查。偃师二里头被纳入学者的视线。这是首次明确以探索夏文化为学术目标所进行的田野考古工作。

此后,中国三代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发掘,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出土了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了它是一处早于郑州商城的具有都城规模的遗址,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成为公认的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遗址。

由于它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所以从发现至今,围绕它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其中最大的悬念是:它是夏都还是商都西亳。“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学术界也都倾向于认为二里头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

20年前提出“二里头一到四期都是夏文化”的观点时,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邹衡孤军奋战,如今,此一“异说”逐渐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年届80的邹衡先生说,“夏的存在与否,在国际学术上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二里头遗址用事实证明了夏朝的真实存在。”

二里头:一个不断改写中国之最的地方

在皓发白首的专家群中,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显得年轻而有活力。正是这位在世纪之交接任队长的年轻博士,用他的城市(都邑)考古学理念,给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迎来了转型和振兴。这种理念着重于遗址的范围与城市布局、城郭遗迹的寻找、礼制建筑的发掘、中心遗址与周围其他聚落的关系等。

几年来,二里头考古工作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绩:廓清了遗址的实有范围,找到了遗址中部的井字形街道、勾勒出城市布局的基本骨架,还发现了宫城城垣,证实了宫城的存在。此外还揭露出部分二三四期宫殿建筑基址,发现一些有关遗址布局的新线索,获得一些包括大型绿松石镶嵌龙在内的珍贵文物。

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称,新发现证明这是一处经过缜密规划、布局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都邑规划性的判明,对于探索中国文明的渊源具有重大的标尺性意义,为人们研究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夏商文化以及中国早期城市与宫室制度、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的形成等课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说起二里头,许宏喜欢用5个“中国之最”来形容:这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发现有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铸铜作坊,还发现了最早的车辙痕迹,将中国发明双轮车辆的年代前推了300多年。

“把二里头遗址放到其出现前后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的每一项发现都牵动人心,并有理由相信,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还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之最出土”,对未来,许宏充满自信,“殷墟的发现曾震惊了世界,二里头将像20世纪的殷墟一样,引领21世纪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走向新的辉煌。”

约公元前3000年至前1500年这一千多年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急剧动荡的社会大变革。这一变革可以用文明化、国家化或社会复杂化来概括,作为中华文明最早阶段的夏商周三代王朝文明,即诞生肇始于这一时期。这一时期一个大的分水岭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此时,数百年异彩纷呈的中原周边地区的各支考古学文化先后走向衰落;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覆盖广大地域的核心文化,即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典型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在极短的时间内吸收了各地的文明因素,以中原文化为依托而迅速崛起。二里头文化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

发现“龙图腾”

当刘庆柱揭开红色绸布、一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复制品)展示在世人面前时,在场的70余名专家学者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中国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最为精彩的一幕。

这件距今至少3700年,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被学者正式命名为“中国龙”,认为它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绿松石龙形体长大,总长70.2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至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

将之命名为“中国龙”的考古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杜金鹏阐释了其中的原因:“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期一件名为“何尊”的青铜器上,其铭文将包括偃师在内的洛阳平原称为“中国”,意为“天下之中”。“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看,二里头遗址地处最早被称作‘中国’的地方,所谓‘天下之中’的洛阳平原,又是我国年代最早的‘中国’即第一个王朝都城所在地,那么,二里头遗址所见的龙,自然就是天经地义的‘中国龙’”,杜金鹏说。

虽然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有许多比二里头还早的龙的形象,如距今7000多年的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猪龙等,但它们跟秦汉以来的文化没有直接的联系,杜金鹏说,“从文化传统的亲缘关系上看,只有中原地区发现的龙,从夏、商、周到秦汉一脉相承,从这个意义上讲,发现于二里头的龙形器是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源头。”

杜金鹏说,偃师二里头被学术界推定为夏代都城遗址,而夏王朝被学者认为是中国第一个中央王朝,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龙文物,应该视为华夏民族共有的最早的龙图腾。

据龙的发现者许宏博士介绍,它是在二里头宫殿区一座高等级贵族墓葬中被发现的。当时,它被放置于墓主人骨架之上,由肩部至髋骨处。这引起了专家学者对绿松龙的用途及墓主人身份进行种种猜测。杜金鹏推测,它是一个在红漆木板上粘嵌绿松石而成的“龙牌”,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富有冲击效果,是在宗庙祭祀典礼中使用的仪仗类器具。

除了绿松石龙,二里头遗址还发现有其他与龙有关的文物,如陶器、铜牌饰上的龙图像,有的似蛇,有的脱离了原始形态的蛇形象,有爪有鳍。据目前所知,在全国现有250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集中出土龙文物的只有作为都城的偃师二里头遗址,且都是出土在宫殿区或其附近重要地点如铸铜遗址或祭祀区。专家认为,这表明二里头时期,龙文物的地位是显赫尊贵的,是与夏王和其他贵族密切相关的,龙已经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代表了王权,这种观念代代相传。

新的考古发现,使一度归于沉寂的中国考古界关于夏商分界的讨论重新出现新的兴奋点,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关于二里头文化与夏商文化的关系问题,持不同观点的学者都能从新发现中找到有利于自己的证据,“这完全是两个声音,但有一点值得放心,无论持什么观点,没有人怀疑新发现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说。“从新发现中,人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脉动了,”许宏说,但作为都城的二里头,它的内涵布局及其演变过程、它的文化面貌及其背后人们共同的社会生活与组织结构、它的族属国别以及人地关系等诸多课题,目前还只是粗线条的把握。就其族属和国别而言,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论的范畴,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问题的最终解明,仍有待于带有较多历史信息的内证性遗存比如文字的发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3 04:42 , Processed in 0.20590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