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743|回复: 1

[【文史类原创】] (自创论文)课堂教学呼唤生命的回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 10: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堂教学呼唤生命的回归

内容提要: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拓展人的生命价值。课堂教学是教育提升生命的主阵地。传统课堂忽视了人的生命意义,使教师和学生陷入一种生命缺失状态,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必需通过“活化”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有效资源,唤起课堂的生命潜力,让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活力。大教育家张伯苓说:要教出“活孩子”而不是“死孩子”。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给知识注入生命,把孩子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去遨游,点燃孩子求知的欲望,绝不能把学生教成做题的机器。我们要求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把粉笔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每个孩子都可以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同学手里都有一支粉笔,随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到黑板上。
关键词:
生命  课堂教学  呼唤
  在世间的一切事物中,生命是第一宝贵的。教育最可贵之处就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拓展人的生命价值。人本主义教育家们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使教育真正回归到本真的意义上去。而长期以来,人们为了求功利的目的而形成了制度化、非人格化的教育,如应试教育,只见分数不见人,教师与学生在考与被考中变得紧张而功利,也使得教育失去了生命的本来意义。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它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潜力,只有唤起参与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的生命力,才能够促进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才能使课堂显现出生命的活力。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无视生命的潜在价值,力图探求课堂教学的模式化、形式化,忽视了教育的人本特征。学生就好像羊群一样被赶进教育的工厂,在那里无视他们独特的个性,而把它们按同一模样加工和塑造,教师也被迫或自认为被迫以别人给他们规定好的路线去教学,学生在那样一个狭小封闭的空间里,读着自己从不曾体验到其意义真谛的教科书。这样教育学生或许可以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可却失去了灵性与激情,享受的过程变成了被动的接受。长期的下去使学生精神压抑,消极被动,对学习无兴趣,使学生在学前和学校学习初期对学习的好奇心逐渐低落,甚至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对学习的恐惧与厌恶,以至今天校园逃学、旷课现象屡见不鲜,而教师也在应试竞争中身心疲惫,整个职业生涯实质上处于与学生的对立和隔膜中,渐渐的,他们对教学和学生失去了兴趣,导致对教学的敏感性下降、精神低靡,对周围新鲜事物的产生漠不关心,更不用说及时的提供给学生。近年来,教师虐待、殴打学生的事件也是时有发生的。这样的教育长此下去,造成了师生人格的异化和人性的破坏,这不能不引起重视。
  人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是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存在,具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状态。在教育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一个完整的人来参与课堂教学的。他们都需要通过别人的尊重,自我的实现来展示自己生命的价值。真正的教育应珍视人的生命的价值,在帮助人的生命中呼唤人的回归。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它也是呼唤教育生命的主渠道,因此,要转变课堂教学,从更高的一个层次—生命层次,以历史生态的眼光,关注参与课堂教学的教师,学生以及他们之间的有效互动。同时,还要关注影响课堂教学的物质因素,如教材、教具、教学环境等因素,还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本质。让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教材的开发—生命回归的源泉
  教材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学生能否从教师提供的教材中感受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关键在于教材的选择和利用,它是呼唤课堂教学生命回归的源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的教材类型也在不断的扩充,教材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报刊、杂志、网络以及室外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地质考古都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它们能为学生提供自然科学、人为科学等知识和能力.但是并不是任何提纲知识和能力的材料都能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面对包罗万象的教育资源,必须有选择地加以利用,使教材能引导师生共同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对大自然的多样与和谐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发出由衷的赞叹,使其真正体验和感受到生命的光辉.
  如何才能使教材透射出生命的光辉,使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呢?首先,教材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教材应适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能满足学生现有的兴趣要求,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同时,还要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防止“两张皮”的现象,即学生在学习教材后并不知道所学的知识对生活有什么帮助,对心灵有什么启示,更感受不到收获知识的喜悦。实际上,这里的“对学生有帮助”,实指能激活学生的心灵,能使他们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力量,这种力量会引导他们开拓富有创造力的未来生活,获得思想上的升华。
  当然,单单选择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材以提升学生的生命潜力是远远不够的。人的存在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他在不断的变化中成长,对事物的理解也要受到知识结构、心境、环境以及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个人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对教材的理解也是多样的。另外,学生正处于身心上尚未成熟时期,他们缺乏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层,还不能真正的理解生命的价值。例如,学生在学习《麻雀》一文时,由于缺乏生活的阅历,许多学生只能理解到老麻雀与猎狗的争斗,但是对隐藏在背后的老麻雀对小麻雀深深的母爱尚理解有限,还不能完全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还比如在学习《夏夜多美》时,学生只认识到夏天夜晚的美丽景色,而没有真正认识到小动物们是怎样救出小蚂蚁并且送它回家的那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是更没的。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敞开心扉,共同开发教材的深层意义,感受教材背后的人文情怀。可见教材的“再次开发”是十分重要的。教材的二次开发者不仅限于教师,还包括学生,主要指教师和学生从使用的教材中挑选出他们认为合适的材料,然后加以讨论,挖掘出教材背后深层的价值,即生命的意义。教材的利用如果只停留在知识技能的学习,那只能说是物的层面的教育不,教师和学生应该在这一层面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而不因于教材,让学生从多角度探索其精神意义,获得情感体验,从而上升到人的层面的教育,使教师和学生都体验到一种生命的关注和热爱。
  二:环境的创设——生命回归的催化剂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一种“去情净化”的教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固定的桌椅,学生的学习从书本到书本,没有促使学生产生激动、惊奇、困惑的情境。由于学生被困于一个狭小的固定的,呆板的教学环境中,人无法与环境进行开诚布公的意义对话,学生的经验世界日益萎缩,师生、生生的交流日益减少,学生的好奇心磨灭了,创造性消失了,教师教学的热情也被扑灭了,由此导致了“无生命的课堂环境”,使师生处于生命缺失状态。
  著名教育家马拉古奇曾说;“教育乃是由复杂的互动关系所构成的,也只有环境中的各个元素参与,才是许多互动关系实现的决定性关键”。可以说,要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少不了良好环境的介入与支持。课堂环境属于课堂的潜在因素,它潜藏着一定的价值、观念、美等,通过无意识的感染与熏陶、认同等方式影响着课堂教学参与者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课堂环境可以促进和推动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课堂教学环境包括物化环境和人化环境。物化环境主要提供课堂教学所需的物质环境,如教学设备、场所等。良好的物化环境应透着生命的气息,是积极的、向上的、人本的。它能使学生和教师产生情感上的愉悦和亲和力。人化环境主要指教师和学生作为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而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心理氛围,这种氛围对师生的自我感觉,人生态度都有重大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能否从内心深出感到一种生命力量的涌动,物化环境和人化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因此,应为课堂教学创造一种人性化的、有生命力的环境。
  在物化环境创设方面,应力求“活化”环境,使人与环境对话,使人能从环境中感受到审美、活泼、向上等蕴涵的教育价值。这就要求要利用课堂有限的空间。如:墙壁、板报、生活角去营造出一种“会说话的环境,使境与人达到共鸣,例如:我校利用有限的空间在校园里大量栽种花草树木美化校园,并在墙壁上画上了喂小鸡、浇花、唱歌跳舞以及各种体育活动的图标和鲜明的墙头标语。既有趣味性,又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的环境建设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一方面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一方面启迪学生思维,引导他们积极的探索的发现,教育他们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人化环境方面,主要是师生共同营造一种宽松、名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使学生能够感到关爱、尊重和温暖等。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一个人只有在心理安全的感觉中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才能完全的自由想象和自由的 发现。只有在这样的充满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与尊重的环境中,学生才能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个人的生命力才能得以彰显,真正感受到一种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
  三:课堂教学过程人性化-——生命回归的主阵地
  学校教学活动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育生命潜在的最直接的体现。因此,对人性化教育的呼唤可以浓缩于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的人性化,唤起生命的回归。关注生命的课堂教学是以人性化的教育目的为前提的。传统的教学以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为目的,忽视人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生命的潜在力,重知识而轻情感、内心体验,最终丧失了人的内在的人格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使教育迷失了方向。实际上,教育决不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追求的结果是生命价值的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的满足。
  人性化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过程。从教师教的方面来说,教师首先应在观念上发生转变,变“教学”为“教化”。教师不仅提供知识和技能给学生,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将这种文化底蕴所表现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渗透在学生的品格、情感、气质乃至整个生命中。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变“接受”为“探究”。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必要材料,一定的知识背景,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和发现,建构起自己的知识,获得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语文时,第一单元都是有关描写春天的课文,在第一单元结束时,我安排了一节实践课,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春天,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写一写春天,孩子们就沉浸在欢乐的课堂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春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作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观察者、参与者,一同与学生体验收获知识的成功与喜悦。在学生学的方面,课堂教学的人性化首先体现在学生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包括人格空间、思考空间和生活空间。他们能在这样的空间中自由的探索,进行自我教育;其次,学生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如选择适合自己认知风格的学习方式,自己喜欢的活动等;另外,学生应获得自我展示的机会,实现自我。关注生命的课堂教学,除了教师教学的和学生学习的改变之外,还不能忽视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对治关系是基于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彼此敞开精神进行沟通,将各自真实的想法、情感坦率的显露出来,这样又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理解与尊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形成良性循环,将使课堂教学气氛和谐、心情愉快,师生之间的配合默契,课堂成为一种精神享受,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尊严,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快乐。师生都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化,或许这种变化将永远的改变他们的一生,引导他们朝着更加光辉的人生道路不断前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这无疑是一种生命回归的教育。
  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饿、复杂的、开放的体系,也许不能穷尽一切可唤起生命潜力的源泉,又能心怀一种信念去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那就是:教育永远是以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为最终目的。否则,教育会失去自己的真正意义。

论文参考文献: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
作  者:博道春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新课程的互动关系        作者:博道春
2.课堂的开发和建设        作者:博道春   
3.如何给知识注入生命       作者:博道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 10: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自己创作的一篇论文,哈水平不高请多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4:35 , Processed in 0.13528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