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24|回复: 0

中国超级稻大扫描:大协作带来大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17 22: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1960年7月,袁隆平等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从此,中国的水稻生产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是将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千方百计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从而引发了水稻的一场革命。

  今天,还是这样的全国性大协作,带来了中国超级稻的大发展。当袁隆平站在杂交稻的“世界之巅”时,他代表的是一个群体,一个协作攻关、共负使命的中国水稻育种专家群体。

  谢华安:我是站在袁隆平的肩膀上

  要说中国的超级稻就不能不提到福建尤溪,在这里最先实现了百亩连片亩产800公斤的好成绩,同时第一个再生稻破世界纪录的也是在福建。

  面对这诸多的“破纪录”,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谢华安认为:“这都是来源于多年的‘积累’。比如,在品种选育上,福建省已实现了多领域多学科的相互协作;在推广方面,超级稻的推广示范也与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通力协作。”

  而在谈及个人的育种成就时,这位曾被专家誉为水稻育种里程碑的“汕优63”的育种者谢华安,却将自己的成绩归功于袁隆平。“没有杂交水稻的成功,就不会有我的汕优63,我是站在袁隆平的肩膀上!一个品种选育、推广的成功,要归功于一个团队的协作。”对此,来自广东省的两位专家林青山和江奕君也都认同:“超级稻被称为水稻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它是‘第一次革命’水稻矮化育种和‘第二次革命’杂交水稻育种的升华。过去,没有全国水稻育种、推广领域科研人员大兵团的协作,就不会有杂交水稻的成就;同样,没有水稻专家以及各主产区的共同努力,超级稻也不可能有今天的规模和成就。”

  对于这一点,记者在一路的采访中感受颇深。在“整合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协作实施超级稻项目”方面,浙江省最具代表性,该省把超级稻项目与省“三农五方”协作项目捆绑在一起,即由浙江省农业厅牵头,浙江勿忘农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村能源办公室协作参加,通过“超高产水稻新品种示范推广及技术集成”项目,年扶持资金100万元。

  采访中,记者发现超级稻品种“两优培九”的选育和推广,更是协同合作的一个成功范例。它的不育系来自湖南杂交水稻中心,恢复系来自江苏里下河农科所,配组由江苏省农科院完成,开发方是大北农集团。就是这个“混血儿”,在各路科技人员共同协力推广下,去年就实现了种植1000多万亩的好成绩。

  陈温福:接过先师的衣钵

  无疑,尤溪的水稻超高产带给了人们惊喜,然而若要追溯“超级稻”的来历,我们就要回到东北这块黑土地上。

  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水稻所提出了新株型育种理论,并利用沈农366种质资源作为骨干亲本,选育出新品系。1994年,通过小面积试种,该品种获得了超高产。这一消息,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媒体称“可以解决国际粮食安全”,并将这“神奇”的品种称为“超级稻”。1996年,在沈阳农业大学杨守仁等教授的积极倡议下,农业部在沈阳组织召开研讨会,正式启动了“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这个项目从创立伊始,就建立了协作攻关的模式,通过协作、竞争、滚动,整合了全国水稻育种力量,有效地促进了优势研究群体的组合和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

  1996年,杨守仁带领陈温福、张龙步、徐正进等研究人员,率先育成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直立大穗型“超级稻”沈农265,连续3年百亩连片试种亩产达到了800公斤以上,创造了寒地水稻大面积超高产的世界记录。为此,这位已经去世的教授被人们尊称为“超级稻之父”。今天,已成为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的陈温福继承了先师的衣钵,秉承协作精神,率领沈阳农业大学作为东北超级稻的代表,积极地与湖南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

  跟随陈温福,记者来到了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在这里看到了颇为温馨的一幕。在水稻所的试验田里,陈温福习惯地拿着一根竹竿,这根竹竿既是拐杖,又是查看水稻生长的尺子。陈教授说,这一株株稻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他知道每一株稻子的生长情况。试验田里种着700多个育种材料,长得高矮不一,株型也是各式各样。这里有提纯复壮的沈农265,也有珍贵的野生稻。来自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的张三元教授,看到这么多的育种材料,情不自禁地走到水田中查看。陈温福向张教授许愿:这个品种秋天给你一些,那个材料也给你几份。

  程式华:规范各方利益实现有效协作

  记者一到浙江,就听说了一桩“新闻”:位于杭州的中国水稻所与四川内江农科所合作培育的“国稻6号”,以1000万元的“天价”转让给了江苏明天种业公司。以“国稻6号”为代表的第二代超级稻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超级稻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水稻所所长程式华激动地对记者说:“国稻6号的选育、推广无不体现了协作的精神。它的母本来自于内江农科所,父本来自于我们所选育的内中恢8006。它的大面积推广,还需要科研机构与种业公司等部门的共同协作。经营权的成功转让,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超级稻”是一个立足长远、功在千秋的大项目,它需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科研单位、推广部门等拧成一股绳,全国一盘棋。因此,建立一支“装备精良”的超级稻联合攻关团队必不可少。记者了解到,从1996年启动实施超级稻育种计划以来,农业部就成立了专家委员会,立足于大兵团的联合攻关。这支队伍成员最多时达到了18家单位,由于是采取滚动式机制,经过评审最后确定为12家单位。它囊括了品种选育方面的(常规稻、杂交稻、籼稻、粳稻)西南、华南、东北、长江流域等,具有区域代表性的育种单位;具有育种材料创新优势的单位,如沈阳农大、南京农大、福建农大、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等;具备基础理论研究能力的科研院所,如中国水稻所、华中农大等。

  在谈到实质性的工作协作时,程式华对记者说:“最主要的是体现在育种材料的交换和品种示范的相互交流上。就拿材料交换来说,每年都有科研单位提供材料到中国水稻所,这完全是开放式的。”对于这种“开放式”育种材料的交流,记者有些不解,难道育种单位不担心别人剽窃了自己的育种成果,侵犯了品种权吗?对此,程式华笑着解释道:“在水稻界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原则,只要在育种材料交换的过程中产生了品种权问题或牵扯到申报成果排名,都按照这个原则进行利益分配,有点类似于‘股份制’。正是有了这一明晰的利益分配原则,才促成了水稻育种领域的广泛协作。”

  袁隆平:从一开始就走技术协作的路线

  正如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一些专家说的那样,“没有协作不行,没有领头的也不行”,而袁隆平就可谓超级稻的领军人物。

  “超级稻”一直是世界育种专家的梦想。我国从1996年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开始,由袁隆平主持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展开了对“超级杂交稻”的协作研究。正是基于这种协作,袁隆平和课题组其他人员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使“超级稻”连续三年在全国近十个省大范围试种,平均亩产达到600~650公斤。据袁隆平的学生武小金介绍:“袁隆平非常鼓励各单位之间的广泛协作,交换育种材料。如由袁隆平提供的超级稻育种骨干亲本材料培矮64S,各育种单位已用它育成品种17个,其中先锋超级稻‘两优培九’就是用矮培64S与9311配组,由江苏农科院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合作培育成功的。”

  追溯袁隆平超级稻的育种经历,始于1997年底。是年,袁隆平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思路和策略。1998年,袁隆平向朱镕基同志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朱总理闻讯后当即从总理基金中划拨1000万元予以支持。由此,袁隆平成立了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辽宁农科院和广东农科院组成的攻关协作组。他曾这样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虽然我这个人对自己认准的研究方向坚信不疑,但数以千万计的真金白银仍让我夜不能寐。为了增加保险系数,我开始走技术协作的路线,在全国设立5个点,东方不亮西方亮。”

  1999年,江苏农科院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培育成功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2003年育成超级杂交稻新组合P88S/0293和准两优527;2004年,全国共11个百亩片平均亩产超过800公斤,提前一年实现中国超级稻育种第二期目标;2005年,启动第三期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从1998年至今,袁隆平看到了协作的力量。至此,可以说中国的超级稻研究已经演变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协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 21:37 , Processed in 0.125688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