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引用第3楼parivraj于2008-07-18 15:37发表的 :
另一方面,语言到底怎么参与思维活动(上面引文把语言放在“实现”思维的位置,因其与动作之类并列,似乎这个“实现”就应该理解为表现,而不是说语言是思维过程的媒介),操不同语言的人具体有何差别,第二语言习得对于思维究竟有无影响、有何影响等等问题,我也还很有疑问,不过这主要是因为我对此从未加以关注,请西塞罗兄再加指示。另外此种问题心理学界应该已经有不少研究资料的,如果有方便易得而且易读易懂的,还望各位推荐。
......
parivraj兄可看下这篇文章的介绍。
www.journals.zju.edu.cn/soc/2006/0603/04.pdf
我觉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必过分强调一定写得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一样,先不说到底是和写得漂亮的英语母语者一样还是和写得装腔作势、啰哩啰嗦的英语母语者一样。实际上,写作对于任何一种语言的母语者来说,都是需要技巧的。以本人为例,我连中文写作都头疼,能在这把大白话说清楚,没错字、没语法错误就不错了。
至于学习外语写作中运用“对比语言学原则”,这个就更难啦。我反过来举个例子,假设一帮以英语为母语的老外想写地道的中文文章,他们会遇到哪些难题呢? “吃食堂”、“救火”、“救灾”、“养病”这样不符合逻辑的例子就不举了(语言的任意性导致语言的模糊性和非逻辑性。)光是”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头牛、一匹马”就够他们折腾几天的。
对他们来讲,最快的掌握方法就是死记硬背。就算这帮老外把使用量词这一现象背后到底反映了中国人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研究得再透彻,照样不管用,还是得背。别说老外了,就连汉语母语者对是“一双手套”还是“一副手套”有时候都糊涂,没准都能说吧,反正我的语文老师是坚决反对“一双手套”,理由是”袜子才用双“。对了,我怎么不容易在”一副袜子“上犯迷糊呢?呵呵。
返回来,我们想写出好的英文文章,没有什么捷径,就是多读、多看、多背。只有多接触母语者的世界,才能写出地道的话。
举个和写作不太相关的例子,我前几天想在网上订床被子,在超市的网站上搜quilt,结果连床架、床垫子都出来了,找了半天,才看到我要买的、长得有个被子样的叫 duvet,查了金山词霸,这不明明是”鸭绒被“ 吗?咱买不起这么高级的,晴纶棉的就行,又翻了翻,敢情这 duvet就是个统称,鸭绒、晴纶棉的全都是这一个词。另外,光买了 duvet 还没完,这就是个被子芯,也就是“弹棉花、打被套”中说的“被套”,还得买个被罩 duvet cover。 折腾半天,总算弄了个 12 tog的大厚被,我这心里那个气呀,念了这么多年英语,商务写作、名著赏析之类的专业课咱都马马虎虎地过了,考级、考研英语咱也应付过来了,结果这么一简单的小事都折腾得我查了半天,还差点就光买回个棉花套子。
所以,我的想法是,想写好文章,首先不能忽视自己母语写作,其次要多读多看好的英文文章,比如优秀的短篇小说、论文。国外一个工科方面的大佬给学生改文章的时候曾说,不要怕你的文章被人看出是外国人写的,只要简单明了、没有语法错误,行文流畅就可以,如果突然文中出现一段很本族语化的超长难句子,母语者会马上发现风格有变化,甚至怀疑这段话是抄来的。当然,不是说英文写作不重要,只不过不要上来就给自己定那么高的目标,一定要写得跟母语者的优秀文章看齐。咱中小学里,语文课上作文总得优秀的孩子也不是大多数吧。
再啰嗦一遍,一定要在多读多看的基础上再动笔,否则就是“闭门造车”,瞎耽误工夫。过去读私塾,“开笔”可是一件大事,摘抄一段 wiki :
年幼儿童先识“方块字”(书写在一寸多见方纸上的楷书字),识至千字左右后,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亦有直接教读“四书”的。教法大多为先教学生熟读背诵,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由教师逐句讲解。除读书背诵外,有习字课,从教师扶手润字开始,再描红,再写映本,进而临帖。学童粗解字义后,则教以作对,为做诗做准备。“四书”读完后,即读“五经”,兼读古文,如《东莱博议》、《古文观止》等,并开始学习作文。 现在总能看到有人写一些半文不白的文章,因为我文言文水平太差啦,实在没有底气问人家“您够资格行开笔礼了吗?”
放到英文写作也是一样,先数数自己读了多少篇原著,再给自己制定一个循序渐进的写作练习计划吧。不要别人写,自己就跟着写,毕竟每个人的基础不同。再者,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有必要达到写得像个母语者这么高的要求,如果只是为了写论文、投会议,还是把时间花在内容本身上最重要,科技论文写得简单明白、不产生歧义,并不是什么难事。商务写作也有模板,照猫画虎就成了,熟能生巧嘛。
语言本来就是个工具,虽说应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临阵磨枪的事情要少做,但是,如果不需要成为”大侠“,还是不要让自己成为”工具的工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