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园旧梦

[听雨阁♡] 空中课堂(资料保存)
十年前的足迹,如果不是好玩保存在QQ空间,那现在就无影无踪了。学乖了,在这里也备份。

智勇大冲关,妙华法师六问

妙华法师言了:你们成天跑到洗心寺来问我问题,我都快成答题机了,今天,我问你们几个问题,看你能过几关?

第一关:计划生育中打胎是不是杀生?和国策有冲突怎么办?

第二关:一块皮肉就可以克隆出无数个独立的生命体,灵魂或业是一还是异?

第三关:DNA技术的破译是支持了佛教理论,还是反证了佛教理论?合理解释?

第四关:佛教说的因果法则,是人类法则,还是宇宙法则?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何在?

第五关:成佛是积累了善业,还是善恶无住而成佛?

第六关:开悟有标准和表现吗?




                              ——妙华3、15日出题

慧炬照空
1、是杀生,单单就此事来讲我想还是要发挥个人的力量,即做好生育计划,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采取避孕措施,避免再次怀孕,进而避免与国策的冲突,同时也避免了堕胎,这样既可两全其美,另外个人认为国家采取计划生育的措施从国家大局来讲是一个好的决策,只要个人注意一下,就可以不违背国策也不违背佛法;
2、我想应该是异吧,有了物质基础还要与神识结合才能成就一个生命体,物质基础是一样的,但是来投胎的神识是不一样的;
3、个人认为是支持了佛教理论,我认为DNA与佛教的业力有着密切关系;
4、因果法则是宇宙法则,事实根据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至于理论根据,个人认为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由意识在后面做支配,就像皮影戏一样,有幕后的指使者,而人的每一个心念又会映射到第八识成为一颗种子,待日后遇缘即可成熟;
5、是依照自己本有的真心、佛性的作用积累善业而无住,安立假名“成佛”,至境是连成佛这个想法都没有,彻见本来面目后所起的妙用一定是善的,所以不可能是善恶无住而成佛,如果我无恶不作,然后说我心里无住,那样我也不可能是佛啊!就像成语“顺其自然”一样,用“其”指本心、佛性,按照本心的指引而起妙用!
6、开悟可能就是通晓了宇宙间的真实规律。
弟子充分发扬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师父面前献丑了,不在乎能过几关,只愿师父看到回答后,能够指出弟子存在的认识错误。


依荷听雨
第一关:计划生育中打胎是杀生。有智慧的人可做到不和国家政策冲突。预防为主。不能生育孩子的时候,就采取措施不让女子怀孕,或者干脆修梵行。
第二关: 灵魂或业都是一。
第三关:DNA的技术破译是支持了佛教理论。众生同一,形态千差万别,只因各原子数排列不同,或说心念,或说业力不同引起。
第四关: 佛教说的因果法则是宇宙法则。要引经据典来说理论根据和引用特例来解说,可以写论文了。简单来说:“不昧因果”和“道可道,非常道。”
第五关:一切不住,方是佛心。
第六关:开悟的标准是觉者无欲无求,自在平衡,宁静安稳,清醒澄明,随机应变,运用自如。作为修行者,通过经典,可从道理上明白身空、心空、性空、法空,但要真正空身,需要一段很长的路,就如《西游记》中的修行之路,降妖伏魔,一刻也不能放松。身空做不到时,只能取法。

昆仑雪菊

第一关:是杀生。中阴身在入胎时就有各种感觉,见《佛说入胎藏会经》。当信仰与国策有冲突时,能够调和尽量调和,不能调和服从国策。我们可以通过超度、诵经、拜忏等方法来忏悔。

第二关:克隆,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成后代的过程。科学家将一个绵羊卵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吸出去,使其变成空壳,然后从一只母羊身上取出一个乳腺细胞,将其中的遗传物质注入卵细胞空壳中,再植入另一只母羊子宫内,分娩后克隆出来一只新绵羊。新绵羊与那头母羊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可谓它母亲的复制品,但却是两个独立个体,其产生的因缘不同,物质载体不同,业力或灵魂也不同。反之,若业力和灵魂相同,如不断复制,个体岂不是不生不灭?违反了三法印原则。

第三关:DNA又称脱氧核糖核酸,是带有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是物质。如是因,结如是果。子女,或为讨债,或为要债而来。亲属之间相同的性格、习惯乃至命运也源于共业。 DNA重组是采用人工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含某种特定基因的DNA片段进行重组,以达到改变生物基因类型获得特定基因产物的目的。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特定的条件下,基因类型也可以改变。你也不再是你,我也不再是我。

第四关: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是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都遵循的法则,而且,体在每个相对应的时空上,都遵循着因缘法则。如桌子,是树木经过制作而成,若用火烧则化为木炭,桌子本身没有自性,只是由特定的因缘决定。宇宙间的任何,大到太阳系、银河系,小到原子、光子、粒子等,无不遵循因缘法则。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因中有果、果中有因。

第五关:善是与恶相对应的,乃一体两面。佛性不垢不净,是一不是二,没有任何分别。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六关:开悟之人,明心见性,心不再为得失、是非、人我所动,只会“随缘消业障、不再造新殃。”;开悟人之,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既不会标榜自己为仙为圣,亦不会卖弄神通;开悟之人,知道生与死只在刹那间,知道生命都是平等的,大悲心的生起是自然而然的;

  
        
妙华法师:关于“六问”我的评价
    “六问”从博客上提出后,诸位纷纷发表见解,这其中较准确全面的是网名“昆仑雪菊”和“慧炬照空”佛友。这两位如能来长沙洗心寺,可到妙华法师处拿纪念品。
分 析:
其一:要回答六问,不但要对大乘佛法义理悟得精透,心上有功夫有见地,而且要懂尖端科学和理论物理学以及医学和法律,佛法之内学和大小五明之外学已经包含其中,如读书思考不够,知识结构有限是回答不了的。

其二:一般信众容易将佛法和科学、文化、法律对立起来,导致佛法的浅表化、迷信化、大大降低了佛法的普世性,故出此题。

其三:佛法之最高境界讲圆融。能将事理圆通是一种鉴定。

其四:佛教是讲理的,理越辩越明,以促进大家借网络学修进步。

补 充:
开悟的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并不是没有表现,有表现就可以用语言总结。除以上二位的陈述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示:

一、开悟的人通达一切经典,法义没有阻碍。

二、三大语系八大宗派,空有显密决不对峙。

三、日用平常。

四、本份本色。

五、以道为友为务。

关于计划生育和法律,其实是在生活中运用智慧的抉择慧去处理貌似对立的人事。

关于DNA和克隆,一方面看你对科学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此类问题佛教徒如不回应,往往被证伪。在科技文化发达的今天,信佛人必须学会思考。



                                                                                                         妙  华

                                                                                                    2012、3、20日






倒序浏览 看全部 全部回复11
智勇大冲关 法师提问之二


妙华法师博客新增“空中课堂”专栏,是专为博友开设的互动栏目,不但有法师提问,同时,博友的提问也会在博客中公布,欢迎各位博友积极参与,大胆发表您的见解!
   “空中课堂”,互动你、我、他。



A、题目

一、出世入世是一是异,试论述。

二、以大乘法义辩析在家出家。

三、开悟与证悟是一回事吗?

四、在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中任选两宗说明它的同一性和统一性。

五、简论修性修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六、你所认识的大陆汉传佛教,你所希望的佛教是什么样子?



B、点评:你可以完善点评任何人的答题,同样有奖。



C、奖励:答案正确,论述完整,见地超群之前三名,可得到法师八本书一套,并书画一幅,欢迎踊跃参与。



D、特别加题:儒释道三家之比较。    单答单奖。


妙华法师2012、3、20日发——23日止

依荷听雨 2012-03-20 21:12:29
一:出世入世是一是异,试论述。
弟子认为出世与入世是一。《金刚经》是弟子的日常功课,就取巧用经中经文了。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弟子在此刻理解为:无住是出世,生心是入世。无住生心,是出世入世不二之妙心。无所住是清静,但清净,不生心,便是死水。佛法所不许,则要生心。生心是生六度之心,也是菩提心。菩提心背尘离相,合于自性清净心,所以是一不是二。佛法真理,不离世法,入世就是出世,出世就是入世。出世入世,全在自心。心正,入世是出世,心不正,出世亦是入世。“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二、以大乘法义辩析在家出家。

思考这个问题,先说我理解的大乘法。凡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自利利他,以证得佛果为究竟目的——这就是大乘法。大乘是以成佛为目的而发心去修学的;修学佛法,是作为轨范身心的修持法,是为了实现自心的清净与自在。所信所学的,不是身心以外的甚么神明地崇拜,而是确信自心的可从修治以到达完满的自在。大乘法是修行成佛的法门,要我们信的学的,就是我们的自心,以及从自心为根本的立场去理解一切。能这样的信解修学,就是信解修学大乘。所以,大乘就是众生心;信是信自己的心,证也是证这个自心。明白了这个道理再来说大乘的僧宝就好理解:大乘僧宝,通于在家的与出家的。一切修行大乘法的修行者分:胜解行的菩萨和如实行的菩萨。胜解行的菩萨是未证悟法性真如的;如实行的菩萨是已经证悟法性真如的,即地上菩萨。以大乘法义,在家出家只是形式,与修行者的因缘有关。真实的僧宝,是实证法性,已得无漏功德的圣者。但胜解行地的菩萨,约世俗的假名说,也相从而称为僧宝。从世俗眼光来看,僧宝是住持佛法,居士要护持佛法。这就是出家和在家的不同。出家和在家其它地方还有很多不同之处,最主要的是身披袈裟,在世人眼中就是天人师,世人对出家师要求就高就多,也是出家容易修道的因缘。出家师受持戒律多,威仪庄严,受人尊敬,这也是促使出家人修道不松懈的因缘。相对来说,在家福慧双修易……因缘好坏,看修行人是否有正知正见了。

三、开悟与证悟是一回事吗?

惭愧,按道理,弟子没资格答这个问题,可弟子很珍惜这个答题机会,借鉴他人经验回答:开悟与证悟不是一回事。 很少去关注开悟和证悟的信息,我想,弄懂这个对我解脱无益,对解脱无益的知识不如不知,我只要知道终身修行就可。



四、在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中任选两宗说明它的同一性和统一性。

弟子愚昧,初识净土宗,师兄告诉我用“信愿行,光念一句佛号就能成佛”,我总是生不起正信,疑惑多多。很喜欢禅宗,可禅宗要有明师指导。后阅读江味农大德的《金刚般若菠萝蜜经》讲义,阅读这些:“佛之说此,亦希望人人皆要发得圆满究竟耳。何谓圆满究竟?如发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则菩萨也。若知发心上成下化,而又知虽上成而实无所成,虽下化而实无所化,乃是无所成而上成,无所化而下化。则性德究竟,体用圆满,而为大菩萨矣。世间此类事甚多,虽所学是无上大法,而成就则甚小甚小。皆由于不知如法而修,发心太小故也。如念佛法门,本是至圆至顿之无上妙法。乃仅仅只知自了。则最上乘之法,不但不足为大乘,竟成为小乘矣。所以只能往生下品,多劫不能花开见佛。以与佛之悲愿相违,不知称性起修故也。甚且并下品亦不够,只能生到疑城。又须长时修行,方能离疑城而生安养。岂不上负佛恩,下负己灵。何故如此,皆由不明无上大法之所以然故。所以学佛第一要开智慧。”“学佛之三条件,曰戒、定、慧。无戒,则身口意三业,不得清净,故戒是修学基础,是独立的。定慧二字,互相生起。就果上言,是定慧。就因上言,是止观。止者止息妄念。观者即观照真心。因止能生定,因观能生慧。此是分配言之。其实止观功夫,祇有一个观字,此两者系一件事。”“观照有多种方法,无方法则不能起观照。方法虽各宗不同,而其指归则一。如天台宗之空、假、中三观。华严宗之四无碍观,及法界观。法相宗之五重唯识观。密宗之道场观,阿字观。禅宗之看话头。净土宗之观无量寿佛皆是。或云念佛不是观。此语不然。须知即念即观,若妄想纷歧,散心念佛,不得受用。必须口念佛号,心想弥陀,如在目前。如此念佛,则妄想无从起,即是观。”……弟子思维,何必浪费时间去分别各宗各派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各随因缘,选一专修,都能获得清静心。

五、简论修性修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呵呵,这个题目,查阅下百度:“修性:依修行始能成就者,称为修;不待修行而本来具足者,称为性。性乃不变之本体,修为随缘变化之作用。”又查到:“据传吕曾参黄龙晦机禅师,此后对禅宗深为服膺,倡禅、道双融。其《敲爻歌》等总结内丹之纲宗为“性命双修”,修性谓明心见性,了彻禅宗所谓心源性海;修命指炼化精,气为内丹入手路径。单修性或单修命,皆失于偏颇,单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单修命不修性,“恰如鉴容无宝镜”,只有性命双修,方为稳当。此所谓性命双修,实际上含有禅、内丹双修,或在内丹修炼的基础上参究禅宗的意味。”在正确答案下说自己的理解就轻松多了。道教的修命,我理解是指修练身体,应该和佛教的“借假修真”差不多。不过佛教很少提修炼身体,佛教的修炼着重于智慧。修性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智慧,明心见性后,身体自然好。好的身体好似修性的副产品,不求而得。佛教修行者虽然没有修炼身体的意识,但所做却是性命双修的,礼佛、拜忏、念经、打坐、行菩萨道等等,都是在修性同时修炼了身体。不同的是如果只求修炼好身体,求长生,不修性,那是不圆满的。

六、你所认识的大陆汉传佛教,你所希望的佛教是什么样子?

我对佛教最深印象是“人间佛教”。佛弟子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之事业,以服务大众为己责,在服务大众过程中修行,成就自己也让大众觉悟,达到自利利他的圆满,这正是我向往的人生。说到大陆汉传佛教,我就不了解了,很少去寺院,也没关注佛教历史。接触佛教大都是网络,重在阅读经论。我希望的佛教是一个真善美的理想世界:永恒,清净,快乐,平等,唯美,和平,自由。

博主回复:2012-03-25 10:10:21

优秀。这是最用心,写得最长的答题。可见她在用净心、真心和大家交流。阐述得也很清楚,并联想实际,实际引经据典。但是在开悟与证悟一事上理路不清了。

总评:

    网名:金刚狮子、洗心甘露、依荷听雨、幽谷寒泉、昆仑雪菊五人得了优秀,在这一轮中过关了。

    他们治学的态度,方法,境界值得大家学习交流。正信正行决定方向。而悟得深浅则决定高度。你的学修博友已经上网,就是弘法。

    回答只是交流的一种方式,汇集有质量的博文,成书成册、活泼、深刻、又现实,将利益多少众生!大家努力吧,来个无中生有,空有不二。如何?

                                                ——妙华法师

                                                   2012.3.25



详细点评见原博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4fb48101014jus.html《智勇大冲关法师提问之二》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2-7-26 21:02 编辑

智勇大冲关 法师提问之三

从心经看你的悟性与悟境:

1、心经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2、般若释义

3、色即是空等四句的真实义是什么?你能用科学理论证明吗?


4、我们真的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吗?用最通俗的方法说明。


5、我们真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吗?


6、就是学会了心经和人生生活有何交涉?你的体悟是什么?


2012、3、24日发——27日终止。奖励如前。

                                           ——妙华法师



从心经看你的悟性与悟境总评:

    诸位同学热情很高,码字爬格子,表达了不少高见。起到了学习交流,寻知音的目的。在沉寂、软弱、无力的佛法弘传上有了新途径、新思路。

    这次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清淡兰香、七彩石之心、心理、依荷听雨、金刚狮子、昆仑雪菊、洗心甘露。其中洗心甘露、依荷听雨、昆仑雪菊表现尤为突出。

   值得大家学习的有下列几个方面:

1、治学态度认真、严谨;

2、佛法准确、牢固;

3、知识面宽广;

4、充分发挥自己的悟性;

5、和生活、社会结合紧密,起到了学以致用。



                                                        妙 华

                                                      2012、4、1日


依荷听雨
1、心经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心经的主题思想是“诸法空相”,以般若空之了无所得的中道观诠释理事平等,真俗圆融的不二中道思想。
2、般若释义
佛经上说: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我理解:般若应该是人的本来面目,人人本有之心,个个不无之性。

博主回复:

优秀。
用中道实相表达很合乎佛法。

                                                            ——妙华法师评

3、色即是空等四句的真实义是什么?你能用科学理论证明吗?
色与空是一体的两种表述方式。色是人没有认识清楚时的人的世界,即象。空是突破了相对的认识表象之后的理。从佛法的修证来看,‘空'所代表的,是甚深的体验内容,与文字语言的理论领域无关,是谓佛法不可说。不过,佛度众生有善巧方便,就众生现实身心,开示,诱导,令行者揭开现实的“色”直入于自证的“空”。在这方法论的立场上,‘色'为什么是虚妄,是假相,是空?为什么这样的观照,能趣向、契入“空相”,就都是可以论说的了。 “空”不是没有,你说没有,它确实是真实的有。“空”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有”,一个是“无”。“有”也是空,“无”也是空,有、无皆是空,但是,不是没有。有、无叫空,不可以把它说成是没有。比如“空”就相当于阿拉伯数字“0”。 这个“0”是多少,是没有吗?我现在在电脑前打的字,读者看到的是中文字,电脑读的只是简单的两个数字“0”和“1”。“0” 和“1”的不同排列组合生出万象。若将“0”的位置只摆放在“1”后面,不停的加“0”,会怎样呢?“0”看起来没有,但那它又是无限之大,无限之多了。所以,空实在是万法的根本。


4、我们真的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吗?用最通俗的方法说明。4、我们真的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吗?用最通俗的方法说明。
六根终日随缘六尘而本体终日不变。虚空随地、水、火、风等四大之缘而空性不变。如:一只玻璃杯,倒入茶水,有人说是一杯茶;倒入牛奶,有人说是一杯牛奶;倒入药,有人说是一杯药。玻璃杯里什么都没有时,有人说是一只玻璃杯;有人说这是由石英砂、纯碱、长石及石灰石合成的物体;有人说这是“Na2O·CaO·6SiO2”。打破后就是一堆垃圾…… 由此可知,眼耳鼻舌身意这些凭感觉的东西,会变化的,不实在的。如果有般若的话,就不会凭眼耳鼻舌身意去分别,他有一种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就是般若,无智亦无得,就好像镜子一样,不管你是什么人,长短方圆,镜子是不分别的,它把你的原形还原的照出来给你看。因为我们在虚妄不实的人间,在虚妄不实的六尘里面,过着虚妄不实的生活,般若没有现前。要有了般若,才能远离颠倒梦想,没有恐怖、没有挂碍。有般若智慧,人生就有快乐。
博主回复:

第三题:用这种解释也很有说服力。
第四题:用小比喻说大道理,利于佛法的普及。
                                                              ——妙华法师评



依荷听雨


5、我们真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吗?

我理解是要我们舍弃世间有形象分别的一切,以无所得故,才有菩堤萨埵。所以,我们要修无修的修行,要证无证的佛果。


6、就是学会了心经和人生生活有何交涉?你的体悟是什么?

“观自在”,这三个字实在是妙不可言。以观自在菩萨为榜样,“观、行、照、度”,发扬菩萨自利利他之处处自在的无碍解脱精神。前天行脚,从广济禅寺出发到祝融峰。行走途中,有同修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不想让他们有这包袱,就说“不要想未来的事,不要给自己心中放一个难的字眼。”有的同修说身体有好几种病,坚持不住,爬不上去了。我说“你肯定行的,相信你的身体很好。我在后面保护你,放心好了。实在不行,我们这有医生。你什么都别想,只要向前走稳一步,就走好这一步。”……为说出的话负责,我一直在他后面关注他,自己也一步一步尽量走稳当。到目的地歇息时,看同修感叹他今天超越了自我,心中很开心。观照自己,突然发现没有像以前那样欣赏大自然的美,没有像以前那样去争爬山第一,没有以前那种站在山顶上征服了高山之自豪感,心中自生出一种柔柔的情感,好象小时候在母亲怀抱那样。原来,专注一念,活在当下是那样轻松自在愉悦。虽然只是短暂的时刻,但只要有心,随时观照修正自己的言行,总有一天,不用看,能听到白云飘过。

博主回复:

如能关心人群亚健康,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觉悟则大不相同了。

                                                         ——妙华法师



依荷听雨
2、般若释义
今日静下心来,重做第二题。梵语般若,意为智慧,不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个智慧是佛之知见,中文的智慧两字不能完整诠释佛之知见,故保留不翻。经文中的“般若”,应作智慧会,不能拘执文义。此智一切众生本具。但为无始无明所障,不得显现。且此智,自证方知。非言语文字所能形容。虽不能用无文字言语形容,但佛用善巧方便,借用文字宣说佛法,开示众生,故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般若可以理解为“观”,波罗蜜多可以理解为“自在”。此经题就隐含“观自在”的意思。






洗心甘露
1、心经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心经是所有佛经中文字最短的经文。其主题思想是“用观照的方法,去找真实的自己,一旦找到就能获得一种生命解放的自在境界。”

简单说就是:你用这个方法沿着这条路走,就可以到达那个地方。

这位菩萨是这样践行的,她大公无私,毫无保留,说了这个方法。此法就浓缩在她的名号里。但心经没有就“观自在”去具体展开讲“如何观自在”,而是重点描述了经观照后所修证到的那个地方、那种境界的真实和美好。

喜欢“观自在”三字,太妙,妙义无穷、包罗万相。个人认为其意概括有两层:(1)观照真实的自己在哪里?(2)所观到,所明了的一种自在境界。

于是就有了问题:路径方法是用般若“观自在”。到达的美好地方菩萨也重点说了,即名为“波罗蜜多”,也就是所谓的自在“彼岸”。那何为般若?下面回答师父的第二个问题。

2、般若释义

他人解释其意为“大智慧”,即“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 是心的妙用。

个人认为般若是当一个人明了生命实相后,内心深处无取舍、积极向上(或善),权巧方便、落实践行在日常生活的待人处事的智慧。它是内在认识和外在行动的统一。

比如说,佛弟子有善心放生,那他应该对父母也会尽心尽孝,而不会不耐烦。对妻子、对先生关爱有加;对孩子会尽心教导做人处事;而不是沉迷酒肉麻将、金钱权利女色。对他人、对朋友、对领导、对下属、对自然环境……说不能尽。那儒家修身的约束“仁以处人,有序和谐”,皆不再是约束,人本来应该这样做的。不因为约而约,哪里来的束缚。如此能身心统一、家无纷争、父慈子孝、夫妇琴瑟和谐,男人顶天立地、女人敦伦尽分,人人气血顺畅,相貌平和宁静,保命保财,福泽绵长。 这应该也属道家的性命双修。

也可以总结为“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著空”来为人处世的心境。

    那我们就有兴趣了,“般若”这么好,如何获得?下面回答师父的第三个问题。

心经可分三段来读和理解:

(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2)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3)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前提要定义“我”,其意有两层:其一是色身的“我”,有眼睛、鼻子、嘴、手、脚、能感知寒热、能思维问题。这是一个壳,是“假我”。其二是空“我”,它无形无相、住在这个色身的壳里,是真性的我,是“真我”。说它是灵魂、自性也好,是阿奈耶识也罢。有人会问:你如何得知?菩萨都答了,就是“观自在”啰,观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真我就显现了。(待续)

第一段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假我”的这个色身有一天会坏掉,化为乌有,即为空。色身这个有形的存在,注定会消失。这是相对说,有存在就有灭完,有有形就有无形,有身体就会有灵魂,有假我就有真我。真我住在假我中,无形存在有形中,而感知色声香味触法。
科学实验:Duncan MacDougall医生让濒死经验的人躺在一个秤上,然后量度他们死后体重的变化,并发现有人在死后立即减少了21克的体重。他们认为,这个重量就是灵魂的大约重量,并以能量的形式离开了肉体。但是有学者反驳了这个观点。个人认为这个实验本身就有点可笑。不要小看科学家们的可爱。
其实科学是一把尺子,尺子有长短,当长度有限的时候,就暂时无法起到衡量和证明的作用。但是毕竟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科学的尺子在延伸;对有的人来说需要科学给他足够的证明,他会等到这一天;而对有的人来说,并不需要这一证明,他明白生命的实相,他在彼岸看着去证明的科学家和等待证明结果的人们。

那我们一定奇怪了,色身的“假我”是可以看见的,他、她有美丑,有高矮胖瘦,那“空性”的真我又是怎样的呢?

下面回答师父的第四个问题。

4、我们真的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吗?用最通俗的方法说明。

第二段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可能这样理解比较好:“舍利子,诸法是空相……”。说的是真我、自性的状况。

就色身假我来说,有眼、耳、鼻、舌、身、意;真我借用这个载体,这件衣服而感知到色声香味触法。然而这个载体会变老,会逝去;衣服会变旧、会磨破。

而真我的自性是空的,它无形色、无生灭,无垢净,无增减,暂时借住在假我的色身之中,色身的眼、耳、鼻、舌、身、意,带来色声香味触法。真性的我一点也带不走,就像衣服穿坏了,就要换一件一样。

那有人就说了,既然真我自性在假我的色身中,那这件衣服我想怎么穿就怎么穿,声色犬马,纵情享受,才不负此生。这又错了。他没想过此生这一生命过程,自己这个真我怎么会穿上这样一件衣服,住着这样的房子,天天感受生老病死、爱离别,一定是有原因的。色身每天都在感受外部世界,反馈回来又冲击自己的灵魂。美女好漂亮、美食真好吃……这个冲击力实在太大,色身想得到,得不到就苦恼。每天在无名烦恼,在拼打,在侵害他人,于是造作业障,谁能保证自己下一个生命的轮回还有这么好的衣服穿在身上呢?

因此下面要回答师父的第五个问题。

5、我们真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吗?
    如果我们能观照到自性真我,并守住它,知道它没有老死、没有生灭,不挂碍色身假我,无所谓得到和失去,知道色身会生病会老死,而自性仍在那里,那还恐怖什么呢?还烦恼什么呢?要破掉相对论,就是不立相对。没有无名烦恼,当然也无烦恼可断。这需要观照修行。

最后第三段,菩萨就说了:三世诸佛都是这样去做的,这部心经太好,照见真我假我是结合的,如果真我不挂碍假我色身,就能除假我的一切苦,真实不虚。

那明白了心经又如何?这需要对自己有个交代,毕竟这个色身、这个自性还在世间,每天要吃喝拉撒、要上网、要打字……

下面回答师父的第六个问题。

6、就是学会了心经和人生生活有何交涉?你的体悟是什么?
     佛法不是用来空谈的,要真实受益必须去践行,心行一处。观照生命的实相后,就不会再为了这个假壳子去贪吃贪喝、嗔恨、痴迷、傲慢……。会做好世间承担的社会中的每个角色。是父亲,就关爱妻儿,让她们衣食无忧,别酒肉麻将、吃喝嫖赌;是妻子,也会爱护家人,教育子女,尊敬公婆;是子女,就孝敬老人。是商人,遵守商业道德;是官员,爱护地方百姓;没良心赚再多的钱可也带不走,下一个轮回可能连人的衣服也没得穿了。
   个人的体悟是,待人处事会心气平和、积极做事,善心大度为人,得到的回报也是一样的。家人受益,朋友受益,自己受益。自己好,大家好;大家好,自己会更好。
小结:师父的六个问题可不是随便问的,这六个问题内在逻辑关系严密。如果有人问(1)如何观自在?(2)你有没有观到?第一个问题师父可以答,毕竟是师父的专业。第二个问题如果我说观到了,但又跑掉了,你会相信吗?学佛实在是自己的事。
文字这个东西又可爱又可恨。可爱之处是它可用于表达;可恨之处是让人囿于文字的表达。以上均为原创,班门弄斧又啰嗦,大家就当看个热闹。好久没有在一天时间打这么多字,好累啊。
对生命的释义,对心的解放,用下面这首歌来代表下也许不错。它的名字叫“天籁”。

小结:师父的六个问题可不是随便问的,这六个问题内在逻辑关系严密。如果有人问(1)如何观自在?(2)你有没有观到?第一个问题师父可以答,毕竟是师父的专业。第二个问题如果我说观到了,但又跑掉了,你会相信吗?学佛实在是自己的事。
文字这个东西又可爱又可恨。可爱之处是它可用于表达;可恨之处是让人囿于文字的表达。以上均为原创,班门弄斧又啰嗦,大家就当看个热闹。好久没有在一天时间打这么多字,好累啊。
对生命的释义,对心的解放,用下面这首歌来代表下也许不错。它的名字叫“天籁”,香巴拉专辑。可以搜下,网页无法上传,也许是网络限制。

博主回复:

洗心甘露回答问题的优点是:1.条理性;2全面性;3通俗、流畅。
看了、悟了、修了。妙哉。
                                        ——妙华法师评
七彩石之心
1、心经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答: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般若释义
答:大智慧。
3、色即是空等四句的真实义是什么?你能用科学理论证明吗?
答: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空,是产生现象的多种因素和缘由,是事物的本质。例如:一粒麦的种子,之所以能够萌芽、抽枝、开花,结果,于其中间,必须凭借人工的耕耘,肥料的灌溉,以及水土阳光等因缘条件之配合。否则,缺乏任何一种因缘条件,都不能生长,结成果实的。植物如此,其他宇宙万物,无不皆然。如果科学家用化学来分析宇宙万有,到最后分子、原子、电子、核子,亦皆是因缘和合而有。即使是众生之生命,又何独不然?总之,在我们的世界上,是没有永远存在的东西。有的,只是变化着的存在,彼此互相凭借的存在,而且是短暂的,无常的存在。
4、我们真的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吗?用最通俗的方法说明。
  答:空中没有物体。没有精神。真正的生命,没有眼耳鼻舌身意。
     比如,佛菩萨来度我们世间的人,他要随顺我们世间的心想,也示现一个和我们一样的身,这样才能够打成一片,才能感觉到佛跟我们是一样的。所以他能成佛,我们也可以,我们就有更加亲切的感觉。如果佛示现他本来的面目,那我们众生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懂,这个时候示现的意义就失去了。
5、我们真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吗?
答:“无明”为烦恼之别称。一切事物本来就是空的,“本来就这样”。没有前世愚昧的事情,也没有后世报应的所谓十二因缘。空,本来就这样,又那来无明或无明尽的对立或分别呢?
6、就是学会了心经和人生生活有何交涉?你的体悟是什么?
答:心经的学习,能使人生“如河里漂木头”圆通无碍,随缘惜福。 人世间的一切,破除我执,都可以作这样观:色如儿女,儿女不异空,空不异儿女,儿女即是空,空即是儿女。如友谊,友谊不异空,空不异友谊,友谊即是空,空即是友谊。所谓友谊,即非友谊,是名友谊。如地位,地位不异空,空不异地位,地位即是空,空即是地位,所谓地位,即非地位,是名地位。
   倘能斋心、素心,不住于相,随缘自在,“心能转物,即同如来”。有了智慧心、慈悲心。
   人生努力随缘,随缘努力。
  
重在参与。也是养拙。 敬请妙华法师指教!
阿弥陀佛!

博主回复:

优秀!
第三题的论述对大家会有启发。讲理,并用事物以及哲理学,科学给以说明,让现代人易于听懂,理解,是弟子们要下的心功。
在所有答题过程中表现了悟性,没有食古不化,没有依文解义,这是优点。                                                      
                                                          ——妙华法师评

昆仑雪菊
第一题:《心经》为600卷大般若经之精髓,通过般若智慧的关照,实现涅槃,由此岸到彼岸。“观自在菩萨”可视为经文之主旨。“心为万法之王”,“一切唯心造”,然,我们的心已被五欲六尘所染,为“贪、嗔、痴、慢、疑、见”所惑。“观自在”,不观不自在,一观就自在。通过深层关照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既不着于相,亦不着于法,“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以达到佛菩萨随缘不动、不动随缘之境界。故《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二题:般若可分为文字般若、关照般若、实相般若
佛经为文字记录而成,由文字表现的正知正见,即文字般若。佛法为心法,然文字有相,“离名离相,即名诸佛”,故读经切忌依文解义。读经千遍其意自现,唯有多读,才能实现文字般若。
按正知正见静坐修观,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自我观察,慢慢出现定镜,只有对自我(关照)的直觉,这种定中一念不起的明了相,即关照般若。对经文意思深入理解后,最重要的就是“修观”。
第三种是“实相般若”,实相又叫“真如”,是一切事物的真实本性,它不能用一种固定的外在形式表现,故说“实相无相”。
在文字般若的正知正见的指导下,深入修持关照般若,自性与事物本质融为一体,主观与客观高度统一,内外明澈,念念分明,此即实相般若。


第三题:“色不亦空,空不异色”指的是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本无自性,都遵循因缘法则。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上,特定的条件所至。如水加热至沸腾时,成水蒸气;冷冻至零度以下,成冰。又如,人眼适应范围为380毫微米至780毫微米的波长的光波。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指佛法为心法,要用般若智,打破五蕴烦恼尘劳。色与空、烦恼与菩提、众生与佛,本为一体两面,翻手为色,覆手为空,只在一念之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故《檀经》云:“一念愚而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博主回复:

优秀!

学习雪菊的治学态度。

对佛法中般若的全面把握,反映出佛学架构牢固。

佛法是体证,内证,科学是外证、实证。能看到佛法和科学的共同点,并加以阐述,佛法就有了普及性,公理性。这样的展开,在佛门欠缺。值得学习。
                                                               ——妙华法师

第四题:“眼、耳、鼻、舌、身、意”指的是八识中的前六识,是灵魂的通道。眼能看、耳能听、鼻能闻、舌能辨,身体能感觉,意识能思维,除非器官坏死,才没有感觉和思维。“无眼耳鼻舌身意”是指我们要透过事物的表相看透事物自性本空的实相,不要被眼前所看到的事物、听到的言语、闻到的气味、尝到的味道、身体的感觉,乃至思维所迷惑,让心保持在一种空灵的状态中,见而未见、闻而未闻、有而没有。如:看到落英满地,不再暗自神伤,知道这是因缘法则,花当开则开、当落则落,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人的生、老、病、死也如此。


第五题:无明:不自知觉,缺乏觉悟的状态,又称烦恼。一切缺乏有觉悟的生命,被“贪、嗔、痴、慢、疑、见”所系,终日为烦恼所困,怎会没无明?无无明指无明亦无自性,用般若智照见五蕴皆空,烦恼断而菩提生,当下清净自在。此处破我执。
无明尽指通过关照般若,达到一真一切真的心一境界。然,“无明尽”亦不可得。《金刚经》云:“所言一切善法,即非一切善法,是故名一切善法。”无无明尽指不要执着于寂灭相,以免执空成相、执药成病。此处破法执。


第六题:《心经》为无字真经,要求在心底上做功夫学好《心经》,可帮我们照破无明烦恼,可帮我们打开心量,不再执着于得失、是非、人我,内心不再有心理冲突。
我的感悟:去年夏天我初做佛群,每每遇到不理解,甚至嘲笑、谩骂的网友时,不是嗔恨心起与之争执就是暗自委屈掉泪,妄生了许多烦恼。殊不知,学佛修行是一个过程,不理解只是暂时,“无眼耳鼻舌身意”,念头一转,视而不见,你爱咋地就咋地。

博主回复:

从六道答题中,我们看到了昆仑雪菊思维的拓展性、知识结构的全面性。表达的完整性、以及说理的沉稳。 事业必然成功。
                                                ——妙华法师

呵呵,师父出此六题,必有其用意。个人认为这六道题逻辑关系紧密,层层推进。具体如下:
第一题,《心经》的主题思想——“通过般若智慧的深层观照,实现涅槃,由彼岸到达此岸。”这是概述。那么,什么是般若呢?对于般若的具体解释就是第二题。般若的定义弄明白了,那么,又如何实现般若呢?具体方法是什么?这就是第三题的内容。
“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四句绝非重复。前两句是指观照的方法“色不亦空、空不亦色。”后两句是指色与空的关系,是一体两面,关键的关键是要在心地上做文章。修行人有三层境界:第一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心经》是600卷大般若经之精髓,是大乘佛教修行之法门,告诉我们要在心上修行,参透、看破后方能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四句亦是《心经》之主旨,但师父提出更高的要求,用科学理论证明。佛法是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悟道而成,到今天已时过境迁,但佛法是真理,必定能被科学证明。所以,用佛法证明科研技术、科学理论也是现代社会弘法利生的一门必修课。
至于第四、第五题,是对第三题的更进一层的阐述。空亦不空,空也是一种相。“我们真的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吗?”“我们真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吗?”此两题是为了避免我们执空成相、执药成病,破法执。试问,若我们的心已经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何必再来一个“空”字呢?
至于第六题,就是考验我们是否真的领悟到了《心经》内容,说食不饱。能运用于生活、改善我们的人格、提高我们的境界,才是对经文的真正领悟,也才是学习佛法的意义所在。
呵呵,徒儿天性愚钝,大胆妄言,请师父指正。




                                  昆仑雪菊


智勇大冲关 法师提问之四

以佛说阿弥陀经为例,考勘你是否理事无碍,闯过第三关:

1、南无阿弥陀佛的真义与深义是什么?

2、真的有西方极乐世界吗?

3、到底是唯心净土,还是他方净土?

4、你会几种念佛方法?

5、净土宗有十三位祖师、分别是:

附加题:佛教界为什么念佛人居多?试从几个方面论述一下。

2012、4、1日出题,4月6日终止,奖品如前。又,连闯三关得优者,可在十月十五日前后随我云游五天,免费。

                                                                      妙 华

                                                                     2012.4.1
总评:

    一叶一菩提,昆仑雪菊,洗心甘露,依荷听雨四位获得了优秀。

    出题的目的,是借此引导诸位将“空、有”、“禅、净”圆通起来。并以测验你“信”得多深。以上四位的答题各有千秋,总合起来对“阿弥陀经”就是较全面的解读。如,第一题和第五题是佛法常识,其目的让你更明晰,更条理,有佛法知识。而最后的附加题则要求你不仅要全面了解念佛的法门,而且对历史、现状有所判断。

   “文字般若”是信佛人的短板,以致佛法的弘传受到影响。修行人也最易生起对文字的不耐烦或不屑一顾。文字是人心的流露,就从文字看到了大家的“脸”和“心”。

                                                     妙华

                                                  2012.4.10晨

依荷听雨
1、南无阿弥陀佛的真义与深义是什么?
佛:梵文音译“佛陀”,意译“觉者”、“知者”、“觉”。 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和觉他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佛的福德无量,其神通、辩才、相好、道心,一切的一切皆无量,无量即无边际,即无在而无所不在。
阿弥陀:梵文,翻成中文为无量寿,或无量光。无量寿是他的福德,因福而得寿,其福德无量。光是指智慧之光。他的智慧之光无量。三字分开解说:以“阿”为“本不生”之义,名“空谛”;“弥”为“吾我”之义,名随缘之“假谛”;“陀”为“如”之义,名“中谛”。故以“阿弥陀”之三字名空、假、中之“三谛”也。阿弥陀佛未成佛前修行时,叫法藏比丘,他和我们一样是凡人,觉悟后曾发四十八大愿,每一愿都要度众生成佛,阿弥陀佛以其大慈悲、大愿力,如吸铁石似的,将十方所有一切众生都摄取到其净土国内,若一众生未被摄受,阿弥陀佛亦不愿成佛。
阿弥陀佛是大愿王,所发四十八大愿,都已实现。大愿的中心是第十八愿,愿文是“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条大愿也正是《佛说阿弥陀经》的纲宗,确指信愿持名。若能闻名生信,而且是至心信受,至心指登峰造极的诚心。我们能听闻“阿弥陀佛”,就和他有大因缘,相信我们能往生到他成就的极乐世界。
南无:梵语音译。中文意译为:归命、敬礼、归依、救我、度我等义,是众生向佛至心皈依信顺的话。“阿弥陀佛”是这样好的导师,成就的极乐净土是众生所归之处,所以我们至诚皈依“阿弥陀佛”。发四弘誓愿,精进修行,积聚往生资粮,早点到极乐世界去。我们要明白阿弥陀佛是众生心里的阿弥陀佛,众生也是阿弥陀佛心里头的众生。也就是一切众生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一切众生。阿弥陀佛是因念佛而成,一切众生若能念佛,亦可成佛,此即是理。
这是我理解的“南无阿弥陀佛”的意义。

博主回复:

优:态度好,学习好,再加上本分做人,老实做事,一心念佛,终生受益。

答得很认真,适当说文解字是必要的,但过度的“佛词”会令读者感觉学术意味太浓。

                              ——妙华法师评

2、真的有西方极乐世界吗?
西方极乐世界真有,不是假的,不是在想象当中。就跟我们现前这个世界一样,这点我深信不疑!

现在的我不起于座,意念一动,体内真人即可到极乐世界。那里的众生都是化生的,只有一个母亲,名字叫宇宙。众生只需穿一件衣服,那衣服可随众心心念,所处环境、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众生服食的是光或气或香味。众生身上的光或香是分别他们道行的高低,修炼到无光无香无形无色才是最上品,那里没有文字书籍更没有武器垃圾等我们这世界所有的名相。他们只做一件事,顺应他们的道自然生活着。他们散发的能量却可以帮助其它世界低等级的众生。为帮助其它世界的众生,他们可随心所欲变化成需要的形相(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相对于他们,那是最初级的阶段),那对他们来说,那只是一场游戏……当我试着用文字来描述时,描述出来的世界已经失真。

真正完美的极乐世界,还是以《观无量寿经》的十六观想为好。之所以画蛇添足的描述,是想说极乐世界即是自己本来的真心。你得到本来的真心,你就生在极乐世界;你不明白自己本来的真心,则不会到彼处。极乐世界即在你我他之心中,而非在心外。

博主回复:表达有些新意。

3、到底是唯心净土,还是他方净土?

西方弥陀与自性弥陀,他方净土和唯心净土,是一不是二。唯心净土主要是依据《维摩经所说经》的心净土净之说而来。禅宗以为,若直了心性,则即心即佛。明自心处,即是净土。有唯心净土,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怎么可能往生?若单执自性弥陀,不念西方弥陀,即使真悟也不能即身了生死。修行人若悟自性弥陀,还需要念西方弥陀,以求往生,渐进而可以亲征自性弥陀。

大乘修行人,应体用具足。求生净土是求证净心之体,现起净土之用。一切众生见其往生瑞相,自然发起信心,求生净土,自利中,便有利他之用。自己亲近弥陀之后,还能现起无边净土之妙用。

这只是阅读经纶后的理解,并未亲证到,很惭愧。我想,成佛前,我们可分唯心净土和他方净土,这对修行人有益。自净其心时,用他方净土来观照自己内心,也给自己一个理想,能学维摩诘和文殊菩萨那样云游他方。现在的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太阳系(不同形状的世界http://www.fosss.org/)等证明佛所说真实不虚。《维摩经所说经》里的不可思议解脱和不可思议境界是可以达到的,非神话。成佛后,他方净土和唯心净土,是一不是二,性相圆融,一切无碍。


博主回复:引经据典有说服力,表达明确了两者的关系。
                                  --妙华法师评

4、你会几种念佛方法?
口念:皈依三宝那天,是去年寒食节,我跟着师父师兄们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口念未解其意。
心念:去年生日那天为报父母之恩,第一次受持八关斋戒,在一个小道场里,那里的师父要我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其他佛号,看其他书都不行。这是我不能理解接受的,心里没说但固执己见,决定还是念“南无释迦摩尼佛”、“南无药师佛”“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比较合适我自己。后阅读江味农大德的讲义,忆起净土修行大德莲池大师的发愿文,才知晓自己愚昧无知,错解了净土宗。后阅读经典,明白“西方”、“往生”、“化生”“南无阿弥陀佛”“七宝”“八功德水”……的真实含义。不由会心一笑,原来如此。至此,一心正念。
忆念和观念:生活中,忆念阿弥陀佛,用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观照自己言行,尽可能修正自己,培养一种如法的习惯。
落实到修行中分默念、出声念佛、清晨十念、十念。
清晨十念是很忙或外出不能做功课时采用,尽一口气为一念,念时不论佛数多少。只念十次。
十念:念诵《大悲咒》仪轨时,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分第一口气三声,第二口气三声、第三口气四声。不需要掐佛珠记数。
出声念佛:一般在做功课前后用。经行时或行走(在安全有保障前提下)也依据提起、放下来念佛。这是学的弘一法师听钟念佛方法。知道静坐时可依据出入息中随息念“阿弥”“陀佛”,但基础差,不敢尝试。
默念:不影响他人、临睡前、做家务事、怕出声念久伤身体时,采取默念方法。
很惭愧,至今还未达到无念而念。

5、净土宗有十三位祖师、分别是:
净土宗的十三位祖师、分别是:初祖慧远大师、二祖善导大师、三祖承远大师、四祖法照大师、五祖少康大师、六祖延寿大师、七祖省常大师、八祖莲池大师、九祖蕅益大师、十祖行策大师、十一祖省庵大师、十二祖彻悟大师、十三祖印光大师。

依荷听雨:自我检查,有如下错误,特此更正,惭愧。
1、三字分开解说:以“阿”为“本不生”之义,名“空谛”;“弥”为“无我”之义,名随缘之“假谛”;“陀”为“如”之义,名“中谛”。故以“阿弥陀”之三字名空、假、中之“三谛”也。
答题时将“无我”打成“吾我”。就空相而言,五阴之中无有我人是俗谛。俗谛(假)也具破空、立有、破立绝待的三义。破空是虽在俗假中,还能破空;立有是俗谛中树立万有的正义;破立绝待是针对破空立有,仍然具互照绝待,即是说‘假’的一谛中,显然三谛相即的圆融自在。

2、西方极乐世界真有,不是假的,不是在想象当中。就跟我们现前这个世界一样存在,这点我深信不疑!
加一个“存在”可免去一些误会。

3、修行人若悟自性弥陀,还需要念西方弥陀,以求往生,渐进而可以亲证自性弥陀。
答题时将“亲证”打成“亲征”。

4、南无释迦牟尼佛
答题时将“牟”打成“摩”。不能算错,但还是按平时念诵发音为好。

附加题:佛教界为什么念佛人居多?试从几个方面论述一下。
依荷听雨
念佛修行方法,可直接而又方便地修持,成就快而稳当,自然成为一般学佛者乐于受持的修行方法。

一、容易:念佛方法是忆念佛的功德庄严。佛是无上菩提的成就者,佛身庄严威德自在。具足十种尊号,得一切种智,慈悲无比。从忆念到仰慕,进而全身心地以佛为归依处,由此启发甚深信佛之心,求愿修行佛法,以期依佛所教,得大解脱,乃至涅般。这就是经中所明念佛等修法的力用。只要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非常容易,既不费钱,又不费力、费时间,这是很容易的一个法门。

二、直接:借用江味农大德的一段话:“殊不知净念与妄念大不同,妄念愈念则愈起,净念则可以念念而至于无念。譬如用泥打水,水愈浑浊。用矾打水,水即清净。若言直指向上,视彼宗下的直指向上,还要来得安稳,来得善巧。直所谓就地跌倒,就地爬起,还不直捷了当么。所以净土法门,下手便是转识成智,便是降伏,便是观照般若的正智,便是即念离念,二边不著。并且念佛人要发大心,普愿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就是以此正念,冥熏法界,广度含灵。这不是与此中所说一样的么。若能融会得这点道理,还有不加紧念佛的么?还怕念佛不得力么?要紧要紧。”

三、方便:“念佛之念,虽非真如之本体,却是趋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相应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无念,故曰胜方便。此义前虽略说,以是要义,故复彻底说之。净土是开有门,以除偏空之病,故但曰求生。此语言上所以不无差别耳。离相求生同修矣,而前说之行解方便,仍当同时并进。若解之一面,得其方便,则可以增智慧,养道心。若行之一面,得其方便,则喜怒哀乐,或不致牵动主人翁。亦不致矜张急躁,自是自满。不然,正念必提不起,千万勿忽。”

四、稳当:借佛之加持力,可带业往生。

五、普及:上、中、下根器的人都可修学念佛法门。

六、迅速:念佛法门成就快。

七、究竟:念佛法门是佛教中最高境界的法门,如果修行者肯承认自己是“愚夫愚妇”,用谦卑心,用至诚心去念佛,很快会发现不需老师,不需外求,只要自己能正念、忆念,就会发现此门最易修易证。仍然引用江味农大德的话:“然欲起心动念时,正念提得起,必须平时(即未动念之时。)亦不放松。此须用前次所说般若、净土同修之法,以为方便。常令其心,等虚空遍法界,超然于一切有对待的尘境之外。即复提起一句佛号,令佛与念,水乳交融,与虚空法界,成一大光明海。但如是蓦直念去,心少昏散,便振作而融摄之。常令其心等虚空遍法界超出尘外者,性体本如是故,虚空无相不相故。常作此观,令此心空空洞洞,则念佛时便易得力。水乳交融者,即前所谓不分别谁是念,谁是佛,但令念即是佛,佛外无念是也。与虚空法界成一大光明海者,我与弥陀,本与十方诸佛,法界众生,同一性海,无彼此,无差别。故今如此一念念佛,便念念上与诸佛菩萨光光相照,同生欢喜;下与一切众生,息息相通,同蒙摄受。则是念念上求,念念下化,故同成一大光明海也。
  又复我心佛心,既同一性海,则亦不分别极乐世界在虚空法界外,在虚空法界内;亦不分别极乐世界在心内,在心外。故同成一大光明海也。但蓦直念去者,不分别有好相,无好相,得速效,不得速效。但如是所向无前,至诚念之而已。”

博主回复:这一题总结得很好,很有说服力。

                                                     ——妙华法师评
昆仑雪菊
第一题:“南无”意为致敬、归敬,是一心归于佛之用语,常用于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诚。“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字,“阿弥陀”为“无量”或“无穷大”,意指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神通无量无边。净土称之为六字名号。归命者,众生一心而仰赖阿弥陀佛,即众生之信心也;无量寿觉或无量光觉者,佛助一切众生行体成就也,盖众生之信心与阿弥陀佛助众生之行体皆具于六字内。
净土宗以“五经一论”为理论依据,要弄懂“南无阿弥陀佛”之深意,个人认为还得细看《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次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做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逾者。”此处讲阿弥陀佛成佛的修行过程,为我们演绎了一条正确的修行之路。
“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取愿做佛,悉令如佛。”此处的“为菩萨道”指“行”,“发无上愿”指“愿”。
“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有若无;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闻道。佛氏门中,有求皆应。若心在道上,与诸佛菩萨相应,精进修行,必将感应道交,所求皆应。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如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法藏白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此处为世尊为法藏比丘开示修行的方法,修行得回光返照,从自己的自性里开启方法,自性自度,方为真智慧。
“阿难闻佛所说,白世尊言。法藏菩萨成菩提者,为过去佛耶,未来佛耶,为今现在他方世界耶。世尊告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去现在,但以酬愿度生。”阿弥陀佛本就无来无去,与我们的自性无异,只是以四十八愿度生。若我们咱佛、念佛、忆佛,放下对世间的种种贪恋,一心称念佛号,绵绵密密,功夫打成片,远离颠倒梦想,又怎会不清净自在呢?
综上所述,第一,世尊恐难阎浮提众生性愚痴,信心不够,故开示《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以增加众生信心;
第二,“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为修行法门,众生执妄成真,念念为妄,一句佛号、一个正念压住妄念,心安住佛号中,以达清净自在之境界;
第三,《无量寿经》为我们演绎法藏比丘成佛经过,四十八愿度众生,读后即感动又惭愧。佛菩萨之境界,也可让我们避免修行中出现的偏空、顽空。念佛法门、无为法,只是一种修行方法,是手段,非目的,最终目的是“无为而无不为”。身在忙碌,心在道上,心与阿弥陀佛清清静静、自在无碍的极乐世界相应,有事无心方为至境。若有人只知念佛,工作家庭全不顾,更有甚者,爹娘生死病患皆不管,家人朋友怨声载道,此行为难道与佛相应?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会现其前?

第二题:《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开篇即“如是我闻”。此四字为世尊灭度时嘱咐阿难尊者,凡佛氏门中之经典,皆以此四字,以证真伪。
    《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阿弥陀经》:“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光长舍相,遍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西方极乐世界是有,但非人人皆可去,当善根具足,方能与佛相应。《阿弥陀经》:“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舍利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然,西方极乐世界又是怎样的境界?《无量寿经》:“外若迟缓,内独驶急。容容虚空,适得其中。中表相应,自然严整。检敛端正,身心洁净,无有爱贪。志愿安定,无增无减。求道和正,不误倾邪。随经约令,不敢蹉跌。若于绳墨,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仪都合。苞罗表里,过度解脱。自然保守,真真洁白。志愿无上,净定安乐。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中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此处可见,通过修习无为法,一旦开悟,无中生有,万物齐现。我们的修行也得与之相应,方能感应道交。
    《阿弥陀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念佛号唯有念到一心不乱,才能与阿弥陀佛相应,方能蒙佛接引。
    前日在师父寮房喝茶,一资深同参提出:“没有他方净土,若有,为心外求法。”净土念佛法门,实则与禅宗并不矛盾,也得在心地上做文章,要求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若言心外求法,实为误解。不对机,故不辨。

第三题:净土宗以“五经一论”为依据,一句佛号念到底,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接引至西方极乐世界。禅宗直指心性,即心即佛。一个他方净土,一个自性净土,实则众生根器不同,修行法门不同,两者并不矛盾。
    凡夫之人,六根为六尘所染,心为贪、嗔、痴、慢、疑、见所困,妄念不断,无一清净。净土宗用一句佛号、一个正念打破妄念,以至一心不乱、清净自在;禅宗以对话头的参悟,明心见性,实现自在清净。两者殊途而同归。

第四题:持名念佛有两种:一者“事持”,但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蓦直持去,持至一心不乱,临终决定往生;二者“理持”,正持名时,能知“离心无佛、离佛无心、心佛不二”,即是“实相念佛”。

    “事持”又有如下十种:
 l.十念法: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

2.十念记数法: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

3.追顶念:一心不乱,只以一句佛号,一句顶一句,一声追一声,如猛将提刀捉贼,努力直前,无少憩息。

4.高声念: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纷起时,振作精神,高声念佛,声声快足,乃至高亢入云,别具一番境界。

5.金刚念:著心气不适,或人地有碍,但动口唇,用金刚持法,字字从心里过,心忆而动于舌,舌动而后返于心。舌既有声,耳还自听,绵绵密密,历历分明,口耳相传,自他不隔,心念心听。

6.随息念佛:或于气静心平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想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吸气时念南无,呼气时念阿弥陀佛)

7.系缘念:行往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系念佛号。



8.观字念:当徐徐称念佛号时,随每字音声,内观字形,或观中文字形南无阿弥陀佛,或观梵文字形 Namo Amitabha。

9.持名与观想合修:(1)自坐莲花想;(2)白毫观;(3)阿弥陀佛观

10.临睡观念法:欲入观及临睡时,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声念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竟,发愿已,正念入观,或临睡正念而寝,不得杂语、杂想。

    我一般“事持”、“理持”相结合,静时观心,摄心为戒,烦恼起时用一句佛号先让心平静下来,睡前再用《心经》或静坐关照自己烦恼起因。只是天性愚痴,业多障重,做得非常不好,深感惭愧。

博主回复:

优:条理性,层次性都很好。并有新意。如此弘扬净土才不会偏信偏见,和其它宗法才可圆通。
                      ——妙华法师评
智勇大冲关 法师提问之五

各位同学、网友:这是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好机会,也是交流、探讨的好平台,抽出空闲时间,整理一下自己的佛学思想,自我考评一下对佛法的认知,进步就在当下了。

一、总结概括金刚经到底在说什么?

二、经中说:“若人受持一四句偈,其福胜彼”四句偈是指那四句?

三、试析“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并联系人生层次和境界。

四、金经中三心不可得如何解释?

五、“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和念佛忆佛的净土法门有冲突吗?

六、解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附加题:学修《金刚经》给你带来的进步与利益,和大家分享。

注:截止到4、19日,奖品如前。

                                                                          妙  华

                                                                                                 2012、4、12日


总评:这次的答题总体上篇幅、质量都超过了任何一次。同时反映出大家在对佛法、心性上聚焦。悟性在不断深入、认知、表达。思路越来越清晰。同时,又发现有些同学有“穷人得宝”“浅尝辄止”“食古不化”之嫌。佛法不离文字,亦不著文字,在于心性之平和、清净、通达。在家做事,在寺院念佛“观心”最为重要。答题何尝不是戒、定、慧具足?我要进山了,在佛法面前我们都是学生。仅此告一段落。休息!



                                                            妙 华

                                                     2012.5.3
依荷听雨
一、总结概括金刚经到底在说什么?
《金刚经》是佛说的一部究竟了义经。此义是佛法根本义,是大智大悲大愿大行之中道第一义,是第一义空之义,是令信解受持者成佛之义。佛为一切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故在般若大会的第九会中说善护念善付嘱般若大法,将第一义空最深之理,和盘托出金刚经,让众生离一切相,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发此心后依佛所说法,在衣食起居尘劳边锻炼,一面返观内照,息其攀缘妄想。一面又应遵依各种仪轨事相,礼拜、忏悔、以及布施、持戒、等等,求消业障,开发本智。得信心增长,解行成就,假以时日,障除性显,得金刚不坏身。“破我,灭罪,成就如来,为本经之大用”。行者若能无所住而生其心,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以无所求无所得之心而修行,即能因圆果满,到达涅槃彼岸。

通俗点说,《金刚经》是告诉我们怎样过好人生的方法。它是一把断除烦恼痛苦的宝剑,能令我们离苦得乐。只要我们有向真向善向美的心,愿意学佛的言行,在行住坐卧时时时观照自己,修正我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我们就能在充满爱和智慧的人生中,享受祥和、自在、淡定、清安、喜悦。我们时刻都在微笑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经中说:“若人受持一四句偈,其福胜彼”四句偈是指那四句?

“若人受持一四句偈,其福胜彼”是告诉我们持说极少之经,尚且福德胜前,何况受持整部经。具体到四句偈,不指定经中某处四句,任何四句,均可称之。若明佛理,随拈一偈,皆能穷其究竟,归于平等,皆可证道。大乘佛法之巧妙,可随人于各方去领会,见浅见深,因人不同,即见深者,亦复所见不同。
持说极少之经,尚且福德胜前,何况受持整部经。具体到四句偈,不指定经中某处四句,任何四句,均可称之。若明佛理,随拈一偈,皆能穷其究竟,归于平等,皆可证道。大乘佛法之巧妙,可随人于各方去领会,见浅见深,因人不同,即见深者,亦复所见不同。

若随顺其文相,也可选出四句偈来观照,指导我们修行。从进道功程,权分四级,这是文殊菩萨为我们请问的四句偈: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令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令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

与本经对应的四偈是:

空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空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空性: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另有无相、无念、无住等等偈,如:离一切相既名诸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等等,我是依据修行时遇到的问题取相对应的偈观照。

三、试析“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并联系人生层次和境界。

弟子理解为修行人知身是幻,悟世无常,生出离心,皈依三宝,发四弘誓愿,为求佛道,不惜身命,修学大乘佛法,明了三轮体空布施,行菩萨道。这样福慧双修一段时间后,即使有所体证,并没有我得道,我悟道的观念,这样的修行人就做到了无我相。


在无我相基础上,用平等心对待众生,视一切众生皆为亲人。就是冤枉自己、骂自己、侮辱自己的人都一样对待。甚至更感激他们,认为他们在帮自己消业,促自己早成佛道。在证道悟道境界出现之时,所悟到的清净境界不是我,能悟之心也不是我。不但去掉了“我”在悟道,连“悟”的痕迹也无,这样的修行人就做到了无人相。

做到了无人相,还要于世间心,一了永了。明白一切众生生命的根本都是一样的,以及生命的作用现象是一样的,在修行上,无所证无所悟,无贡高我慢之心,无众生可度,这就是无众生相。

如修行人悟到空的境界,守着这个空的境界,可以修到长生不老的境界。这个境界仍是寿者相。修行人没有我要悟得不生不死的法身,没有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念,没有空没有清净之感,没有所求所得之心,明悟自己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不被境转,但依方便,随缘而住,这就做到了无寿者相。

我相是总,人众生寿者相,皆属我相的投影。破我,则四相皆无。怎样做到无我?修行者,发大心为一切众生,化小我为大我。再要用无所求之心来修行,就可渐渐做到真正的无我。无我,则四相皆无。四相皆无就是菩萨了。

四、金刚经中三心不可得如何解释?

这是空观偈。观三心不可得要结合经中前文理解。从“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到“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一部分。佛形容人的思想念头如同一条急流,人往往被自己的思想情绪这条急流所淹没。学佛要像“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不管河水多急多深,从中截断水流,就是说把前念停掉,把所有的思想烦恼都停掉,后念不让他起来,中间就空灵了。阅读经文,明了沙、河、世界、国土、众生等种种事相都是众生心的所现物,归于众生若干种心。诸心皆为非心,但为假名之心。心之行动即起心动念,念是生灭之物,因其心念,刹那不停,故有迁流。因其迁流,故有过去、现在、未来。然而过去则已去,现在又不住,未来尚未来,故皆不可得。不可得者,明其当下即空。修行人直下向不可得处观照契入。则当下便是常住真心。正是“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楞严经曰:“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众生从无始来,认妄为真,遂致生死轮转。轮转之苦,实由其心生灭轮转故。故修行第一步,便当明了真心无念,起念即妄。一切众生,所以认妄为真者,由于不知其是不可得。众生知其是刹那相续,则知是迁流而不可得。既不可得,就能去掉分别执著,渐渐无我,人我法我俱无时,即是菩萨。由是观之。欲遣我执,最妙观空。佛称医王,又称空王,即谓能医众生执实之病。使知能执者乃不可得之妄念,非真心也。分别执著是生灭心。遣生灭心,即证不生不灭之性体。

五、“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和念佛忆佛的净土法门有冲突吗?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和念佛忆佛的净土法门没有冲突。佛所说法都是善巧方便,应病与药。除著有之病,以空医治。去有后再谴空。空门入道,先要证性,性为一切法之体,相是表面,自然不能执著表面之相。见性后要观佛的三十二相是由行六度法,福慧双修而来,所以不能废相。领会得性相一如。既不灭相,亦不执相。则观三十二相应身,即是观如来法身。实相之无相无不相。

除偏空之病,以有医治。去空后再谴有。净土从有门入道,先观极乐世界,观佛身相好。这样求生,念佛至一心不乱,念而无念,净心显现。至此明了即心即佛,虽观相好而不执实。谴去分别执著之情识。知相由心生,自性清净心,本来无相无不相。

所以修行人,不管从什么门入道,都要通达即空即假即假即空之缘生法,而广为布施,自他随顺此理,空有不执。修行人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著,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著,犹如生根不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论于何处,心都不可存有丝毫执著,才能随时任运自在,而如实体悟真理。本经自释实相之义曰:“实相者,即是非相。”此中非字,是一切俱非。非有、非空、非亦有亦空、非非有非空。凡此空、有、双亦、双非之诸相俱非,非亦不立,是为离一切诸相。众生自性之相状,本来如是,真实如是。

简单点说,这跟我们治疗感冒一样,西医是用西药消灭病毒,中医是用中药去体内寒湿风邪,让病毒无生存环境。不同的方法一样可以治好病,得健康的身体。

六、解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此句解说前文“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有两重意义,第一,欲觉照如如不动之性,先宜观诸法缘生,一切有为事相,皆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如梦、幻、泡、影、露、电,似有无实。故不能取。其次,应于一切有为法,作如梦、幻、泡、影、露、电观。知其当体即空,不生贪著,故能不取。第二,欲观无为之真性,应先观有为之幻相。观生灭之有为法,如梦如幻。便不知不觉引入不生不灭之无为法。无为法,须从有为法做出。修有为法而不著,便是无为。除此别无所谓无为法。以无为法为目的,借有为法作路径。观法缘生如梦如幻,了其皆空,所以无住。作如是观,便是不废有为,不碍无为。自然而然,遮照同时。中中契入如如不动圆觉性海。

博主回复:

优:每次都认真答题,态度、见地、悟性皆优。值得大家学习。佛法之初学不离世间之法。基础越好,宝塔越高。在细微处反映悟境之高低。尤其是在“空有”转身的地方。

‘具体到四句偈,不指定经中某处四句’妙语悟佛心。

“我相是总,人众生寿者相皆属我相的投影。破我,则四相皆无。“精彩,间法,省力。如破竹之法。

附加题:注意:看来解金经之金钥匙是《六祖法宝坛经》。有几位都提到《坛经》而悟金经之义。
附加题:学修《金刚经》给你带来的进步与利益,和大家分享。
依荷听雨《金刚经》是弟子的日常功课。佛说受持一部经有十法:书写、供养、流传、谛听、自读、忆持、广说、口诵、思惟、修行。对照下,弟子还不敢称已经受持《金刚经》。不过在一年的学修时间内,受益良多,愿与同修分享,共同进步,恭候师父指正。初识《金刚经》缘于友人推荐。那时(大约是2009年年底),我反复校对自己的散文集,不满意自己的文字,想提高境界。友人要我阅读背诵《金刚经》、《庄子》、《古文观止》、《论语》。其它书都有,就买了《金刚经》,读之无味,放入书柜。去靖港采风,结识一些在家弟子和出家师父,感恩他们的帮助,开始阅读《金刚经》。刚开始读不懂,后来阅读《坛经》,对照思考,有点明白了,但还是不太懂。偶然的机会,阅读《维摩诘所说经》,景仰维摩诘居士,发心学佛。学佛首先要明心见性,六祖开示《金刚经》能令行者明心见性,姑用之做日常功课。去年七月,我被医生诊断有心脏病和脑血栓。采用中医治疗做助缘,自己发愿诵经度冤亲债主。《金刚经》是其中的一部,三个月时间,我诵了三百多部。这样口诵后,有一天思维,突然发现自己渐入佳境,越品越有趣,对佛的智慧,是深深的折服。

简单的说我受的益吧。第一、我的文字比修学前进步很大,想了解的可看《听雨集》和义工博客上我写的文章。对照下就知。文人真的要多读佛经,佛经文字优美,义理深广,最重要的是学佛能让人心很美。第二、我的病好了。这不是迷信。是因为心的改变,加中药调理,食疗(去年四月皈依佛门就吃素,这也有利于治病),生活习惯改变等综合因素,病自去除。我举一个例子。原来,我最受不得委屈误会。去年有一个人误会我用手机短信骂我。我没像以前那样激动或默默哭泣。我很同情她并想帮她。心里还感激她帮我消除业障,让我重罪轻受。只要明了佛经义理,在生活中时刻观照,心自会转变。心往好往善的方向转,一切都随之转。第三、人际关系改善。原来别人对我印象是清高孤傲。现在评价是随和很善良。学佛后发现自己若对身边的人有厌恶回避等不好心理时,马上观照是自己心有不良种子,有分别心,要修正。这样一转,看到的都是他人的好,这个善意一传达,对方就感受到,关系自然就好了。第四、清净喜悦地生活。采用稀释法把烦恼痛苦贪嗔痴等等不良因素消除。比如,一大勺盐,放入一酒杯中,放入大洗脸盘中,放入江河等,咸味是不同的。放入江河,你根本就感觉不到它的咸味。感觉不到但它还是存在,它的存在并不防碍我的解脱。这就是发大心,化小我为大我再到无我境界(我并没做到,只是心向往之)。第五、懂得爱。原来老怪父母偏心,小时候还以为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对爱人也如此,总要求过多。学佛观照这种心理,是因为心中缺少爱的缘故,所以要求过多的爱来填补自心中空虚。知道就修正。心中自生真爱真情,愿把这种爱传递给所有有缘人。试着这样做后,发现我得到的更多。很庆幸自己学佛,学佛后发现这个大家庭真的很好。心量扩大后,一切都变了,心量有多大,你的慈悲就有多大,你的智慧、你的事业就有多大,你能帮助的人,你的成就就有多大!

再说阅读经文,我的经验是不要怕繁体字不认识,不要怕读不懂。相信自己一定能正解佛经。可先找相关视频,对照经文跟着读诵。读时不用分别思维,只专注地读。到一定时间,自然会懂。不过,这过程中要修福。持戒、放生、护生茹素,印经,做义工,与人为善等等,这是要提高自己能量等级,让之与经典相应。读熟后可思维,把自己放入法会中。比如我读金刚经,思考时,把自己置于般若第九会现场,假如我在现场,我会怎样做?我能不能从佛的吃饭穿衣打坐中悟到什么?我的提问会是什么?假如是我在提问和回答本师释迦牟尼佛的问题,会是怎样的情形。再对照须菩提的提问回答思考。让自己尽量向他们的思维靠拢,这样思维读诵忆持修行,应该是可行的。弟子学佛时间短,业障深重,对如此“无上甚深微妙法”的经典之经文,现在就想解读,不免贻笑大方。惭愧自己才疏学浅,但本着学习分享之心,认真打出来。错误之处,师父自然会指正,也可让师兄们少走弯路。如若能让师兄们受益,心稍安。感谢师父!感谢师兄们!阿弥陀佛!

新浪网友:读依荷听雨师兄之答题
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余稍嫌愚笨,建议师兄雅俗各半,与我等迟钝之俗人行个方便

依荷听雨:感恩师兄阅读我的作业,这个问题,师父在上次批改作业时也提醒了。惭愧的是,末学学佛才一年时间,没有很好将经典融于自性,所以做作业时就偷懒,借用大德们的优美语言了。比如回答三心之问,迁流一词,我想用比喻,思想、时间等都如河流一样迁移流动。想想还是迁流两字最合适表达,简洁意义又多。师兄既然提出,我试着拿一件事来锻炼自己表达能力。请师兄指正。

师兄去洗心禅寺博客看《清明饼》,这是我最近写的,就用这篇吧。文中提到“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果腹食品、祭祀食品到养身保健食品、绿色环保食品;从食品再到……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呢?”先说瓷盘上的无,因我的起心动念才有这清明饼。从有到无,因我与人分享,瓷盘上又无。这个是变的。再说大地上的无,春天来临之前,大地上没有水蚁草,因众缘具足,生出水蚁草。因我的掐断采摘,又无水蚁草。这个也是变的。做为草,它的颜色、带给人的感受等都是变的。做为食品,它的功效是因人需要变的。所以,外在的山河大地,物质世界和内在的精神世界都是变化的,全部都是生灭法。那么不变的是什么呢?我们的眼睛看到水蚁草,能看到清明饼,能看到万物,能看到的这个性能,从来没有丧失,举手投足都有这个性能,但这个性能,平常的人看不到,平常的人只看到这个相。这个会看的性能就是我们的“识精元明”,就是我们的真心。也就是三心不可得要证悟的“常住真心”。我们的生命真相,只有我们根对尘产生的这个性能,除此之外,无有一法可得。而这个性能既不是根,也不是尘,还不是识,所以它是无生灭法,是不变的。再简单点,“想”就是心上有相,去掉一切相,就是心了。罗嗦了这么多,让师兄见笑了。
              ——末学依荷听雨合十

六、解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依荷听雨:今天有点时间,可用来补充完善此题。佛说法最擅长用比喻,让弟子领会佛经真实义理。此六喻,梦是总说,幻、泡、影、露、电是分说。
先说如幻:幻喻虚空。物理自然界的虚空现象,是因幻有与妄想的作用。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一切,完全受到个别业力所形成的幻觉妄见支使,包括个人的主观观念。在物理世界的现象当中,所看见的光景和色素以及万物形态,它的原本形状,并不一定和我们肉眼所看见的情形一样。我们所看见的情形,都是受光波振动的不同影响,而发生视线感觉的幻觉作用。并不一定是绝对的真实,也不能说所看见的并不真实。这跟我们观魔术一样。

如泡:泡是由水受到风的鼓动,激荡而成为泡。世界是由于一切众生在性海中,起无明风造这共业而成,所以用泡比喻世界。人人都知道水中的泡最容易破灭,却不知道世界如泡一样。我们看到这世界真的存在,但它又不真实永恒的存在。(“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如影:影子是由于日、月、灯、光所照而现出来的影子,色身由性光之所变现。如影喻色身。有形,然后有影。形是实体,影是虚的。再观,形也是虚的,并不是实有的。

如露:早晨的露水短暂,但能滋润植物,与人清凉。只是它的存在太短,日出就消失。也是偶然的聚合在一起,缘起性空。如露喻相续相,存在的时间。人从生到往生,在这个世间能活的时间,因过去、今生造业不同而有长短。但这都是相续相。

如电:闪电速度够快的,一闪就消失了。如电是喻刹那生灭的相,佛告诉我们,一弹指有六十刹那,这一弹指的时间很短,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这就是讲如电的那个速度。我们这个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所现的这个相,相的真相是什么呢?真相就是刹那生灭相。

虚空、世界、色身,全由众生的妄想之所变现。妄想本非真实。刹那生灭。由其变现之身世,更不是真实的了,明白这五个比喻,就明白世间万事同归一梦

如梦:梦是大脑调节中心平衡机体各种功能的结果。人的喜怒哀乐的不同情绪,呼吸方式自然不同,便会出现不同的梦境。相同的是梦因缘生,有缘必有因,因就是做梦人的意识,也就是妄心。梦醒时做梦的人知道梦中的一切都是假的,是自己意识的显现,一般都会立即放下,开始为自己的人生忙碌。其实,人生也如梦,只是没觉悟的人不明白这点。觉悟了的人要借假修真,应观人生如梦,观有为法如梦,知道这些都是有即非有,不能取,不可取,但不拒绝其妙用。

所以,一切有为事相,皆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如梦、幻、泡、影、露、电,似有无实。故不能取。其次,应于一切有为法,作如梦、幻、泡、影、露、电观。知其当体即空,不生贪著,故能不取。

当我们不取于相时,就能生出大智慧,明白梦幻泡影是叫我们不要执著,当梦幻来的时候,梦幻是真,当梦幻过去了,梦幻是不存在的;但是梦幻再来的时候,它又是真的一样。只要认识清楚,现在都在梦幻中,此心不住,要在梦幻中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这么作观时,我们就是在观诸法空相,也是观如如之性。无为法性,从观有为法相如梦幻入手,便是两边不著,合乎中道,既不执实,亦不执虚,且不执无。也就是本经所说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再观本经开头世尊着衣执钵、乞食打坐等,都是平常生活。结尾又用我们常见事项比喻,引我们不执著一切有为法,归于平常,可见佛之大慈大悲大智大行。我们不能辜负佛恩,好好用佛赐予的金刚慧剑斩去一切相,护住自己的妙明真心,别再让它有尘垢。
心强
一、 总结概括金刚经到底在说什么?
        金刚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494年的古印度,用第三人称的语言,描述了佛陀释迦牟尼与解空第一的长老须菩提一段对话的全过程,由阿傩记载,原经为梵文。现存译本有据可考的一共六种,其中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和唐三藏法师玄奘译本流传最广,该经是禅宗的重要经典。
      金刚经为经书简称,梵文直译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解构为现代文字(此处不用翻译二字,皆因佛法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即最坚定,最坚固,最珍贵(最珍贵这个概念比较少有人提出)的能到达智慧彼岸的方法和途径。也有译做能断金刚,即能破最坚固最坚定的意思,较金刚之坚更上一层楼。
      经书从须菩提提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即如何控制心念停于清净处,如何降服心中各种妄念这个问题开始,佛陀有针对的从如何破我执,破四相,为何修行要不住于相,修行此经有何功德,如何破法执,破空执,如何行布施,以无法无得而成正果,等等多个方面,多个角度阐述了修行者应该如何修行。
       弟子修习该经的感觉,读诵此经犹如佛陀亲至,将佛理一一道来,经常读诵中茅塞顿开。
        弟子斗胆总结,该经书旨在指导世人万事万物皆为虚幻,修行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摒弃一切对外相的认知,对虚幻世界的追求,最终包括法和空的追求,在不执著于四相,事,物,空,有,法等一切诸相的境界中得证无上正等正觉。

二、经中说:“若人受持一四句偈,其福胜彼”四句偈是指那四句?
      此语首出于第八分 诸佛之法,依此生出。
    原文为“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读诵到此再回望,前文佛陀并无偈言,结合经意,弟子猜测,佛陀所说偈语,并无特指!
    无论何人,只要读诵此经开悟而能做偈为他人解说经书,传法传道,皆可成就无边功德,如六祖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开悟,做“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偈,即证佛陀所言。后世 多少高僧大德持此金刚经为人演说,度化无数无量无边众生,其福德亦不可思量。
    故有第八分点评 诸佛之法,依此生出,意为诸位佛祖所说法,所修法,所通达之法,皆依此经而出,语言本是度人工具,载法之舟,“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需拘泥于是何偈语,只要是真正通晓佛法之精妙,表达佛法之本意,任何偈都可看做此分所指之偈。

博主回复:优。语言流畅,表达准确,佛法概念掌握牢固,并对金经有所解悟。答题态度认真,也有新意。如能以所悟佛法滋养心性,运用于生活,必有成就。

第二题:以上对破四相的解释很有新意,也不离经之本意,很妙。   
                            2012.5.2 晨4.30分 评

回复 收藏 分享 淘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