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13|回复: 0

[[资源推荐]] “君子不器” :来北大学英语(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1 05: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篇文章或许能帮助我们走出学习英语的迷茫,我把它转过来大家看一看。
  
  
  很多人说英语是个工具,它仿佛比别的外语更有用,就像武侠小说中的神奇兵器,你挥舞着它可以一路过关斩将,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在更有各路专家细细开发出各种专门用途的武器,编排了各种阵法中的套路,于是“经贸英语”、“旅游英语”、“科技英语”、“法律英语”等等铺面林立,这个学习法、那个学习经吆喝声不断,一时间令人眼花缭乱,对于那些准备踏上事业征程的年轻才俊来说,更是无从判断谁家的兵器更有神力。不过,大学的英文专业教育则应该是另一个天地,欲进来的人不能把它仅仅视作获取工具的手段,里面的教师更不能把英语系办成销售“利器”店铺。否则,我们所进入的就不能算作大学的英语系,而是某种培训班,就像电脑班和驾校,能教给我们时代青年必备的一两种职业技能(能同外国人比较流利地谈话,能写比较正确的英语,能读懂一些文献等等)。再说,在偌大的英语市场中,完全可以找到“性价比”更合理的方式来满足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负责地对考生说,如果你坚决认定英语只是一门工具,你来上英语系只是为了学会“手艺”,那么北大英语系并非十分经济划算的选择。也许你要问,北大英语系怎样看待英语呢?
  
  我们认为,一种语言乃是一个世界。我们成长在中文的世界里,世界在我们眼里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察、描述、反省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是在中文的笼罩之下,展现在面前的是独属于这个民族的一些特质。通过学习中文来增加文化自知,这也是为什么会说中文的中国人还会上中文系的道理之一。而学习英语,是使自己在那些由罗马字母垒起来的句子里发展出完全不同的眼光,看见完全不同的世界。当我们能够在这两个世界之间自由穿梭时,我们会发现世界的丰富远超过自己的想象,渺小的自我被置入一个更大的精神空间、被嵌入更深厚的历史层面中。这些都不是仅仅把英语当作简单的工具所能得到的。此外,通过充分接触文学经典,能够使学生在自如地应用英语这门语言同时,更要感悟西方悠久的文化精髓及独特的思维方式,从而在自身修养不断冶炼的过程中将中西方文明传统融会贯通。英语系不应当只是教人学会说流利英语的地方,北大英语系的教育宗旨更不止于此。
  
  孔子说:“君子不器。”所谓“器”就是指只能适用于某一狭窄领域的专长,而一旦领域稍有变更、境遇稍有变化,专长便失去了“用武之地”。而“不器”则指不专限于一门手艺的通才,是那些识见高、器局大、能够通瞻全局的人才。北大英语系力图培养的正是这样的人。这不等于说,英语的“器”可以不利,“艺”可以不精。正相反,我们所强调的扎实功底是机械的技能培训难以达到的。“不器”也不等于说,年轻学生入学后,可以身在英语系,而练就别的许多系科的“十八般武艺”。北大确实鼓励学生辅修其他科目,学生也必须在其他系完成所需的选修学分,而且北大的许多学科都是国内最好的;综合大学的这个优势是专科外语院校无法相比的。但是就我们系内的教育而言,我们仍不认为“英语+经济(或法律、国际政治、计算机等等)”便是我们的培养目标。所谓“不器”是贯穿于英语“学科”疆界之内的大理念,是体现在课程设置、教材、课堂教学等各个环节中的文化境界和底蕴。
  
  英语之重要,无须我们多说,大到加入世贸组织、举办 2008 年奥运会和 2010 年世博会等国家的大事,小到电影、网络、流行文化,可以说中国的现代生活无不与英语息息相关。中国人的整体英语水平也是“水涨船高”,今天,能说几句英语的人多得多了,非英语专业出身而能说一口好英语的也大有人在,不少中学乃至小学就已聘请了外籍教师教英语,大学所有系科的学生必须继续学习英语并通过国家设立的英语考试。但这样的大好英语形势也可能正是考生的困惑:既然哪儿都能学到英语,我干吗非要到大学的英语专业里来学英语呢?到北大来,仅仅因为图一块名牌吗?盛名之下,其实如何?事实上,近年来确有一些考生将国际经济等系作为第一选择,只是分数不够才“落到”了英语系。个人选择自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做出这种选择是出于对英语系想当然的误解,那么无论你上还是没上英语系,都有可能与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擦肩而过。
  
  我们就从职业训练层次说起吧。 20 世纪 80 、 90 年代,北大英语系有多名本科毕业生经过严格的考试,进入了外交部的译员训练班,又在那里经过了严格的训练,成为活跃在外交场合的翻译,一些系友更是成为重大国事和国家最高级外交活动的翻译。例如, 1997 年江泽民总书记访美、此后江总书记在北戴河接受美国资深记者史华兹的采访等,都是由我们的一位毕业生担任全场翻译的,她沉稳的作风,宽广的知识面和流利到位的英语在美国主流媒体得到好评。这些优秀口译人才的专业基础是在本科阶段打下的,他们展示的可能是口头的能力,但背后有扎实的根基,必须经过长期的、十分专业的训练才能获得。北大英语系的传统和特色之一就是广泛的阅读和写作,素质提高了,口语水平也会提高。
  
  从笔语表达能力看,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以来,刚进校门的学生水平不但没有像社会英语水平那样“水涨船高”,反而还有所下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学的英语教育越来越成为应试教育,学生多年来习惯于做选择题,也习惯成自然地把英语能力等同于打勾画叉了,甚至动辄傲视“英语”学科。但同学们想过没有,高对勾率培植起来的自信让你们漏掉了什么?那是通过语言之门让你进入的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好比说阿里巴巴还没有听到“芝麻芝麻快开门”的秘诀,只凭着那双无法透视山洞内珍宝的凡人肉眼,就傲慢地断言眼前的山不过是座秃山,荒山,骑着毛驴颠颠地走开了!
  
  “山洞里的珍宝”首先让人联想到物质财富,在当下,对财富的憧憬大大影响了家长与考生对专业的选择,有些人干脆是从专业名称的“含金量”来判断的:于是,同“经济”、“金融”沾上边的专业就自然具有了最大的吸引力。至于“英语”,如果纯粹就是把英语学学好,没准对出国有利,对进入跨国企业有利,但如果一个系非要在“英语语言”之后加上“文学”两字,那恐怕就要吓退一些人了。社会上普遍对“器”(或曰“珍宝”)过分倚重,使我国教育传统中的“不器”层面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考生与家长可能有所不知:最利的利器可能正是握在具有“不器”境界者的手中。我们先别忙着打算盘,把“山洞里的珍宝”换算成钱币;不妨试用文学的思维,把“珍宝”看作一个隐喻,那么“珍宝”的涵义就丰富得多了。它可以指隐藏和含蓄在英语语言之中的另一个世界(你不经过严格的训练就根本看不见这个世界);也可以指心智才能的充分发育。曾经有一位耶鲁大学的院长说过,心智才能( intellectual faculties )“是看到事物之间关联的综合能力,是权衡和比较因果关系的能力,是客观、全面地审视事件的能力”,他认为正是通过“学习历史和古代经典科目”得到训育的这种智性“造就了商界或任何普通领域中那些富有创见的领袖人物。”换言之,着眼于智性开发(“不器”)的教育,是“广博的人文教育”,其广度使学生出校门后有更广泛的适应力,其深度是造就栋梁之材的根本。再说,这种教育并不排斥物质财富,它不但要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造就更多的社会财富,也在同一前提下给个人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
  
  考生和家长也许会问,真的吗?我们可以说一个基本事实:从恢复高考以来的二十多年中,北大英语本科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去美国或其他地区深造,其中许多人留在美国或其他国家发展。不论去了境外还是留在国内,大部分本科甚至硕士毕业生所从事的并非“文学”类工作。如果说,早些时候的毕业生通常选择外交部和其他国家部委、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家单位的话,那么现在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一边有人去金融企业、跨国或合资公司求职任职,另一端则有学生想着上研、直博等等。我们从不讳言,我们的专业训练就是以“文学”为主,兼修语言学和文化方面的各类课程,这是使英语系能够有资格成为大学“学科”的根本条件。而广义的“文学”也包括人文学者必读的思想、哲学、宗教等方面的经典论述,许多都涉及西方文明的要素。在北大读英语专业,要比其他兄弟院校的阅读量大得多,所读篇目的思想内容深厚得多,分析、论述类的写作量也大得多。除了确保本系学生相对于其他系科的学生而言能站在研究西方、认识世界的最前沿,学习文学和语言学等课程更是智性训育的有效手段。比如,文学课程可以培养关注细节又能深入思考的习惯,培养善于发现问题的敏锐目光、能够辨析纷繁线索之间的关联以及设计通盘解决问题之有效步骤的清醒头脑,也能够帮助你把话说清楚,把思想有效地表达出来,做到言之有物,言物相得。这种能力是继续学习的能力,是游刃有余地应对复杂环境挑战的能力。在大学阶段经历这样的人文教育的人,无论进入商界还是接受进一步的职业教育,都会很快进入角色,如鱼得水。更何况许多中学生还怀着将来做一名思想家、学者或作家的梦想。莎士比亚所代表的世界不可能让你变的单薄、空虚、无用。
  
  1980 年代初有位学生,北大英语本科毕业后又获英美文学硕士,专门研究古英语和中古英语文学,懂得多门古代文字,后来去了哈佛大学英文系读博士,古英语史诗《贝奥武甫》就是由他直接译成中文并做了大量的注释。可他很快又在耶鲁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并力挫大批竞争者进入香港大学的法学院执教,后回美国法律界从业,专事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业务,并兼哈佛法学院客座教授。近年来他写的法学书在国内得到好评。 90 年代后期,有两位文学学得出色的本科生毕业后分别直接进入耶鲁大学法学院和商学院攻读博士。有不少毕业生去了中国银行,他们不是担任外事翻译,而是直接从事金融业务,有的已经是独当一面的负责人了,而查一查经历,有的在北大英语系读了七年文学。从英语系本科走出去的一些人还成为知名人物,包括著名诗人、著名记者、商界翘楚、外交界领导人等等。英语系毕业生中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是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努力的结果,也和北大英语系的办学思想与实践分不开。
  
  我们更不能忘记,北大英语系也培养了有资格从事大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大批教师,而且很长时间以来,北大的英语专业都是我国英美文学研究专才的摇篮。
  
  如果考生的认识总不能超越英语作为简单工具的概念,那么我们相信国内许多大学的英语系科和外语院校都会满足你得要求。但是,仅一个“工具”系,怎可能做到与大学的其他系科“等值”?似乎称作“系”都有些勉强。而北大英语系作为在中国第一名校中构造人文底蕴的一块强有力的奠基石,有着自己的份量。北大英语系的魅力,在于它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崇高的学术声誉,在于它名家云集的师资力量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更在于它对学生思想灵魂的塑造和精神 人格的熏陶。 1862 年北大英语系前身京师同文馆开办后的一百四十多年间,许多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曾在这里任教,比如胡适、吴宓、梁实秋、叶公超等大学者都曾担任过英语系主任的职务。他们教书育人,传播西学,致力于国人意识的现代化。象林语堂、徐志摩、郁达夫、钱钟书、朱光潜、卞之琳、杨周翰和李赋宁等著名学者都曾在英语系执教,在学生们的心中留下了不朽的印记。这些前辈对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想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我们的历史与文化的走向。我们每一个现代中国青年的血液中都可能有一点属于他们的东西,我们可曾想到这些?
  
  近 二十年来,前辈传下来的精神香火以更强的势头得到延续。现在我们的师资主体是一批毕业于国内外名牌大学的中青年学者,许多人都在各自的领域成为国内同行中的佼佼者。我们的教师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老教师 无论成就多大,都 平易近人,不摆架子;年轻教师则成为与学生经常交谈和论辩的益友。在他们身上,有一种独特的精神魅力和人文气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北大英语系是国内极少数不把入学学生当作孩子的外语系,而把他们当成即将成年、独立,有严肃的探索兴趣和智性渴求的青年。因此,我们最最欢迎的学生是爱思考的,对智性问题感兴趣的,能适当超脱实用、功利的考虑并在一定程度上认同我们的教学理念的学生。我们自己也会为了这样的学生而更加投入地按照与国际接轨的方式改进我们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最后,让我们看看一名北大英语系学生写下的几句话。这些感想不仅表达了这位同学的心声,也代表了英语系教师努力的方向:
  
  “这里有博学宽厚的师长,更有聪敏勤奋的学友。这里有的是学园的严谨踏实,少的是追逐潮流的急功近利;有的是挥洒激扬的空间,少的是机械简单的训练。这里对我们的期待,远远不止于专门的外语人材;这里更给予我们成就健康完整人格的营养。这里带给我们的,将不仅仅是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更是一颗丰盈美好的心灵。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扎实的语言功底;我们还在文字的空隙里窥见大师们思想的光芒。这光芒或许微茫而零星,然而执此前行,它指向的却是生命最深处的喜悦和温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30 03:36 , Processed in 0.13880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