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论坛 > 水清木华
发帖|
看15420|回51|收藏
依荷听雨 看全部
2013-1-14 20:54:34

-----

永远的追忆 · Gossudar纪念文集

网上读书园地论坛专题整理


Gossudar的阅读交流
月旦人物 臧否文章( Gossudar的诗文、访谈、友人追思等)
Gossudar的书单与分享
Gossudar的书评和图书推荐


-----


月旦人物 臧否文章(Gossudar的诗文、访谈、友人追思等)
目   录


1、飞鸟与琴声 —— 论嵇康的生命意识
2、荆轲的歌声
3、《广陵散》非“杀伐之声”
4、呈哲人王陛下 :廖化时代
5、Dasha致前辈及超星诸友公开信
6、Dasha与CX的“七年之痒”
7、落日下的山河
8、我曾经淹死在这条河里
9、寂寞
10、与你在死境相望

11、琴
12、歌者在王侯之子面前歌唱([奥]里尔克 作 Dasha试译)——纪念褒拉·贝克尔-门德尔松
13、Wozu Dichter
14、荷尔德林:漂泊者(第二稿)(译诗)——[德]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15、荷尔德林:归乡——致亲人(译诗) ——[德]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16、荷尔德林:在柔媚的湛蓝中(译诗
17、盲歌者(荷尔德林)(译诗)——[德]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18、保罗·策兰《冬天》(一名《正在落雪,母亲》)(译诗)——[德] Paul·Celan
19、Dasha试译:曾经我在双手之间捧着(译诗)
20、Gossudar试译:在你心中我最陌生(Am fremdesten bin ich bei Dir)

21、我坐着,读一位诗人
22、秋日的感动--Dasha先生访谈录——走近大傻——网络对话录
23、池子里的鱼
24、Dasha的“汉语里尔克”初具规模,请大家赏光
25、也谈刘小枫
26、文字之外的阅读
27、秀秀Gossudar的物理书架
28、2008年3月14日晨3点至天明,Dasha家小惠分娩一黑一白一黑白。拖延至今日,愿与众书友分享喜悦
29、猫与猫头鹰
30、20081121:阿猫阿狗

31、2008年6月10日遛狗(Drei Hunde)
32、再过4天,猫猫们就满三个月啦
33、3月24日,ChangChang来访,拍摄留念
34、怀孕的小惠……淘气的白黑……天敌
35、实在忍不住啦,20080320,猫猫第六日
36、出差、开会、旅游;葬礼;学习,考试。终于告一段落。附丽江偷拍的图片一张
37、卢沟晓月
38、猫的写作
39、于嗟麟兮
40、于嗟麟兮——来自书园学士的追思悼念1

41、于嗟麟兮——来自书园书友的追思悼念2
42、于嗟麟兮——来自微博的亲友悼念
43、于嗟麟兮——来自网友的追思悼念
44、怀念Dasha君 ■ 没使劲公爵
45、梭罗翻译的孔孟圣人之言 —— 怀念Dasha ( 陈宁) ■ 菊子
46、只此一身(本来应该让Dasha老师看到的。) ■ 某迟
47、悼Dasha老师 ■ 俞晓
48、悼念汉语里尔克兄!■ 深圳一石
49、冬至日·译者之死 ■ zebrawow
50、12月2日,我与傻兄最后的通信 ■ 江汀

51、哀悼DASHA兄 ■ 马达+丝+狐猴
52、来自里尔克论坛的悼念
53、纪念dasha君  依荷听雨
54、诗意的栖居者——dasha( Gossudar) 依荷听雨


※※※※※※※※※※※※※※※   相关内容导读  ※※※※※※※※※※※※※※※

诗意的栖居者——dasha(Gossudar)
纪念dasha君
月旦人物 臧否文章( Gossudar的诗文、访谈、友人追思等)
Gossudar的阅读交流
Gossudar的书评和图书推荐

网上读书园地论坛期待您的更多精彩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账号?注册
依荷听雨 看全部
2013-1-9 16:35:46
2、荆轲的歌声

                  荆轲的歌声
                     ■ Dasha


   荆轲刺秦王,是司马迁听来的故事。荆轲作为战国时代最后一名带剑者,也因此游走于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之中(《太史公自序》)。荆轲的歌声作为与暗杀暴力截然相反的浪漫诗性,标志着荆轲这一失败的政治暗杀行为的最高境界——英雄悲剧。荆轲作为悲剧英雄被司马迁称为“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刺客列传》)。透过神勇、重诺、正义、牺牲……种种外在的虚妄价值观念所湮没的事件的真相,拂去蒙蔽在荆轲行刺的本真意图上的岁月的风尘,荆轲的歌声中所秉有的悲剧英雄美凸现在秋风萧瑟的易水河畔。

                英雄的意义

乱世出英雄

   国家是一个很奇特的历史概念,国家的标志——铜鼎象征着生命的依据:锅灶和食物。国家的建立是一类人(阶级)幸福生活的天堂。当另一类人也试图进入天堂时,刀光和鲜血开始出现。夏商周的更迭就是由于另一类人的强力而迅速达成的。当争夺者的暴力不分彼此之际,乱世从此降临。春秋战国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争夺鼎器而互相撕杀的黑暗岁月。在这个岁月里,肉食者指挥着刀斧的去向,弱小者挣扎在鲜血之中。其中,失去束缚的人们(史称氓)分化成两个集团:一种用思想和舌头生存;一种用肉体和刀剑生存。韩非在《五蠹》中称前者为儒,后者为侠。荆轲作为侠游荡在魏国、赵国、燕国。

带剑者、四公子和苦难的人民

  儒者的行为使本来就混乱的世界更加动荡,十人十义的思想使肉食者莫衷一是,苏秦张仪更摆布得争夺者刀斧四向,苦难的人民更加苦难。荆轲一类的带剑者则因其以弱抗强的意义给这些挣扎于苦难之中的人民以微芒与幻想。侠作为代表人民正义的暴傲之民,完成自身功名,是由于与有养士之风的四公子达成了默契。“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孝”(《太史公自序》)是信陵孟尝之流垂名的手段,侠也因之获得尊严、珍宝、车骑、美女以及暗杀后的名誉。荆轲便是在燕太子丹那里获得了侠所需要的一切。英雄的称谓也因此在贵族与平民之间流传。

曹沫是谁?

  复仇与报恩是侠的根本动机和意义,复仇与报恩的行动是以死为结局的。如果没有曹沫这个人物的出现,侠极有可能隐藏在韩非的法制阴影之下。曹沫的成功赋予侠功名与生命兼得的可能(否则,不知又有多少贪生者退出侠的身份),曹沫近乎完美的政治绑架为侠开辟了新的道路——带剑者可以不流血,完成刺杀行为,英雄不死可以成就英名。

荆轲的处境

   燕太子丹指给荆轲两条道路,两条都能成为英雄的道路。一条是曹沫的道路,一条是聂政的道路。曹沫使荆轲成为英雄变成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在荆轲动身刺杀嬴政之前的情节却却并不美妙——荆轲自己道明了这一点:提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刺客列传》)。曹沫的行为变成假想,聂政的身影在不远处招手,所以面对“勇士”秦舞阳、远方失约的朋友和全身缟素的送行者,荆轲只能在高渐离的筑声中唱出赴死的心愿。

谁是英雄

  专诸、聂政的事迹中鲜明表露出的是报恩的主题,他们的目的仅仅在于刺死目标,决无其他附加意义。他们充满感性的行动多少带有鹰犬的意味。而豫让、高渐离的行为则是为知己而赴死的侠义行为,除了前者略带奴才性质。他们没有承诺,是临义让生的侠客。专诸、聂政是冲动重诺感情用事的杀人机器,豫让、高渐离是用侠义之心完成自己理想的感性英雄。而荆轲则是这四个刺客闪光点折合而成的理性悲剧英雄。

   司马迁激烈的文字作了如下表述:“荆卿好读书击剑……”“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深沉好书”。荆轲深刻地了解,六国的大局将颓,以及刺杀暴秦的毫无意义,也正因为他深知杀死暴君并不能阻挡侵略者的步伐,所以才力图效法曹沫不做无谓死而导致失手,这一点我们可以考察他临死前的笑骂——“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所以,荆轲的赴死更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气慨,是理性中绝望的英雄悲剧。

           悲剧的诞生

三不朽的阴影

  《左传•襄公廿四年》中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作为与死亡对抗的价值规范,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悲剧意识。雅斯贝尔斯说,在这种文明里,所有的痛苦、不幸和罪恶都只是暂时的、毫无必要出现的扰乱。世界的运行没有恐怖、拒绝或辩护——没有控诉,只有哀叹。雅斯贝尔斯因此断定中国人舒缓宁静的面孔上“没有挣扎,没有挑战”,没有悲剧感……但这是异族人的误解。中国人这种肯定人生悲剧的悲剧意识是道德价值意义上的悲剧超越。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意识在荆轲的歌声里得到完美的体现。荆轲的赴死是用死亡对抗死亡,获得永生的绝望行动。

关于盖聂的目光和鲁句践的私语

   盖聂和鲁句践,因荆轲而留名的两个人物,其人其事不得而知。《刺客列传》中记载荆轲“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二人大约不贤不豪。盖聂与荆轲论剑时“怒而目之”,鲁句践与荆轲博奕时“怒而叱之”,这两个人的“怒”实在莫明其妙,特别是后者,在荆轲死后私下里的惋惜更令人费解。研究人员因此推论荆轲剑术不佳也是一种误解。田光作为处士,应该是一个很知人的智者,燕太子丹也总不会用一个必败的劣等剑客去触摸嬴政的屁股。盖聂的目光和鲁句践的怒叱大约更包含的是“卫庄公不用”的荆轲的再度被遗弃。好读书击剑而不被赏识任用,谋求富贵达成功名以至不朽的企图被悬置,生命的价值不被肯定,这是荆轲作为带剑者的最初的悲剧。所以,荆轲最终流落在燕市街头,与艺人高渐离和杀狗的屠夫为伍,在酒中寻得片刻慰籍。然而作为理性英雄的荆轲当然不能在酒中寻得人生意义的凭据,所以荆轲哭。这种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悲剧也最终导致流民荆轲在田光先生和燕丹太子的温暖中进一步走入死亡悲剧。

田光和燕丹的温暖

   处士是敬意的称谓,是指有才能有地位而等待参予政治活动的人,一如处女。田光是这样的一个人。田光是荆轲在诸侯列国中交结的贤豪长者之一,田光的温暖标志着荆已接近侯门。终于,在太傅鞠武的推荐下,田光承担了燕丹的重托,并用自己的性命为荆轲打开了功名的大门。门里是权势与富贵的占有者燕丹。

   燕丹的温暖是一种奇异的温暖,这种温暖既包涵着所有尘世最奢华的欲望,更包涵着燕国做为弱小者对抗强秦所产生的正义话语所带来的有关不朽和生命终结的最后黑暗。面对这种温暖,荆轲犹豫很久。但是作为假想中的侠义英雄,荆轲最终还是拥抱了这种交织着人生辉煌和死亡黑暗的温暖——一幕英雄悲剧也因此进入了高潮。

勇士秦舞阳

   如果抛开荆轲所等待的那个失约的远方朋友的可能作用,勇士秦舞阳则决定了这次政治暗杀行动的最终结局。

   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面对“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的嬴政,勇士秦舞阳色变震恐。暗杀小组的每一个行动细节因此被瞬间改写,荆轲只能在暴君的警觉中孤注一掷。

   悲剧的结尾,是荆轲面对暴君与死亡的笑声、秦舞阳被剁烂的肉体还有远方若隐若现的高渐离的筑声……


               悲剧英雄

诸侯之门而仁义存

   英雄的意义往往被规定为:自愿对正义的承诺和牺牲换取自我的确证及荣誉。这种外在规定性的本质是虚妄的。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曾引庄周的话:“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司马迁对善恶无凭的探问最终消解了英雄的价值意义。而荆轲的歌声却使荆轲在价值意义之外获得生命。

燕市中的歌声

  (荆轲既之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易水畔的歌声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视,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歌声的意义

   风萧萧兮易水寒——秋风,万物凋零;流水,逝者如斯。
悲秋、流水,这两个哀叹生命的意象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特质。
侠,身体的暴力;儒,语言的暴力。无论是侠还是儒,只要互相逾越,便产生了虚妄的意义以及悲剧,荆柯的歌声与赴死因此照亮了后世的侠,但所有的原因却皆缘于儒。

刺客列传
[last edited by dasha ]
依荷听雨 看全部
2013-1-9 16:43:42
3、《广陵散》非“杀伐之声”

           《广陵散》非“杀伐之声”
                  ■ Dasha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
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予少好雅琴,因颇留心其故实。昔年杨时百先生,见案上有说嵇叔夜广陵散者,叩以此曲情致,先生曰:‘此杀伐之声也。’……”(戴明扬校注 《嵇康集校注》 , 第444页:《广陵散考》)由于戴没有问出究竟,便在《嵇康集校注》中作《广陵散考》,云:叔夜之于此曲,但托其忧愤之怀……

然而陈宁小子愚顿,仍以为“小说家之妄言”。而目下查先生金庸《笑傲江湖》极为流行,其间亦涉及《广陵散》,谓黑木崖曲长老凌风窃于蔡邕墓,佐以时人喧哗之曲调,于是不堪之声(“沧海一声笑”)尽入耳目。小子实为喜好Heavy Metal之徒,然于此,仍不敢放肆。盖学问之事,不得草率。“小说家之妄言”,当得澄清。于是,尽一己之心,考古人之实。

1.蔡邕《琴操》中有“聂政刺韩王曲”但没有提及“广陵散”;嵇康直至唐以前的《广陵散》也从未提及聂政的事迹。史家考证,聂政刺杀的是韩相侠累,而不是韩王。所以蔡邕记载的“聂政刺韩王曲”明显为民间乐曲,该是嵇康所说的“俗谣”,而不是与《东武》、《太山》、《飞龙》、《鹿鸣》等并列的古曲《广陵散》。而且,嵇康《答二郭三首》有“豫子匿梁侧,聂政变其形。顾此怀怛惕。虑在苟自宁”句,据此可知嵇康对聂政实无崇敬之心,而有鹰犬之贬义。称嵇康所珍爱之至的《广陵散》为“聂政刺韩王曲”是极不合情理的。
2.《广陵散》谱最早出现于唐朝(见《新唐书•艺文志》),按戴明扬先生考证,嵇康死后《广陵散》流传于袁孝尼、戴顒、贺思令和王绩。其中有关袁、戴、贺三人的《广陵散》记载实为“神怪”之论,不足为凭。而且据宋人朱长文《琴史》记载,戴顒为《竹林七贤论》的著者戴逵之子,戴顒从父司琴,《广陵散》更有戴逵作伪之嫌。至于王绩的《古意》诗,考究起来似为吊嵇康诗,且王绩也别有吊嵇康的诗。综而论之,《广陵散》上述传闻应是我国大团圆结局民族心理的产物。

3.据应璩《与刘孔才书》曰:“听广陵之清散”, 傅玄《琴赋》曰:“马融覃思于止息”,可知广陵、止息为二曲。而《新唐书•艺文志》载“吕谓广陵止息谱一卷”今谱《广陵散》开指后小序的标题为止息,广陵、止息合为一曲(后人亦有广陵、止息、游弦为一曲之说),大有后人误读嵇康《琴赋》而附会曲名之嫌。

4.针对唐朝时流传的《广陵散》,唐人李善在《文选》注中称:“广陵等曲,今并犹存,未详所起”。可知唐之《广陵散》是极为可疑的。

5.由于记谱法等方面的局限性,中国传统乐曲的流传方式是口耳相授、亲手相传式的。于是,乐师的死亡也必定导致某些乐曲的失传,建国后华彦钧(瞎子阿炳)就是一例。所以戴明扬教授也不得不说:“从实论之,即谓绝可矣。”

6.嵇康《琴赋》称“《广陵》、《止息》、《东武》、《太山》、《飞龙》、《鹿鸣》、《鵾鸡》、《游弦》,更唱迭奏,声若自然,流楚窈窕,惩躁雪烦”,而现今的《广陵散》为歌颂刺客的“杀伐之声”,可知此《广陵散》不是“声若自然”、“惩躁雪烦”的嵇康所弹的《广陵散》。

7.宋人郑樵《通志•艺文略》琴操五十七曲《广陵散》注云:“嵇康死后,此曲遂绝,往往后人本旧名而别出新声也。”

8.今人辑录的嵇康集中,鲁迅先生没有相关考证,而叶渭清先生的《校记》(仅存北大图书馆)本人未见,不作叙述。戴明扬先生则因其人爱琴又景仰嵇康的人格而情绪化地把今天的《广陵散》视为嵇康所弹奏的《广陵散》,所以他说:“虽多别出新声,然未必全违原意也”“叔夜之于此曲,但托其忧愤之怀……”(《广陵散考》),殷翔、郭全芝《嵇康集注》中的结论则是“亦非其旧”(P130),至于《嵇康集译注》,其中把《琴赋》中“宫徵相证”误为“宫征相证(P231、233),可知夏明钊不太通晓琴理,只是在转引戴先生的结论而已。

由是观之,《广陵散》今绝,而亦非“杀伐之声”。叔夜本儒,以儒家“中庸”考,《广陵散》为“平和清正之音”;康好老庄,以道家“弃世逍遥”考,亦为“宁静清正之音”。嵇康《琴赋》云:“《广陵》、《止息》、《东武》、《太山》、《飞龙》、《鹿鸣》、《鵾鸡》、《游弦》,更唱迭奏,声若自然,流楚窈窕,惩躁雪烦”,是之谓也。

Dasha即日
里尔克中文网
依荷听雨 看全部
2013-1-9 16:47:07
4、呈哲人王陛下 :廖化时代

         呈哲人王陛下 :廖化时代
                   ■ Dasha


   文字是一种垃圾、是无聊人的玩具。文字为我们虚构的世界只能使我们更加自我逃避,更加与世俗格格不入。Dasha如今在这里舞文弄墨,是无聊、也是无奈。如此这般,不为安身立命,亦无什么“宠”可取,只是许多东西如鲠在喉而已。Dasha也曾经有梦,也曾经奋斗过,直至今日才发现,那些他们说的“丧失了英雄主义的年代”原来就注定了经典文化的黄昏与精英分子的穷途末路。不含有任何政治色彩,1949年对于中国文人来说也许是一堵不可逾越的墙。在后来经历的“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到如今“商品经济”的冲击,中国文人终于在一派喧嚣声中载浮载沉,没有尊严也没有自尊。他们没有因为浅薄与无知而保持沉默,也没有因为耐不住寂寞与尘世浮华的诱惑而自耻,而是在没有了“老虎”的时刻弹冠相庆,在没有了章太炎、胡适、鲁迅的阴影下粉墨登场,喜形于色。远远望去,一个“廖化时代”掩盖了所有的贫乏与悲哀。
依荷听雨 看全部
2013-1-9 16:48:49
5、Dasha致前辈及超星诸友公开信

          Dasha致前辈及超星诸友公开信
            ■ Dasha


   想人生不过百年,花开不过一季,吾辈诚天地之过客,万物之羁旅;所欲所求,无非云烟;金钱名利,无异粪土。Dasha蛰居塞外白山黑水之间,放浪Internet之上,不求闻达于世俗尘表,但求尽心于一己之欢。昔晋人访友,乘兴星夜扁舟而往,兴尽过门不入而返,真豁达士人也。大傻今心怀效尤之心,不惮被效颦之讥。于是,治学也罢,论坛也罢,英雄无敌也罢,汉语里尔克也罢,兴之所至而为,意兴阑珊辄止。不想做高深之状,不欲行欺心之举。然Dasha边鄙之人,身在草野,人微而言轻,于超星读书笔记之上出语无忌,善也罢,恶也罢,谦也罢,傲也罢,不会减损谁人现实之声望,亦不会增华诸君俗世之资奉,只不过泻一时之块垒,添方家之笑谈,

   Dasha自得其乐,贤者不亦乐乎。读书,我所欲也,游戏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取游戏。人生得意须尽欢。漆园柱下之文字,不唯诵吟,更应身体力行,而前辈对Dasha苦苦相逼,所欲者何?功利与目的掺杂于所谓学问之中,自然是不免虚假。

   韦兄罗池挑战文楚安,自称于外语一无所知,唯认真耳。而Dasha读书、游戏,亦认真二字,认真游戏,认真读书。而Dasha之认真,不为汲取功名,只求尽心,如此而已。

   超星读书笔记之诸君,喜大傻者,恨大傻者,何必呢,大傻不过是你们身边的过客,忘了吧。

在真理中歌唱,是另一种呼吸,
是无所欲求的呼吸,是神的呼吸,是风。

——《致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第一部•第三首》

Game Over

网上读书园地

Powered by Discuz! X3.4

首页|简易版|触屏版|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