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543|回复: 3

[【文史类原创】] 文学史料研究的基础是史实不是拍脑袋——王鹏程博士柳青研究的学风和文风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 09: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下午,偶然发现王鹏程博士发表于《文学评论》2011年第4期的文章《柳青早期佚作散论》(下载链接:http://t.cn/R7CKeuB),很诧异他能够把“拍脑袋” 的柳青史料研究发挥到极致,于是到微博上发了一个帖子:
竟然发现这位王鹏程博士,靠所谓中央日报上“柳青”的作品,除了在《新文学史料》、《现代中文学刊》上发表立论毫无基础的论文外,还在《文学评论》上也发表了相似的文字。真是一袋面粉做了大饼后,又做了面条,还做了比萨,真是物尽其用啊!这种学风,如何了得!
有位朋友看了戏谑道:王博士是“一鸭三吃”啊,可惜是只臭鸭子!
关于王博士柳青佚作的研究,不少师友未必了解,我还是先来梳理梳理为好:
我注意到的第一篇王鹏程博士研究柳青的文章:
《柳青在延安整风时为什么受到怀疑》(《新文学史料》2010年第4期,下载链接:http://t.cn/R7C9lyM)。
记得当时我去南京图书馆翻阅《中央日报》上的我父亲吴奔星以吴冰心的笔名所写的吟诵中国远征军的抗战诗歌,注意过该报副刊上署名“柳青”的文章,与此同时,我又为父亲整理60年代的日记,也发现过柳青在日记本上的签名(柳青曾应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的邀请去给学生做讲座,父亲当时顶着“右派分子”的帽子,自然不会和柳青做深入交流,但还是请柳青签名留念)。基于这两点原因,刚刚开始对现代文学史料有兴趣的我认真读了王博士的文章, 结果越读疑问越大,最后形成一篇文章。
我和王鹏程博士商榷的第一篇文章:
《重庆柳青延安柳青各有其人:读〈柳青在延安整风时为什么受到怀疑〉》(《新文学史料》2012年第1期,下载链接:http://mail.sina.com.cn/netdisk/ ... 15c9772a116817322a7
其实,拙文的题目本来是《不可取的学风和文风——此柳青非彼柳青》,因为我当时感觉王博士的文章存在严重的学风和文风问题,而不只是判断失误。文章投寄出去后,编辑和我沟通,一是希望我把语气缓和一下,二是说文章要和被批评者见面,我都同意了。后来,很长时间不见编辑转告王博士的意见,经我催问,拙文做了删节、改了标题在《编读往来》栏目发表了,甚至标题都没有在目次里显现。我是学院外的玩票人,对这些并不在乎,能够把主要意见发表出来,就够了。 有师友愿意看拙文全文的话,可以参考这个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8ed1b01015ye5.html
发现王鹏程博士第二篇研究柳青史料的文章:
《“可贵的素质”——柳青集外小说整理札记》(《现代中文学刊》2013年第1期,下载链接:http://t.cn/R7C9S2F
此文标明是[陕西省教育厅项目“柳青早期佚作整理研究”(项目号:12JK0389)阶段性成果],内容和上述《柳青在延安整风时为什么受到怀疑》同一主题,只不过角度有所不同而已。当时我看了,先是颇为诧异,怎么王博士对我的质疑置之不理,继续“走自己的路”呢?后来一想,或许是杂志的投稿和发表周期所致,于是又写了一篇商榷文章投寄《现代中文学刊》,希望能够避免以讹传讹。
我和王鹏程博士商榷的第二篇文章:
小说《泡沫》不是柳青的作品(《现代中文学刊》2013年第3期,下载链接:http://mail.sina.com.cn/netdisk/ ... e18727456d04f9d2264
实话实说,我对柳青本无任何研究,但对《中央日报〉》上署名“柳青”的作者的身份判断,我确信自己史料的掌握、分析及判断要高于王鹏程博士,因为我是靠史实达出结论,而王博士只是臆断。这种臆断出来的“阶段性成果”,只能成为笑料而已。王博士的文章和拙文俱在,恳请诸位师友指正、赐教。
这里要特别感谢《现代中文学刊》的是,因为《新文学史料》把拙文以“编读往来”的格式发表,我本来文章也是以读者来信的名义投寄的,结果《现代中文学刊》以正式文章刊出,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王鹏程博士终于对我进行反攻:
《为什么是这个柳青——答吴心海先生》(《新文学史料》2013年第4期,下载链接:http://t.cn/R7C9mCT
王博士对我的反驳文章,是朋友告诉我才看到的,王的大作发表之前,杂志编辑没有和我联系,也没有和我“见面”。听到王博士写了反驳我的文章,我本来还很高兴,以为有新的材料发现,结果,博士让我失望了,而且是大大失望了。当时,我在博客有所记载,可参考下面的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8ed1b0101ivxi.html
我对王鹏程博士反攻的答复:
王博士的文章,没有任何史实基础,有的只是诸多“可能”,本来连反驳的必要都没有的,但为了避免谬种流传,我还是翻查了一些资料,写了回应文字投寄《新文学史料》,收到回复说:“史料的真伪需要辩论,没有问题,我刊会发表的。只是看您文章引的对方的句子,似有带情绪的话,这不好(当初我们编辑没有完全处理净)。”编者要求我不要引用王先生的原文中有“带情绪的话”,我尊重编者的意见。结果《新文学史料》2014第2期,拙文以“读者来信”方式发表,同样连目次上都不存在,对此,我本无意见,只是编者斧削太甚,只看“来信”而不把王鹏程先生的原文放在一边对照的话,还以为我是为王先生补充相关资料呢。为了不让读者诸君误会,我只有把拙文原稿公布在博客上,作为《史料》的“史料”。参考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8ed1b0101l41h.html
拙文的题目是《学术研究与信口开河划不清界限》,题目是借用倪墨炎先生批评上海一名鲁迅研究者的话,我觉得用在王博士身上,再恰当不过。由此也可见,“学术研究与信口开河划不清界限”的人物并不罕见。
感谢《博览群书》的编辑,拙文“学术研究与信口开河划不清界限——再谈延安作家柳青不会投稿《中央日报》”,全文在2014年第8期发表了。下载链接:http://mail.sina.com.cn/netdisk/ ... ed88e2634b2b0662258
我的本业是新闻工作,业余从事现代文学史料挖掘、探寻(还称不上研究)完全处于偶然。做新闻近30年的好处是,我能够把史料像新闻事实那样去核实。当然,这并不能保证我探寻得出的结果100%正确,但起码我努力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过去如此,今天如此,今后还是如此。
多谢大家。
           2014年10月30日

文学史料研究的基础是史实不是拍脑袋——王鹏程博士柳青研究的学风和文风问题

  上图是王鹏程博士发表于《文学评论》2011年第4期的文章《柳青早期佚作散论》里的注释。他对《创业史》作者柳青佚作的判断(10篇佚作,多次提到上述左翼作家,究竟有几篇提到,《中央日报》上的有几篇,王博士又不说),如此“肯定”,真是呜呼哀哉!

原创非首发。原链接地址为: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8ed1b0102vaf7.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3 16: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收入拙集《故纸求真》,2015年3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推出。请各位书友多赐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4 13: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学界风气不正,需要lz这样正直之士,揭露作伪造假拍脑袋乱写的所谓学术文章。
文学研究之外,所谓思想史也是重灾区,根本就不史,很多文章只有站队罢了,不知道那些学者为啥能火的?

其实文学本身是要靠真诚的,文学研究也不等于胡说八道,随便乱写。
文学史更不用说,要有扎实的考据,不是谁都能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3 22: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水平一定很高,支持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29 14:33 , Processed in 0.36822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