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915|回复: 0

[【原创】] 拍案惊奇:从18世纪的咖啡馆到21世纪的BBS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4 16: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8世纪的伦敦街头遍布一些收费便宜的小咖啡馆,尚未被老婆束缚住身体的人们喜欢来这消遣,其实消遣的作用无非是通过嘴巴把东西送进肚子里,另一个就是通过嘴巴把肚子想的东西说出来。这里的主角毫无疑问是男人们,因为他们喜欢的三样东西在这里都可以得到交流和满足:食物、性和政治。

  咖啡馆和风行于巴黎的那些沙龙完全不一样,因为它们的主导者不一样,前者是男人的领地,后者是“女人的天下”。

  咖啡馆向所有人开放,不管其信仰、宗派或地位。只要在柜台付上一便士,同意遵守一些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就可以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参与争辩、讨论和社会交往。随便找上一个空位子,加入别人的谈话。如果他不能阅读,他可以倾听人群中有人大声读出的新闻,也可以听到诗人、批评家、剧作家和小说家朗读自己的作品,以及他们的同行和普通客人的评论。

  在这里,衣着考究的贵族、教士,时髦的骑士,羞怯的大学生,不修边幅的编辑,自命不凡的家伙,著名律师,江湖骗子混杂在一起,组成我们熟悉的武侠世界里所说的江湖。

  咖啡馆的主人(相当于今天的版主)用印刷体的大字把此地的规则醒目地贴在墙上:第一,欢迎绅士、商人和所有人光临,相聚一堂,莫怕失礼;此处不设上座。阁下尽管随便入座,即使有贵人驾临,也不必起身避让。

  沙德维尔(Shadwell)在《女首领》中提到:每家咖啡馆里都有很多聪明人,他们谈话机智,在吞云吐雾中议论着政治。原来掌握着话语霸权的社会精英们的声音却在这里显得微不足道了,过去人们针对公共问题的即使有不同的看法,可是人们的观点不能得到交流和磨合,也不能聚合成公众意见来影响公共决策。

  而咖啡馆的出现,赋予个人可以检验、放弃、改变、传播自己的观点的机会,在技术性的过滤后,群体性的观点就这样产生了。

  人们在享受跨越出身、等级和地位的交往,他们也必须尊重彼此的看法,培养倾听的艺术。在长期的咖啡馆文化历练下,宽容和容忍的精神被培育出来,分歧和孤立被逐渐消解,对异端的歧视和打击换成了尊重和专注的倾听。这样是社群关系无疑是民主的最好的孵化器。

  在这样声喧哗的场合,长于言辞的人如那些知识分子有成为主角的惯性,甚至他们的审美标准和倾向也主宰了不同的咖啡馆的氛围和基调。

  一些记者和编辑在这里检验他们的观点,并把他们形成纸面的文字发表在大众传媒之上,毫不夸张地说,来到这里的人们只需要不多的花费就读到了几乎所有的报纸和杂志。因为,那里刊登的东西注定是先这里得到探讨和分析,在融合吸收不同的观点后才为读者们所回味。

  而社会的知识阶层和普通大众的有效衔接和互动也通过这种方式体现出来,开诚布公的对话和辩论,激烈的利益和立场对撞,古典而沉闷的作家培育手段在这个时期被颠覆。轻松活泼的民间俚语逐渐渗透到媒体语文中来,而这种风格的演变也带来了媒体受众的急剧增加,为拉近书斋和现实的距离,进而消化阶层间的观点分歧提供了通道。

  当然,交流门槛的降低也意味着咖啡馆必然成为一个鱼龙混杂的场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原来随意聚集的人们根据自身的偏好和价值标准而喜欢去特定的咖啡馆,各个不同的咖啡馆被赋予了不同的派别色彩,宛如现在的BBS细分为各种专业和版块,这符合人类的活动规律,打破了一种结构,代之以另一个层次上的划分,当然是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异端的基础上的划分。

  不同的咖啡馆为不同的常客服务,人群不同,谈话的内容自然也会不一样。在靠近骑士圣殿的咖啡馆,人们谈论法律事务;在诺斯咖啡馆,选举、政治交易是热烈议论的话题;在蔡尔德咖啡馆,内容又变成了牧师、什一税、讲师职位;而书商、出版商、评论家、记者也会汇聚一堂……一些咖啡馆里政治辩论俨然又是一个议会,而换个地方比期货公司更热闹:胡椒和靛青的价格在人们口头传播。

  经常交往的人群出现了一些非正式群体:带有排外色彩的,志趣相投的小圈子围绕几个意见领袖组建起来。咖啡馆把人们聚集在一起,随着演变又把他们再度分开。也许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这样的景观出现:分化、专业、深度,也带来了隔绝和排斥,原来和随意一个人围坐一起倾听和谈论的知识分子在小圈子内部行使话语权,他们对普通公众关上了大门。

  慢慢地,咖啡馆衰落了。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后!

  最大胆的预言家也没有想到:今天的网络技术重显了当年的咖啡馆生态。即使是专制的国度也无法抵挡这种全新的沟通方式风靡开来,自然也无法在信息垄断的强制下继续愚弄公民,继而把专制打造成铁板一块。

  或许很多年以后,我们会这样说:无人能抗拒网络,正如任何民族无法抗拒民主一样!

  在BBS里面,我们无从从一个个ID后面揣测其主人的职业和身份,但它也象咖啡馆那样无保留地包容了各个阶层和不同身份的人。正如《互联网时代的公民交往——“公民半月谈”网聚杂记之》谈到的那样:在一个没有咖啡馆传统的国度里,中国人也迎来了全球化送来的最好礼物——互联网。网友们在网上争执、辩论,也培养了宽容和倾听的精神。这和以往相比无疑是进步的,毕竟,一个以暴力消灭异见的年代刚刚过去,而我们这个民族,缺少宽容异见的素养和德性。

  和咖啡馆交往最大的不同是互联网可以轻松跨越地理概念,人们可以坐在家里谈论性和政治。而食物出现了一个人边敲字边吃与约好时间和地点的化名宴会的区分。甚至为了见到思想上的同道,必须经过漫长的旅途和颠簸。或许,这就是BBS式的咖啡馆交流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难以弥补的缺陷。

  难以预测的是,今天为我们熟知的“回帖、斑竹、潜水、马甲……”这些词汇会不会被新的衍生词所替代,抑或成为人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常用词。但是,需要庆幸的是,BBS时代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 19:22 , Processed in 0.11017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