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45|回复: 0

[【心情日记】] 影响当局 积极进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9 16: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信报财经新闻      林行止2006-09-19林行止专栏  

影响当局 积极进取

  以英美的标准,智库有点像没有教学的大学,醉心研究尤其是研究理论应怎样有效地与实践结合,而对教学课徒兴趣不大的学者,比较适合加入智库从事与某项政策有关的研究,他们一方面把研究结果撰成论文,在学报发表,一方面把其精华部分简化成「政策建言」的短论,刊在报章上或直接派发给议员。在众多美国智库中,这方面的工作,以「寄生」于史丹福大学的胡佛学社做得较彻底,它鼓励其研究员(院士)在大众传媒发表文章,然后把之结成季刊《胡佛文摘》(Hoover Digest)供公众订阅—佛利民、贝加、舒尔兹及苏威尔(T. Sowell)这些大有所成的经济学家俱为其专职或客座研究员,这本季刊因此常有可读之文。

  昨天提及的布鲁金斯和美国奋进学社,前者倾向自由主义,后者比较保守,由于它们招聘了许多有识之士,其对政策的研究,于当权者有启发性,不少且成为政策的蓝本(如布鲁金斯学社已故税务学家J. Pechman系统论税务改革的文章和专著),因为这种关系,智库遂成为民主、共和二党政府吸纳政治人才的场所,政党轮流执政,不同政治属性的政策型学者亦在华府与学社间穿梭,这是他们与标榜没党没派、不思用世、为学术研究而研究的大学学者不同之处。可是,正因为政策型学者有用世之心,亟望其所学能够被当政者采纳,心有所求有时难免会做出一些违背「学术良心」的事,予「野心分子」有可乘之机,今年三月揭露在共和党长期执政(列根、老布殊和布殊)下大红大紫的保守智库嘉图学社(Cato Institute)的研究员宾杜(Doug Bandow)接受华府知名说客阿林莫夫(J. Abramoff))的「津贴」,在报刊上撰写文章,争取当局批准其客户印第安Choctaws族在聚居地开赌,便是一个最新的例子。宾杜已辞职,但令智库蒙上为付款者服务的恶名。

  布鲁金斯及美国奋进学社主要透过研究员出版专论或论文影响政府决策,这种方式行之有年,而且亦有一定效果;可是,从研究到出版需时甚久,投入资金甚巨(研究员的薪津与大学教授相若),且其专著并非为外行人而写,因此即使是热门话题,亦可能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部长及议员助理才有兴趣有时间阅读,很难收立竿见影效应。于一九七三年成立的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认为此法费时失事,遂另出「奇谋」;他们了解官员、政客和议员「日理万机」,加上大都只做门面工夫不会花时间去钻研大块文章,因此把其研究撰成提纲式精要,在有关议题辩论期间通过已建立的渠道直接送抵这些决策者手中;传统基金的另一项特别举措是多招聘刚从研究院毕业而有意仕途的青年学者,他们远较已有「江湖地位」的学者「便宜」,而与此同时,学社又鼓励这些收入菲薄(这亦是该基金的策略)的新丁转任部长或议员助理,假以时日,府会内部便形成一个「传统基金同学会」;基金有类似大学专门联谊旧生的部门,务使其「建言」、「刍议」能最快地「上达天听」。

  传统基金还有一项此间智库可以借镜的做法,此为向传媒大力推介其用一般读者理解文字撰成的研究成果,大众化报刊对学术性文章,大都敬而远之,但对以浅白文字写成有内涵及与现实问题有关的文章,则乐于采用,大增其对政策厘定的影响力。一向以来,智库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肯纡「尊」降「贵」,与传媒打交道,传统基金反其道的做法,确可收效,仿效者日多。关于把学术文章化为「白话文」,最成功的例子是利瓦伊德和记者合撰的《怪诞经济学》(见去年五月本栏系列文章),智库如欲发挥影响力,走这条路是必然的选择。

  香港已有不少智库,维基百科所列只有香港政策研究所、思汇及智经,显然把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新力量网络以至新近成立的汇贤,都忽略了。不过,本港智库虽多,受政治必须正确的局限,自由发挥的空间难免受限,这已有失智库「集思」的功用;事实上,它们中不少确以服务少数人为目的,因此在向传媒推销上似欠积极(亦可能没什么有实质内容的东西可以公开),而传媒对它们的研究题材亦未必有兴趣。此间的隔阂有待打破,有民意认同的政策建言,肯定较易打动政策决策者的!

智库杂谈.二之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0 09:17 , Processed in 0.22662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