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转动的车轮:北大精神的力量
http://education.163.com
一位非常有执着精神的小偷,被关了两年后刑满释放。警察对他说:“我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我不想再在这里见到你了。”小偷奇怪的反问:“怎么,警察先生,你要改行吗?”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你看连小偷都不例外。据说在一次大地震的时候,楼上的天花板眼看就要掉下来,孩子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如果天花板掉下来,大人和孩子都会变成肉酱,这时父亲不顾一切挺身而出,用双手撑住了就要落地的水泥板。如果在平时,这是几个人都不可能做到的,可窃谡飧鍪焙颍?盖滓桓鋈巳床??宋耷畹牧α浚?旎ò迤婕0愕乇恢г诹丝罩小:⒆拥镁攘耍?饩褪蔷?竦牧α浚?盖锥院⒆影?牧α俊H司陀Ω糜幸还删?瘢?挥芯?瘢?腿缤?挥辛榛辏?俏抟煊谛惺?呷狻T??诒贝蠓芏饭?拇笫γ牵??瞧咀乓还删?竦牧α浚?鞣?俗约海?鞣?怂?耍?鞣?耸粲谒?堑哪歉鍪贝??o:p>
1、 死也要读书
学海无涯,知识无价,哪一个取得成功的仁人志士不是饱读诗书。曾任北大校长的马寅初是杰出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在他年幼时,就曾为读书求学而与父亲闹翻。马寅初出生于一个以酿酒为生的家庭,他最小,却又是最为聪明伶俐的。随着家中酿酒生意越来越兴隆,父亲有时打理不过来,就想让马寅初学酒店管帐,将来也好子承父业。可是马寅初想读书,外出求学,不想管帐,因此常常消极怠工。父亲对他这样做非常不满,严肃地对他说:“你已经长大了,也该学点本事,将来好继承家业。”马寅初说:“我不想管帐,我想去城里读书。”父亲很生气:“休想,我是不会让你出去读书的。”“我就要去城里读书。”马寅初坚持着自己的观点。“你给我跪下。”父亲怒气冲天。马寅初说:“就是死,我也要去读书。”他的强硬使父亲忍无可忍,于是父亲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
马寅初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一气之下,跑出家门跳进了村外的小河里,欲了断此生。幸好有人把他救起,从此他的命运也随之改变。恰逢此时,父亲的好友前来拜访,见马老先生正在生气,忙问缘由。父亲说不孝之子不服管教,非要去外地读书。父亲好友大喜,觉得马寅初有志气,将来必有出息,故劝说马寅初的父亲,让他把孩子带去上海读书。父亲想了想,说:“好吧,那我考考你,用‘果然’给我造个句,通过了就放你走。”马寅初灵机一动说:“我昨天吃了一个苹果,然后就开始肚子疼”。两位老人都被马寅初逗乐了,父亲知道他是故意的,也就不再说什么。
马寅初深知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于是他十分刻苦地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斗,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公费留学的资格。1910年,他获得了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14年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马寅初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撞了南墙也不死心”的精神,他曾说过:“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下决心,有毅力,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没有不成功的。”正是他的这种坚忍不拔、刚直不阿的精神,使他在被蒋介石关进息烽集中营后,并没有气馁,仍然不断地宣传自己的思想;在“文革”中被批斗时,仍然致力于自己的研究事业中,做调查,研究数据,并没有因遭受人生挫折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在他九十一岁高龄的时候,不幸患了直肠癌,当时,医院为了要不要动手术的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大多数医生认为,在世界医学史上,曾经做过的手术的老人最高年龄是八十六岁,而马寅初已是九十一岁的高龄,他承受得了这么大的手术吗?而马寅初却坚决地说:不用再争论了,我不怕开刀,你们没看出我老当益壮吗?我虽然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我身体素质好,我要与病魔作坚决的斗争,来吧,哥们!做完手术后,马老的两条腿都瘫痪了,他就躺在床上或是靠在沙发上,坚持锻炼上肢,只要是自己感觉稍微好些,就又开始握拳伸臂,活动筋骨。马老的这种无比坚毅的精神,渗透于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学术,还是生活。
现在你还否认精神的力量吗,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它会帮助你完成任何你想成功的事情。有时,一个人的精神信仰会让人们为了实现它而不顾自己的生命,这是何等可贵的舍身精神,李大钊便是其中的一位。
2、 理想之中华
革命先烈李大钊,舍身救国,以肉饲虎,他为“我理想之中华”奋斗不息。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的事迹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激励后人为理想之中华继续奋斗。
李大钊从小父母双亡,是60多岁的爷爷一把屎一把尿的把他拉扯大的。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成功,使李大钊极为振奋,高兴的他每天含上一颗摇头丸去蹦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残酷的现实使他又陷入了对祖国前途的担忧。他写下《隐忧篇》《大哀篇》来抒发自己的看法,他说:中国人民依然是“农失其田、工失其业、商失其源,父母兄弟妻子离散,不得安其所居,刀兵水火,天灾乘之,人祸临之,荡析离居,转死沟洫,尸骸暴露,饿殍横野。”李大钊的心里担忧着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好郁闷吆。一天,他正在街上走着,忽见一衣衫褴褛的老人倒在路旁,李大钊忙跑去搀扶,并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刚刚领到的稿费送与老人。老人感动万分连声道谢,可李大钊的心却非常难过,现在祖国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同胞在受苦受难,什么时候才能重见光明啊?强烈的救国之心抨击着他的心灵。
李大钊从北洋清政专门学校毕业后,便东渡日本留学,他想通过丰富自己的学识,来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回国后,他积极的参与《新青年》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在北京大学的红楼里,李大钊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研究马克思主义。他满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鼓励亿万同胞要发愤为雄,洗雪耻辱;号召青年不怕困难,克服障碍,在创建“青春中华”的道路上,“惟知跃进,惟知雄飞”。他为创造青春的中华大声疾呼,他歌颂新生事物,宣传革命精神,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激励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除陈旧学说之囹圄”“乘风破浪”,“前进而勿后顾,背黑暗而向光明”,“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李大钊发表文章,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抨击封建军阀,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他密切配合当时的政治斗争,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了,李大钊与学生联合会一起,四处奔走,营救运动中被捕的学生。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李大钊提出了明确的主张和战斗口号:“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他大声疾呼:“日本所以还能拿他那侵略主义在世界上横行的原故,全因为现在的世界,还是强盗的世界。这强盗世界中的一切强盗集团,秘密外交这一类的一切强盗行为,都是我们的仇敌啊!”
1926年5月,北伐战争开始了,李大钊又积极投身于支持北伐的工作。在短时间里,北伐军连连取胜,李大钊非常兴奋。他一方面输送大批干部和进步青年到南方参加革命军队,向南方军队提供北方政治、军事各方面的情报,另一方面,他又亲自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与军阀展开斗争,炸毁漳河大桥,将船只沉河,阻止了军阀部队南下。随着北伐战争的发展,国内的革命形势不断高涨。与此同时,帝国主义逐渐联合起来,进一步干涉中国革命的发展,阶级斗争日益复杂。北京的形势更为严峻,军警、特务与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不断地侦察、跟踪革命同志。9月,党中央通知李大利等人尽快离开北京南下武汉,李大钊让其它同志先走,他后走。后来,李大钊一直没有离开北京,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党的工作。
1927年春,敌人进一步加强了对北方领导机关的监视,风声日紧,许多人都劝他快离开北京,夫人也很为他焦急,也劝他,李大钊却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假如我走了,北京的工作留给谁?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是这样重要,哪里能离开呢?”4月6日上午,奉系军阀张作霖对革命者进行了疯狂的大搜捕,李大钊也被逮捕了,敌人用各种酷刑折磨他,逼他说出党的秘密,李大钊始终坚贞不屈,毫不畏惧。严刑拷打无济于事,张作霖又派他的参谋长杨宇霆以同乡关系前来劝降,企图用高官厚禄收买他。李大钊骂道:“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御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民族的气节,绝不能为了锦衣玉食,就去向卖国军阀讨残羹剩饭,做无耻的帮凶和奴才!”
为了革命的成功,为了拯救中华民族,李大钊已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的大无畏的精神显现了一个革命者的英雄气概。他曾说:“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为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李大钊在被捕期间,写了一篇气壮山河的《狱中自述》,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他把一切责任都承担在自己身上。要求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要株连”。在生死关头,他只想到了别人,从不考虑自己,这是何等的伟大崇高的精神。4月28日,李大钊等 人被反动军阀处以绞刑。
李大钊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敬仰;他的无私奉献,只为他人,从不为已的精神,永远让我们觉得崇高;他不怕挫折,顽强奋斗的精神,是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勇往直前的丰碑。从李大钊的身上我们看到精神的力量超越了现实,超越了时代,超越了未来,超越了一切可以超越的事物。
3、 沈从文自强不息
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欲有所成就的人必须具备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这方面,沈从文是我们的典范。
沈从文曾是北大的一名教师,一日早晨上班赶公共汽车,到站台的时候,汽车已经启动.于是他边追边喊:“师傅, 等等我,师傅等等我呀!!”
沈从文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所取得的成就却是巨大的,这与他坚韧的毅力、刻苦自学、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他出生于一个军人的家庭,受家庭的影响,沈从文十四岁进了部队,成为了一名军人。之后的几年,一直辗转于祖国各地。二十岁的时候,他只身一人来到了北京。由于文化水平比较低,不能和其它学生一样成为北京大学的正式学生,于是他就当了一名旁听生,开始了自己自学成材的道路。
在最初的两年中,沈从文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唯一的财产便是一身单衣,两条棉被,连最基本的吃饭问题都没法解决,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沈从文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自学,追求着自己心中的信念。在此同时,他开始了自己最初的创作历程,在他生活的小屋时,留下了他无日无夜伏案写作的身影。在好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寄出的稿件都是泥菩萨过江,菩萨过了江,却把信扔进了水里。换作是别人,可能早已心灰意冷,不再写作,而沈从文则不然,他依然是简单愚直,坚忍不拔地继续写作。为了生存的基本维持,他以卖文为生,他的生活异常地窘迫。艰苦的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他都鼓励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只要坚持就一定能胜利。有一件事情的发生,更加坚定了沈从文的信念。那是在一九二四年的冬天,天气特别冷,外面还下着雪。在“窄而霉”小斋里,沈从文只穿了两件夹衣,腿上裹着棉被正在写作,忽然听到有人敲门,一个三十岁的清瘦的人站在门口,那人问:“请问沈从文先生住在哪儿?”“我就是。”“唉呀,你就是沈从文……我是郁达夫”。沈从文大吃一惊,忽然想起前几日曾给大名鼎鼎的作家郁达夫写过一封信,但怎么他没有想到郁达夫会亲自来找他,而且又是下雪天。当时,郁达夫在北大教授统计学课程,但在无数青年人眼里,郁达夫也是文坛领袖之一。郁达夫也有过穷困的学生时代,因此他非常能体会沈从文的境况,他看到沈从文身体单薄,就把自己的羊毛围巾给他围上,还请他吃了饭,并把付帐找回的三块钱留给了沈从文。道别之时,郁达夫鼓励沈从文:“一定要好好写下去……。”正是这一句普通的话,使沈从文更坚定了写作的信心。
一九三八年,沈从文辗转来到昆明,第二年进入北大教课。一直到一九四九年才由于某种原因离开北大,沈从文前半生的文学的著作颇丰,有《鸭子》、《神巫之爱》、《边城》、《月下小景》、《汀西散记》、《长河》、等十几部作品,他被世人称为多产作家。沈从文称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而已,“耐烦”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的意思。他年轻的时候,常常是夜以继日地写,由于他的血液凝聚力差,所以常爱流鼻血,一流起来,又不易止住,挺吓人的。有时夜里写作,竟致晕倒,倒在自己的一滩血里,直到第二天才被人发现,手稿上还带着血迹。可他对这些从不在意,流着鼻血还继续写作。
离开北大以后,他开始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以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虽然沈从文对文物有些兴趣,但对文物的研究却是一无所知,但他有自学的能力,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他从头学起,孜孜不倦,日日夜夜地埋头工作,整理文物,书写藏品目录、标鉴、作讲解员。他默默地积写了大量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在文革中,沈从文多次被抄家,他最痛心的便是他那些辛辛苦苦搜集来的资料、书稿被损毁了。他被下放到湖北进行劳动改造,这并没有把他打倒,反而令他更加斗志昂扬。回到北京后,躲进一间小屋,继续开始他所喜爱的研究工作。凭着他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终于取得了累累硕果,他先后发表了《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成为一名文物研究方面的专家。一九八一年,他出版了历史文物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里面收藏了中国商朝至清代服饰的图片四百多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沈从文从自学成材到文坛巨将,再到历史文物专家,这些都依赖于他本身自强不息的精神,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我们这些晚辈后生,是不是也应该学习沈从文的毅力与勇气,不轻易向挫折低头,勇于改变自己的人生呢?
4、 永远转动的车轮
车轮不断地向前转动,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不断地向前进步,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我们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凝聚产生力量,创新产生未来。上帝不可能赋予一个人全部都是优点,这样他会因为无法表示谦虚而苦恼的死去。有不足并不可怕,自信才最重要,让我们怀着快乐的心情,积极地心态去创造,去追求事业的成功。
李虹是北大的一名毕业生,但他患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这种病也许有一天会使他瘫痪,甚至死亡。他虽然身体有缺陷,但他一直乐观、向上,充满自信。他常以陆游的诗来激励自己:“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在上中学的时候,老师偶然发现李虹的膝跳反射没有了,几周后,他开始莫名奇妙的摔倒,上楼梯时必须扶着栏杆才能上去。父亲带他去医院检查,检查的结果令所有的人大吃一惊:这是一种罕见的“假性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而且,这种病目前还是不治之症。李虹非常痛苦,因为还有几个月就要高考了。但李虹马上就振作了起来,他不断地鼓励自己,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几个月后,他考上了自己理想中的北京大学,可是上大学对李虹来说将面临更大的困难。首先是一年的军训,他怎么面对?但李虹为了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他什么也不怕,除了长跑、战术、拉练不能参加外,日常的队列训练他都不折不扣地完成,从没要求过给予特殊的照顾。在烈日下,他和其它同学一样地立正站立一小时,练习正步,别人走几个回合,他也走几个回合,艰苦的军训,他终于坚持了下来。
一年后,回到了学校,在学校里,上课、学习对走路、上楼困难的他已成为沉重的负担。每天早晨起来,背上沉重的书包,下宿舍楼四层楼,上三教五层楼上前两节课,下楼后又上四教的五层楼上后两节课。午饭过后,回到四楼宿舍休息一会儿,又匆匆赶往遥远的物理楼做实验,晚上还得上选修课,一天下来,光爬楼梯,就快累死了。那时,为了治病,他每个月都要倒两次车去东直门,然后再背上一大包够一个月吃的中药返回学校。公共汽车的台阶让他望而生畏,下车、上车拥挤的人群也会使他害怕。这些还不算什么,大一的第二学期,相恋已久的女友提出要与他分手,他的心灵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于是他就更加拼命地学习,以此来冲淡这种痛苦,但他的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了,他住进了医院。回到学校后,课程越来越重,而他摔倒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但他每天都以陆游的精神来勉励自己,所以他是不会轻易被打倒的。
毕业后,由于身体的原因,李虹回到了家乡做了一名数学教师。他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在工作与奉献中体会着自己人生的价值,由于身体的原因,使他不能再做人民的教师,因为他摔倒在了讲台上。经过反复地思索,他决定回到北京,他要与自己的命运抗争。于是他独自一人,再次来到北京,在清华园附近租了一间平房,开始了打工生涯。他为了省钱,自己买菜做饭,换煤气,路异常难走。冬天下了雪,本来上班路上要走20分钟,这时就要走上四十分钟,这对于身体残疾的他是多么不易。李虹对生活的乐观、自信以及百折不挠的精神感动了BBT公司的招聘人员,在实力强大的百余名竞争者中,他是唯一的一个当场就决定被录用的人。现在他对未来更加充满了信心,一个月几千块的收入,不仅可以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还能补贴家用。
如果我们每个人在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都能像李虹那样以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从容地去面对,我相信每一个正常人都能成功。因为我们的身体状况起码比李虹要好,他能做到的,你也一定能做到。
5、 撒播“勤奋的种子”
一个年轻的农学院毕业生对一个农场主说:“你的种植方法实在是太陈旧了!如果你能从那棵树收获10斤苹果,我就会感到惊讶。”“是这样的。”农场主答道,“它是一棵梨树。”
勤奋,就像我们田间播种的稻谷,撒播的种子越多,秋天收获的果实也就越多。如果你有天赋,成功的路上也要撒播勤奋的种子,如果你很平凡,那你要更加勤奋,才能到达与别人同样的目标。北京大学人才济济,卧虎藏龙,这与北大人向来勤奋的学风是分不开的。
北京大学著名的哲学家季羡林先生就是一个一生勤奋的人,他的成功宝典里就只有“勤奋”两个字。在他读中学的时候,除了上正常的课,下课后还要去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晚上还得到一个英文学习社学习英语,一直到深夜。天天都是连轴转,持续了几年的时间。在哥廷根大学,他学习了梵文、巴利文、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还选修了其他的课程,他的负担相当的重。但当研究吐火罗文的最高权威西克教授提出要教他吐火罗文时,为了不让老人伤心,他又遵命学了起来。在德国留学的十二年中,他的所有生活便是学习、吃饭、睡觉,而从来没有娱乐、旅游、跳舞。回到祖国,为了能够专心地研究,他又独自度过了十六年的单身生活,才把家属接来同住。十余年的中小学,四年大学,十二年的留学,再加上十六年的独身治学,经过四十多年的勤奋,才造就了这座学术的高峰。多年来的勤奋已成习惯,到老的时候已使他欲罢不能,工作成了他人生的第一需要。在季老八十岁的时候说过:“我计划要做的事,其数量和繁重程度,连一些青年和中年人都会望而却步。”在他的晚年,他还完成了长达八十万字的《唐史》和长达数十万字的吐火罗文方言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的翻译注释。这正是:天才来自勤奋。
阳振坤先生曾是北大的高材生,现在是方正技术研究院的副院长,他的成功也是依靠勤奋。在北大上学时,他的成绩不是班里的第一名,但也是前几名。但他不气馁,因为他明白,在北大高考状元何其多,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人才,我虽然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会努力,俗话说,勤能补拙嘛。他认为:对于一件事情,只要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去做了,你就会满足,将来也不会后悔。他觉得自己现在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多聪明,而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大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带着臭味的氯化钠(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脑子不正常(灵感)。所以,在他上北大本科的四年,他几乎每天都是早晨六点半起床后,洗漱完毕,吃完早点便急匆匆地去教室学习。中午,很少回宿舍睡觉,有时困了,就趴在课桌上小憩一会儿,然后继续学习。晚上他总是等学校熄灯以后才回到宿舍做春秋大梦,宿舍对他来说,只是一张晚上可以休息的床。后来,他考上了北大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攻读博士后,很多人认为他可以轻松一下了,可是阳振坤觉得前学得是数学专业,现在转入了计算机领域有许多东西需要学,所以更要努力。
在研究所,每周工作6天,每天7个小时。阳振坤为了让自己勤奋刻苦的精神令所有同志们都感到震惊,他每天就比别人多学6个小时。他回忆自己上学的时候说:“那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我忙忙碌碌,但是愉快,很少有时间玩,白天有上不完的课,晚上有做不完的作业,过着一种紧张却充实的生活。”其实懂得勤奋刻苦,是在他上高中的时候。他上初中的时候学校是一个很偏远的地方,三年的初中学习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后来他考上了一所有名的高中,但是他的成绩却是入学考试成绩的倒数第二名,他感觉一下子从云端跌入了谷底。但阳振坤并没有灰心,他开始刻苦努力地学习,依靠自己的勤奋精神,终于在三年后的高考中,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大。
勤奋刻苦似乎已经成了阳振坤的一种习惯,他不能停下来,也不想停下来。时间,在他的世界中飞速地流淌,充分利用了它,你才算抓住了它。现在他依然勤奋着,虽然已是研究院的副院长,但他依然步履匆匆。早晨七点钟就赶到了所里,晚上,八点钟才又匆匆地赶回家。阳振坤说:我越来越感觉到,同一件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勤奋,是否努力,是否刻苦。付出总会有回的报,勤奋是一生成功的法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