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675|回复: 19

[【活动】] [墨香余韵] 重温《穆斯林的葬礼》和《补天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7 16: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把这部小说的封面给放到这里,从这里开始请您跟我一起走进......

  

    对于这部小说,我是有着太多难以割舍的情愫在心头,第一次接触到这部小说的内容,是在高中毕业的那一年,那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视机,偶而的消遣便是听收音机了。记忆中应该是要去大学报道的前夕,是个午间的广播,调台的时候无意间听到的那种让我震颤的音乐,加上播音者的抑扬顿挫,我的心一下子给定在那里,那是怎样的一种心境......以后天天那个时间段都要打开收音机,没有开头也没有听完,就带着一种撕心裂肺般的挂念离开了家,去远方求学,对于家的留恋里面也便夹杂了几分对这部小说的牵挂,真的是忍痛离开的。

    到了新的校园----梦中理想的大学校园,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便也忘却了那份对于《穆斯林的葬礼》的挂怀,可是生活就是这样的,经常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某些情怀又会在不经意间被触动,记得那是一个傍晚时候,一个推销书的人来到我们宿舍,那时候可能是因为新生刚入学不久的缘故,宿舍里来去自由的,本来我就对书有着一种相见恨晚的情由,这次好容易没有任何限制的可以看看自己想看的书了,所以便赶紧凑过去,翻看人家带来的书籍,一行格外显眼的字一下子跃入我的眼帘----《穆斯林的葬礼》,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我的“梦中情人”,原来这部小说已经变成了铅字(现在想来确实可笑,这部小说应该是先有的文字记录才能在电台广播的,但当时我是如此的兴奋和激动,简直是近乎疯狂一般的)!在众多的书籍中我一把把她拥入怀里,就如同是拥有的一块美玉,拥有的那个如玉一般的新月女孩!我的心在那一刻是颤栗着的,生怕她会被人抢走,我不顾一切地要看看开头、还要看看我没有听完的结局......我就以那般模样站在那里,看起书来......直到人家买书的要走,才知道还没有告诉人家这本书我是“要”还是“不要”?这本书花了我12.2元(那时候竟然不知道讨价还价,至少应该省掉零头,哪怕少花0.2元也好啊),这也是我上大学后开始买小说的开始----上大学后买的第一本小说!那时候这 12.2 元可是个不小的数目,记得当时每个月的生活补贴才30 元钱。

    为了把定价给定在这里,还是把封底也给展现一下吧!

  

    上面所写算是一个引子,写着我对于这部小说的挚爱之情,发自肺腑地喜欢!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部小说的内容:
中国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1990年获建国四十周年北京市优秀文学奖,1991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由作者改编为上、下集的同名电影剧本,由香港康大影业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成电影,作品描写了一个回族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1989年和199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小说连播》栏目两度全文播出本书,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许多地方电台又曾多次转播。自1991年以来,中国文学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本书的英、法、阿拉伯语、乌尔都等文字的译本。1992年,台湾《世界论坛报》以一年的时间连载本书,1993年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出版了上、下册繁体字版。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穆斯林葬礼上的祷辞

    啊,安拉!宽怒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他死于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为着他的报偿而剥夺我们,并且不要在他之后,把我们来作试验!

    第一次接触,感觉有着一种别样的神圣和神秘,这些都是我所不能理解和解读的,也就是跟以前道听途说的一种对于回族的一直神秘面纱的揭示,但终究还是不能明示,这只是这部小说的开始,接下来才是一步步把我的心神一并给勾住并捆绑住了,难以自拔,也根本不想走出来,就这么面对着白纸黑字发呆,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啦!

    写到这里一下子回到了那个纯情年代,大学给我的记忆如果可以用寥寥数字来表述的话,便是读书、旅行、拍照!读书之所以要排在第一位,因为在大学里我读了太多的小说,其中也包括我自己省吃俭用买下来的几百本纸质书!买书花的钱是最多的,而用来穿衣吃饭的花销则相对而言都可以忽略不计啦!偶尔几个人在海边席地而坐的时候,一人一瓶啤酒,就着那么寥寥的几颗花生豆就算是开荤啦!也许那时候的洒脱跟我喜欢这些比较令人伤怀的文字有点令人费解,但那时候的心境就是如此,现在看来人的心情确实是千变万化,有的时候自己都感觉不可思议。

    不能一气呵成确实是一种折磨,虽然写得内容也许不会被大家认可,但是还没有到了那种绞尽脑汁的地步,算啦,还是不为自己找借口了,今天我一定要把这篇文字写完,自己都有点夜不能寐的感受了。回到这部一度令我魂不守舍的小说中来,对于霍达“先生”(虽然是女作家,还是用先生来称谓感觉比较尊敬)的文字功底不敢妄言,实在是太喜欢她的作品了,包括后来接触到的《补天裂》。

    如果说这部小说也有让我感到“乏味”的地方,便是其中对于博雅宅的很多历史变迁的描述,还是对于韩子奇的经历,好多都是我不太感兴趣的,而更多的是喜欢有关对玉的描述,我喜欢玉,不仅仅是因为传说中玉的灵性,更多是因为喜欢玉石,喜欢看、喜欢摸、更渴求能拥有太多太多的美玉!也许是因为玉太娇贵了,玉太让惹人怜爱,玉太“冰晶玉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太“玲珑剔透”、玉太“心无旁骛”......因为有了玉儿才让我更急于了解这有关玉儿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也是因为有了玉儿才让我更想走近这些鲜活的生命,跟着他们一起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让我感动的不仅仅是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看似“造孽”的真爱,那些如果说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倒不如说是人性的真情表白,这爱情的火花未必是“干柴烈火”的激情四射,而是发自肺腑的真爱、挚爱,这样的爱情,我们这些现实中的人又有多少人能有如此的福气,也许我们看似都已经找到了真爱,但个中情愫也只是自己知道,至少当时我就是羡慕这样的苦难仙眷,他们的悲苦他们知道,但给我的直觉却是一生能得此知己足矣!而看到后来,王子跟公主的神话故事里才得见的爱情传奇更是让我深深地迷恋上了这部小说,我感觉这就是现实中我的奢望!我喜欢新月!喜欢楚雁潮,我不仅仅是喜欢他们的名字,更喜欢他们的志趣相投!这也是我在那个如花年华的憧憬,如果我也能有如此的邂逅......浮想联翩、心神不宁、失魂落魄......这些词用在我的身上是如此贴切,我也跟着楚雁潮一起彷徨、痛苦、甜美着......也跟着新月忐忑、渴望、期盼着......初恋的滋味、初恋的甜美和苦涩一并涌上心头,那已不再是“未赋新诗强说愁”的烦忧,而是实实在在的领悟!

    也是从这部小说开始,让我对燕园充满的好奇和向往,我开始不再迷恋清华,这座传奇校园,而是深深地迷上了燕园,我第一次知道了燕园就是北大,知道了北大里有未名湖,也是因此让我的第一次北京之行就选在了燕园----未名湖畔,我在那里整整呆了一天,在那里似乎能感受到楚雁潮的小提琴声在耳畔回荡着,还是新月那莺声燕语般的台词......我在北大里寻觅着45 斋的楼牌号......那又是一段怎样的记忆,时隔多年了,那一幕就如昨天一般,无法割舍,也根本不须离弃,那一幕已经深深地镌刻进了我的记忆深处,我将用一生来感悟、来求索、来虔心以对!

    不管时光荏苒,还是岁月无痕,“你想见的、不想见的,都没了”!就这么几个字把梁冰玉一生的期待都化为了乌有......人的承受能力再大总也有承载不了的时候,什么是晴天霹雳,什么是心胆俱裂,梦想破灭的残酷实在是太重太重了,我已经不堪于此!

    十多年的梦颖魂牵,十多年的苦苦思念,只有经历过如此深切相思的人才配言相思之苦,痛失亲人的苦痛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述的,而霍达先生的笔下流淌着的就是这样的血泪......

    如果说新月与楚老师之间的阻隔实难逾越,但是那份生死不渝的真爱确实已经感天动地,新月的早逝是我所不忍面对的,而楚老师的苦痛更是我们所无法承受的,真的要诅咒上天的不公,为什么要如此残忍,难道这也算是生活的磨难,也未免太过狠毒!我们都奢望着有情人终成眷属,我们都渴望着好人一生平安,可现实为什么总会如此的不尽人意,我愿用心来救赎,那些为爱所困的有情人,上苍哪怕只借给那么一丁点的爱恋就足够!

     “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这样的结尾让我的泪水情不自禁地滑落着......如果我是新月,虽然短暂的一生也知足了,能有如此刻骨铭心的爱就弥补了这一生所落下的母爱!楚雁潮信守着对新月的诺言,至死不渝的爱恋还有能超过此情此景的吗?淌血的心需要时间来愈合,但是心已与身离分的挣扎难道不是最致命的吗?

    我还能多说什么呢?就如后来在读大学期间,有幸又一次从收音机里听到《穆斯林的葬礼》的广播一样,一个宿舍的同学们受我的影响,每天的午休时间都给了收音机。一开始我带着耳机听,怕影响大家的午休,后来在他们的追问下,他们知道了是在播这部小说,所以大家一致要求把收音机给敞开,不过毕竟大家的品味不同,有的同学听着收音机照样可以鼾声雷动!写这些就为了重新怀旧一番,怀念曾经的舍友,怀念我下铺的兄弟,更怀念那段伴着《穆斯林的葬礼》一起成长的日子!

    也许是青春已经开始远去,也许是经历过了太多的坎坎坷坷,当再一次重温这部小说的时候,感动还是依旧如初的,只是更多的感悟似乎能够超出了一些儿女情长,毕竟时间是最好的老师,给我们刻下的不仅仅是成长的痕迹,更多是生活的阅历和生命的底蕴。是的,生命才是最宝贵的,如果可以有来生的话,那么今生我们所失去的就可以在来生得到补偿。可是,我们却不得不面对现实,我们只有把握好今生才是最直接的,今天才是我们最值得珍惜的!

    今天一下子收不住笔了,干脆再在这里加一篇《补天裂》,都是我所特别喜欢的霍达先生的小说,把题目给重新修改了一下,感觉同一作者的文章还是放到一个帖子里比较合适,不知道版主们感觉是否合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7 16: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翻开这本书三四次,最终还是没法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7 16: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民族,一个爱,一轮明月!一轮清冷的明月,生不能与所爱的人在一起,只有一轮明月依然挂于天空中!玉与月同是皎洁、高洁之物,竟然不能完美相并存,人生的无无奈、憾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10: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阿月浑子于2010-04-07 16:16发表的 :
翻开这本书三四次,最终还是没法喜欢。
是这样的吧!当初我的舍友跟我们一起听收音机的《穆斯林的葬礼》广播的时候,照样可以鼾声雷动,但是总还是会有人为之流泪、为之不堪、为之心碎!
还是感谢兄的回复,至少兄也知道这本书!
另外对于文字的喜欢和无动于衷也是人之常情,个人品味不同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10: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pchyxy于2010-04-07 16:43发表的 :
一个民族,一个爱,一轮明月!一轮清冷的明月,生不能与所爱的人在一起,只有一轮明月依然挂于天空中!玉与月同是皎洁、高洁之物,竟然不能完美相并存,人生的无无奈、憾呀!
看来兄也知道这本书,如果能有同感也算是知音喽!对于这部小说的感叹想写的东西很多,今天已经写了这么多了,如果兄还有啥想写出来的,能在此畅所欲言,我非常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9 11: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墨香余韵] 重温《穆斯林的葬礼》

知道这本书,隐约知道广播,但没看过。
有机会找来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11: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补天裂》有感

    还是另外发一个帖子的好,既为了我写着方便,好让思绪能沉淀下来,继续写对于这部小说的感触,同时也便于知道这部小说,并对它有印象的朋友们一起来畅所欲言,更便于版主来点评吧!当然这是我的个人观点,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为方便大家了解这部小说,先把这部小说的封面贴在这里,不知道能有多少朋友见过这本书?

  

    再把百度上搜来的一点关于这部小说的简介放在这里。


    《补天裂》出版之际,正值香港回归祖国、十二亿人民“炼石补天”之时,国人捧读此书,蓦然回首上个世纪惨不忍睹的历史,更有其震撼人心的现实意义。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末,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大清国甲午战败,列强瓜分中国之势已成,公元1898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乘机胁迫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这是继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之后,中、英两国在香港问题上签订的第三个不平等条约,从而完成了英占香港、九龙、“新界”的“三部曲”,中国在香港地区完全丧失主权,中华民族蒙受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奇耻大辱。本书正面展现了“香港拓界”那一页惨痛的历史,通过京师举人易君恕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亡命香港的坎坷人生经历,以及与“新界”爱国志士联合十万乡民奋起抗英保土而惨遭血腥镇压的悲壮义举,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宁死不屈的慷慨悲歌。1984年中、英两国发表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庄严宣布,定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百年国耻,一朝雪洗。作家霍达先生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激情投入了本书的创作,并远赴香港深入生活,搜集素材,查阅历史资料数千万字,采访各界人士数百人次,反复实地踏勘历史遗迹,在充分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潜心结构,历时“二载,完成了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作家以浓烈的爱国激情,真实、生动、形象的笔墨,着力塑造了易君恕、邓伯雄、邓菁士等爱国志士的英雄群像,对英国牧师林若翰、清朝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两广一总督谭钟麟、港督卜力、辅政司骆克、警察司梅轩利等各色人物的刻画亦各有独到之处。

    第一次接触这部小说也是从收音机里听到的广播,那个时候,收音机是我最好的伴侣。现在回想起来,曾经的岁月里与收音机为伴的日子想来是如此的让人感动到泪流!尤其是那些播音员的抑扬顿挫,我只能闻其声,不得见其面,这样增添了太多的神秘色彩,现在从电视里再看到讲评书的人,心里非常不是滋味。不知道是因为他们的形象在我的心里太过高大完美,还是因为现在的欣赏水平跟以前有了天壤之别,我还是怀念那些执著于听觉的“听小说、听评书”的日子,如果哪一天因为特殊的事情错过了听的时间,心里那个遗憾劲确实值得为之生生死死!也许是讲《补天裂》这部小说的播音员太擅长于播音术的缘故,我第一次听到就被那带着磁性的声音给征服了,容不得半点不敬。偶尔因为收音机接触不好的原因导致声音的消失,我都会急得满头大汗,轻拍或是轻晃几下,直到那勾魂一般的声音再次响起......一般都是在午饭时间播出,如果哪一天午饭做得晚了,正巧错过了播音时间,我都会感觉自己做了什么错事似的,这一天里都会因为没有听到广播而失魂落魄,尽管错过了一次,落下的内容并不算多。现在想来如果把听小说的敬业精神用到学习中来,不知道自己能上个怎样好的大学了。一提起来用收音机的往事,就感觉有说不完的话,严重的怀旧情节!

    喜欢这部小说,还是要归于这部小说的名字----《补天裂》,第一反应就是来自于辛弃疾老先生的这首词: 贺新郎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
记当年、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因为喜欢这首词,所以第一感觉就是这部小说一定不错。从收音机里听到的又是有关香港的故事,正巧香港即将回归之际,便更增添了对这部小说的探知欲,还有一个原因也是我喜欢霍达先生的《穆斯林的葬礼》,从而也便迷恋上了霍达先生此人,感觉她的作品一定是优秀作品,也一定值得我用心来拜读。一直到听完这部小说,那种壮怀激烈之情更是难以释然!这部小说虽然也离不开儿女情长,就如易君恕和倚阑之间的感情纠葛,在这里似乎跟华夏儿女的爱国情怀相比只能是水滴与大海的荣辱与共了。如果说《穆斯林的葬礼》更多的儿女情长,那么这部《补天裂》则是鸿篇巨制,大气恢弘!霍达先生虽是巾帼之身,则此刻的巾帼绝对地胜过须眉,我敬仰霍达先生的气度和才气,为在香港回归之际的此篇小说的面世而震颤着......这就是我们为之骄傲的华夏情,中国魂!

    小说中的主人公之一是参与了戊戌变法的举人易君恕,他在仓惶出逃,束手就擒之际,被英国牧师林若翰搭救,这看似有点传奇色彩的引入是为了给小说安排好可以续写的支点,使易君恕有机会入住香港翰园林若翰家中。而林若翰的养女倚阑是中国海员遗孤,因为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倚阑被养育成典型的英国淑女,因为倚阑的品貌、身世受到香港绅士迟孟桓的追求,也由此把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得以展示,也就算是次第出场了。而倚阑的傲慢与偏见使易君恕难以存身,其中的坎坷挫折造就了易君恕的鲜活个性,他巧遇挚友新安县举人邓伯雄。而邓氏反对英夷拓界,决意死战,此刻让易君恕的报国之志升华到了顶峰,一腔男儿热血,岂能空守着儿女情长、缠缠绵绵里。易君恕他乡遇知音,跟邓伯雄志同道合。就如同高山流水的绝配一般,俞伯牙与钟子期,也许用这两位古人不够谦恭,但给我的感觉确实如此。邓伯雄为联合文氏大族抗英,娶文心瑜为妻,这都是男子汉大丈夫所为,也因为这些故事情节而另我感叹、佩服!每个华夏儿女在那一刻都是拳拳报国之情,抛头颅、洒热心,问心无憾!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与邓伯雄苦恋多年的海山堂主区眉娘,面对爱人的选择虽然五内俱焚,但眉娘的举止也更突出了巾帼的大度,不因一己之私而迁怒,仍帮助邓伯雄购枪,看到这里,我的心更多是对于国人的敬重,我们华夏儿女为了共同抗击外侮,都可以舍身取义,点点滴滴都是血泪的中华抗争史,他们的名字也许根本不会被名垂青史,也根本不会有更多的人会记住他们,但他们并不是为了这个名分,他们要的是中华的民族气节!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也许历史只能停留在历史的街头,但我们的心底深处却会一直默念着他们共同的名字----中国人!眉娘不幸中了迟孟桓和香港警察梅轩利的圈套,被火烧毁容颜。这一笔笔血债都是要用血来偿还的,我们不能忘记!

    林若翰密友--香港辅政司骆克熟悉中国文化,与总督卜力在新租借地拓界上所施手段不同,被警察司梅轩利邀宠攻击,对于这些政坛人物的明争暗斗,令人发指,不过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这也应该都是真实的写照,霍达先生用小说的手笔展现给我们所不知的一面,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义愤情怀!小说中对于林若翰这位老人的描写更是活灵活现的,让人无法不心如刀绞!

    新租借地民众拼死抗战,壮怀激烈,战争的惨烈在小说中也是令人心痛的,但是残酷的现实是不容我们畏惧的,那个年代的香港就是这样的水深火热!兵败吉庆围,邓伯雄壮烈牺牲,这场血雨腥风给我们的记忆带上了无法抹去的创伤枷锁,耻辱的背后更多的是斗志昂扬!激励着华夏儿女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着......

    倚阑已经跟易君恕两心相依,丧心病狂的迟孟桓穷凶极恶,在他的告发下,易君恕被捕。易君恕为了自己的远大报国志向慷慨就义,而就在他牺牲的那一刻,倚阑在医院里为他生下了一名“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华夏男儿”!

    一轮旭日从东方升起------ “看试手,补天裂”!

    小说的封底是这样的。



    另外加一份作者的手迹,当然这也是小说正文开始前的一页,该怎么评说各有所见,但我是被深深地吸引着,原文如下:



    实在是太喜欢这首词了,自己再手写一遍,读来是如此令人振奋和豪迈!

    忆秦娥
       戊戌冬夜香港抒怀
  涛声咽,
  等楼又见伤心月。
  伤心月,
  故国山水,
  异邦城阙。

  零丁洋上忠魂烈,
  宋王台下男儿血。
  男儿血,
  化五色石,补南天裂!

    从听小说,到自己拥有了这部小说,这期间的感情变化确实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播音者以其声情并茂打动了我的心,而白纸黑字的阅读则是触动了心弦,那是一颗爱国的年轻的心,在那些历史的纷争岁月里所烙印上的是触目惊心,而更深地思索只能留给曾经的读书笔记,当闲暇的时候翻看自己当年的那些读书笔记,心情是沉重的,也是愉悦的。为曾经的感叹而悲喜过,为曾经的阐释而感动过,也有的时候会发现那些读书笔记上会有几个错别字。

    用真心感受也好,用指尖敲打也好,这都是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情,能理解的也许并不多见,写出来后,如同按压了一下积压在心头的弹簧一般,经过一番震颤之后,哪里来还是要回到哪里去的,就为了这份多年之前就尘封起来的苍白记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9 12: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emppp这么好的文学,现在还有多少呢?现在还有多少读者呢?期待楼主的推荐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9 13: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听收音机的时候,感觉跟看书就是不一样呀。我当年听刘兰芳的《杨家将》,自己家的收音机没有电池了,赶紧跑到邻居家去听。可后来看书,觉得乏味很多。广播叙事 的时候,听众可以带极强的想象力在其中呀。这就是当年威尔斯的《世界大战》引发群体癔症的原因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15: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墨香余韵] 重温《穆斯林的葬礼》

引用第5楼zs2k于2010-04-09 11:10发表的 Re:[墨香余韵] 重温《穆斯林的葬礼》 :
知道这本书,隐约知道广播,但没看过。
有机会找来看看。
支持emppp这么好的文学,现在还有多少呢?现在还有多少读者呢?期待楼主的推荐啊

也许兴趣不一,也许没有太多的精力来翻看纸质书,但是如果有空能看看的话,个人感觉这部小说还是很不错的。

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和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15: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bulunuo于2010-04-09 13:23发表的 :
听收音机的时候,感觉跟看书就是不一样呀。我当年听刘兰芳的《杨家将》,自己家的收音机没有电池了,赶紧跑到邻居家去听。可后来看书,觉得乏味很多。广播叙事 的时候,听众可以带极强的想象力在其中呀。这就是当年威尔斯的《世界大战》引发群体癔症的原因吧。

跟兄的感觉差不多,现在已经错过了听收音机的执著年龄,或者说已经越来越不是以前的自己了,不知道是因为懒的缘故,还是因为现在的网络太过上瘾,再难找回当年的劲头了!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我自己的倒退,说不清楚的。

如果能回到当初,其实当初真的未必有现在好?只是怀旧是最令人感动的,也许是因为年龄大的缘故?好想好想能回到以前的时光,只可惜时光确实不能倒流啊!

一翻开以前的小说,心和手都很难停下来,也许这也就是传说中的意犹未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9 19: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bulunuo于2010-04-09 13:23发表的 :
听收音机的时候,感觉跟看书就是不一样呀。我当年听刘兰芳的《杨家将》,自己家的收音机没有电池了,赶紧跑到邻居家去听。可后来看书,觉得乏味很多。广播叙事 的时候,听众可以带极强的想象力在其中呀。这就是当年威尔斯的《世界大战》引发群体癔症的原因吧。
是啊,一下就想起当年捧着饭碗听《杨家将》、《兴唐传》的情景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9 22: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广播啊,我就只看过书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0 10: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阿月浑子于2010-04-09 22:28发表的 :
还有广播啊,我就只看过书本。
呵呵,一伙老人在伤春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09: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3楼hzyuan于2010-04-10 10:13发表的 :

呵呵,一伙老人在伤春呢.

这也许就是心有灵犀的魅力吧!
还有广播啊,我就只看过书本。
是啊,一下就想起当年捧着饭碗听《杨家将》、《兴唐传》的情景来。

    听广播的乐趣绝对地胜过看书,也可以说更能激发人的心情得以宣泄,或者说是因为播音者的抑扬顿挫的声情并茂才更给人以难以忘却的纪念吧!确实是“老人”怀旧的心情!

    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和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2 09: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兄你还在这里混啊,该去亮你的宝贝书了。在那里乱炒房地产,再不写下去要被双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 21: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遥想当年,先有了广播,最初的境界只是为书中的情节,主人公一生命运的跌宕起伏,所喜爱的人的真挚爱情故事情节所吸引,最最关心的书中人物及其生活的一个个悬念是如何铺展开的和解决的,为书人物喜、为书中人物悲,兼或评论或出个主意。听广播是不可能听全的,后来就有了书,88年出版的,白底黑字,兼或有点淡淡的黄色,封面设计非常简单,增加有冰心为其英文版所写的序。后来就几乎再没有集中通读过。每次找书或整理书时,或寻找其它东西时,在手边会再次拿起来,站着重温其中的几章。每次的感觉总是不太一样,书中的语言,书中所透露出来的,从书中体会书外的生活,都不太一样,每次仿佛都有新的感受。这令我想起另一本书来,《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或许可作为一本励志类书,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而《穆斯林的葬礼》可能更多具有人文主义精神和气质,反应人性本质的问题多些,或许跟我们普通人生活更贴近些,一些无奈,恨不能大恨,爱不能大爱,没有什么诗人浪漫气质的豪迈和慷慨,若是两情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4 16: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天心不在这里,所以只能先感谢几位大侠的顶贴,另外对于这两部小说的感触,也许在这里的只字片语实在是难以表述清楚,毕竟我不是学文科的,有的时候也想,其实学理科也许能稍微理智一些,当然只是一个字面的理解而已!反正有机会看到这两部小说的时候,那种难舍和意念都是不一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4 22: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金庸的几部武侠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恐怕是我接触最早的小说了(高中时代),当时是什么原因读这本书,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书本不是自己的,是借别人的。现在已经不太记得讲的啥故事,只记得与玉有关,故事情节很是吸引人,这应该就是我坚持读完的原因吧。

感觉楼上几位都比我年长不止几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6 15: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8楼水天于2010-05-04 22:25发表的 :
除了金庸的几部武侠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恐怕是我接触最早的小说了(高中时代),当时是什么原因读这本书,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书本不是自己的,是借别人的。现在已经不太记得讲的啥故事,只记得与玉有关,故事情节很是吸引人,这应该就是我坚持读完的原因吧。

感觉楼上几位都比我年长不止几岁
兄能记得,就说明这部小说确实写得非常感人。其实对于书而言,年龄不是问题的!但是在某个年龄阶段喜欢看什么样的书却似乎可以相通的,就如当年可以痴迷地迷上某一本书,而多年之后的记忆似乎还是当年的那个迷恋,至少我是这样的。第一印象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刻骨铭心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6 01:59 , Processed in 0.42135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