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618|回复: 0

[【外语类原创】] 平衡与冲突的艺术:读一首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6 13: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篇旧习作,student work痕迹明显,拿出来晒晒,请各位多多指点。]

平衡与冲突的艺术:麦尔维尔抒情诗
《海军胜利纪念》的语音模式分析
Art of Balance and ConflictAn analysis of the sound pattern of Melville’s “Commemorative of a Naval Victory”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a brief lyric entitled “Commemorative of a Naval Victory” in Herman Melville’s Battle-Pieces and Aspects of the War in terms of its artistic effect and thematic meaning. The main aim of the paper is to scan the conflicting factors in the poem, and to find its reason, if there’s any. Through examining the poem’s arrangement of metric pattern, the concordant relation between sound and meaning is revealed. Thu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re’s an underlying rule governing this lyric, i.e. oppositions mate and fuse to create artistic effect, and through this art of balance Melville shows his humanism, his vigilance toward the evil nature of human being, and his sympathy for the defeated.

Keywords: sound pattern; conflict; balance



摘要:本文从艺术效果和主题意义的角度分析美国小说家、诗人赫尔曼·麦尔维尔《战事集与战争面面观》中的一首抒情诗《海军胜利纪念》。通过文本分析,我们发现在这首短诗存在许多相互冲突的因素。本文考察作品中互相冲突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联系,试图对其做出解释。通过分析这首短诗的语音模式,我们发现语音层面上存在的冲突现象却对应着意义的连贯,最终实现了一种融合与平衡的艺术效果。基于以上讨论,提出麦尔维尔根据“对立元素冲突、融合,创造出艺术效果”这一原则创作这首抒情诗,并通过这种平衡的艺术表达了他的人文主义精神,对人类本性中的邪恶一面的警惕,以及对失败者的同情。

关键词:语音模式;冲突;平衡



赫尔曼·麦尔维尔是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有人誉之为美国文学的七位奠基者之一。[]但是他作为诗人却并不广为人知,正如劳伦斯·布伊尔所说,他的诗名只是由数量相对较少的一群忠实追随者努力维护着,但是,自20世纪末以来,却稳步上升,逐渐得到广泛认同。尽管麦氏生前诗作乏人问津(他的第一部诗集《战事集》由哈泼公司印行1200册,仅售出486册),学者们向读者推介这些诗篇的努力却从未停止。文森特(Howard P. Vincent)于1947年编辑出版了《麦尔维尔诗选集》(A Collected Poems of Herman Melville)。此后,1963年柯亨(Hennig Cohen)重新编辑出版了《战事集》。海弗特(Harrison Hayford)等人于1991年编印了长诗《克莱尔:朝圣之旅》(Clarel: A Poem and Pilgrimage in the Holy Land)。同一年,由柯亨编辑的《麦尔维尔诗选》(Selected Poems of Herman Melville)面世。由于这些学者的贡献,在美国麦尔维尔诗歌研究逐渐引起关注,如今在学术著作和期刊上评论麦氏诗作已经屡见不鲜,在美国各大学的文学课堂上也开始讲授讨论这些诗歌作品。同时,麦氏部分诗歌作品已经成为美国诗歌文选的必选篇目。

麦尔维尔倾向于把诗歌看作沉思的媒介而非单纯为了旋律或文字游戏,劳伦斯·布伊尔认为麦氏的这一倾向更甚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抛开其他种种原因,专注于冥思和缺乏优美声韵是使麦氏诗歌行而不远的主要不利因素。柯亨是麦氏诗歌作品的最佳编纂者之一,他认为麦氏所求并非流布众口,而是相印于心,并且相信他在我们这一代找到了知音。[]尽管类似“麦尔维尔是用左手写诗的小说家”这样的偏见根深蒂固,那些与《白鲸》的作者一样爱好沉思、个性顽强的读者却极易被麦氏那些充满力量与思想的诗歌作品吸引。本文将集中讨论《战事集》中一首短篇抒情诗:《海军胜利纪念》。我们将发现,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看,这首短诗充满激烈的冲突,但最终却引向文本和意义上的平衡,体现了麦尔维尔诗歌艺术的独特品质。

诗歌原文如下:



COMMEMORATIVE OF A NAVAL VICTORY


Sailors there are of gentlest breed,
Yet strong, like every goodly thing;
The discipline of arms refines,
And the wave gives tempering.
The damasked blade its beam can fling;
It lends the last grave grace:
The hawk, the hound, and sworded nobleman
In Titian's picture for a king,
Are of hunter or warrior race.


In social halls a favored guest
In years that follow victory won,
How sweet to feel your festal fame
In woman's glance instinctive thrown:
Repose is yours---your deed is known,
It musks the amber wine;
It lives, and sheds a light from storied days
Rich as October sunsets brown,
Which make the barren place to shine.


But seldom the laurel wreath is seen
Unmixed with pensive pansies dark;
There's a light and a shadow on every man
Who at last attains his lifted mark---
Nursing through night the ethereal spark.
Elate he never can be;
He feels that spirit which glad had hailed his worth,
Sleep in oblivion.---The shark
Glides white through the phosphorus sea.




一、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

这首短诗属于《战事集》第二部分,即“回忆与悼念诗”。尽管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抒情诗,但正如乔纳森·卡勒所说:“叙事诗讲故事,而抒情诗则力图成为故事。”[]这首诗区别于集中其他作品之处在于:它并非描述具体事件,如一次战斗,某个军官,或某次行军,而是对美国内战期间海战的某种总结概括。因此,有关这些海战的历史知识将有助于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海战是南北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大西洋是北美洲对外联系的必经之地,南方各州的经济严重依赖棉花出口贸易,来自英、法等国对南方联盟的援助也必须经过海路到达北美;另一方面,战争中任何一方掌握了制海权,就可以实现陆、海军协同行动,从而掌握主动。因此,战争一开始,北方联邦海军就企图封锁海岸线,而南方联盟军队则进行反封锁作战,海上争夺十分激烈。总体来看,由于掌握先进技术,北方占有优势,虽然封锁海岸线的战斗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北方海军还是赢得了几场关键战役。1862424,北军格拉斯哥·法拉格特将军率领十余艘战舰,通过墨西哥湾进入密西西比河口,猛攻新奥尔良城,次日,占领该城。一八六三年七月,格兰特将军占领密西西比州西部的维克斯堡(Vicksburg),完成了这一攻势。从此内河航行畅通无阻,使陆战和海战的联合行动得以实现,并且将南军分割成两部,从而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麦尔维尔在《战事集》中几乎描写了南北战争中所有重要的海战,他歌颂北军海军士兵的英勇善战和英武气概,抒发水手对海上生活、对军舰的挚爱。这种感情从《坎伯兰号》(The Cumberland)的首节可见一斑。

Some names there are of telling sound,

Whose voweled syllables free

Are pledge that they shall ever live renowned;

   Such seems to be

A Frigate's name (by present glory spanned)---

   The Cumberland. []

麦尔维尔的个人经历使他对海上生涯怀有深厚感情。就像他在《雷德伯恩》(Redburn)中描述的那样,1837年,那时他还不过是“淘气任性的18岁孩子”,麦尔维尔就离开了母亲和姐妹们,在“圣劳伦斯”号客船上做了水手,随船驶往利物浦。这次航行后他在陆地上休整了3年。1841年他在捕鲸船“阿库施内特”(“Acushnet”)号上找了份工作,前往南太平洋捕鲸。经过一连串令人称奇的海上历险后,他加入美国海军军舰“合众国”号,成为一名海军列兵,从檀香山往波士顿巡航了一年。从启航前往南太平洋开始,直到184410月抵达波士顿,这次航程历时5年之久。水手生涯为麦尔维尔早期小说作品,如《泰皮》(Typee)、《奥穆》(Omoo)、《玛尔地》(Mardi),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使他成为驰名遐迩的成功小说家。当他转向诗歌时,麦尔维尔自然对海战故事津津乐道。

标题《海军胜利纪念》,表明其主旨在于颂扬联邦海军的骁勇善战和光辉战绩(虽然我们发现实际上在诗歌的结尾部分这种颂扬几乎变成了讽喻)。在第一节中,叙述者赞美了海军士兵,认为他们强壮有力,出身高贵,容貌英俊。这当然有点夸张(例如不可能每个海军战士都出身高贵),但还不能视作反讽。这些士兵在激烈的战斗和艰苦的海上生活中受到磨练。他们高贵而刚健的品质可以和著名的大马士革钢相提并论,这种钢表面有水波图案,由能工巧匠高温加热、反复锤打而成,用于铸造宝剑。大马士革剑,也许是士兵的转喻(因为士兵佩剑),形状优雅,而又寒光闪烁,令人望而生畏。宝剑(或战士)的优雅风度,又令人联想到提香名画中的猎鹰、猎犬、佩剑的贵族,因为他们都是猎手或斗士。

在第二节中,叙述者由听众转向水手,即诗中的“你”。在传统术语中,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呼语”(apostrophe),即叙述者不再面向听众,而是转向“第三者”,无论其在场与否,或能否回应叙述者。战争英雄凯旋归来,受到众人拥戴。他成了各种庆功宴会的常客,众口称颂,美人垂青。一言蔽之,战后生活称心如意。他的英勇事迹广为人知。他的英名如琥珀美酒芳香四溢。英雄美名流传久远,光辉闪耀,照亮了在战争中化为废墟的土地。

  接下来,叙述者掉头不顾诗歌主角,那些战争中的英雄,转而自言自语,或陷入沉思。第三节看上去更像是一连串几个命题。代表胜利的月桂花冠总难免杂有象征哀思的三色堇。人生总在明暗交替中度过,从表面看,这可以理解为日夜交替,而深层的含义则可能指生与死。人在黑夜中铸造荣耀的象征物,如照亮人生的明星。胜利者无法心安理得,那曾向他欢呼致敬的人如今撒手人寰,灵魂出窍,躺在冰冷的海底,无人问津。与此同时,一只白鲨悄无声息地游过磷光闪烁的大海。

当然,这些仅仅是重述诗歌内容,难以充分展示这首诗的复杂内涵。种种矛盾、冲突之处尚未解决,甚或尚未触及。试举数端:为何第一节中,大马士革剑放射出最后一缕优雅(grace,亦解为仁慈,恩典,后文将述及)的寒光?第二节中,为何在英雄荣名辉耀之下的土地荒凉贫瘠、寸草不生?诗歌结尾出现凶猛嗜血的白鲨,这更令人困惑茫然:它为何出现在此处?它在寻找什么?它和诗歌其他部分有何关联?

这些冲突之处正是进一步探究的线索。本文将追踪这些线索,分析诗歌文本中的不调和因素,揭示其目的、效果、意义。



二、语音模式与主题分析

“纪念”(commemorative)有其特定含义,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完成,一是在大庭广众的集会中向众人发表演说,另一种是将纪念对象铭刻或绘制于钱币、邮票等纪念品上。在麦尔维尔这首诗中,“纪念”更像是通过语言行为来完成,类似于牧师布道。那么,这首诗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应该来自于它的声音。

这首诗用抑扬格四音步写成,这是麦尔维尔习用的节奏模式。但是他在诗歌格律上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保守,而是以创作需要为取舍标准,因此,他的声音雄强有力,富于个性,而不是追随传统格律,亦步亦趋。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 N. Leech)认为音乐性并非特指弥尔顿之洪亮或丁尼生之圆润,正如音乐家有贝多芬、勃拉姆斯,亦有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这一论断恰好能为麦尔维尔辩护。近来对英语诗歌节奏的研究认为,诗歌语言的节奏倾向于形成自然音组,人们习惯于将这些音组分别看作一个整体,可称之为“潜在节奏”;而英语诗歌中最普遍的“潜在节奏”就是“四拍音组”(the group of four beats)。[]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四拍”的抑扬格四音步看作麦尔维尔诗歌的“潜在节奏”。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另外两位19世纪美国诗人,狄金森和惠特曼,也被当时的批评家指责为“曲调不谐”。如罗珊娜·沃伦所说,麦尔维尔、霍桑、马克·吐温,这些美国作家看到无论是文学还是战争,浪漫主义时代都一去不复返了……麦尔维尔宁愿诚实地写作,坚持语言符合事实的新创作准则,而不是固守所谓的“诗的优雅”。[]质言之,对麦尔维尔最好的辩护就是形式符合内容。

分析这首诗的第一行就可以对麦尔维尔的风格窥见一斑:

/  _    _    /    _ /    _   /

Sailorsthere areof gentlest breed

  这里,麦尔维尔行使了传统的诗人特权(license of verse composition),他颠倒了词序(hyperbaton),打破了正常句法顺序,即“there are sailors of gentlest breed”。而且,这一行第一个音步是扬抑格音步(trochee), 而其他部分则是规则的抑扬格。句法结构和语音模式共同起作用,形成了水手形象的“前景化”效果,使其成为诗人称颂的对象,诗歌的中心。

第四行则展示了更复杂精妙的技巧:

/     _   /       /      / _

And the wave gives tempering

两个不完整音步(defective feet),“and” “gives”, 被一个抑扬格音步分隔开,最后是一个扬抑格音步。这样的安排,导致三个重读音节由“波涛”(wave)一词引领,相邻排列,暗示海上的惊涛骇浪,又令人联想到大马士革钢特有的波涛图案和水手的艰苦生活。复杂的结构形成了丰富的效果。

但是第一节中最重要的语音效果出现在第六行:

_  /     _  /       /    /

It lends the last grave grace

这一行由两个抑扬格和两个不完整音步组成。后两个音步缺少非重读音节而又相邻排列,形成了强烈的强调效果。而且此行中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头韵模式,即前两个音步由押头韵的“lend”和“last”联结;后两个音步是押头韵的“grave”和“grace,而且这两个音步还押行内韵。由此可见,这一行虽不规则,语音效果却非常明显。 那么这种语音效果和意义有什么联系?正如我们在本文第一部分结尾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这种“恩典”(grace)是“最终的”和“严肃的”?“grace”的词义可以是“富于魅力的禀赋、性格、品质、特点,”这符合诗中关于“水兵”、“宝剑”和提香画中“贵族”形象的描写。但是这无法回答我们的问题。因此我们还要考虑此词的宗教含义,即“上帝(神)的恩典,救赎罪人或赐予福祉”。 由此产生的引申义,仁慈或宽恕,被用在如下语境中:“胜利者对失败者的仁慈”。或引申为“恩惠”。因此,这里“最终的严肃深沉的仁慈”可以被看作是北方海军士兵作为胜利者对南方战败者的恩典:他们杀死了他们的敌人,并宽恕了他们。在这个意义上,这些士兵和猎鹰、猎犬、佩剑的贵族是同类,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猎手,杀死猎物是他们的天职。更有意思的是,第一组押头韵的两个词“lend”和“last”都源于古英语和日尔曼语,而第二组中的“grave”和“grace”则源于拉丁语和法语。通过这种有效的方式,语音、形式、意义等层面上的对比和冲突共同作用,相互融合,使第一节形成一个意义连贯的整体。

相形之下,第二节的节奏要比第一节流畅,其中有一行抑扬格五音步,更使此节显得气息顺畅。

第三节的起始部分也和第二节一样规整。前四行都是规则的抑扬格四音步。第五行开始有一点小变化,此行的第一个音步是一个扬抑格。然后是第六行:

_ /     _ /    _  _  /

Elate he never can be

此行的最后一个音步是抑抑扬格。这种节奏模式上的变化并不明显,更为重要的是此行只有三个音步。音步的减少打破了诗节的规则性。接下来是一个几乎规则的五音步诗行,从节奏模式上看,由于对比效果,使第三节显得更加不规则。最后两行则更加出人意表:

/     _  /   _ /        _  /

Sleep in oblivion. — The shark

/        /      _     _   /    _  _  /

Glides white through the phosphorus sea

第八行以一个不完整音步开始,其余部分是规则的抑扬格。表面看这一行比较规则,但是它有一个十分明显的行内停顿(caesura),在中间部分有一个句号,这在整个诗篇当中只此一处。其后一个破折号引出了恐怖的海中怪物──鲨鱼,作为这一行的结尾,它还跨入了下一行,也是整个诗篇最后和最引人瞩目的一行。此行中间部分的句号,紧接一个破折号,然后是行尾的跨行(enjambment),这些异乎寻常的安排,似乎造成一种戏剧效果,使人对下一行产生了某种紧张的期待心理。最后一行由两个不完整音步接着两个抑抑扬格音步组成。前两个音步和后两个音步形成节奏对比,在听觉上类似于“慢、慢、快、快”的音乐节拍效果。行内元音韵“glide”和“white”更加重了这种对比效果。据《第三版韦氏国际大字典》,“white”作副词用可以有两种含义,一是“威严地”,一是“显现出白色地”。因此,这个音步兼有语音和歧义效果,丰富了诗歌的形式和内涵。如前所述,卡勒认为抒情诗“力图成为故事”,通过语音模式的安排,麦尔维尔在诗歌结尾部分形成了故事的高潮,动人心魄,发人深省。

此外,麦尔维尔对头韵和行内韵的巧妙运用也有助于增强语音效果和意义表达,相对而言,他并不重视尾韵。例如,在开始两行中,“sailors”和“strong”的头韵形成对这两个词的联想,更好地突出了海军士兵的英雄形象。在第一节第五行中,“blade”和“beam”的头韵产生视觉效果。在此节第七行,“hawk”和“hound”押头韵,而“hawk”和“sworded”又押行内元音韵,精巧的韵式更加生动地复现了提香画作的艺术效果。最后一节第二行,“pensive”和“pansies”的头韵也很有趣,因为它们不仅有语音上的联系,语义上也相关联,在词源上也相同,都来自拉丁语“pensare”,意为“沉思、权衡、沉重”等。

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麦尔维尔匠心独运,娴熟使用不同的语音模式,通过对比、冲突、融合,充分表达了复杂的内在含义,实现了艺术效果的统一、平衡。



三、结束语

麦尔维尔在一首短诗《艺术》(“Art”)中描绘了他心目中伟大艺术家的境界:

In placid hours well-pleased we dream

Of many a brave unbodied scheme.

But form to lend, pulsed life create,

What unlike things must meet and mate:

A flame to melt---a wind to freeze;

Sad patience---joyous energies;

Humility---yet pride and scorn;

Instinct and study; love and hate;

Audacity---reverence. These must mate,

And fuse with Jacob's mystic heart,

To wrestle with the angel---Art. []    

对立面碰撞、融合,通过艺术家的艰苦劳作,创造出伟大艺术。这就是麦尔维尔的艺术创造心得。在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他表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对人类本性之恶的警惕,对失败者的同情。

正如梅根·威廉姆斯所说,麦尔维尔在他的作品中倾注了热忱的人文主义精神,邀请读者思考冲突及其呈现方式。11许多伟大的民族都经历过内战的痛苦,她们处理和思考战争的方式各不相同,反映出这些民族的特性。中华民族无疑属于这些伟大民族之列,我们的历史,至少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可以看作是连续不断的战争史,其中大部分是内战。这些战争塑造了民族性格,使各民族呈现出今天我们观察到的不同风貌,因此,反思战争将有助于我们推进国家建设。其他民族的经验可以作为借鉴参考,而作为战争的艺术表现形式,麦尔维尔诗歌作品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内在统一,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Hancock, Carla. Seven Founder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M]. Winston-Salem, North Carolina: John F. Blair, Publisher. 1976. pg. 123-143.
[] Buell, Lawrence. “Melville the poet” [A].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erman Melville [C]. Robert S. Levine.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pg. 135.
[] Melville, Herman. Selected Poems of Herman Melville [Z]. Hennig Cohen. ed.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1991. pg. 175.
[] Culler, Jonathan. Literary Theory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g. 78.
[] 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242246页。
[] Melville, Herman. Collected poems of Herman Melville [Z]. Howard P. Vincent. ed. Chicago: Packard and Company, 1947. pg.35.
[] Leech, Geoffrey N.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M]. Longman Group Ltd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pg. 95.
[] Attridge, Derek. The Rhythms of English Poetry [M]. New York: Longman Inc. 1982. pg. 80-81.
[] Warren, Rosanna. “Dark knowledge: Melville's poems of the Civil War” [J]. Raritan: a quarterly review. (Rutgers Univ., New Brunswick, NJ) (19:1) [Summer 1999], pg. 116.
[] Melville, Herman. Collected poems of Herman Melville [Z]. Howard P. Vincent. ed. Chicago: Packard and Company, 1947. pg. 232.

11 Williams, Megan. ‘“Sounding the wilderness”: Representations of the Heroic in Herman Melville’s Battle-Pieces and Aspects of the War’ [J]. Texas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Austin: Summer 2003.Vol. 45, Iss. 2; pg. 16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19 17:53 , Processed in 0.329457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