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164|回复: 8

[【外语类】] 《江雪》英译辨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 10: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本文通过对五首英译《江雪》逐篇辨析,从诗味、诗韵、风格等方面探讨了译好中国古典诗歌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江雪  辨析  规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江雪》字字珠玑,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文采不衰。该诗五言四句二十字,节奏分析如下:
平表示为“-”,仄表示为“|”
       —— |—  |
       千山|鸟 飞绝
        |  | ——  |
       万径|人 踪 灭
       —— —  | —
       孤舟|蓑 笠|翁
       |  |  ——  |
       独钓|寒江| 雪
此诗是柳宗元作于贬官永州期间,全诗勾勒了一幅绝美的独钓寒江山水画。高处“鸟飞绝”,远处“人踪灭”,“绝”“灭”两个入声字,又把这种无生命的活动强调到了极点,读之凄清悲凉。人是最伟大的风景,后两句正从渔翁着手。渔者如何?“孤”,恰为人在自然中,渺小不必道;“独”一字传神,人处寒雪里,傲骨折射出抗争;“雪”字押韵,白茫茫一片天地寥廓,冷意无处不在。永贞革新失败,诗人不是“流水落花春去也”,而是“独钓寒江雪”。在朦胧的诗境中,他的清高孤傲跃然于眼前。诗以入声为韵,抑郁凝绝,声情相应。
现就收集的五首英译此诗,逐篇从英译的诗味、神韵、风格等问题上加在辨析。孰为伯仲,读者自有明鉴。
Over a thousand mountains the winging birds have disappeared
Throughout the thousand paths no trace of humankind
In a solitary boat
Straw hat and cape
And old man fishes alone
Cold river in the snow
张延琛、魏博恩这首诗译得别具一格,一二长句,其余短句,错落有致,恰如绵延的群山,不复返的河流。小舟、渔者、飘雪,不拘泥于诗的对应,有心安排长短,读起来如同身临其境。但不贴切之处有二:译者善于捕捉形象却忽视了诗歌的音乐性,英汉诗都有极强的音乐性,表现在节奏的用韵上,其标准以“音美、意美、形美”为佳;译者只在形美上下功夫,而忽视了其它方面。另外,古文诗的简练风格,若直译,则读之乏味,诗意全无。读这样的译诗,其感受和读原诗似乎相去甚远。入其乎内,故能译之,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译诗如能多少有点诗味,就能给读者一点美的感受如果译成分行的散文就索然无味了”翻译者应谨记之。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
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
A old-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
译者在形美、意美方面巧妙结合,四个精练句子译成高度浓缩的名词短语,形象鲜明,真切如眼前。此译不足之处,“诗眼”——“飞”、“灭”、“孤舟”、“独钓”没有淋漓尽致地译出来。作者清高孤傲,但绝非超然物外,是在继续等待抗争以图东山再起。译文时应领悟情中之理,至高至纯。译柳宗元的诗是要使我们成为柳宗元,是要使柳宗元成为我们自己。诗人的去国之忧,寄之吟咏,谋之家园,功竟不成,其鸣也悲凉。应在译文中有所体现。
The birds have flown away from every hill
Along each empty paths no footprint seen
In his lone skiff his bamboo garments screen
An aged fisher from the snow storm chill
翻译要具有真实性。《江雪》是一幅寄志情于山水的短诗,平淡之中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社会问题。Fletcher译此诗没有很好地再现作者的精神风貌。“千山”“万径”译成every bill, each empty path是不成功的,“蓑”,“艹”部 “草”部可知蓑为草制成的,“笠”,“竹”部→“竹”部。蓑笠译成bamboo garments screen与原意有些走样,译成straw cape and bamboo bat如何?闻一多先生曾告诉翻译者说了这样一段话:“不能太滥用自己的自由了,译者当应格外小心,不要损伤了原作的意味。”但该诗韵体掌握甚好,节奏凝重深长,是值得学习之处。
Myriad mountains—not a bird flying
Endless roads—not a trace of men
Only anx old fisher man in a lonely boat
A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
1、在这四首诗中“千山”只有myriad mountains译得最佳,myriad常用于诗歌中,“万,一万,无数”Endless roads要比a thousand paths更合古诗意韵,“angling”——A: fish with a road, line hook and bait. B: use tricks hints etc in order to get sth. B译成中文是使用手腕暗示等以求获得某物、引诱、谋取。信阳师院徐伯鸿先生曾撰文说《江雪》的真正寓意是“柳宗元希望别人援引自己,使自己能像姜太公一样早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译者选用“angling”这个词,也正是符合此意。学者所见略同也。另外,“angling”放在句首,体现了古诗中的“诗眼”之重要,尤其是作者的“性又倔野、不能摧折”的刚直不阿的个性,表现得明明白白。所以,译者的译文把握了原作感情的波澜,译出了诗人话语中蕴含的真情。仅从这几个单词使用上,可以看出译者不仅具备相当的古文化修养,更拥有渊博的西方文化学识。
2、本译行文简炼,符合原诗风格,尤其是“——”标点符号的灵活运用,似乎让读者看到柳宗元吟咏之态,既有旋律美、节奏美,又有音韵美。而这三者又从三个方面组成音乐美的立体的艺术内涵桥,是一个绝妙的三维型的美的结构,体现了诗歌艺术具有的浓郁的美学色彩。
3、诗的末句“雪”字总摄全诗,所构成的整个画面中,“千山”是雪,“万径”是雪……鸟,飞绝;人,踪灭。惟寒江上一蓑笠老翁独自垂钓。本译紧扣这一个字,全译又成功了一处。
4、闻一多认为译诗还是尽量保留原诗的形式,“能够不增减原诗的字数,便不能增减;能够不移动原诗字句的次序,便不移动。”本译可谓是对闻先生翻译理论的最好印证。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traw-cloaked man in a boat, lo!
Fishing no river flad in snow
许渊冲先生此诗译得不同凡响,先生曾发表论文指出,文学翻译是艺术,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竞赛。体现在译诗中,先生对文学翻译的“认识论”也不例外:首次谈“信”,先生此诗译得正确,精确,明确,无可挑剔;其次谈“达”,“An straw-cloaked man in a boat, lo!”这是符合一个民族的“通用”的语方的“From hill to hill”“From path to path”[搭配关系]体现了译者提出的“连用”、“惯用”原则。另外,许先生在发挥英语优势,争取均势,改变劣势中做得恰如其分,该诗译得生动、活泼!然而即使是翻译修养很深的许先生,仍然忽略了一个问题,我们看古诗的押韵,“灭、雪”二、四均押同韵,而英译中,flight, sight押同韵,lo, snow押同韵,即aabb型,这是否为许先生有心为之呢?另外,lo是方言,入诗似乎不太合适。口语入诗是可以的,但要看情况:译白居易的诗,带进一些口语,可以“雅俗共赏”,而译柳宗元的诗则不然。他这样译,可能又在实践他那译文可能而且能够超过原文的理论吧,关于这个理论本人不敢苟同,当然也就不同意这种译法了。有时,我认为闻一多先生的某些观点还是应该继承的。
翻译如作诗,行行心瘁,字字是血,英汉文字结良缘,为“译”消得人憔悴。我认为译诗应当把握的原则是:风格一致,了解原作精神,重文本解读,保留原作神韵。研究赏析文章之余,继承他们翻译的优点。试译该诗,与有识之士探讨。
Myriad mountains and no bird
Countless paths no human footprint
Lone skiff, bamboo cape-hat, the aged
Angling in the river-snow destitute

参考文献:
①丰华瞻.诗词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86.247页。
②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第6卷.68页。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on 《A river in snow》’s translation

Liu shiju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HeNai 464000)

Abstract: Differentiating and analyzing 《A river in snow》’s translation, I want to study how to translate the classical poem’s law from the rhyme and style of the poem.
Key words: A river in snow;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ru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 10: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i hopefully wait for your appreciatio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4 19: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寒江雪渔

――柳子厚《江雪》诗的多维度阐释

写作缘起


  VIVO素喜古诗词,自识字时至今二十余载,所寓目者不可胜数,然可疏瀹五脏,澡雪精神,令人念念难忘者,寥寥几首而已,柳子厚之《江雪》即其中之一。全诗不过二十字,寒意入髓,空旷孤寂,幽峭峻洁,气象阔大,实柳宗元140余首诗中之极品,即使置诸《全唐诗》,可出其右者无几。因而在此尝试从个人的感受、思考出发进行一个综合性的赏析和阐释。

引诗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如画的第一视觉感


  此诗乍入眼帘,便即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天地洪荒里只有一个孤寂的老渔翁,在一叶扁舟中垂钓满江的寒冷,落寞和凄凉。在红尘扰攘之外,在市廛繁华之外,没有生命,没有色彩,没有热度。众声喑哑,一弦独奏,宇宙的荒寒和阒寂只剩渔夫遗世独立的背影,沉没于时空的浩瀚无涯,又凸现于时空的浩瀚无涯。

  荒凉,寒冷和孤独瞬时轻快刺入你我麻木的大脑皮层,而后迅速游走于正经十二,奇经八脉,遍及五脏六腑。一怔间切断了生活本身的琐屑,庸常和单调,世俗的现在世界逃逸,层层叠叠的回忆和漫无际涯的想象向着冬天的雪集聚焦点。六出的精灵洁白无暇,飞旋起舞,层层叠叠,漫无际涯,攻陷了群山,田野,河流,村庄,天与地笼罩在一片空朦的白茫茫中,天冻地封,寒彻心腑,而你只在无垠的旷野里踽踽而行,不知来处,不知归途。或者就是一个渔翁,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寂寞地在一叶漂泊无根的小舟中垂钓,亘古如此,舟纹丝不动,人纹丝不动,钩纹丝不动。

  此图此景,可堪入画,故此诗以后,以"江雪独钓"为题的山水画络绎不绝,如恒河沙数,如宋马远《寒江独钓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元姚廷美《雪江渔艇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吴伟《雪江捕鱼图》(湖北省博物馆藏)等。无不是以白雪皑皑,远山疏木,叶舟渔翁点缀其间,再现《江雪》一诗荒寂苦寒的意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4 19: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V也贴一点自己以前写的片断凑凑热闹,本来计划写挺长,不但包括英译的分析,还可能有和德法翻译,也有和两首外语诗的视角、境界的比较,但后来没了心情。把计划比较的两首诗附在后面,聊为纪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4 19: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Le Jardin


Jacques Prévert(普列维尔)

Des milliers et des milliers d'années
Ne sauraient suffire
Pour dire
La petite seconde d'éternité
Où tu m'as embrassé
Où je t'ai embrassé
Un moment dans la lumière de l'hiver
Au Parc Montsouris à Pari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21: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 哲人王 发布日期: 2005-12-04
V也贴一点自己以前写的片断凑凑热闹,本来计划写挺长,不但包括英译的分析,还可能有和德法翻译,也有和两首外语诗的视角、境界的比较,但后来没了心情。把计划比较的两首诗附在后面,聊为纪念。
非常感谢哲人王的资料。希望能得到根多的帮助。祝你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4 23: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liushijun同学客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一起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20: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go on writing your artical i wait for yo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5 20: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没了兴致,V的文章经常写半截,或者只开一个头,现在又没有什么非写不可压力,玩玩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3:34 , Processed in 0.2850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