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爽斋

[【缀锦联苑】] 【教材】初级班简明教材(2008年4月修订)【转自国粹论坛】
为了方便朋友们学习,特从国粹初级班教室中把初级教材转过来。希望想学的朋友仔细看:  

  ★★★★★★★★★★★
  中华对联网校初级班教材
  (网校教研组编写)
  ★★★★★★★★★★★

  总目录(概念及知识点)

  第一讲 初识对联

  1、对联的概念(对联、楹联、句脚、联脚)
  2、对联的功能作用
  3、对联四要素(字数相等、平仄相谐、词性相当、内容相关)

  第二讲 对联声律

  1、古今“四声”和“平仄”
  2、“标准节奏”联句的声律(节奏、两两交替、“135不论,246分明”、孤平禁忌、三平尾禁忌;重点:5言两种平仄格式)
  3、1-3言和8言以上联句的声律
  4、“非标准节奏”联句的声律
  5、复句联声律

  第三讲 对联语法

  1、汉语基础语法知识(词类、词性、词类活用、词组、句子成分、省略句、独语句、倒装句、复句)
  2、对联特有的语法——重复用字规则(同位重字、异位重字、异位互重)
  3、对联最重要的语法——词类对仗规则(词类对应、语法结构可以不同、工对与宽对、当句对、联绵词)

  第四讲 对联章法

  1、上下联的语义关系(正对、反对、流水对)
  2、上下联的逻辑关系(并列、连贯、递进……)
  3、上下联“内容相关”
  4、“合掌”禁忌
倒序浏览 看全部 全部回复15
  第一讲 初识对联

  ——————————————————
  本讲内容:
  1、对联的概念(对联、楹联、句脚、联脚)
  2、对联的功能作用
  3、对联四要素(字数相等、平仄相谐、词性相当、内容相关)
  ——————————————————

  ******************
  第一节 对联的概念
  ******************

  对联,俗称为“对子”,雅称为“楹联”或“楹帖”。是由两行对偶语句构成的文体,是两行在声律、文义相互照应、对仗成文的汉字组成的文字联合体。一般是书写在纸或布上,也可刻在竹子、木板和柱子上。是我们民族一项非常传统、较为常见的民间综合性艺术形式,也是中国汉文学特有的产物。

  对联属综合性文字艺术,它集书法、文学等于一体,既独立于诗、词、曲、赋、骈文、谜语、俚语等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之外,但又包容了这些艺术形式之长。具有较强的民族性、民俗性、传统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普及性等特点,应用比较广泛,雅俗共赏。它与骈文、格律诗词相媲美,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人民最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的实用性文体形式。

  对联在横写时,上联在上,下联在下;竖写及悬挂、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由一个作者创作的完整的上下联称为“成联”或“自撰联”,两个人共同创作时,先写成的一句称为“出句”,后写成的一句称为“对句”。出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多分句组成的对联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为“句脚”,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称为“联脚”。上下联各有一句的对联,尾字一般称为联脚。

  对联可以不加标点符号,加标点符号时,如上下联各有一句,则上联通常标逗号,下联通常标句号;多分句时,上联联脚通常标分号。根据内容、语气的需要,对联也可以标感叹号、问号及其他标点符号。

  对联有各种分类。按字数,分为短联和长联,上下联各30字及以上为长联。按用途和内容(联类),分为春联、贺联(婚庆、贺寿、乔迁、开业等场合)、挽联、宅第联、胜迹庙堂联等等。按修辞格式和技巧手法(联格)划分,类别很多,参见本站楹联仓库首页的分类表。

  用于张贴的春联、寿联、婚联、挽联等通常加一个4个字的横批(从右自左书写)。其他种类的对联一般不加横批。

  **********************
  第二节 对联的功能作用
  **********************

  对联作为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类,是我国文化艺术芳园中极为别致的一朵奇葩,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广泛应用。古往今来,人们从未间断过对对联艺术的探求,它从最早开始的春联逐渐发展到贺婚祝寿、交际装饰、吊丧悼亡、行业招牌、文苑抒情、友朋酬答等诸多品类;从爱好层面看,先有皇帝至将相,逐步扩大到平民百姓,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不分阶级阶层,不分贫贱富贵,人人都喜欢使用情趣各异的对联;从张挂场所层面讲,由皇帝的宫殿苑囿到监狱牢门,由富户的高堂华厦到民众的小庐茅舍,以至祠庙寺观,亭台楼阁,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清泉仙窟,门房书室,卧室案头,商场工肆,店铺坊馆,甚至戏台神座,香炉花灯,箔柜仓库,猪栏牛舍等等,莫不悬挂长短不一,千姿百态的对联。对联之所以这样被广泛应用,正是由于它独特的艺术性、实用性、价值性所决定的。

  不论任何事情和场合,有没有对联,对人们的感受会有很大差别。如新年时有了它,人们会觉得春色满园,生机勃发;新婚时有了它,人们会感到喜气满堂,美满幸福;乔迁时有了它,会使人感到吉祥永驻,安居乐业;游览时见到它,会使人感到江山多娇,胜景优美;悼亡时有了它,使人悲中兴慰,思承美德……它的装饰点缀作用,衬托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有着比诗歌更广泛的实用价值,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更大。

  由于它思想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善于表达意境和情感,能从记事、述史、写景、抒情、言志、寄怀、宣传、鼓动、褒扬、贬斥到慨叹、讽刺、鞭挞、娱乐、交际、游戏、谐谑等等,都能随作者的意志所为,完成它的作用。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能以美观的体形,工整的对仗,铿锵的音韵和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流芳后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对联应用范围的扩大,它的生命力会更强大,壮丽的前景不可限量。

  就对联的功能作用而言,它应该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点缀环境、启迪世人、传递感情、祈祥祝福、陶冶情操、鞭挞邪恶、广告宣传、征答交际等。另外,对联还有普及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启蒙性的文学形式。学习写对联,对于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特别是有关字音、韵律、词性、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欣赏与写作对联,是学习汉语的好形式。
   
  ******************
  第三节 对联四要素
  ******************

  对联的四个要素:字数相等,平仄相谐,词性相当,内容相关。

  四要素所规定的内容统称为对联格律,也称对联规则。其中,“字数相等”是基本要素,“平仄相谐”是声律要素,“词性相当”是语法要素,“内容相关”是章法要素。

  一、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包含三层意思: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字数相等;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字数相等;上联总字数和下联总字数相等。例:

  上联:春/来/眼际
  下联:喜/上/眉梢(相对应的词组字数相等)

  病例:
  上联:春/来/眼际
  下联:风光/无限 
  “风光”和“春”虽然都是联句中的主语,但是字数不同,在对联中是不允许的。

  多分句例:

  上联:山明水秀,八节四时颜不老;
  下联:日丽风和,千年万古景长春。

  上下联第一分句为四个字,第二分句为七个字,上下联各十一个字;“秀、和”为第一分句句脚,“老、春”为第二分句句脚,因第二分句是最后一个分句,故“老、春”称为联脚即可。

  对联按字数分类时,上下联各3字称为“三言联”或“三字联”,各4字为“四言联”或“四字联”,依此类推。通常上下联各30字及以上归入“长联”(根据周渊龙、赵梦昭合编《古今长联辑注》中的观点),15言以下归入“短联”(尚无权威观点),15言至30言可权且归入“中长联”,1-3言也可称为“超短联”(1-3言联很少,1-2言更少,大多在特殊环境下才能称其为对联),另外还有多至上千言的“超长联”。

  二、平仄相谐

  “平仄”的概念:“平”在普通话中指阴平、阳平,即第一、二声,如“妈、麻”,在对联中称为“平声字”;“仄”在普通话中指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如“马、骂”,在对联中称为“仄声字”。

  “平仄相谐”就是声调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感。除了上下联单边的和谐,还包括上下联的相互协调。

  对联不像格律诗那样要求尾字押韵,但要求上联联脚是仄声,下联联脚是平声。“联脚上仄下平”是对联声律最基本的规则。例:

  春来眼际:平平仄仄
  喜上眉梢:仄仄平平

  上联联脚“际”普通话读去声,在对联中归入仄声字,下联联脚“梢”读阴平,归入平声字。“际”和“梢”就符合“联脚上仄下平”的声律规则。而上面的病例“春来眼际,风光无限”联脚都是仄声,所以此病例除了词性对仗不工的问题,还存在声律不合规则的问题。

  上例中,上下联除尾字平仄相反外,我们还注意到其他字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联声律的要求。对联声律并不要求每个字都平仄相反,详细规则在第二讲作介绍。

  三、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含义是: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词的词性应属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例:

  春来眼际
  喜上眉梢
  ||||
  名动名名——“眼际、眉梢”也是名词

  病例:

  春来眼际:名动名名(“眼际”名词)
  风光无限:名名动名(“无限”形容词)

  四、内容相关

  对联上下联内容应有关联,应把一副对联看作一篇文章,要有主题和中心思想,不能上下联各说一件不相关的事物。这就是对联章法要素的含义。
  如“春来眼际,喜上眉梢”两句话共同表达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

  病例:
  春来眼际
  悲上心头(两句话表达的意义相隔甚远,不能算对联。)

  故乡千里月同此
  十年劳碌又一天(不仅内容对不上,词性也对不上。)

  出句:一江春水向东流(下联)
  对句:两河秋波朝北动(字词生硬对仗,内容不知所云。)

  ********
  本讲小结
  ********

  通过上面的简介,大家已经对“什么是对联”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常用“对仗工整”来肯定一副对联作品,其含义就是:这副对联在内容、词性、声律三个方面符合规则。
  第二讲 对联声律

  ——————————————————
  本讲内容:
  1、古今“四声”和“平仄”
  2、“标准节奏”联句的声律(节奏、两两交替、“135不论,246分明”、孤平禁忌、三平尾禁忌;重点:5言两种平仄格式)
  3、1-3言和8言以上联句的声律
  4、“非标准节奏”联句的声律
  5、复句联声律
  ——————————————————

  声律——诗、赋、联等文体的声韵规则。
  格律诗词要求押韵,部分现代诗也押韵,赋不要求押韵,对联也不要求押韵。

  ******************************
  第一节 古今“四声”和“平仄”
  ******************************

  一、古四声

  古代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较为通行的标准是《平水韵部》。在《平水韵部》中,所有的汉字被分为: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其中,上平和下平在诗词对联中称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称为“仄声”。

  二、今四声

  现代汉语将汉字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也称“1、2、3、4声”),即,1、2声为平,3、4声为仄。

  三、古四声与今四声的对应关系

  古声 - 今声
  --------------------------
  上平 - 阴平、阳平
  下平 - 阴平、阳平
  上声 - 上声(极少数除外)
  去声 - 去声(极少数除外)
  入声 - 分别并入今声的上声、去声、平声中

  从这个对应关系可以看出,差别最大的是古四声中的入声,其中最关键的又是归入今四声平声中的那部分字,因为这些字从古代的仄声变成了今天的平声。下面是“古仄(入声)转今平”的常用字列表:

  B:八捌拔白薄雹逼别勃渤脖舶伯魄(落魄)柏(柏林)泊博搏拨剥箔瘪鳖憋蹩铂
  C:擦插察拆吃出戳撮
  D:答搭达得德滴迪的度独读狄涤敌笛跌谍蝶碟迭叠督毒笃犊渎椟咄铎夺掇(揣度)
  E:额
  F:发罚乏伐筏阀佛缚(缚药)服伏弗拂福幅袱蝠
  G:割胳格阁搁疙鸽革隔刮郭国咯骼膈嗝聒蝈
  H:哈喝合盒涸核黑忽惚滑猾活蛤(蛤蟆)劾嘿豁
  J:疾迹积激击缉绩及汲极级圾急嫉辑集给藉籍脊棘即亟夹颊截杰竭碣揭捷睫婕洁结拮接节劫掬鞠菊桔局掘崛倔撅厥獗决诀抉角(角色)觉谲爵噱攫
  K:嗑瞌壳咳哭窟
  L:拉邋
  P:拍劈撇泼扑仆璞瀑
  Q:七染漆戚掐曲缺阙
  S:塞杀刹煞勺芍舌折失湿虱十拾石食蚀实什识叔孰熟塾赎淑刷说俗缩
  T:踏(踏实)塌遢踢剔贴帖突凸秃托脱
  W:挖屋
  X:膝昔惜吸息熄媳析淅晰悉锡夕汐习席袭檄侠狭峡匣狎辖瞎挟叶(叶韵)胁协歇蝎薛学穴削Y:鸭押一壹揖约曰
  Z:杂匝凿则责帻泽择贼炸(油炸)铡闸轧(轧钢)扎札摘宅翟着(着急)蛰螫折哲蜇摺辄辙只(一只)织汁直值植殖侄执职踯粥轴妯逐烛竹筑竺卓桌捉拙琢啄灼酌茁浊濯

  此表可用于查询对联中的入声字。如能记住当然最好。记不住也没关系,可以这样来判别:如果在古联中看见应当用仄声字的地方却用了普通话读音为平声的字,那么这些字多半是入声字。不放心的话可以查询上表,上表中没有时可到《平水韵部》中再查。
  中华国粹网汉字古、今四声平仄查询系统:
  http://www.zhgc.com/pz/pz.asp

  四、古今四声应用规则:一幅对联,要么用古声,要么用今声,不能在一幅对联中混用。

  ******************************
  第二节 “标准节奏”联句的声律
  ******************************

  一、对联的“标准”节奏及其平仄格式

  先看几个例子:

  4言联:
  心标/日月
  义贯/乾坤——22节奏

  5言联:
  富裕/家家/喜
  和谐/户户/春——221节奏

  6言联:
  盛世/千秋/伟业
  和谐/万里/春风——222节奏

  7言联:
  腾龙/快马/逢新/世
  送犬/迎猪/贺大/年——2221节奏

  以上例子有一个特点:除了5、7言的尾字,均以两字为一个节奏。这是汉语两字词居多的缘故。

  再看以上例子的平仄格式:

  心标日月:平平仄仄
  义贯乾坤:仄仄平平

  富裕家家喜:仄仄平平仄
  和谐户户春:平平仄仄平

  盛世千秋伟业:仄仄平平仄仄
  和谐万里春风:平平仄仄平平

  腾龙快马逢新世:平平仄仄平平仄
  送犬迎猪贺大年: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例子的平仄格式有一个明显特点:除了5、7言尾字,都是“平平、仄仄”相互交替出现,而且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平则相反。从某种角度说,这就是4-7言对联的“标准”平仄格式。

  “平、仄”有规律的交替简称“交替律”,上下联平仄相反简称“相反律”。

  二、“135不论、246分明”

  汉语两字词并非都是“平平”或“仄仄”,怎么办呢?古人“发明了”“135不论、246分明”规则。

  按“135不论、246分明”规则,上述四至七言的平仄格式可表示为:

  ○平○仄
  ○仄○平——“○”表示“可平可仄”。例如:“○平○仄”可以是以下几种: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平仄
  ○平○仄平——传统诗律中,1、3字不可同时为仄:“仄平仄仄平”被称为“孤平”。虽然今天多数观点已倾向于“对联不忌孤平”,但在对联赛事中最好不用此格式,除非赛事有“不忌孤平”的说明。

  ○仄○平○仄
  ○平○仄○平

  ○平○仄○平仄
  ○仄○平○仄平——第3、5字不可同时为仄,否则后五字构成上述“孤平”句式。

  “135不论、246分明”可理解为“单数位不论、偶数位必论”,同时留意两点:(1)不包含五、七言尾字,尾字遵循“上仄下平”原则;(2)五、七言留意孤平!
  上述平仄格式,除了孤平句式需要死记,其他格式均不需要死记,应从原理上理解。
  在此规则下,“交替律”和“相反律”均指偶数位(相反律还包括五、七言尾字)。

  分别举例如下:

  柳丝垂岸:仄平平仄(1、3位非“标准”平仄,按“135不论”规则作了变化)
  燕尾点波:仄仄仄平(3位变)

  山间明月:平平平仄(3位变)
  江上春风:平仄平平(1位变)

  勤是摇钱树:平仄平平仄(1位变)
  俭为聚宝盆:仄平仄仄平(1位变)

  山水吐芳意:平仄仄平仄(1、3位变)
  风云入壮图:平平仄仄平(下联“标准”句式)

  水秀山青春艳:仄仄平平平仄(5位变)
  月圆花好谷香:仄平平仄仄平(1、3、5位变)

  官居东壁图书府:平平平仄平平仄(3位变)
  家住西湖山水间:平仄平平平仄平(1、5位变)

  三、病联举例:

  ——先看四、六言

  春风催绿
  江山映红(2、4同平,或曰“2、4失替”;也可以说“2位出律”,这是症结所在。)

  百花齐放
  九州同春(2位出律。对于四、六言,一般不说“三平尾”,因为已经犯了“失替”病)

  发家切记勤俭(4、6同仄。六言2、4、6必须安排为“仄、平、仄”,故症结在2、4位出律)
  富裕莫忘扶贫(2、4同仄,症结为2位出律)

  劳动创出世界(今音合律,古音“出”仄声出律)
  国家属于人民(4位出律)

  ——再看五、七言

  大地迎春绿
  人心向阳红(2、4同平)

  万里春光暖
  九州气象新(“仄平仄仄平”孤平!)

  江边柳丝迎春绿(4位出律)
  门上桃符映眼新

  崭新岁月春天地
  喜庆年头寿山川(6位出律。在上联合律的情况下,下联246位出律造成和上联同声时,还可以说“粘律”。此例6位粘律。)

  四、五言、七言另外一种格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这是来自格律诗的另一种常用平仄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通常理解为“五言前面加一个两字小节”,平声前面加“仄仄”,仄声前面加“平平”。

  ——严格按上述平仄“谱写”是最理想的:

  清音歌盛世:平平平仄仄
  妙笔著华章:仄仄仄平平

  碧海青天千里秀:仄仄平平平仄仄
  红楼绿树万家春:平平仄仄仄平平

  ——但也同样可以按“135不论、246分明”规则作变化:

  ○平○仄仄——上联“三仄尾”可以在字词难以调换时偶尔使用,不算联病。
  ○仄仄平平——下联“三平尾”是诗家大忌,对联也沿袭了这个禁忌,所以这里第3字没有用“○”来表示,必须为仄声。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第5字不能为平,道理同上。

  按上述规则变化的例子,这里不再举例,学员可自己寻找例子。

  五、总结上述规则,加深理解

  上述规则即为对联声律最基本、最常用的规则。
  四言、六言很好理解,只有一种平仄格式,不存在孤平、三平尾的问题。
  五言、七言只需重点理解五言即可,如前所述,七言就是“五言前面加一个两字小节”。

  必须熟知的五言两种格式:

  ○仄○平仄
  ○平○仄平——留意孤平!1、3位除了不能同时为仄,其他变化均可: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
  ○仄仄平平——留意三平尾!第3字不遵循“135不论”,而是“必论”!

  可以看出,两种句式的2、4位均遵循了“交替律”和“相反律”。

  本节相关概念:两两交替;135不论、246分明;相反律;交替律;孤平;三平尾

  六、古今一些特殊例子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有名的岳麓书院联。联脚上平下仄)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流传甚广的无情对,也有说“黄梅天”是当地一道菜名。三平尾)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赠江苏南京、江苏无锡五校乡村教师。上联无交替,联脚上平下仄)

  花开/三章/清平/调(六连平)
  叶落/一曲/长恨/歌(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马萧萧先生题杨妃墓)

  小麦/已熟,父子/及早/当归
  大财/未进,阿娇/权歇/半夏(联脚上平下仄,有的节奏点未作交替)

  一物/不知,以为/深耻
  遭人/而问,少有/宁日(清代著名学者阉若嘘自题。联脚同仄)

  以下两例遵循相反律,但违背交替律,是“半合律”的巧趣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复字顶针格,第一分句满足相反律,但违背交替律)

  羊年/阳春/扬州/杨柳/飏絮/洋洋/洒洒
  燕乐/艳日/雁塔/彦英/宴宾/嬿嬿/姝姝(2003年中华世纪坛征联一等奖,前5个两字节奏满足相反律,但违背交替律)

  七、“三字尾”问题

  下面这个例子在前面曾出现过,有不少联友认为后三字应该如此划分节奏:

  腾龙/快马/逢/新世
  送犬/迎猪/贺/大年

  这就是初学者易犯迷糊,需要规范的“三字尾”声律问题!

  “逢/新世、贺/大年”是按“语义节奏”来划分的,但从规范声律的角度,仍然应该划分为“逢新/世、贺大/年”(声律节奏)。否则就无法按“135不论、246分明”的原则来规范声律。

  *******************************
  第三节 1-3言和8言以上联句的声律
  *******************************

  一、1-3言的声律
  1-3言的对联可称为“超短联”,通常只在一些特殊场合使用。但在复句联中作为分句是常见的。原则上:

  仄
  平

  ○仄
  ○平

  ○○仄
  ○○平——三字联只要尾字上仄下平即可。通常也尽量避免上联三仄,下联三平,但在复句联中作为分句时也可使用。

  举例:

  兴农业,减农税,富农村,乐农家,农民皆大欢喜
  办学城,增学科,强学府,鸣学界,学者层出不穷——四个三言分句中,按今声,“农-学”同平,可。“增学科”三连平,可。但在上下联中,每个三言分句的第三字均遵循了“相反律”,这很重要!

  二、八言以上,通常可按句意拆分为两个(或更多)分句的组合

  拆分后,每个分句遵循上述规则即可。
  极少有整句连贯一气只作为一句的,即便有,仍然遵循“单数位不论、偶数位必论”的规则即可。

  勤劳致富 小康在望——8言4+4句式
  廉政爱民 大治有成——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上联请自己分析。

  念台胞 山河抬望眼——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8言3+5句式
  思祖国 日月寄归心——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国”古仄声。

  锦绣中华 和字全民写——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9言4+5句式
  繁荣盛世 谐音四海传——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和谐曲 惊醒北疆冻土——平平仄 平仄仄平仄仄——9言3+6句式
  建设风 催成南国新城——仄仄平 平平平仄平平——“国”古仄声。

  龙子驾神舟 探花及第——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9言5+4句式
  猴王庆盛世 祭酒登科——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

  ……

  上联中的分句尾字是平声时(如以上“锦绣中华”、“念台胞”、“龙子驾神舟”等),将此分句当作下联,将下联的对应分句当作上联,按前述规则安排平仄即可。

  ********************************
  第四节 “非标准节奏”联句的声律
  ********************************

  一、“非标准节奏”对联举例

  待/东边月——不能按“待东/边月”划分节奏
  傲/南面王

  长/中华/志气——不能是:长中/华志/气
  览/世纪/春光

  除旧岁/破旧俗——不能是:除旧/岁破/旧俗
  迎新年/树新风

  承/上下/求索志——不能是:承上/下求/索志
  绘/春秋/振兴图

  剪/半岭/闲云/补衲——不能是:剪半/岭闲/云补/衲
  留/一窗/明月/谈经

  名山/超/五岳/以外——不能是:名山/超五/岳以/外
  精舍/在/二灵/之间

  以上例子均不能按照22、221、222、2221这样的节奏来划分。
  其中的三字节奏也没有必要再划分为21节奏。因为前面已讨论过,三字词句只须第三字上下联相反即可。

  二、“非标准节奏”联句特点及声律

  1、节奏具有随意性,可以是1-3字甚至更多。
  2、领字、衬字和句首的单字节奏不拘平仄。
  3、三字句和三字以上固定词组通常看作一个节奏;全平的三字句(或三字词)不宜连用。
  4、四至七言根据情况可以划分为各种字数的节奏组合。
  5、八言以上通常拆分为三至七言的组合,或者划分为各种字数节奏组合。
  6、节奏点(节奏的尾字)尽量遵循交替律和相反律。
  7、除固定词组和极其特殊的场合允许三平尾外,尽量避免三平尾。

  待/东边月:○/○○仄
  傲/南面王:○/○○平

  长/中华/志气:○/○平/○仄
  览/世纪/春光:○/○仄/○平——后四字可按标准的4言格式调配平仄

  除旧岁/破旧俗:○○仄/○○仄
  迎新年/树新风:○○平/○○平

  承/上下/求索志:○/○仄/○○仄
  绘/春秋/振兴图:○/○平/○○平

  剪/半岭/闲云/补衲:○/○仄/○平/○仄
  留/一窗/明月/谈经:○/○平/○仄/○平——后六字可按标准的6言格式调配平仄

  名山/超/五岳/以外:○平/○/○仄/○仄
  精舍/在/二灵/之间:○仄/○/○平/○平——如联意需要,后四字可以不按标准4言平仄,但最好遵循相反律

  ******************
  第五节 复句联声律
  ******************

  一、复句联声律规则

  (一)分句内部平仄

  复句联分句内部平仄按单独的联句依前述声律规则即可。

  (二)分句句脚声律要求

  1、上下联相对应的分句句脚遵循相反律。
  2、上联和下联分句句脚平仄遵循交替律,以“两两交替”为理想模式。不能两两交替时,遵循“三原则”:
  (1)摒除单调:避免所有分句句脚同声;
  (2)疏散同声:句脚同声相连之次数,应保持在三、四句以内为宜;
  (3)平衡平仄:平仄两种句脚之数目,总体上不可相差悬殊。
  3、巧趣联句脚平仄可不遵“两两交替”和“三原则”,但应尽量遵循相反律。

  二、复句联句脚平仄举例

  2句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霄迹:平仄)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级观:仄平。本联按古声)

  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意耳:仄仄)
  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时心:平平)

  3句联: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成通岁:平平仄)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举展春:仄仄平)

  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行变富:平仄仄)
  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治扬春:仄平平)

  清风循法,明月依章,塑就民心春色丽(法章丽:仄平仄)
  碧海迎新,苍山辞旧,铸成国鼎日光明(新旧明:平仄平)

  4句联:

  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眉雄梦力:平平仄仄)
  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步艳邦心:仄仄平平)

  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物中空跃:仄平平仄)
  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山底翠香:平仄仄平)

  5句联以上以此类推,不再举例。

  三、巧趣联句脚平仄可不遵“两两交替”和“三原则”,但应尽量遵循相反律。

  自在观 观自在 无人在 无我在 问此时自家安在 知所在自然自在
  如来佛 佛如来 有将来 有未来 究这生如何得来 已过来如见如来
  ——钟祖棻题四川江津石门大佛寺。“复字”技巧,句脚重复“在、来”二字,上下联句脚遵循相反律。

  天不管 地不管 酒馆 饭馆 哭也罢 笑也罢 吃吧 喝吧
  官要听 民要听 歌厅 舞厅 颠怎么 狂怎么 唱嘛 跳嘛
  ——某地饭馆对联。“复字、同音异字”技巧。

  偶有只顾联意,连相反律也不顾及的例子:

  黑不是 白不是 红黄更不是 和狐狼猫狗仿佛 既非家畜 又非野兽
  诗也有 词也有 论语上也有 对东西南北模糊 虽为短品 亦为妙文
  ——纪晓岚所撰字谜联,上下联分射“猜谜”二字。
  
  ********
  本讲小结
  ********

  对联的声律问题近年争论较多,有“从宽派”,也有“从严派”。本讲的基础知识综合了近年各家学说,尽量采用联界公认的概念。
  联界常有“不以律害意”的说法,本网校遵循初级班从严、中级班适当从宽的原则,学员在写作训练中应尽量按严格的规则写作,只有在熟知法度的基础上,才可以在某些场合超越法度。
  第三讲 对联语法

  ——————————————————
  本讲内容:
  1、汉语基础语法知识(词类、词性、词类活用、词组、句子成分、省略句、独语句、倒装句、复句)
  2、对联特有的语法——重复用字规则(同位重字、异位重字、异位互重)
  3、对联最重要的语法——词类对仗规则(词类对应、语法结构可以不同、工对与宽对、当句对、联绵词)
  ——————————————————

  语法——词的变化规则和用词造句规则的综合。

  对联是汉语文体之一,故有必要熟知汉语语法。古代、现代汉语语法体系有不少差异,初级班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主。

  对联语法——包括“所有汉语文体都遵循的基础语法”和“对联特有语法(重复用字规则)”以及“对联最重要的语法(词类对仗规则)”等内容。

  ************************
  第一节 汉语基础语法知识
  ************************

  一、词类、词性和词类活用

  词类——词的语法分类。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现代汉语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现代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划分词类的根据(词的特点)。
  在不作精确界定的非学术研究场合中,词类、词性可看作一个概念。

  汉语绝大多数单字就是一个词。例:

  一心同步青云路
  万众齐描大地春
  |||||||
  数名副动形名名

  汉语有不少词具有多种词性(称为“兼类”),如“红花”的“红”是形容词,“分红”的“红(红利)”是名词。
  有时根据上下文语义不同而多解,如“红眼”的“红”通常理解为形容词,但在“动不动就红眼”中“红”又是动词。

  在诗词对联中,词类活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词类活用不是词的兼类。活用是指原属于甲类的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乙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

  1.名词作动词

  面山而居——“面”作“面对”讲。

  二月草已芽——“芽”意思为“发芽”

  2.名词作形容词

  岁去江山不老
  年来松柏长春

  “春”,名词,这里形容松柏的繁茂青葱,作形容词用,与上联形容词“老”相对。

  3.形容词作动词

  物阜民康,风薰南面;
  鸢飞鱼跃,日丽中天。(岳阳金鹗公园南大门联)

  “丽”意为灿烂地照射着,作动词用。

  形容词作动词用,尚有“使动”、“意动”两种情况。前者是“使它怎样”,如“匠人斫大木而小之”,匠人使木头变小。后者是“感到它怎样”,如“登泰山而小天下”,感到天下小。

  松声竹韵清琴榻;
  云气岚光润笔床。(康熙帝题苏州行宫联)

  上联说,四围传来松声竹韵,使人感到琴榻分外清凉、清雅:“清”是意动用法。下联说,因云气岚光近在咫尺,令人感到笔床也是湿润的:“润”仍是意动用法。

  4.形容词作名词

  邻碧上层楼,疏帘卷雨,曲槛临风,乐与良朋数晨夕;
  送青仰灵岫,幽涧闻莺,闲亭放鹤,莫教佳日负春秋。(上海豫园卷雨楼联)

  “邻碧”,是邻近碧色的假山。“送青”,是送来青翠的山色。“碧”、“青”都作名词用。

  龙涎翠袅金仙宇;
  鹤焰红翻宝相花。(乾隆帝题沈阳故宫大政殿联)

  此联极写宫殿的华美。上联说,龙涎香的烟气袅袅上升,缭绕着殿上“泰交景运”的金字匾额。下联说,燃着的香料在铜制的仙鹤炉里翻腾着红浪,与柱壁间雕饰的珍美花朵相辉映。“翠”,翠色的烟气。“红”,红色的火焰。两处都是形容词作名词用。

  5.动词作名词

  禅门无住始为禅,但十方国土庄严,何处非祗园精舍;
  渡世有缘皆可渡,果一念人心回向,此间即慧海慈航。(清吴镇撰天津大悲院联)

  “无住”,佛教语,指事物不会凝住于自身不变的性质,“住”作名词用。“慈航”与“慧海”自对,动词“航”也作名词用。

  二、词组(短语)

  词组——也称“短语”。即两个词或更多的词组合而成的造句单位。

  常见的词组类型有:主谓词组、动宾(述宾)词组、偏正词组、并列(联合)词组、动补(述补)词组。

  词例:

  主谓:面熟、性急、地震、祖传、你来、我往、春风得意、鸟兽飞腾
  动宾:司令、革命、联系实际
  偏正:铁路、春风、晴空、狂欢、微笑、雪白、桃红、炎黄子孙、艰苦创业
  并列:声音、朋友、飞腾、歌唱、甘苦、好歹、山欢水笑、山明水秀、红男绿女
  动补:鼓足、提高、好得很、交代清楚

  联例:

  戌年/导引/和谐/路
  亥岁/接迎/锦绣/春
  ——“戌年、亥岁”偏正词组,“导引、接迎、和谐、锦绣”联合词组,“和谐路、锦绣春”又为偏正词组。

  词组也可按词性归类,如上例中:“戌年、亥岁”为名词,“导引、接迎”为动词,“和谐、锦绣”为形容词,“和谐路、锦绣春”整体又为名词。

  三、句子成分

  主要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其中又以“主谓宾”为骨干成分。

  如“万众齐描大地春”按骨干成分缩减为“众(主)描(谓)春(宾)”,“万”是定语,“齐”是状语,“大”是定语修饰“地”,“大地”整体也是定语修饰“春”。

  四、省略句、独语句、倒装句

  汉语中多数句子是具备“主谓宾”的完整句,如“万众齐描大地春”。

  省略句——依赖一定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省略了一个或几个成分的句子(省略了的部分,如果需要,可以确定地补出来)。
  独语句——在一定条件下,由一个词或一个偏正词组形成的句子。

  虽属生肖后
  却居六畜先——上下联均省略主语“猪” 。

  八方秀色
  一室清辉

  此例可两解:
  ——“八方、一室”解为主语,省略谓语:“八方(都是)秀色,一室(充满)清辉”。
  ——“八方、一室”解为“秀色、清辉”的定语,故又可看作独语句。

  诗词对联中独语句非常多:

  酸甜苦辣咸香涩
  柴米油盐酱醋茶

  古道西风瘦马
  小桥流水人家

  一竹一兰一石
  有节有香有骨(郑夔题书斋联)

  写作对联,为了协调平仄,或为了突出、强调某种事物,或者为了顿挫,形成某种气势和风致,在词序安排上,有时前后颠倒,形成倒装句。常见的情况有:

  1.定语与中心词倒装

  红杏一枝,莺歌燕语;
  碧桃满树,日丽风和。

  正常词序,应是“一枝红杏”、“满树碧桃”,让作定语的数量词居前,中心词在后。这里颠倒,是为了协调平仄,同时也强调“红杏”、“碧桃”,一开始就给人以鲜明的色彩和形象。

  2.动宾倒装

  正常的词序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倒装句却相反。如常江挽魏传统联:

  联界最关心,长留座上清风、楹间翰墨;
  人情多寄语,又见老人慈爱、童子天真。

  此联是赞扬魏传统“最关心联界”、“多寄语人情”,如按此顺序写,既不合乎句脚平仄的规范,又失掉了沉郁顿挫的气韵。

  3.主谓倒装

  一般词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倒装句却相反。如郭沫若题陕西人民大厦联:

  勉哉,吾党二三子;
  猗欤,广厦千万间。

  本应作“吾党二三子勉哉;广厦千万间猗欤”,意思说:我们这些人要努力呀;千万间宽敞的大厦多么宏美!这样倒装,突出了“勉哉”、“猗欤”,使行文多一点波澜,并且避免了联脚上平下仄。

  4.连动结构倒装

  两个前后两连的动作,没有按正常的时间顺序,而把后一动作先说,前一动作后说。如“凭栏纵目”,应是先凭栏而后纵目,却加以颠倒,说成“纵目凭栏”。这多半是为了平仄对仗的原因而倒装。如长沙岳麓山岳麓宫联:

  二十年前此读书,记古寺夕阳,常看青枫红叶临绝顶;
  一千里外更穷目,数今朝风物,只有月色滩声似昔时。

  按正常顺序,应是“常临绝顶看青枫红叶”,节奏是“二二一四”,与对句“只有月色滩声似昔时”的“二四一二”节奏不能对;而一颠倒,“常看青枫红叶临绝顶”,上下联句式节奏相同,正好相对。

  五、复句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分句)组成的句子。各分句之间表现为各种逻辑关系,常见的有“并列、连贯、选择、递进、转折、假设、条件、因果、目的”等。

  在单句对联中,上下联也存在上述逻辑关系。本教材将此内容放在下一讲。

  在多分句对联中,单边各分句之间也存在上述各种逻辑关系。本教材不再举例,请参阅《汉语词类语法表》。

  **************************************
  第二节 对联特有的语法——重复用字规则
  **************************************

  对联特别讲究用字精炼,即便是长联,也应该字斟句酌,不能因长而滥用和随意用字用词。而一些千古流传的短联,虽然寥寥数字,却能包容很多内容和深刻的哲理。要使精炼的联句能包容更多的内容,就不能不珍惜每一字,除非技巧和内容需要,否则不要轻易重复用字。重复用字用词的联作简称为“复字联”,连续重复又称为“叠字联”。

  重复用字规则:

  1、允许“同位重复”。如果上联(或出句)重复使用某个字时,下联(或对句)必须在相同位置重复使用另外一个字。简称“复字”。例:

  春回大地春阳暖
  国至新元国运昌(上联重复“春”,下联在相同位置重复“国”)

  病例:
  春回大地春阳暖
  岁至新元国运昌(下联1、5位用字和上联没有对应,这种情况通常是不允许的)

  另一种重复用字是连续重复,称为“叠字”或“连珠”。例:

  岁岁春光好
  家家富路通

  曲曲弯弯走路
  堂堂正正做人

  重复用字能强化思想感情: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出自《清末民国讽喻联集》。这是在旧社会流传很广的一副对联,联中的复字把旧社会穷苦人流离失所的痛苦处境和对旧社会的不满与抗议充分地表达在联语的字里行间。

  熙熙攘攘暮暮朝朝可怜他去去来来个个劳劳碌碌
  我我卿卿夫夫妇妇但愿得平平稳稳年年喜喜欢欢(宾馆、旅店用联)

  重复用字还能横生妙趣:

  翠翠殷殷处处花花果果
  朝朝暮暮时时鼓鼓钟钟(福州西禅寺玉佛阁)

  贪贪恋恋恋恋贪贪愈恋愈贪愈贪愈恋
  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先生先死先死先生(某恋家学生妻代对塾师)

  2、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允许“异位互重”。

  同位重字病例1:

  春安夏泰人长寿
  秋福冬祥人进财(“人”同位重字)

  同位重字病例2:

  且咏清风寻皓月
  不教清风问浮云(“清风”一词在上下联相同位置出现,和同位重复单个字是一个性质,同位重字、重词都应该力图避免。)

  作为特例,虚字、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之”字可以重复)

  异位重字病例1: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不恨人(“不”异位重字。此例下联改为“莫”字即可。)

  异位重字病例2:

  玉女飘飘如天降
  珠花滚滚似玉倾(“玉”异位重字,应改为“雪”之类的其他字。)

  同位重字容易发现和避免,而一旦存在,即属大错。异位重字在字数较多的对联中常有被忽视的情况,包括一些正规的赛事中,获奖作品也偶有异位重字,所以写作、鉴赏时须特别留意。
  同位、异位单个字词的重复是禁忌,但两个字或两个词的“异位互重”作为一种修辞技巧而被联律所允许,又称“换位格”。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室有奇书穷亦富
  胸无点墨富也穷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门生天子
  天子门生(孙家鼎自题门联)

  ****************************************
  第三节 对联最重要的语法——词类对仗规则
  ****************************************

  词类对仗规则是对联最重要的规则,不遵守词类对仗规则写出来的两句话即便具备对联其他要素也不能称其为对联。

  一、原则上,上下联必须同类词相对

  一心同步青云路
  万众齐描大地春
  |||||||
  数名副动形名名——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词)词类完全相同。

  二、上下联语法结构可以不相同

  古今多数对联作品上下联句法结构是相同的,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

  如:
  春来眼际
  喜上眉梢
  || |
  主谓 宾

  但句法结构也可以不相同,只要对应的字词其词类相同即可。如:

  一心同步青云路
  万众齐描大地春
  ——“万众”是主语,而上联“一心”不是主语(主语被省略),而是“步”的状语。“万、一”数词相对,“心、众”名词相对,是工整的对仗。

  再如: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杜甫《八阵图》)
  ——“三分国”是“盖”的直接宾语,“八阵图”却不是“成”的直接宾语。

  口衔山石细
  心望海波平(韩愈《精卫填海》)
  ——“细”字是修饰语后置,“山石细”等于“细山石”;对句则是一个递系句:“心里希望海波变为平静。”我们可以倒过来说“口衔细的山石”,但不能说“心望平的海波”。

  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赠柳亚子先生》)
  ——“太盛”是连上读的,它是“牢骚”的谓语;“长宜”是连下读的,它是“放眼量”的状语。“肠断”连念,是“防”的宾语;“放眼”连念,是“量”的状语,二者的语法结构也不相同。

  三、工对与宽对

  工对与宽对是个相对概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名词中的工对与宽对

  名词可分为很多小类,以下这种划分称为“义类”,狭义的词性工对即指义类相对:

  天文类:月、日、云、星、雪、风、雨、雾、霞、雷等;
  地理类:峰、山、谷、壑、江、湖、海、田、岭、原等;
  时令类:晓、时、夜、晨、春、夏、秋、冬、早、晚等;
  动物类:马、牛、羊、鸟、鱼、犬、鹿、猴、鸡、虫等;
  植物类:松、桃、林、桂、菜、竹、花、草、柏、李等;
  文学类:诗、词、歌、赋、篇、章、诏、檄、书、联等;
  人伦类:父、母、兄、弟、姐、妹、舅、婶、侄、孙等;
  身体类:眼、耳、鼻、舌、口、手、腰、脚、肩、背等;
  宫室类:房、廊、亭、榭、庙、寺、宫、殿、斋、闺等;
  服饰类:帽、领、袖、鞋、衫、裤、袜、巾、玉、佩等;
  器用类:笔、墨、纸、砚、剑、锄、刀、勺、钩、筷等;
  ……
  例:
  荷老尚余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荷-菊,雨-霜,属于义类相对。)

  春观鱼变
  秋听鹿鸣(春-秋,鱼-鹿,义类相对。)

  实际写作中,不能局限于义类相对,“工对”和“对仗工整”并不是一回事。片面追求这种死板的工对,会束缚作者的思想。因此初学者特别需要注意,不能看见“春”,立即对个“秋”,看见“多”,只会对个“少”。这种生搬硬套的做法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单个字词对仗工整了,却造成了内容不相关的大问题。这是网络即兴对联常见的毛病。比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两河秋波朝北动。这种一个字一个字生硬对仗、不顾联句是否通顺的做法,是万万不可的。有人会提出:“无情对”难道不是这样吗?须知,无情对也必须有通畅而不生涩的完整意义。无情对的知识将在以后讨论。

  初学者尚须注意另外一个问题:简单地将固定词组拆开后放在上下联中,错误地认为这是一种工整的对仗,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两河秋波朝北动”中的“流、动”,就因此造成联句的不通顺。因为“流向东”是通顺的,而“动朝北”却费解了。词组拆开分别放在上下联中,是称为“嵌字格”的一种技巧,但必须嵌得通顺自然,所谓“天衣无缝”。

  名词的宽对指不同义类的对应。例:

  桂下诗朋满
  杯中玉月圆

  此联中,“桂”对“杯”,植物对器用;“诗”对“玉”,文学对服饰;“朋”对“月”,人伦对天文。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李白)

  此联中,“树”对“溪”植物对地理;“鹿”对“钟”,动物对器用。

  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苏轼)

  此联中,“岭”对“树”,地理对植物;“帽”对“钲”,服饰对器用。

  2、词组结构中的工对与宽对

  例: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丽日和春风 同为偏正结构词组,属于工对;但是“春对丽”是名词对形容词,这种词组结构内的宽对是允许的。 

  言论文章放之四海皆准
  丰功伟业长与日月同光

  此例中“放之四海”与“长与日月”也能勉强作为宽对来看待。这里主要讨论前四个字的对仗,言论、文章是名词+名词的并列结构,丰功、伟业是形容词+名词的偏正结构,但是“言论文章、丰功伟业”同为并列结构,在这样的对仗中,丰对言,伟对文 的不同词性对仗是允许的。然而“丰功 对 言论”单独出现时,因结构、词性的不同,通常被认为对仗不工。但因两者同为名词性词组,当它们组合在其他相同的句式结构中时,可以作为宽对来看待。例: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方尔谦(代小凤仙撰联)挽蔡锷联)

  “英雄 对 短命”就是上面讨论的这种宽对。其中“英雄”是“形+形”构成的名词性并列词组。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毛泽东主席的这个著名的题词是个典型的宽对例子。有人认为这不是对联,因为一是“上平下仄”,二是每个词甚至每个字都不同词性。但从另外的角度分析,它仍然能算得上是对联。原因:一、上平下仄并非绝对不可以,古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二、整体句式结构是相同的,都是状语+动词结构;三、天天(名词)、好好(形容词)这样的叠字词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并列结构。类似的例子:

  四面荒芜权向此间来坐坐
  一肩行李果缘何处去匆匆

  江苏南京雨花台楹联。匆匆形容词,坐坐动词。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这个例子稍有不同,“处”和“年”单独看词性是不同,但是“处”连用为“处处”时,已经名词化,表示“每一个地方”,和“年年”(每一年)的词性是相同的。(这是在旧社会流传很广的一副对联,联中的复字把旧社会穷苦人流离失所的痛苦处境和对旧社会的不满与抗议充分地表达在联语的字里行间。)

  四、当句对

  当句对也称“句中自对”或简称“自对”,是对联格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则和技巧。利用当句对技巧,可以大大拓宽对联创作的思路。

  (一)当句对也有工、宽之分

  世事亦何常,成固欣然,败亦可喜;
  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杨度挽梁启超联)

  上联“成固欣然”与“败亦可喜”成对,下联“人皆欲杀”与“我独怜才”成对。如果单独考察,“成固欣然”与“人皆欲杀”的语法结构是不同的,单独出现这样的对仗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对应位置的词类不同。
  就上下联而言,这是“宽自对”的例子。

  山坡植树,河岸造林,青峰环绿水
  街道种花,社区栽草,闹市荡春潮

  上下联前两个四言句词组句式结构、词性均一致,因此不管在句中还是上下联均能形成工整的对仗;第三分句中的“青峰、绿水、闹市、春潮”上下联词性结构也相同。
  这是“工自对”的例子。

  (二)当句对的各种形式

  1、并列结构的当句对

  常见的当句对是并列结构的互相对应。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知道,只要同为并列结构,即便结构内部存在不同词性也是可以相对的。如同“言论文章”对“丰功伟业”,用当句对规则来解释就是:上联 言论 对 文章,下联 丰功 对 伟业,只要能形成这样的“句中自对”,联律也认为这是一种工整的对仗。但如果下联的“丰功”改为“功勋”就不工整了,因为“功勋”并列结构不能与“伟业”偏正结构形成自对。

  两个字的并列词组相对是当句对的最小单位,下面是大观楼长联中的一个对仗句:

  喜茫茫空阔无边
  叹滚滚英雄谁在

  上联“空”对“阔”,下联“英”对“雄”,形成句中自对,如此,空阔、英雄尽管词性不同也可以放在上下联的相同位置。用词组结构来解释,就是“两者同为并列结构”。

  南拳北腿
  短剑长枪(上联“南拳 对 北腿”,下联“短剑 对 长枪”)

  七零八落
  东倒西歪(上联“七零 对 八落”,下联“东倒 对 西歪”)

  2、连续的并列结构(连环自对)

  史君子花 朝白/午红/暮紫
  虞美人草 春青/夏绿/秋黄

  想吾生竭力经营无非是 之/乎/者/也
  问此去何等快乐不管他 柴/米/油/盐

  三绝 诗/书/画
  一官 归/去/来

  童子数椽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先生讲命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红面关/黑面张/白面子龙,面面护着刘先生
  奸心曹/雄心瑜/阴心董卓,心心夺取汉江山

  一竹/一兰/一石
  有节/有香/有骨

  2、不等字当句对

  尽管字数不等,但只要自对的两个部分是相同结构的词组或句式即可。

  风正民心顺(“风正”对“民心顺”)
  人和国事安(“人和”对“国事安”)

  红面关 黑面张 白面子龙 面面护着刘先生
  奸心曹 雄心瑜 阴心董卓 心心夺取汉江山(阴心董卓 和 前面的两个三字词形成不等字自对,上联同)

  3、隔词、隔句当句对:

  是一原非一(是一、非一自对)
  无为便有为(无为、有为自对)

  山高人自小(山高、人小自对)
  雾乱景犹迷(雾乱、景迷自对)

  黄莺歌红梅(黄莺、红梅自对)
  紫燕舞翠柳(紫燕、翠柳自对)

  地灵更喜人杰(地灵、人杰自对)
  物阜又遇年丰(物阜、年丰自对)

  小忍构奇思,三落三升,大略定航向;
  平心描特色,一开一革,妙笔谱华章。(一、三分句隔句自对)

  隔句自对常见于长联中,下例取自“昆明大观楼长联”:

  趁蟹屿螺洲 梳裹就风鬟雾鬓 更萍天苇地 点缀些翠羽丹霞
  尽珠帘画栋 卷不及暮雨朝云 便断碣残碑 都付与苍烟落照
  (1、3,2、4分句分别为隔句自对)

  4、分句当句对

  世事亦何常,成固欣然,败亦可喜;
  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杨度挽梁启超联)

  上联“成固欣然”与“败亦可喜”成对,下联“人皆欲杀”与“我独怜才”成对。

  游不遍七二峰衡岳,流不尽八百里洞庭 ,无限吟情,如此江山容我醉;
  待谁反屈大夫离骚,问谁虚贾太傅前席 ,苍茫古意,满城风雨自西来。

  这是一个多至八言的分句自对例子。前两句为自对,而上下联相对应的两句结构却大不相同。

  一桌子点心 半桌子水果 哪知民间疾苦
  两点钟开会 四点钟到齐 岂是革命精神(录自《清末民国讽喻联集》,前两个分句结构不同。)

  一楼何奇 杜少陵五言绝唱 范希文两字关情 滕子京百废俱兴 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儒耶吏耶仙耶 前不见古人 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 洞庭湖南极潇湘 扬子江北通巫峡 巴陵山西来爽气 岳州城东道岩疆 渚者流者峙者镇者 此中有真意 问谁领会得来

  这是分句的连环自对,即排比句。此例五个排比句上下联的句式结构是不相同的。除此之外,此联前后分句中尚有多处词性宽对,值得玩味。

  五、联绵词

  联绵词在有的书刊文章中写作“连绵词”,还有人认为应写作“连绵字”。联绵词的语音表现形式为双音节,书面形式写成两个汉字,但这两个汉字大多只是两个语言符号,拆开来便不能表达原来的意义。
  可以根据以下三种情况来判断一个两字词是否是联绵词:

  1、构成联绵词的两个汉字拆开后都不能单独表达意义。如“蝙蝠”、“唏嘘”、“朦胧”、“囫囵”等,这些联绵词都不能拆开,拆开后都不表示任何意义,它们只是一些语言的书面符号而已。由于它们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所以,这些字都不能与其它任何字构成另外的词。

  2、构成联绵词的两个汉字拆开后,其中有一个字能单独表达意义,另一个字则不能单独表达意义。又分两种情况:
  能表达意义的一个字就是这个联绵词本身的意义:蝴蝶的“蝴”不能单独表达意义;“蝶”可单独表示意义,指蝴蝶。
  可以表达意义的一个字与该联绵词本身的意义无关:玫瑰的“玫”不能单独表达意义;“瑰”拆开后,读音由“gui”变为“guī”,读音变了,含有珍奇的意思,与“玫瑰”无关。伶俐“伶”可单独表达意义,旧时指戏曲演员,不能表示“伶俐”的意思;“俐”不能单独表达意义。

  3、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拆开后,都单独有意义,且能与别的字构成另外的词。但拆开后的字义与该联绵词本身的意思没有联系,它们也不可能用双音合成词的任何一种构词方式组合成该词的意思。比如,“仓促”这一联绵词,拆成“仓”、“促”两字,它们的意思分别为:
  仓(1)仓房,仓库(2)姓。
  促(1)时间短:短促、急促。(2)催,推动:督促。(3)靠近:促膝谈心。
  但是,“仓”的两个义项与“促”的三个义项无论用双音合成词的哪种构词方式组合,都不能表示“仓促”所含有的“匆忙”的意思。“仓”、“促”这两个字,只是该联绵词的书面语言符号罢了。再如“马”单独有意义,“虎”单独也有意义,但它们各自的意义同样与联绵词“马虎”的意义无关。

  以上文字摘录自卢广庭先生的文章《怎样识别联绵字》。在另外的文章中,诸如“空阔、英雄、短长、冰炭、伪真、今古”这样的明显属于同类单音节词组成的并列词组也被划入联绵词范围。这些词超出了上述3种情况,主要特征是拆开后的字义和原来的词义均有联系。这不是本节要讨论的重点。其实,由于对联规则允许联绵词和并列式词组对仗,因此初学对联者可以把两个字的并列词组看成广义的联绵词,或者把联绵词看成特殊的并列词组,均无大碍。

  在对联中,同词性和不同词性的联绵词、并列词组都可以在上下联中相互对应。联绵词、并列结构双字词的对仗也就是句中自对的最小单位。如同上面提到的“英雄”对“空阔”。楹联中这种例子很多,故不再举例。

  ********
  本讲小结
  ********

  本讲涉及的概念和知识点较多,其中基础语法知识对大多数联友来说主要起到复习的作用。作为初级班,有些内容没有展开讲述。有关概念不用死记硬背,结业考核将以短联写作为主,其中会融进重要的基本概念,但不考核基本概念本身。
  第四讲 对联章法

  ——————————————————
  本讲内容:
  1、上下联的语义关系(正对、反对、流水对)
  2、上下联的逻辑关系(并列、连贯、递进……)
  3、上下联“内容相关”
  4、“合掌”禁忌
  ——————————————————

  章法——文章的组织结构。

  对联就是一篇“短文”,上下联之间(包括上下联单边内部)不仅有前两讲学习的声律关系和对仗关系,还有语句结构和内容关系。
  从长联角度更容易理解“章法”,因为长联更接近“文章”的概念。长联甚至还有段落的划分。
  短联也可以将上下联看作文章的两个部分,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本讲正是从这个角度才将本该属于语法部分的“句法”内容放在这里介绍。

  *********************************************
  第一节 上下联的语意关系(正对、反对、流水对)
  *********************************************

  从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来看,对联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三种:

  1、正对: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宽对。对联的上下两联内容相关或相似,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大致相同的道理。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各类字词工整相对,互为关联,互为补充,但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如:

  龙藏巨海秋云淡
  鸟宿荒冈夜月寒 [安徽白龙庙联]

  宝塔凌云,一日江山,无边清静;
  金灯代月,十方世界,何等悠闲。

  这些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似,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这种形式的楹联在联语中占有相当比重。

  2、反对: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亦称工对,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所用的词语也多是反义的。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

  宁为玉碎;
  不作瓦全。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述楹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流水对:亦称串对。所谓串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如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无意义,至少意义不全。所以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试看一副眼镜店联:

  悬将小日月
  照彻大乾坤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由悬眼镜到看见东西是递进。还有《碾玉观音》中崔宁吃了酒的联语:

  三杯竹叶穿心过
  两朵桃花上脸来

  此联连贯递进因果关系都有。

  要想着收咱失地
  别忘了还我河山(冯玉祥)

  一失足成千古笑
  再回头是百年身(唐伯虎)

  上列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璧合、一气呵成之妙。从这点看来,刘勰的“反对为优,正对为劣”的说法,也未免过于形式主义了。其实不论是正对、反对还是串对,只要立意好,构思巧,用词妙,富于哲理,令人感奋,即为佳联。
   
  ***********************************************
  第二节 上下联的逻辑关系(并列、连贯、递进……)
  ***********************************************

  一、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 “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二、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三、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吹面生

  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如一旅社联:
  进门都是客
  到此即为家

  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四、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如启功所撰一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五、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
  多勤寡欲
  益寿延年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风雷

  略翻书数则
  便不愧三餐

  “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以上三联均属此类。

  六、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如一理发店联: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上联“毫末技艺”在于抑,下联“顶上功夫”,意在扬。
  再如:翁同龢自题联: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风雨来

  此联虽未用关联词,不难看出仍为转折关系。两种境界有弥缕之感,但其转折处却是山回路转,柳暗花明。关联词的取舍,全在于作者对内容的处理以及作者的文辞好恶,此无定法。

  七、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如: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再如一婚联:
  但求天长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八、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例如一棉花店联: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再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此为因果倒装句式,出句是结论,对句是理由,倒装句式,可增添对联的文学色彩。

  九、目的关系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看下联:
  巧理千家事
  增添万户心

  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再看一联: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此联为石达开所作。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统治者)对我们的压迫,意在行动起来;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此联即为倒装式。

  ****************
  第三节 内容相关
  ****************

  本节全文引用张东继先生的《“内容相关”谈》。

  《“内容相关”谈》——张东继

  笔者在对联讲座讲到“内容相关”之后,有学员举出一些上下联一写人、一写物或一写事、一写理,似乎不“相关”的联例进行质疑。为此,我写点文字,发点议论。

  上下联“内容相关”是对联的特点之一,也是构成对联的一个要素。所谓“相关”,是说上下联的内容必须彼此关联,不能风马牛不相及。上下联的关系,有的相向,有的相反,有的相继或相补,有的相交或相同,总之,是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一)“内容相关”,并非内容都相同

  上下联内容相同,但并不要求都相同,且多数对联上下联内容是不同的,但必须相关。内容相同的上下联是围绕同一事物或同一现象,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表达方式去阐述,而不是上下联的重合。如: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141岁生日联)

  南宋状元宰相;
  西京孝子忠臣。(广东文丞相祠联)

  这些对联,上下联不仅“内容相关”,而且“内容相同”,所表达的是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的两个(几个)方面。第一联祝颂同一个人一百四十一岁高寿,但上下联的数学算式不同而已。第二联以“状元宰相”赞扬其官位之高,以“孝子忠臣”赞扬其道德之美,所颂扬的则是同一个人(文丞相)。

  上下联内容相同的对联,如果思路狭窄,又大量运用同义词,表达不得法的话,就很可能要犯“合掌”的错误。请看:
  布谷声声催懒汉;
  子规句句警闲人。

  上下联不仅内容相同,其实是内容相重,而且大量运用同义词相对,“布谷”与“子规”属同一事物的两种名称相对,是典型的“合掌”病联。当然,内容合掌,主要看语意,并非一律排斥个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相对。

  上下联内容不同,但必须“相关”。如:
  五亩自栽池上竹;
  三人同作月中游。(黎泉集句联)

  一写“池上竹”,一写“月中游”。上下联所述事件各异,但反映了苏轼的生活经历(均集苏轼诗句),内容不能说不关联。

  总之,上下联“内容相关”并非内容相同;内容不同,但必须相关。

  (二)“内容相关”看主题

  对联同文学作品一样,不仅有内容,而且有主题。总是内容表现主题,以主题统帅内容。上下联常常是在一个主题统帅下的两个方面。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黄兴撰题)

  从内容看,上联颂“七十二健儿”,下联述“四百兆国子”,但共同表达一个主题:沉痛悼念广州起义的死难烈士,热情歌颂辛亥革命战士的英雄壮举,反映全国人民反对清王朝的共同愿望。

  良工造物维其巧;
  大匠诲人必以规。(竹木业联)

  表面看,上联说“造物”,下联写“诲人”,内容各异。其实,下联是上联的类比和引申。对联不仅宣传了按规矩制出竹木产品的精巧,而且进一步说明教育人也必须按一定的道德标准、一定的法规和一定的文化水准进行,这便是此联的主题。“大匠诲人”语出《孟子?告子上》:“大匠诲人,必以规矩。”所谓“大匠”是指在学艺上有重大成就而为众所敬仰的人。

  缺乏主题(中心)的对联,上下联内容也必然难以关联。

  (三)“内容相关”看“正”“反”

  正对、反对、串对的类别就是根据对联内容来划分的。不管哪一种“对”,都必须上下联“内容相关”。正对的内容相关,而“反对”是否“内容相关”呢?请看:

  生经白刃头方贵;
  死葬黄花骨亦香。 (广州四烈士墓联)

  有好儿孙当是福;
  无多田地不为贫。 (佚名)

  但以诗书教子弟;
  莫将成败论英雄。 (江苏项羽庙联)

  第一联说生与死的意义,是人生的两极关系,旨在颂扬烈士死的意义。第二联从“有好儿孙”和“无多田地”对“福”与“贫”的看法,上下联是辩证关系。第三联“教子弟”与“论英雄”旨在下联,上下联是衬托关系。此三联的上下联内容均一正一反,但彼此的内涵及逻辑关系都是很紧密的。

  反对的上下联是从相反或对立面的角度写的,使之互相映衬,鲜明对照,相反相成,共同表达一个中心。但相反的事物(道理)必须互为关联。或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下面一联,上下联意思虽相反,但无逻辑关系,彼此内容也不关联,故不成对联:

  坚持重教尊师方向;
  反对贪污受贿作风。

  “重教尊师”与“贪污受贿”虽是一正一反,但两者不存在对立关系,没有内在逻辑关系。如果将“重教尊师”改成“勤政爱民”则可成联。

  串对,是把一件完整的事或一个完整的意思分作两步表达,即把一句话分作两句来说,组成上下联,共同表达一个中心。因此,上下联的内容是密不可分的。上下联的关系有递进、转折、选择、假设、条件、因果、顺承等等。例子就不必赘述。

  (四)“内容相关”看技法

  有些对联,由于用了某种巧妙的技法,便把迥然不同的两种事物组成相互关联的对联。技法很多,这里只谈两种:

  衬托技巧:为了突出某一事物,便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放在一起作陪衬,这就是衬托法。如:

  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早读书。

  凛列风霜知劲草;
  艰难岁月识英雄。

  此二联的上联讲的是自然界的“鸟”与“风霜”、“劲草”,下联写的是人。上下联正是用了衬托法才使之关联,即用“鸟欲高飞”衬托“人求上进”,“知劲草”衬托“识英雄”。两联的主旨都在下联,即用上联衬托下联,上联是衬体,下联才是本体(主体)。

  答问技巧: 答问有设问、反问两种方式。其中有本联答问和上下联答问等不同形式。为了阐述上下联的关系,这里只谈上下联答问式。如:

  桃花尽日随流水;
  江月何年初照人? (只设问,不答)

  泪挥湘竹斑多少?
  魂断苍梧梦几何?

  第一联是唐诗集句联,下联设问,不必回答,也难以回答。与上联虽无答问关系,但有类比关系。第二联上下联各自设问,都无须回答,谁也回答不了。故意分别设问统一于一个主题:湘妃悼念与思念舜的殷切。双重设问是为了强化感情。

  总之,上下联“内容相关”是鉴赏、评析、创作对联的要求之一。除了无情对以外的其它形式对联,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达到这一要求。

  ********************
  第四节 “合掌”禁忌
  ********************

  所谓合掌,即同义相对。指的是上下联讲的是同一个意思,或者上下联使用了同义词。撰写对联,应当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在字数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还意思重复,就没有多少内容了。这就是要“忌”的道理。例如下面一副合掌联:
  长空展翅,
  广宇翔云。

  广宇就是长空;翔云即为展翅。下联的意思完全是重复上联的。这样,八个字中。四个字就算白用了。这种情况相对来说要少一些,但部分词语意思相同者,则时有所见。例如:
  神州滋雨露,
  赤县灿春花。

  此联后三字上下意思有别,但“赤县”就是“神州”的另一种说法,上下意思又雷同了。这种部分词语在意思上的雷同,也是合掌,也应尽力避免。然而,这种合掌,常常被人忽视,即使一些长于撰联的人,有时也在所不免,这就更应引起注意了。“正对”是合掌最容易出现的场合。

  下面这些合掌例子,联友自己体会分辨:

  发家勤为本
  致富俭当头(发家、致富?)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上下联意思几乎完全一样)

  黑白颠倒几时了
  上下欺瞒何日休(几时了、何日休?)

  ********
  本讲小结
  ********

  一般而言,写对联是无成法可循的。一旦形成陈规,便会束缚人们的思维,失去了活力。“只可取意,不可取法,意有真意,法无定法,以古为法,以今为意”(袁枚语)。
  另一方面,事物总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虽然“法无定法”,但毕竟“有法”。
  总之,对联的章法,要灵活应用,周密、完整,布局得体,脉胳清晰,还要做到跌宕有致,那种平铺直叙的写法,是无章法可言的,也很少写出较好的对联。
以下为课外读物:
点此阅读楹联知识



[分享] 学联九法 (大道不空)

一 联贵立意

文学皆讲究立意为先,对联自然也不例外。不过对联毕竟有其特殊的文学性质,讲究格律对仗,所以格律和意境有时会出现矛盾冲突的地方,我以为应先懂得格律,但又不应拘泥于格律的束缚,不宜以词害意。在尊重格律要求的前提下讲究意境的优美,选择最合适的字词。

比如此联:形需工,意需工,神韵足也;雅为上,趣为上,机巧次之。严格要求格律的话,此联多有不工之处。试改为合律之作:形要工,意要工,神机足也;雅为上,趣为上,技巧次之。哪联更好?应该是前者吧。

意的选择很广,但最好是根据心境和即景而定,如勉强成联,则凑对痕迹过重,不够自然。意境本无高下之分,雅俗均可,并不是只有那些极其华丽的词章组成的联才叫意境联,那样的联和机巧联其实都只是联的一种形式,类似于诗词中的“婉约派”。只要能把联意完整的表现出来,就是很好的意境联。

二 联贵推敲

联的句式简洁,字数通常较少。字数越少,越要注意字词的选择,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的修饰字词,如动词或形容词,尤其应当注意,要与整体相衬,不可随意取之。

比如此联:孤灯不照我,冷月更寒心。另一联: 明月不知我,清风也乱心 。两联看上去非常相似,其实表述的意思大不相同,前者写孤独心境,后者写心绪难宁。

再比如:寒彻心扉飞冷雪;以及:寒彻心扉非冷雪。两句只差一字,意思却截然相反,前句说的是寒冷的感觉来自于飞舞的大雪;而后句则说这种冷意并非因为下雪,而是来自于心中深处的一种感觉。对句也如此:参明尘世是真情;参明尘世逝真情。前者说世上有真情,后者则说世上真情越来越少,一个悲观,一个乐观。

三 联贵品评

学联不但要仔细推敲自己的作品,更应细致品评他人作品的好坏,既可取长补短,通过找出他人的瑕疵之处,避免自己犯下同样的错失;亦可通过揣摩他人作品,完善自己的联作风格。这是品评的一种方法,品评的是联本身的好坏。

另一种品评则深入得多,通过对对联的品味,寻找作者深心处的感受。比如此半联:愁寄春风风亦愁;以及:愁寄春风春亦愁。两者意思乍看差不多,但仔细品评后,就会觉得并不一样。 如果说的是愁寄春风春亦愁,渲染的是一种苍凉或悲怨的心境,满腔愁苦,想寄托给春风随风而逝,然而连春都满是愁苦之意,又如何能寄托给春风?如果欲用在诗中的话,这等句子,适合放在诗的前边,引领全篇意境,埋下苍邃的基调。

如果改成愁寄春风风亦愁的话,虽是一字之差,但意境和内容都有很大的变化了,说的是愁苦之意想寄托春风而去,然而愁苦甚浓,连风都被染上了惆怅之意。虽仍说的是愁寄春风,但意境却由悲凉凄苦变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愁意远没有春亦愁那么浓。这样的句子可以放在句尾,把前边要写的内容小结一下,且留有余味。

四 联贵变化

大部分对联学习者,有时会出现心生厌倦的情况,原因各不相同,有些是因为觉得太难,学不下去;有些人则是因为觉得枯燥乏味;还有些人则认为对联是小道,比不上诗词的博大精深。

第一种情况,是因为没有把握好对联学习的方法。学习对联应该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一开始不宜强行要求平仄等的束缚,可以适当放宽标准,然后才一步步加强格律的练习。

第二种情况,就需要讲究对联的变化了。对联的种类、风格繁多,应该都尝试一下,这样既可以调剂学习的心情,增加兴趣,还可通过多方面的练习得到迅速的提高。

联的变化也有很多种,比如机巧的运用与否,字数长短、句式多少的增加与否等等等等,都可以看作是联的变化。

如前者:秋霜映月明。这一句话本来隐含有拆字的机巧(日月为明),如果喜欢拆字的,自然就可以用拆字联来对;如果不喜欢机巧联的,就大可不必理会拆字与否,照样是一个不错的下联,找个合适的对上就是。这就叫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必强求;否则难免觉得累或者难,而不想学下去了。

再如后者:水;山。水中月;山顶松。水中月色应无影;山顶松枝本傲寒。这种叫加字联,或者叫续字对,挺有意思,学联困乏厌倦时不妨玩些诸如此类的游戏调剂一下。

再看另一种变化:秋风冷落庭前月。此句可以变化为:庭前月冷落秋风;冷月庭前落秋风;庭前月落秋风冷等等。这样是不是很有意思呢?看如何才能得到相应变化的下联出来?

多尝试些对联的变化,相信可以提高兴趣的;而且通过对联的变化,可以提高推敲品评的水准。

至于第三种觉得对联不如诗词的,我则大不以为然。对联可长可短,长则千百字,短则二四言,其变化之丰富,诗词难以相比;而且对联比诗词更易上手,自然更易普及;对联学到深处之后,更会觉得有无穷尽的知识可以去钻研;而诗词多半需要灵感而就,未必及得上对联的灵活多变。

五 联贵余韵

对联和诗词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不过一些方面是相通的,比如诗有诗眼,联也有联眼,比如方才说的那句“愁寄春风风/春亦愁”,这风、春二字便是句中的联眼所在;另一句“寒彻心扉非/飞冷雪”,非、飞二字亦然。

另外对意境的把握,两者亦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同样以“意犹未尽”为美。对联和诗词一样,不宜写得太过于直白,意思不宜放尽,如能留有余韵,方是大佳之作。

比如此半联:云淡过千山。五言之句,看似简单,但正因字数太少,反而难得佳作。此句意境颇为空灵,虽云淡,然则能过千山,表面写云,内里隐含人的心怀之意,若能看淡世事,何惧千山险阻,万岭崎岖?立意颇佳,描述也精致,短短五言,空间无限。

又比如:兰苑流芳春正浓。此句之妙在于写实,兰花本就清馨万分,一苑兰花绽芳,如何不浓?从浓郁兰香中感觉到了春意之浓,递进之意明显而不觉突兀,句式因此流利自然起来;而流与正两处动词的使用,给人以春意蓬勃的生态之感。

再比如:春浓风不起。为什么风不起?是因为春太浓呢。此句和上句都是写春浓,但一个通过描绘兰花的香气而感到了浓浓春意;另一句则是虚写春浓,较之上句,更有回味无穷之意。

六 联贵渲染

好的对联,往往会如同一副水墨画,着墨无须重,用彩无需浓,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所要描述的风景或事物。

比如此联:禽鸣犬吠山犹静,雾绕云遮岭更幽。此联上句运用反衬手法,有禽鸣、有犬吠,山反而显得愈发清静,下句则用上了烘托手法,因为雾绕云遮,洗去了山野间的俗气,所以才会幽静清宁。
好的叙事联等也同样如此,运用简练的笔触,描绘人物、事物的风骨脉络,不宜全面实写,可以加入虚写予以描述。

七 联贵反复

凡事都不可能一步登天,对联也不可能一学就会、一学就精,学联是会不断进步的;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识见的增加,以及心境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段写出的联会有很大不同,所以要对自己写过的联反复推敲,加以完善;还可以重新对过。

比如出句:江流依旧在。初见此联时年少轻狂,遂对之:风雨几时休?那时最恨下雨。殊不知风雨皆是人间不可缺少的事物,而且风雨更催诗人雅兴呢。过了数年,只觉世事无情,往昔如梦,遂对之:山月已然空。再过了数年,又觉红颜易老,岁月难留,遂再对之:岁月不曾回。

反复推敲,反复吟唱,都是学联的好方法。

八 联贵选择

各种不同的心境,要选择各种不同的笔触来描写,所以在前边曾提过要学习各种对联风格,都可以尝试一下。

心情愉悦时,笔法应放得轻松些,如:秋树白云两相悦,春风细雨共对歌,这样的联句,俗一点没关系,贵在自然;苦闷时,就应借笔舒愁,不妨多推敲点字词,或有转换精神的效果,如:我唱秋歌谁与和?竹吟春曲雨堪随。激情起处,文字可以大气豪放:笔写江山,笑看风生云涌;心怀日月,自觉地广天宽。闲情生时,则可以写出些闲逸、空灵的感觉:满地落花红不扫, 一春流水翠难收。

联的选择不论粗疏,但求适合恰当,不宜“为赋新词强说愁”,勉强堆砌出的联句很难有上好的。

九 联贵创新

联的种类繁多,变化繁多,虽说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对联已经相当成熟了,不过其实仍有创新改变的可能。何况时代早已不同,文化气氛、语言环境都与古代大不一样,也更有变化更新的必要。

比如白话入联:廿四桥边,领略萧声月色;五一节里,游玩北岭东山。上联出的甚雅,下联则是典型的大白话,但细一推敲,仍十分工整。

现代的事物也可入联,不过有些东西你再怎么选择字词,总难免俗气,不过字句虽俗,意境却也不差,有何不可?马踏銮铃舞,声声清脆响尘路;车行汽笛鸣,阵阵轰鸣震脑间。上联写古路马儿铃响,下联则写一些司机乱按喇叭,一个大雅,一个大俗,古代没这种噪音污染,现代人自然深受其害,所以完全可以借对联这种形式予以批判。不过司机按喇叭这事,要写得大雅,怕也不容易吧。所以干脆就用现代语言白描。

再比如更现代一些的网络。其实网络是个练习对联最好的场所,临屏对句,既快,而且又可避免现实聚会联对中的听不清语句,普通话不标准、平仄难定的情况。“才俊何须沉吟多,霎时临屏而就;头晕暂且休息去,待会卷土重来。”这一联所描述的就是网络联对时的一幕场景。

对联这东西说难,其实也容易;说容易,却也有不少讲究,若要学得精深,一要培养自己的浓厚兴趣,才能不断深入学习下去;二来要掌握方法。学联方法甚多,这里撷取自己心得九则,写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楹联学习的几个阶段
=======大道不空

俺到楹联三年了,雅好对联的我一直潜心于此道之中,乐此不疲,也有了甚大进步,这便把自身经历过的几个阶段的心得体会描述一下,大家可从中找些启迪或是目标,该不无益处。

初来楹联那会兴致最高,对句的兴趣尤盛,一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二来对楹联一道的所知甚少,所以毫无顾忌,逢联必对,而且专门喜欢找难联、长联来对;出句也尽往里整机关、难度什么的,沾沾自喜,引以为荣。那时以为这样才叫有才华,难倒人以及不被人难倒,这才叫本事。年少气盛,由此可见。

不光是俺,发现楹联许多初来者皆有此类似的情况,这里暂不与评论,往下继续。

约摸过了两三个月,虽对句的兴致并没减少,但心态已略有变化,主要表现在开始寻找自己的风格,不再刻意追求机巧与难度,虽然不时来些机巧,但不再以机巧为惟一追求的目标,开始求新求变,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接下来当了几个月的斑竹,又要忙工作,又要忙版务,还得费神费力的创作小说,以及应付诸多意外出现的变故,委实心力交瘁;在这几个月,对联的水平毫无长进,可以忽略不计。

终于有新斑竹上来了,赶紧辞职。去外边混了一个月,舒松一阵精神后,重新回到楹联,继续学习。

可能是经历几次大的风波挫折,性格忽然也就变化了许多,在对联之上也有显现,如风格的稳重度大增,对于细微之处的注意增加,更将许多现实上的东西结合到联中来。记得那时出了许多组联,比如写景十联、叙事十联、论道十联、处世十联等等。此时机巧之联的比例已大为下降,开始注意平仄以及字词的合理运用。

然后到了第四阶段。以前的我专门求快,每次对联聚会,只要有我全部参与的,数量最多的那个多半都是俺,常人都夸俺是快枪手,我也以此自得。不过到了这个阶段时已开始放缓对联的速度,因为推敲得细了,考虑的东西多了,速度难免就会受影响,而且对出句,也开始有选择的去对,不再如从前那般逢句必对。选择的出句,一般以意为先,机巧联已基本不再理会;自己对句中的机巧痕迹也日益减少。

发展到第五阶段后,注意点又有变化,此时着重之点是联的整体感觉。
我发现楹联中不少人对意境联的理解有些偏差,以为凡用词精雅的才叫意境联,其实那种极秀丽的句式,和机巧联差不多,也仅仅是对联的一种风格罢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意境联,所谓的意境,是一种整体的感觉,体现在用字遣词对句意的烘托陪衬上。所以雅固然佳,俗亦无不可,只要能完美地诠释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那就是上好的意境联(意境联将在往后的贴中予以详述,这里先从略了)

达到此阶段的水准后,开始从细推敲立意与字词的结合,此时的机巧,已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了。

现在已进入第六阶段,即自对。出联时先自己对出下联,对完后回头看上下联的结合是否顺畅、完整,还要看用字是否易对。如果出句的字很难相对,那就宁肯换过,待得合适时,再发到版上让众人来对。

此时不但不以难倒人为荣,刚好相反,以让人不觉得太难为上选。此时的联,已和武学中“返璞归真”的境界差不多了。

当然,这六大阶段也不是什么最高境界,学无止境在哪个领域都是一样的,还得继续往下学习。

第一贴就写到这,也许有人会对这六个阶段的排列不以为然。不妨,每个人的心态、阅历都大不相同,有不同的学习阶段和爱好也自然。不过,并不要求大家都和我一样,写出来权供大家参考而已。

(补充说明一下,所谓的六个阶段,指的不是在某个阶段就一定要如何如何,而是指的对对联学习的六种认知进境,在不同的时候,会对对联的认识不同,各种不同的阶段,指的是感觉,而不是实际,并不等于说喜欢机巧联就一定比喜欢意境联的差了。只能这么说,如果对对联的认识仅限于在难倒人和求巧求快之上,那样的阶段仍是很低的)
  对联十品
  
   对联讲究意境,论及联之意境,最常见者大约有如下十种。
  
  1 豪放。对联的意境本无高下之分,但个人却可以各有喜好,本人最喜欢的有两类对联,其一是豪放之联。豪放的意境体现于对联的气势,大气磅礴。豪放之联讲究一气呵成,不宜推敲过细,否则难免会影响到整体的感觉,平仄词性皆可适当放宽。一般说来,豪放联宜长不宜短,越长者气势越足。
  
  例一:历经沧海横流,方得洗去铅华,或还其本色,或砺尽锋棱,皆为海阔云高天地;
  阅遍风霜冷暖,自可通明世事,而不减豪情,而看轻险阻,再闯风急浪险江湖。
   例二:儿女心肠,英雄肝胆,不辞碧血染青衿,玉箫吹彻、但为文章知己;
  剑芒劲气,壮士风姿,何惧波澜满江湖,长啸惊起,留做侠义狂歌。
  
  2 空灵。这是我最喜欢的另一类意境联。此类联讲究清空一气,读来常有身临其境之感,联如空山灵雨,似有回声依稀、余韵悠远。可以用反衬、烘托等手法渲染意境,用词要精练,不可过偏,也不可太过通俗。此类句式则不宜过长,以简洁为上。
  
   例一:竹径藏幽山不语;云峰含秀水无声。
   例二:禽鸣犬吠山犹静;雾绕云遮岭更幽。
  
  3 寒涩。诗词中有种“郊寒岛瘦”的说法,与对联中的这种意境类似,显得悲凉凄怨,悲秋、逝春之作尤为常见。虽说不提倡哀观的人生态度,但人生多愁亦是常情,是以此类作品分外能听得入耳,引来共鸣。这类联用词寒涩,行文凄清,其讲究是音韵低回,意境凝滞。上品之作应是哀而不伤,不宜一味苦叹。
  
  例一:冷雨寒风夜;孤灯寂影时。
  例二:人间事,最恨离别伤,最痛断肠怨,长叹情难久,长悲心难休,短短数十载,百般凄怨,万种苦楚;
   笔底诗,常书踌躇志,且消满腹愁,莫嗟发已华,莫恼时将逝,悠悠若干言,一份雅趣,千般回思。
  
  4 闲逸。此类联类似于诗词中的“山水诗派、田园诗派”,于山水田园中放纵心声,闲情逸致让人羡慕。其讲究是用词自然、构思细致,可以适当放宽词性、平仄要求,以和谐为美,切不可以辞害意,破坏了整体感觉。用词亦不宜过偏,通俗点倒是无妨。寄情于笔,泼墨言心。
  
   例一:闲居泉下,寒室静听风弄柳;
  独饮山中,草庐醉看岭接云。
  例二:依山傍水,收山水之灵气;
   煮酒烹茶,品酒茶之逸香。
  
  5 悠远。此类联和空灵略有相似,皆讲究余韵悠长,回味不尽。区别是空灵之联多为写景之作,范围较窄;而且空灵之作大多需要意会,不可言传;而悠远之联则既可写景,亦可写人记事,可以用白描手法直述。但笔法皆要求清馨飘逸,收笔不宜急促,尤其注意句中各字词的关联。
  
   例一:雅韵随心,独吟独乐;
   佳联似酒,愈品愈醇。
   例二:满地落花红不扫,一春流水翠难收
  
  6 清秀。给人的感觉有些女儿之气,温婉秀气。但用词中性,联中不直接突出人物,只写风景,但由景显情,轻描淡写之间,心声微露。此类联讲究描绘细致,笔调清秀。联中多写微小事物,以细节烘托意境。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予以修饰。
  
   例一:莲池雨打如鸣曲;苔壁虫吟似和诗。
   例二:松庭无鹤影,水榭有琴声
  
  7 柔媚。类似于宋词中的“花间派”风格,又类似于古文中的汉赋,讲究用词华丽,喜用典,音韵铿锵,十分注重格律,用字可以适度偏向,不宜平铺直叙。
  
   例一:噙香蕴秀写秋色;缀月疏星流玉光
   例二:瓣中珠露被风欺,盈盈粉泪;
   草上秋霜疑月落,漫漫银光。
  
  8 说教。此类联以白描平铺为上,讲究一望可明,无须细致推敲,然而回味无穷,引人深思。用词不可过偏,白话入联亦可,常引用俗语成语入联。既是引用,自然颇多不合律之处,无须强求,以符合实情为上。
  
   例一:应豁达,豪迈视名利;
   莫拘谨,洒脱处世间。
   例二:虚拟世界,咫尺天涯,人面不知何处;
  浩荡乾坤,世间网络,幻实只在此心。
  
  9 参禅。佛道之联其实亦含有说教的内容,但比之说教类的对联,句意一般显得隐晦高深,鲜有平铺直叙之作。讲究振聋发聩,用词凝练,常嵌典故。另一类则是描述佛道人事,用白描的手法阐述事理。
  
   例一:家在长风街上, 看醉酒高歌, 往来豪客与香车, 思贫者安贫, 富者乐富, 呼狂者, 莫疾走, 且住, 且住!
   人于无情世中,听讥言讽语,到处轻愁随薄怨,着意时失意,缘时弃缘,有心时,却忘怀,也休,也休!
   例二:心如明镜,映照世间苦;
   身似菩提,不沾人界尘。
  
  10 谐趣。较之寒涩文风,谐趣之联或许更为人所称道。此类联讲究诙谐幽默,用词生动活泼,常用各类修辞手法予以修饰,需注意要符合对联中的“内容相关”之要求,否则便成无情之对。多用白话入联,生活气息十足。也可嵌名嵌典,常用于讽喻调侃。
  
   例一:虾大将常披红甲;龟臣相最喜金钱。
   例二:一语惊天,原来是忽生狂态;
  微言耸闻,不料为偶患疯癫。
  
   联之意境种类繁多,这上边所说只是最为常见的十种,不妨细细推敲。
  
  
  
  
  --
  对联细节推敲
  
   许多人写联作对,往往不喜欢仔细推敲,可是对联的好坏,往往也就取决于这些细节上的分析把握。
  细节推敲可以有许多个方面。
  
   其一是句子本身的内容,要做到合情合理。这次联赛中见到一个句子:“清风剪落花千朵”,此联意境不俗,读来也是音韵和谐优美,是以很多人都把此句评为上佳之作,不过我对此句却另有点看法,提出清风剪落花万朵中的清建议改为残、冷、寒等字比较合适。出句者反驳我的观点,说是不喜欢残、冷、寒等字所表现出的颓废意境。话虽不错,其实颓废意境很多人都不喜欢,不过意境并无高下之分,颓废也好、轻松也好、豪放也好、闲逸也好,都可以去用,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句子本身所表现出的内容。就此点而言,我以为清风剪落花千朵的清风用的就不甚恰当,试想想,清风给人的感觉是轻缓柔和的,这样微动的风,如何能剪落千朵花?拂落一二朵或许还可以,剪落千朵花,这样的风还能给人轻柔的感觉吗?如果一定要将清风和落下的千朵花结合起来,也不是不可以,但用剪就不合适,如果改为清风拂起花千朵,拂给人的感觉也是轻缓的,而花落不是清风所为,清风只是舍不得满地落花,而轻轻吹起,想让花儿重新绽放。这样改动,在整体内容上,就合情理多了;不过因为联赛的需要,得用上剪字,所以我建议还是把清改为残冷寒秋等字。
  
   另一方面,要注意句子中,各字词是否关联紧密,一般说来,单句联中,还比较能注意到这一点,但双句、多句联就经常会出现内容不太相关的情况。比如此联:“花容月貌,花好月圆,镜花水月。”出句者用三个有花有月的成语组成一联求对,可是我觉得这三句实在没多大关系,凑在一起到底啥意思?估计纯粹是为了加大难度罢了。
  
   说到加大难度,就引出了另一个话题:如何把握机巧的运用。
  
   机巧的运用贵在自然,用得好的对联,往往可以引起他人的兴趣,广泛参与进来。可是不少人为了追求难度,竟不顾对联本身是否和谐合理,出现的后果就是不知所云、莫名其妙,象这句拆字“联”:“千里重甲一口同”,有谁看得懂到底说的什么?当然,这是比较夸张的病句了,楹联中这样的句子还不算多,但很多机巧联中也有类似的毛病,最常见的是拆字和谐音的运用,往往都只顾着追求难度,却忽略了句子本身是否通畅合理。
  
   第三方面是对新巧变化的运用。联对得多了,写得多了,就容易陷入一种困境之中,觉得好象所有该写的东西都写到了,对来对去总觉得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于是就想追新求异,把字词用得新奇点。其实追求新意当然没错,不过要注意尺度,过犹不及乃是老生常谈,却又是至理名言。这里应注意到的主要有两点:一是看是否符合逻辑,二是看是否能让人轻松理解,否则多半就是用词不当。
  
   第四方面说说词性的把握。词性虽说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但词性的种类变化比较多,若要分析起来,却也不是件那么简单的事。一般来说,联句的词中,名词与形容词、副词容易对上,动词、数词、量词较难对;数词、量词的问题很简单,那是因为两者的绝对数量都不太多,选择面不广自然不易对好;但动词的数量实在不少,为何也难对呢?这是因为动词的变化在作怪。
  
   动词可以分为很多种,而且很多其他词性的字词都可以活用成动词,举个简单的例子:人生一梦。这个梦字就有了变化,可以看作是名词,也可做动词解,如果要对仗工整,自然也要对个既能做名词也能理解为动词的字来对应它,这样的话对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吧。
  
   另举一例:满山枫叶红。这个红字本来该算形容词,但如果我这么一改:满山枫叶过秋红。这个红字就应该理解成动词,“变为红色”的意思,全句的意思应解释成:满山的枫叶入秋全变红了。
  动词的变化不容易掌握,需要在联句时仔细分析,不单要逐字逐词地去看,更要结合全句的意思。
  
   另外词性还应注意到一点,就是词与词组的区别,比如豪情,这个就可以看成词组,形容词+名词,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所以对应此词时也要注意到。又如风雨,也可看成是风和雨两个词组成并列结构的词组,对句时也应选同样结构和词性的词组来相对。
  这里补充说明一点:大家出联求对时,应把握好各种词性的结合尺度,同一种词性的字词在一联中不宜出现太多(机巧联不算);且虚词的使用不宜过频,否则联句容易显得拖沓冗长、不够精练。
  
   第五方面:对联的节奏把握。好的对联,要求音韵铿锵、抑扬顿挫,所以不但要讲究平仄的和谐,更要注意对联的节奏。
  
   所谓节奏,指的是联句的断句如何,一般说来,长联要注意用长短句相结合,不宜前后句甚至多句的字数都相等,这样读来不是很流畅;而短句则要注意字或词在句中所表达的意思。
  
   先举一例:偶发狂态,踏雪独歌做啸行。一般说来,七言句中的节奏多为00/00/00/0,但这个句子就显然有些特殊,后边的七言句的节奏应该是踏雪/独歌/做/啸/行,如果没能注意到后三字的节奏变化,就难以对仗工整。
  
   再举一例:寻常山水寻常趣。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断句方法,一种是寻常/山水/寻常/趣,意思是平常的山水平常的意趣;另一种断句则是寻常/山水/寻/常趣,意思是在平常的山水中寻找平常的意趣。这两种断句意思虽然差不多,但要表达的心态却是不同的,前者的心境比较颓废,在寻常的山水就只能看到平淡无奇的风景,感觉不咋的;而后者则可以从平常的山水中寻找一种与世无争、闲云野鹤般的感觉,这样的心境自然高出前者一筹。不妨想想,人生在世,有几个真能活得象小说里描写的那样传奇精彩的?所以应该要从平常生活中寻找到生活的真谛,那就是:平常心。对句:自在风光自在心,也是一样的有两种断句方法,两种不同的心态在内,大家不妨照样分析一下。(注意了,前边说过意境本无高下之分,但这里说的是心境有高下,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对联的细节讲究其实还有不少,这里暂写五点,以后再与大家共同推敲揣摩。
  
   补充说明一点,凡事都无绝对,这里所说的细节分析大多只是就通常情况而言,如果有特殊情况的出现,还是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学联、评联都不应呆板,要灵活分析掌握。
  
  --------------------------------------------------------------------------------
  
  
  --
  对联学习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学联数载,孜孜不倦,乐在其中。之中也遇到过不少问题,这里对遇到的这些问题做个小结,并说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大家可以一起探讨。
  
   一 有关联韵和联律
  
   这个问题我其实已说过好几次了,意为上,律次之。但律次之是有前提的,是应该尊重联律的要求,不能不管联律的要求而随意为之;当然更不能因为不合律而勉强改动好的原句,这叫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二 有关新韵旧韵之争
  
   我以为这个问题没啥好争的,时代不同了,语言自然也应发展前进,哪有老沉浸于过去、不知变迁进步的道理?何况古韵现在读来早就别扭万分,又不符合推广普通话的要求。所以当以新韵为先。不过古韵也不宜完全不理会,毕竟这是老祖宗传下的东西,对学习古代的一些诗词、对联、文章什么的还是极有帮助,做人不应忘本,爱国不能忘祖,所以古韵也应有所了解,尤其对有志于学习传统文学的人来说。
  
   三 有关合掌
  
   合掌这个说法的提出,不知始于什么时代,原意是叫大家学会变化,不要把上下两个对仗句弄得一个模样。不过现在合掌的说法用得似乎有些过了,上联出了华夏,下联就不能用神州;上联说了寂寞,下联就不应再说孤独。我以为这并不合理,因为很多对仗句所要描述的本就是同一件事物,凭啥不可以用类似或者同样的字词去修饰?当然我也不是全盘否定合掌的这种说法,我觉得同义可以出现,但应该在上下联中,用不同的笔触、风格或者角度等去描述,这样便可避免了合掌的出现。
  
   试举两例。其一:沉沉挂念心难舍,脉脉情牵忆怎休?此联就该算合掌之句。其二:心怀缱绻已着意,梦盼缠绵难诉情。
  
   前联说相思之初,重点在已着意三字;后者说相思之后,重点在难诉情三字。二者说的皆是相思的深切,但角度和力度都有所不同,是以不应视为合掌之句。合掌应该是从整体去看,而不只是局限在某字某词之。切记!
  
   四 有关流水对、无情对、错综对等特殊对联句式
  
   流水对可取,上下联一气呵成,非常有气势,是以不但可取,而且应该鼓励提倡,多作流水联。
  
   无情对游戏味道太重,偶尔为之,无伤大雅,可以做为调剂,但不宜提倡,更不应滥用,否则对提高对联水平不但无益处,更有危害之嫌。
   错综对不可取。我以为错综对、联中自对等的说法,都是出于一种为圣者讳的心态,最初是因为某位大学者(或者什么身份地位高的人)出现了对仗不工整的情况,后来评论者不敢妄下批评,遂想出错综对等说法替其圆满,但也就旁证了此对并不工整,是以我觉得,不工整就是不工整,什么错综对、自对的说法皆不可取,这样会误导他人,形成不良循环。可以适当宽对,但不能把什么错综对、自对等说法当做对仗不工整的借口。
  
   五 有关机巧联
  
   机巧联彰显才思智慧,可取;但也不宜滥用,挖空心思来为难他人的这种心态,在学联中是不可取的;机巧的存在,其真意应在于提高联的内涵和趣味性,而决不是让人难堪、心里不爽。机巧贵在自然,贵在巧妙。机巧种类繁多,但真正好的机巧联其实机巧藏在隐处,不是一眼就能看出的,很多上佳的意境联,看似简单,如果细一分析,却非常难对,这就是无形的机巧,此乃机巧联甚至说所有对联之上品,非寻常机巧之联能比。
  
   六 有关对联学习的态度
  
   对联并不简单,要学的知识实在太多,就象我自己,虽然已经号称“大师”级别的“权威人士”,但真弄起联来,还常常有力犹不逮的感觉,这正是因为对联的涉及内容实在太广,真个是学无止境。由此可见,对联的学习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虽有点捷径可走,但想一步登天,绝无可能。有些人学了一点皮毛,就以为都知道了,听不进人家的一点批评意见,这样自得自满,只怕是不太好。还有些人,自己水平并不怎样,却喜欢对他人之联说长道短,其实说的对错倒不是太重要,但点评时的语气却一定要注意,如果自觉没什么把握的话,切勿用武断的语气去批评甚至嘲讽辱骂。这两种态度都不可取。
  
   另一种不可取的态度是过于谦恭甚至自卑,总觉得对联太难,自己只怕难以学得精深。这个其实也未必,只要掌握好学习方法,再加上勤劳刻苦的练习,想来多半也是可以学好的。
  
   七 有关对联学习的方法
  
   这里要说的东西就太多了,我写过《学联九法》、《楹联大道》、《对联细节推敲》等许多帖子,说的基本上都是对联学习的方法,无须赘言,有兴趣的不妨去翻来看看。这里补充二点。
  
   其一:对联若要学好,就得多加思考,有些人拜了老师,往往就容易产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遇到难题,就想找老师帮忙,或求老师对句出联,或找老师帮着修改,初学者这么做那倒是无妨,因为什么都不懂嘛;但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人,再这样做就不太好,应该做的是先思考——周详而细致地思考,自己修改后才拿去让老师看看,有没有补充说明的。如果自己不去思考,什么都找老师帮忙,那自己又如何能得到尽快地提高呢?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何况学联不但要看勤奋,也需要一定的天资,老师的天分说不定还及不上你,总有一天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难道这时还去找比不上你的老师去帮着写联?
  
   其二:眼光虽有高下,情况各有不同。也许老师的水平确实很高,可是高手也有失误的时候,有可能是因为评联不细致,也有可能是出于不知情的原因,老师有时也会说得不正确,所以不宜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自己要有批评和怀疑的勇气。所以我曾提倡多参与评联,评得好坏无所谓,但要注意语气,更要注意分析得是否细致周详,如果看都没看清,就最好别去妄下评论。评他人联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更要自评,自评的要求还可以更严格些,若要学好学精,严格点总不会错的。
  
   八 几个特殊字词的使用或对应
  
   对联中有几个字的出现是很多的,但因为其比较特殊,是以需要仔细分析。
  
   一。一这个字变化极为丰富,读音也多变,可平可仄,因而难以对应工整,一般说来,一除了可以用数词来对以外,独、双、多等副词或形容词也可以用来对仗它,有时还可以用动词来对应。
  
   之。都说对联不能出现重字(特意重复例外),但这个之字我以为不必计算在这规矩之内,这个字实在有些特殊,它的意思可以算做“的”,不过的这个字过于现代和口语化,用在对联中并不好看,所以很多情况下,之字应该允许重复使用的。
  
   轻声字。轻声字到底算平算仄?这个不宜一概而论,但通常情况下,有个比较常见的方法,即按轻声字的本来读音来确定平仄。
  不字的读音。按普通话标准,不字在一般情况下为仄声,但若用在四声字前,则应读成阳平之音,比如这句:相见不如不见,后边的两个不字前仄后平。(注意一下,这里说的发阳平之音指的是前后两字应能组成一个词,才如此发音,如果不和后边的四声字并不算词,而是单独使用的,那不字还应该算仄声字。比如刚才说到过的“不字”,这里的不仍是去声字,为仄。)另外,一、八两字本为阴平,但在四声字前也是发成阳平之音,如一再、八戒等;再:“一”如果用在词中,很多情况下都发仄声,如:一般、一些、一时、一起等。
  
   这里说到的东西,有些是老生常谈,有些当还有些新意,但所说到的只是我遇到过的一些问题,还有些问题或者比较罕见,我一时想不起来,所以没有提到;又或者我根本就没遇见过,自然更没法提出。如果大家在学联过程中还遇到什么问题的话,不妨在这提出来,我能答的话,就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我答不上,总有人能代为解答的,大家一起看看,我也长点知识,开阔眼界。
  
  --------------------------------------------------------------------------------
  
  
  
  --
  炼字一法
  
   上次发过一篇有关楹联学习创作的文章,今日得空,想继续往下写,上次写的是有关楹联学习认知的态度和阶段,接下来想写些有关对联创作的心得体会和该注意的细节处。
  
   昨晚发了两个对联,其中的一句是“愁寄春风春亦愁”,也可作“愁寄春风风亦愁”,让大家对这两联做一选择,算是炼字.有几个朋友发表了意见,其中“第二春改风可以,但不如还用春好。因为亦谐音寄,所以道兄出的下联是回文联,来来去去都为第二春愁”,这是甜盐盐朋友的意见。他是从创作技巧方面着手,所以选取了春字更好。
  
   “我觉得既然用了亦字,还是风比春合适。”这是天堂玄音朋友的意见,他考虑的则是内容的合理性,所以觉得风字更好。
  
   “给春风了当然是风亦愁了”,这是鬼古子朋友的意见,他是从句意方面考虑的,也选取了风字。
  
   有认为风字好的,也有认为春字好的,两方说的都有道理,那么到底哪个字更好呢?我觉得,对于字词的选择应该多考虑些方面,不必着眼在一点之上。
  
   对联本是源自诗中,后虽摆脱了诗的限制,有了长足发展,但仍没有全然离开诗的范畴,联对仍和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写联对时,不可随心所欲,要和创作诗词一样,考虑到整体意境、内容上的衔接、句式字词等方面的烘托。
  
   就拿此句愁寄春风春亦愁来说吧,其实若只把它看成一个单纯的句子,用风或春都无不可,但若把它看做是一首诗中的一句话呢?这就大有讲究了。
  
   如果说的是愁寄春风春亦愁,渲染的是一种苍凉或悲怨的心境,满腔愁苦,想寄托给春风随风而逝,然而连春都满是愁苦之意,又如何能寄托给春风?这等句子,适合放在诗的前边,引领全篇意境,埋下苍邃的基调。
  
   如果改成愁寄春风风亦愁的话,虽是一字之差,但意境和内容都有很大的变化了,说的是愁苦之意想寄托春风而去,然而愁苦甚浓,连风都被染上了惆怅之意。虽仍说的是愁寄春风,但意境却由悲凉凄苦变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愁意远没有春亦愁那么浓。这样的句子可以放在句尾,把前边要写的内容小结一下,且留有余味。
  
   这样一推敲,可以看到炼字的要求所在,不仅仅是对一字或一词本意的推敲,而是把字或词结合到整句甚或是超出本句所要表达的一种感觉,这就是写诗所强调的“诗眼”之意,虽是诗词创作的要求,对联创作也同样合适。
  
  --------------------------------------------------------------------------------
  
  --
  五佳联点评
  
   燕剪春风愁未剪(菊组出句 秋池孤月)
  
   此句前半句化用古诗,妙绘燕子形态;后半句愁未剪用得极妙,愁绪如风,难剪难断。全联巧用比喻,春愁之意呼之欲出,十分形象。意境极佳,故此得选。
  
   菊傲秋霜花似我,遇冷犹刚(兰组出句 大道不空)
  
   此句梦浣溪沙曾对之下过一玩笑似的评论,说是为自己脸上贴金,实则不然。细敲此联意,并非是为自己吹嘘,而是肯定一种人生态度,就应似菊花一样,不畏风寒,遇冷犹刚。将菊比人,将人比菊,化比喻于无形,也是非常恰当的。而且读来颇具气势,故得入选。
  
   园林晴昼春谁主(兰组出句 如梦初醒时)
  
   此句之妙,首推其新意,一个主字甚显功力,拟人气息极强,给人以想象的冲击力;晴昼二字与春的结合也颇具意思,无论是阴晴昼夜,春意皆无稍减,君临天下,从园林的小小一景感受到春意的盎然蓬勃,以小见大,甚是难得,故此入选。
  
   云淡过千山(竹组出句 闲时来)
  
   五言之句,看似简单,但正因字数太少,反而难得佳作。此句意境颇为空灵,虽云淡,然则能过千山,表面写云,内里隐含人的心怀之意,若能看淡世事,何惧千山险阻,万岭崎岖?立意颇佳,描述也精致,短短五言,空间无限,故也得选。
  
   兰苑流芳春正浓(兰组出句 落英)
  
   此句之妙在于写实,兰花本就清馨万分,一苑兰花绽芳,如何不浓?从浓郁兰香中感觉到了春意之浓,递进之意明显而不觉突兀,句式因此流利自然起来;而流与正两处动词的使用,给人以春意蓬勃的生态之感。意境清新而跃动,整体感觉颇佳,故也得选。
  
  
  -- 文:大道老师
  
[分享] 浅说“联眼”
浅说“联眼”
(李盛仙)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文有文眼,对联也有“联眼”。

什么是联眼呢?联眼就是对联中最为关键的字眼,一个字用好了,可以起千军万马之力,画龙点睛,龙飞九天。王荆公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字,都是诗眼,因为这是全句甚至全诗最要害的地方,所以要舍得下功夫去琢磨。

同样,对联也要工于练字。相传王荆公之侄王游为镇江甘露寺撰了一联:“平地风烟飞白鸟,半山云水卷苍藤”他写好后自我感觉颇好,因之以告苏轼,苏轼说:此联精神全在“卷”字,惜上联“飞”字稍弱,不能与之相称。他请苏轼修改,苏轼改“飞”为“翻”,王游叹服。这个“翻”与“卷”,正是此联的联眼。

郭沫若60年代游广州白云山时,见该山“听涛亭”有一联“旭日朝霞红雨乱,天风海水白云间。”郭老便将下联“间”字改为“闲”字,虽只一字之改而气象迥然。前人诗话里常有以隽字作眼之说,“闲”在此处即为隽字,也就是联眼。

西湖竹素园有联云:“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联中的“读”与“谈”便是联眼,用“读”“谈”二字,人格化的活现聊水中景,山里趣,水清冽到什么程度?清到鱼能隔水读月;山静到什么程度?静到能听见鸟的谈天之音,并由此以静带动,由动牵静,在这里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与自然所具有的形式和谐有致,优美无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出。确实,一个“闹”字使人联想到春意的蓬勃,一个“弄”字使人联想到花在风中舞动的倩影。

西湖飞来峰下冷泉亭对联:“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静松”“咽”“冷”,联眼也,两个字创造出一种清冷幽寂的境界,危石与青松也仿佛具备了人才有的情感和感觉。陕西潼关城楼联云:“华岳三峰凭槛立;黄河九曲抱关来。”下笔简洁,用字精炼,高度概括了潼关的险要地形,尤以“凭”“抱”二字,把此地景物写活了,真是关雄地险,妙语天成。。。。。。。。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以上说明,楹联中多有一字见精神,一字出境界的情况。“难怪一字之奇,千古注目”(戚克家语)著此一字,风神俊逸,全联皆活;换此一字,暗淡无光,失去神采。精美的“眼”,确实可以使联作放射“神光”,在读者灵府中千秋不泯,万古常新。
[课外读] 律句大家玩!

律句大家玩!

  
  云:本人疏学浅,要教大家,实在不敢当,此文权当作抛砖引玉,愿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如果谁还没弄清四声和平仄,请先看看教材相关章节,再看此文不迟,如果已掌握律句了,那么不看也罢了。

  这里所说的律句,仅限于五言和七言律句,这两种律句,构成了对联中最基本的语言基础。有的联书,在这方面讲得很细致、很全面,一大节,洋洋洒洒几千字,一看就蒙了。对有基础的学联者,全面些固然好,但对于初学者,或是刚对楹联产生兴趣的人来说,无疑是继四声、平仄后的第二个拦路虎,不利于吸引这部分人进一步学习。下面,我们一起来推理律句的平仄,避重就轻,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律句的平仄安排,遵守的规则只要有两条:
  
   1.交替律。
   2.相反律。

  这两条规则,教材中有详细介绍,不赘言。如果还不理解,“交替律”就是同一句中,“平平”前、后加“仄仄”,相交替;“相反律”就是上下句中“以平对仄, 以仄对平”,如此而已。在口中把这两个规律多念几遍,不到半分钟就记住了。我们再记住一个东西——“三字尾”,什么是“三字尾”?就是由奇数个字组成的一句话(这里专指五言和七言)的最后三个字。三字尾的平仄,以上联为例(上联落音为仄,即仄收式)只有两种——“平平仄”和“平仄仄”。我们只要掌握了交替律、相反律和以上两种三字尾平仄,那么,五、七言律句就掌握了,不信,请看下面:

  对于三字尾“平平仄”,在前面加“仄仄”(一个音步节奏),变成“仄仄平平仄”;对于三字尾“平仄仄”,在前面加“平平”,变成“平平平仄仄”。这样,五言律句上联(仄收式)的两种句式就推理出来了,即: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规律是什么呢?一句话:三字尾前两个字的平仄相同(如“平平仄”),那么,就在它前面加两个平仄与之相反的字(加“仄仄”);三字尾前两个字的平仄相反(如“平仄仄”),那么,就在它前面加两个平仄与之相同的字(加“平平”)。够简单吧,为什么能这样呢?这就是运用了“交替律”。

  下面,对于五言律句下联(平收式)就更容易了,只要运用“相反律”就出来了,如“仄仄平平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下句为“仄仄仄平平”。五言律句平仄的四种基本句式就出来了: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以上同一行的,就构成了一联的平仄句式。

  谁还会去死记呢?只怕记住了,利用的时候又糊涂了,适得其反。但有个问题值得注意,我们写联是从头写到尾,不是从尾写到头,只怕有同学又不知道怎么运用了。那么,我们想一想,我们运用“三字尾”推出律句,是遵守的什么规则呢?“交替律”和“相反律“!说白了,此文就是告诉大怎么样具体运用两条规律。只要我们熟悉掌握了这两条规律,就能出口成“律”了。
  
  就这么简单,明白了吗?

  思考与检测:
  1.根据上文,同学们自己推理出七言律句的四种平仄句式,把结果发帖在下面。
  2.想想四言和六言有哪几种律句?(亦可发在下面)
  3.到国粹“楹联仓库”找一些五言、七言联语,分析其平仄,或找一些唐宋五言和七言律诗句子分析其平仄。
12下一页
回复 收藏 分享 淘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