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妙笔

[【其它原创】] 对蒙古族民歌改编无伴奏合唱音乐作品发展的思考

    无伴奏合唱源于十六世纪欧洲教堂音乐。属声乐题材类。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这种体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多声部思维理论体系和创作经验。传入中国后,在中国作曲家手里与流传甚广的蒙古族民歌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无伴奏合唱音乐。
  
    根据蒙古族民歌来改编合唱音乐作品,第一首大概应算是在50年代初期作曲家瞿希贤根据东蒙民歌改编的《牧歌》了。期间已走过了五十年的岁月。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区内外投身于民族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们孜孜不倦的创作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教育、音乐创作、民族音乐研究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要的意义。为民歌改编多声部音乐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蒙古族民歌历史悠远、内容丰富,生动的反映着勤劳善良的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特点和风土人情。蒙古族民歌除数首潮尔音道具有多声形态之外,其余绝大部分皆为单声形态。如前所述,无伴奏合唱是合唱艺术种类其中的一种。二者的结合无疑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创作活动。所以有人称这类的民歌改编合唱创作是将无伴奏合唱的“创造性的运用”。为了以无伴奏合唱这种多声部音乐形式来表现蒙古族民歌的优美旋律,作曲家们在从曲式到和声,从调式调性到织体等各方面的积极探索,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对合唱的影响,同时对于其他多声部音乐题材的创作也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对这些实践及探索的总结和反思,来促进我们后续的创作更加完善,更加能够体现无伴奏合唱与蒙古族民歌的魅力。

    近年来,合唱音乐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凸显起来了。在区内出现了一批以演唱蒙古族风格特点合唱曲的专业和业余的合唱团体,他们所演唱的曲目有一半是由蒙古族民歌改编的合唱音乐作品,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多次获得国际及国家级大奖,对此类合唱音乐作品的推广与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民歌是由人民创造的,是贴近人民生活的。对于民歌,人民大众最熟悉不过,也是最愿意听到的声音。因此,作曲家在将单身民歌改编为多声形态的同时,不能一味只追求技法的堆砌和罗列,而忽视对民歌真正内涵表达的要求。
民歌是多少代人的文化的积淀,保护和继续发扬民歌精髓使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对民歌的多声部改编是其中的一种方法,一种较好的方法。无伴奏合唱是体裁,是表达民歌内容的载体。形式和内容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加强形式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可以更好的表达原民歌的内容;而经典民歌的创新发扬则又需要无伴奏合唱这个载体来体现。这就需要作曲家在创作的同时要兼顾二者的均衡和协调。这也是对多声部音乐创作的促进因素之一。

    合唱是一种优美的艺术手段,一首好的合唱作品能够让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们真正感受到艺术的美,和谐的美,生活的美,健康人格的美,感悟到个人对集体,对生活的责任,这体现了艺术育人的特殊功能。而蒙古族民歌改编的合唱由于具有优美的旋律、丰富的精神内涵、高雅的表达方式以及易于普及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情操和综合素质中,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于作曲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分析或者研究作曲家们的优秀作品,可以从中学习到和声的配置、曲式的安排、调式调性的布局、织体的设计等多方面的知识。通过理论的学习还可以指导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可以拓展自己在技法方面的思维,可以提高自己写作的能力。

    民歌的内涵是丰富的,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民歌当中蕴含着极为多姿多彩的音乐语汇,加强对民歌及民歌拓展的实践,可以使我们汲取到民间音乐当中最有意义的养分,从而丰富我们的创作和思维。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基础音乐教育中,还是在专业音乐创作教育中,大力推进民歌类多声部音乐教学的深度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可以起到各方面的积极作用。

    时代在发展,文化传承的手段及观念也在发展。将蒙古族民歌改变为合唱音乐作品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可行性途径之一。将单声民歌多声化,使民歌以崭新的方式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讲客观的保护了传统的音乐文化, 拓展了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一些现有的不足之处,比如作品在数量上的不足,对相关理论研究上的不足等等,这些都制约着蒙古族民歌多声化的发展。蒙古族民歌改编合唱音乐作品的上升空间还很大,有待于更多的优秀作曲家和学者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这也是笔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倒序浏览 看全部 全部回复7
  • 2# shinbade 该用户已被删除
  • 2010-12-1 13:37:03
蒙古民族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生活方式,造就了民歌中曲调悠长、抒情的风格,正好与“多声部”的合唱形式有天然的联系。
当然,无伴奏合唱这种方式,并非只适合蒙古族民歌,其实它适合所有风格的声乐作品。但是,相对来说,有些声乐风格用无伴奏合唱方式来演唱,编排演出的难度都较大。
引用第1楼shinbade于2010-12-01 13:37发表的 :
蒙古民族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生活方式,造就了民歌中曲调悠长、抒情的风格,正好与“多声部”的合唱形式有天然的联系。
当然,无伴奏合唱这种方式,并非只适合蒙古族民歌,其实它适合所有风格的声乐作品。但是,相对来说,有些声乐风格用无伴奏合唱方式来演唱,编排演出的难度都较大。


楼上对蒙古族民歌及合唱也有研究?
  • 4# shinbade 该用户已被删除
  • 2010-12-2 01:16:12
引用第2楼longfeifei于2010-12-01 13:56发表的 :



楼上对蒙古族民歌及合唱也有研究?

研究是绝谈不上的。

我们单位的业余合唱团,排练过蒙族风格的无伴奏合唱,所以,有些体会罢了。
楼上亲自指挥吗?
喜欢蒙古长调,那个韵味真棒!
  • 7# shinbade 该用户已被删除
  • 2010-12-5 01:26:08
引用第4楼longfeifei于2010-12-02 12:57发表的 :
楼上亲自指挥吗?

是啊,不过我们业余合唱,有关歌唱发声方面的知识缺乏,所以,一般还是要花点钱请专业人士做指导的。
龙叔?原来那么早就在园地啦~ : )
回复 收藏 分享 淘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