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420|回复: 1

[【文史类原创】] 开始时的齐鲁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8 10: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所周知,华夏民族的最初型态是由黄河流域三大集群的主干部族结合中原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凝聚而成的,而从“五帝”时代中原部落大联盟演变过程中,作为核心势力的东夷集团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情况来看(据我们推考,其间的著名大部落或部落联盟领袖,除属于北狄的黄帝、尧,属于西夏的共工<鲧>、禹之外,其余蚩尤、颛顼、祝融、帝喾、舜、皋陶、伯益、后羿均出东夷太昊、少昊集团),我们对于古夷人对华夏文明之孕育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必须予以充分的肯定。我们认为,颛顼“绝地天通”的援史宗教改革,是大联盟政制酝酿和形成中的一项关键性举措,事实上即是而今文献可知的远古礼乐文化发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节点,《荀子&#8226;王制》篇“制礼义以分之”的理论界定在这里可以得到明确的文献上(《国语》《周礼》)的印证。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特色,可以说,颛顼的“巫政”是原始礼乐文化走向制度化的一个关键环节。此后帝喾“序三辰以固民”,主要文化特征都直承颛顼。远古时代山东地区的艺术世界其实也大都是在礼乐文化的大框架内发生发展的。以舜为例,其时的礼乐文化已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尚书&#8226;舜典》所记的行政措施和《益稷》篇所记的盛大乐舞场面都是其表现,而这同时代表了当时山东地区艺术境界的巅峰。后来一脉相传的夏商周三代大乐就是以虞舜《韶》乐为源头的,从这一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讲,在远古时代,海岱艺术曾经长期作为中华先民艺术世界的主流而存在。考古学界对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及海岱龙山文化在发展程度上呈现出超过晚期阶段仰韶文化及早期河南龙山文化趋势的认定,也可以为我们这一论断提供某种史实上的说明。
   伟大的《韶》乐以外,五帝时代山东地区的艺术成就还集中的表现于大量存在于古夷人世界的以陶鬶等等为代表的造型艺术上。平心而论,当时海岱地区的礼器制作,在同时代各地同类器物的制作中仍是最有典型性的。它以陶鬶、薄胎蛋壳高柄杯及形制多样的觚型器为代表,辅以高品位的玉器生产系列,以及相关的装饰艺术等人工智能成果,在远古中国文明发生的初曙时期,于中华先民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漫长征程中灿然放一段霞彩。事实上,夏商时代的主要酒器都承东夷系统发展而来,而这又一次让我们坚定了关于东夷古艺术在五帝时代曾长期居于中华艺术世界之主流的论断。以文明遐迩的蛋壳陶为例,在尚未发现典型的蛋壳陶器之前,见到城子崖遗址 “薄胎而带黑色光泽”陶器的梁思永便对其不尽赞叹之辞:“拥有这个文化的人民是极精巧的陶工。他们所制的陶器可以与中国制陶技术所造出的最好的产品相颉颃,而形式的轻巧、精雅、清纯之处,也只有宋代最优良的瓷器可以与它媲美。”就薄胎黑陶高柄杯来看,这类陶器制品的陶质极纯,皆为精加淘洗的细泥质黑陶,不含任何杂质,也无任何掺料;陶胎之薄无与伦比,一般厚度在0.5毫米左右,有的仅及0.2-0.3毫米;制作工艺极为讲究,全部“蛋壳陶”均由快轮拉坯成型;另外,陶质较硬,有的埋藏地下数千年,于今出土,以手指甲弹之,尚铮铮有金属声。
   至晚从大汶口文化时期始,东夷人的制陶技术已居各地的前列。大汶口文化陶器主要有红、灰、黑、白四种,早期以红陶为主,兼有一些灰、黑陶;中期红陶减少,灰陶明显增加,兼有一些黑、白陶;晚期仍以灰陶居多,而黑陶的比例上升,白陶的数量也有所增加,红陶则锐减,另外又出现了一些橙黄陶。常见的陶器纹饰有锥刺纹、划纹、压纹、蓝纹、附加堆纹、弦纹等。彩绘陶的几何图案,最常见的母题是以黑、红相间的平行线作界隔,中间绘成连三角纹或网纹;其余又有云雷纹、水波纹、连弧纹、辐射纹、叶形纹、花瓣纹、八角形纹等,晚期大都以涡纹为主。其中不少彩陶绘制技术熟练,线条描画工细而显明,色彩对比强烈而协调,看上去既美观高雅,又不失朴素大方。有一种母字形编织纹,“在红陶原色地上,用深褐彩画出六个单体图案,分别饰于敛口钵的腹部内外对应部件上”,“表明大汶口人已经掌握了绘画艺术中透视原理的表现手法”。诚如此,那么后生的国人们,特别是山东人,实在没有理由不为自己祖先的文明与智慧而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了。海岱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就一般情况而言,早期以灰、黑陶并重,数量相去不远;到了中晚期,黑陶数量才显著增多。早期陶器仍有部分手制,后来则基本上皆出于轮制。器表以素面和素面磨光者居多,也有一些弦纹、竹节纹、划纹、镂刻纹等装饰,只有少量大型砂质陶器饰有蓝纹与绳纹。颇具特色的是有些陶器的足部和腹部饰有两个乳丁而形成兽面纹或鸟嘴纹(或称鬼脸纹)。器形除“蛋壳陶”高柄杯以外,即以长颈鬶、鸟首形足鼎、细腰甗及圈足豆等最有代表性。陶鬶上承大汶口文化而发展为型式多样、造型更为典雅且广为流传的重要器种,古夷人表现在制陶方面的艺术才能可说尽萃于此。
   玉器是古夷人造型艺术的另一大宗。古文献记载“玉文化”滥觞于并且很早就兴盛于大东夷地区。大汶口文化的玉器早期种类还相当少,中晚期种类增多,大约到了晚期的时候,在一些大型文化中心,制玉业已开始与一般石料加工分离,而逐步成为独立的新生权力阶层服务的工艺部门。当然总体来看,大汶口文化在这一领域的水平远逊于南方的良渚文化,也不如北方的红山文化。海岱龙山文化玉器的种类,除大汶口文化时期已山见到的钺、锛、锥形器、圜形器、牙壁、圆孔方形器、镯、管、珠、坠饰以外,又出现了刀、戚、斧形器、矛、牙璋、琮、鸟形饰、簪、头(冠)饰等。其中首先值得注意的是玉钺的出土显著增加,成为这一时期玉器组合中比较固定的器物,玉器颜色以青色、青灰色、淡绿色、翠绿色、墨绿色为主,另外也有白色、乳白色、淡黄色及黑色;另外,同大汶口文化相比时期相比,海岱龙山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也更加进步。骨器、石器等其他类型的器物制作也是古夷人造型艺术的反映,但并不十分典型。
   同东夷文化在五帝时代远古文明中的主体地位相适应,此一时期从文献和考古资料所显示的地域艺术成果来看,以《韶》乐、陶器制造为代表的古夷人艺术在文明初曙的那段历史时期,也曾长期的独领风骚,引导和显示着远古艺术创造的方向。到了孔子那时候他还不断的和自己的弟子讲“《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之类的话,既充分证明了夷人艺术后世影响的巨大,也从反面为我们认知其当时文化地位的重要提供了某种可信性说明。(资料据张富祥《齐鲁文化通史》)
[p:5]

这次我替你分类了,下次注意。 ——by颠倒梦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8 16: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老师好文,无奈国人为名而累为名而勾心斗角。希望张老一路走好,能写出更好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1 23:23 , Processed in 0.1992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