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537|回复: 1

[【政法哲学类原创】] 论启蒙的现代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9 18: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性一词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多年来在西方理论界也是争论不休的多义多解
的概念。其中只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便是现代性概念代表“一种时间意识,或者
说是一种直线向前,不可重复的历史时间意识,一种与循环的、轮回的、或者神话式
的时间认识框架完全相反的历史观”。现代性中“现代”一词的大意,相当于英语
中的‘现在,或“当下”,这一历史性的概念内涵是在16世纪开始确定的。现代性概念虽
然与欧洲社会世俗化过程联系在一起,但现代性观念却是来自中世纪的基督教的末世
观。基督教的末世教义历史观所蕴含的时间意识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现代”预示着
黑暗将走,新生命即将到来的时期。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革新浪潮,人们
在追溯古代经典的复活与再生的过程中开始区分古代与现代,继而“现代”一词在17
和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被广泛应用。

   现代性在启蒙运动中逐渐被显现出来—“启蒙总是启现代性之蒙”,现代性成
为启蒙的对象、启蒙的内容。但是,“现代性”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它还代
表了一种“精神”。这就是不断改造世界的内在要求,即我们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来合
理地改造世界,使它趋向善的王国。“现代性”永远是向人们提出问题我们“现在”如
何才能做得更好。

   那么,启蒙运动表达的现代性原则是什么呢?概而言之是理性观念和历史进步观
念,是从根本上清除基督教的二元论之超自然形态,力求建立内在的理性的世界,使
所有生活领域变成一个自在的有机组织的良好愿望。因而,它是一个具有成长性的超
越性的概念,即具有否定的和重建的双重含义。随着科学的发展,一种依靠人自己的
力量,可以不断改善人类生活和取得历史进步的观念在欧洲悄悄地蔓延开来。

   这种新的历史进步观念由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所引发,经过伽利略的发展,很快
便在欧洲启蒙思想家和科学家那里得到普遍共鸣。随着人们认识和把握科学知识的逐
步深入,怀疑的潜流也增长了。哲学思想和神学思想进一步分家的趋势也变得明显了。
早在十七世纪培根便呼吁在所有学科中都摒弃传统,把一切都押在试验性科学上,认
为这能把人从原罪恶的状态下解放出来,恢复他由于堕落而丧失的对自然的控制。随
后,牛顿提出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学说,这不仅奠定了古典物理学的基础,而且
提出了在一定条件下同样的方法也能提示迄今不为人知的规律的可能性。人们对自己
的推理和观察能力的自信,使大自然不再是人们继续感到疑俱的神秘力量,而是一种
可知的力量体系,人们认为人可以依靠自己的智慧发展自己,不断取得进步,完善—
理性是人获得真理的力量源泉。

   现代性与启蒙运动的整个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了解现代性的生成与发展,
不能不对启蒙运动以及启蒙手段—理性精神进行必要的梳理,对其发展的线索有一
大致的掌握。

   要理清启蒙运动的基本线索,首先应对启蒙主义理性观念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
识。那么,启蒙到底是什么?正如康德所言,启蒙就是“指人走出自己所加之于自己
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则是指如无他人的指引则无能力使自己理智。这种自己所
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如无他人指引则缺乏决心
和勇气去使用理智。在知识领域,从培根到洛克,近代思想家们都坚信自然科学的
伟大发现和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完全可以使人类摆脱对过去对自然的依赖和畏惧,相信
知识的积累会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孔多塞把这种进步的观念演绎为一种历史哲学,
列举了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不同阶段,认为知识给予了人类克服前进道路上障碍的
力量。人们相信历史的发展是合目的的和进步的,可以通过理性协商达成社会契约,
把个人的部分权利过渡到民选政府,实行“三权分立”,为经济生活和社会秩序的世俗
化铺平道路。

   其次,在社会经济方面,世俗的政治建构打破了封建专制的经济,商业活动的扩
张,技术工业的发展全面促动了自由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从宗教生活秩序的关联中
分离出来。随着自由经济的扩张,市民阶层才日趋结集,使“政治上的国家主权论与
经济上的重商论携手,世俗政治—法权的自主和劳动—资本的自由”。
这一切都基于一场关于历史进步理念的革命。

   新的观念使社会生活的变迁方向正当化了,人们相信理性推动下人类的社会将不
断进步,每个人都能自主地使用理性来分析和判断,不屈服于泊日可权威和传统,高扬
自由的旗帜,对一切问题作出理性的回答,这才是启蒙运动的实质意义所在。另一面
理性概念一直是一个分裂,多解的概念。随着人人们对自然的永无止境的探索和试验的
科学精神,人对自身的理性提出了疑问,并开始对思想和认识的来源进行了探讨。

   法国的启蒙哲学家狄德罗在对人的审美判断力的评书中便指出,人的审美价值判
断的基础是人的自然本性,纯粹的主观的判断,认为人做的不论什么事情都是“自然
的”,并以此否定人的主体思想、行为和创造力。另一位启蒙哲学家休漠则在解释人在
判断、理解自身的行为和行为动机时认为,人获得幸福或是痛苦的权衡标准均来自我
们的自然感情,而不是理性。他说,“出于习惯,在某一件事情出现时,我们总是期待
着通常伴随它的东西跟随着出现”,就是在“我们心里感到这种关联方面,这种从一件
事情到它通常的伴随物的习惯性想象的过渡中”发现了“我们形成力量观念或者必然
联系的感清或印象”。他认为,所能根据的只不过是人的过去关于自然规律性的经验,
以外就没有别的了。“我们所有关于事实问题的推理都来自习惯,而不是别的。而这个
信念,比较确切地来说,是我们本性之中感官部分的行为,不是思考部分的行为”
休漠认为,归根结底,任何信念或价值观,不论是哲学的、宗教的、道德的、科学的
或是审美的都得自人类对自然的经验。

   这种在理性认识中强调、突出人的自然经验,感官感觉,强调人的本性的纯真的
思想在北部的欧洲—德国找到了薪传者,并更加强劲彻底。如德国唯心论就是对欧
洲启蒙思想的反省和批判,这既是启蒙时代文化史的后继现象,也是19世纪现代性的
理论基础。

   早在18世纪70年代,反思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反叛力量己在德国积聚。他们遣
责理性主义把感情的自发性、个人的个性,天才的灵感从属于冷冰死寂的古典主义理
性化规则和非自然的趣味。他们不愿让自己的国家被迫处在劣势的地位而将这一传统视
为法国文化霸权,此刻,浪漫主义思潮在德国方兴未艾。浪漫主义虽与以前的艺术和
文学方面所表现的任何东西都不一样,但它却并不只代表一个统一的风格。相反,多
样化正是浪漫主义艺术家和作家最珍视的品质,认为这是他们的个性的表现,是无法
一言以蔽之的。波德莱尔在把它与以前的各种风格作比较时写道:“浪漫主义所处的地
位恰恰正是既不在于题材的选择,也不在于确切的真理,而是一种感觉的方式”。另
一位传统启蒙思想批评者赫尔德也反对古典理性的沉稳和教刻顷向。启蒙运动的一个
普遍的看法认为,科学研究的理性方法能够发现普遍的,不朽的规律,而现实就是这
种规律所建立的。赫尔德对这一观念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每一个历史时期或者文明
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如果用笼统的话来描述或分析它们,就会模糊研究对象之所以
具有自己特殊个性的那些关键的不同之处。

   赫尔德认为,研究人类现象的正确途径是通过历史科学,包括对语言、文学、法
律、宗教信仰、神话等的研究以及对制度的研究,历史科学的正确对象是群体和它们
的文化。他说,每一个民族、时期、文化、社会按其特点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
什么普遍理想对所有的人都适用,正如没有普遍不变的人性一样。有的只是一种多元
性,每个人都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表现人类精神,这种方式相互之间的比较价值是无法
断定的。如用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来解释它们,就会被科学方法的成功所蒙蔽,
而看不到人类活动完全是另外一种不同的活动,是第二个知识领域。这种知识不像自
然现象,所有的正常人都可以从自己内部来掌握,因为他们参与和创造了这种知识。
所需要的只是一种想像性的同情,把自己设身处地放在要解释的或是更好地了解其活
动的人类群体或社会之中。

   另一位启蒙思想家,德国的唯心论哲学家康德也将他的焦点集中于人,而不是超
验的或自然的世界。他感兴趣的话题是人的经验、人的思考和人的想像的创造性力量。
此前的启蒙核心是以唯理论的逻辑来理解原因和结果这种词的含义的。休漠和经验论
者则坚持,在经验里你所看到的根本不是原因和结果,而是一件事情接着另一件事情,
康德则在这两种看法之间提出了第三种看法。他认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本身可
能是什么,我们是永远也无法知道的。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在人的经验中接触到的东
西,我们永远无法了解超过这以外的可能存在的任何现实。康德进一步指出,人的思
考能力怎样对待经验不是随便任意的,而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和范畴—原因和结果,
时间和空间—这构成了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他说,“通过感官,我们接触到了客体,
而且唯有感官提供了我们知觉。通过了解,我们思考了客体,由此而产生了概念”。
他为了消除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之间的对峙,认为自然向社会的过渡是一种合乎目的
的历史的进程。历史本身的规律人是无法认识到的,但从自然向社会的历史却是通过
人来实现的。是人通过理性使自己从蒙昧状态中摆脱出来,从而表达出历史的必然进
步的理念。这样康德在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实践理性
批判》中,康德认为,人是一个道德上自治的存在,他的义务是他自己承担的。这些
义务来自他或她对自己处于义务之下的自觉意识,来自一种责任感,而不是来自一个
宗教信条的外部权威,或者一种物质或社会环境的外部压力。他认为,当我们考虑人
的道德行为时,我们遇到的是人的直觉信念,人认为他是自己行为的主人,是自由的。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同样强调了感觉的重要性。他在分析审美趣味原则时认为,
艺术是游戏,是“一种无目的的目的性”,是通过匠人手艺所表达的独创性,是理性
指导下的激情。他坚持认为艺术和审美判断的自主性,坚信艺术独立于道德,心理学,
政治或宗教,他说“趣味的判断不能不是主观的”。他认为人有两种意志,一种
是自由意志,它易受自然欲望的左右。一种是善良意志,它是受制于人的道德自律。
而自由的意志是要用“法律”来规范的。这样康德便把理性和直觉微妙地结合在了一
起,既维护了理性的尊严,又张扬了人的感性的自由。康德认为自由是最可贵的,又
是可以选择的。作为感性,作为感情和感受,人是被决定的,自我建立为自由主体,
拒绝感清,从而实现道德法则。

   从这一启蒙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发现,启蒙哲学家是只相信经验,并对科学,日常
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充满兴趣,他们以自然的认识来源于经验的思考为依据来说明人
类的命运,他们的主要目标是自由,即人的解放。他们要把人从自然,从感情等束缚
人的自由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同时从蒙昧无知的黑暗中解放出来。当然,统治这个时
期的观念是进步观念,他们相信人是可臻完善的,并指出科学的方向和用人类技术改
造自然的方向。至此,康德开辟了现代性的思维—试脸思想和批判理性的先河。

   需要强调的是,康德肯定了只有人们可以证实的才是真正的认识,人们只可能证
实在接受批判和控制经验中的事情。理性通过自我批判为自己确定限制。然而,我们
拥有的关于现实,关于存在的惟一的陈述是科学陈述,而在科学领域内,人们不可能
超越可能经验的范围。因此,人不可能建立绝对的知识,建立真实的陈述只能根据经
验,从而指明了人的有限性和被动性本质。随后的黑格尔将理性的至高无上的地位附
在了国家这个主体上,认为它代表了社会的整体意志。他说人只有在这个整体中通过
集体才能实现自我。他说国家是历史的终结,这意味着社会的理性组织应当使每个人
都完满地实现自我,并认为历史的结束是世界国家的降临,一个充满理性的中央权力
统治的来到是以不惜一切手段为代价的,那时国家的公民只要愿意就可以自由或选择
不幸。而现在我们仅仅处于历史结束的开端。马克思则指出,人们将看到的是社会的
历史而不仅仅是国家的历史;人是社会的人,国家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因而,其历史
也只能是人的历史。他认为人按照原样或以改变的方式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人
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在分析人在生产关系中的作用时,指出了资本的剥削;观察到
工人阶级将不满于此而进行斗争,观察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经济危机的存在,这些
将导致社会历史的终止或倒退。因此,他设计了资本结束的时代—共产主义时代。黑
格尔和马克思不约而同地将难以穷尽的历史导向了一个永恒的终极,在那里一切都将
完满,一切都将得到解决。简而言之,人类和历史在积累和循环中将不断进步,并在
这一过程中自我实现,最终获得自由。

   经由18世纪的启蒙,到19世纪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观念,都贯穿着发展、进
步的自由思想,这一思想成为这一历史阶段不可回避的中心问题,他总是随着科学实
践的倡导和历史变化中的不断进步这一理念而发展,资本主义的现代性观念也因此深
入人心,现代性成为这一时代的抽象。

   综上所述,启蒙的现代性是一种时间与历史意识,具体表现为线性的、发展的时
间观念和目的论的历史观。作为西方文明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启蒙的现代性是理性的
发展、自然科学的经验积累、资本主义自由人权观念及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结果。它信
奉目的论的历史观和进步的信条,肯定人的主体性及改造自然、造福社会的能动性,
尊崇在理性制度下人的自由,并具有功利主义等特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 23: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新闻】


狄德罗蒙自然本性   笑笑生启现代理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4 16:38 , Processed in 0.185326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