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947|回复: 2

[【散文】] 明清大案疑案研究之十二:苏州知府魏观之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4 06: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州知府魏观之死

按:参编过一本《明清大案疑案录》,写了几十篇,发出来向大家请教,请勿转帖

明洪武七年(1374),苏州城发生了一宗大案,上任不足两年的知府魏观和幕僚高启被押送南京。不久就传来消息:魏观问斩,高启被腰斩处死。苏州百姓无不惊得目瞪口呆。如果问他们有何罪名?朝廷仅仅说是“有异图”,稍有法律常识的人都明白,这是证据不足的假想,以此作为罪状根本不足以令天下人心服。一位爱民如子的好知府和一位著名文士究竟犯了什么罪,被如此残忍地处死?我们还是从魏观本人谈起。
魏观,字杞山,武昌蒲圻人。元末天下大乱,他隐居于家乡的蒲圻山。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亲临武昌,指挥大军进攻陈理。就在这时,魏观以文学被聘为国子监助教,后任浙东提刑、按察司佥事、两淮都转运使,入修起居注,并奉命与吴琳一起四处为朱元璋网罗人才。洪武元年(1368),为太子讲书,兼为诸王讲经。洪武三年正月,升太常卿,考订祀典。七月,转翰林侍读学士。十二月,拜国子祭酒。洪武四年八月,因为考祭孔子礼不以时奏被贬为龙南知县;刚到任,就被召还为礼部主事。洪武五年三月,朝中大臣都认为他善于治理地方,一致推荐他出任苏州知府。
张士诚曾于元至正十六年二月(1356)攻占平江(今苏州),并改平江路为隆平府,建都苏州,自称吴王,定国号为“大周”。苏州作为张士诚经营了十余年的老巢,树倒老根在,一向被视为难治之地。朱元璋对京畿重地苏州一直十分重视,从一开始就选派得力官员去任知府,试图铲除张氏影响,树立新朝的权威。最早派去的人是陈宁。他为政苛猛,人称“陈烙铁”,大大加剧了当地矛盾,以致于苏州至今还有\"一烙铁烫平\"的俗语。朱元璋虽然对他非常欣赏,但他也知道老用“烙铁”不利于这个财赋之区的恢复和发展,于是便改派老成持重的魏观去任知府。
魏观上任后,一反陈宁所为,首先除其苛政,以明教化、正风俗为主要任务。他重修孔庙,聘请郡中士人周南老、王行、徐用诚与教授贡颖之制定学仪,同时聘用高启、王彝、张羽等一批学有专长的人订正经史,大兴文教。
这些文人中名气最大的是高启。高启,字季迪,长洲(今苏州市)人。家住苏州城北齐门外。元末这里涌现了不少才子,出众的有高启、王行、徐贲、张羽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高启又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无论是在“十才子”还是“四杰”中,高启的名声都远远超过了其他人。他博学工诗,兼好钻研历史。张士诚占领苏州后,着意罗致文士,虽屡次征召高启,但都被他拒绝了。为免麻烦,他索性举家避居到吴淞江北的青丘,住在岳父家。青丘是个僻静的去处,他在这里时而混迹于农夫钓叟之间,时而酣畅歌咏,时而静处一室,摆图书于左右,著书立说,过着逍遥于世外的生活。洪武二年(1369),诏修《元史》。尽管他不想出山,然而名声在外,仍被征赴南京,任翰林院国史编修官。修史完毕,又奉命教功臣子弟。在一次召对中,朱元璋非常满意,当即任命他为户部右侍郎。高启却因伴君如伴虎而不想当。那时让你当官你不当,也很危险,朱元璋已经杀了一批不肯出仕的文人了。高启回答得非常小心,推说自己年轻没有管理经验,且不擅财政。这话合情合理,朱元璋心中虽然不快,但也说不出什么,便同意他还乡了。高启又一身轻松地回到了青丘,继续当他的苦吟诗人。魏观到苏州后,因二人在南京就已熟识,互相了解,又是邀请他为桑梓服务,他很高兴的答应了。魏观便帮他把家从青丘迁回苏州,安置在城东夏侯桥。
有了前述一批文人相助,魏观很快就打开了局面,使政化大行,百姓安居乐业,课绩为天下第一。次年三月升任四川行省参政,因苏州绅民请求留任而未能成行。洪武七年(1374),他又为民请命,皇帝同意将原定的高额田赋减去一半,苏州百姓无不欢呼雀跃,然而就在这时出事了!
原来朱元璋在派魏观出知苏州的同时,派他淮西起事时的老部下、都指挥使蔡本任苏州指挥使。这样既可辅佐魏观掌军事,又可互相监督。蔡本到任后,发现魏观遇事根本不跟他商量,只是同一批文人打得火热,分明看不起他这个武将,不由的不满起来:你魏观是打陈友谅破武昌后才进来的,资格浅着呢!有什么资本敢在我面前翘尾巴?他决定给魏观点颜色瞧瞧!
魏观清廉勤政,没有贪污受贿的把柄可抓。蔡本存心要整他,鸡蛋里也可挑出骨头来。蔡本终于挑出了两根“骨头”:一是迁建苏州府治。张士诚占据苏州后,为在原来的府衙大兴土木,建造王宫,就将府治迁到胥门内的都水行司。魏观到任后,觉得这里潮湿狭窄,子城又在战乱过后化成了一片废墟,就想把府治迁回去。二是疏通锦帆泾。这是苏州子城西边的河道,张士诚进行过一番治理,后因战争破坏,大部分淤塞。为方便水上交通,魏观决定对其进行疏浚。这两项工程均属市政建设,所以没向朝廷报告就动工了。蔡本一看机会来了,马上向朱元璋举报,说魏观在张士诚王宫基地上大兴土木,显然“有异志”,同时检举高启为新建的府治写的上梁文中有“龙蟠虎踞”之语。蔡本的举报也并非完全捕风捉影。魏观精通堪舆之术。他曾对人讲过,苏州城无蛇门,从东南来的水气均被堵住,所以不会出现百年之富、极品之贵。不知这次动工是否与魏观更建苏州城有关,但蔡本很可能知道此事,故其举报也算是抓住了魏观的要害。
朱元璋得报后吃了一惊,但他不相信魏观有称王的野心,便命御史张度前往调查。虽然调查结果只是搞了两项工程,但张度在汇报时却说魏观的行为是“兴灭王之迹,开霸主之泾\",即蓄意恢复张士诚时的旧观。朱元璋本来对苏州不大放心,生怕张士诚的残渣余孽伺机反叛,现在听说魏观他们搞这样的东西,这与给张士诚招魂何异?他不由地火冒三丈,杀心顿起。
魏观、高启被杀后,朱元璋也慢慢从从震怒中冷静下来,才觉得自己有点过头了,便允许死者家属收葬,但没有给予平反。后来御史练子宁曾以高启等人为例劝皇帝不要滥杀,说明当时人对此案就有看法,只因是钦定大案,谁也不敢多嘴罢了。
高启在此案中只是从犯,为什么处刑却重于魏观?据记载,高启还不止是拦腰挨一刀,而是被截为八段,可见朱元璋对他是恨透了,其实问题主要还是在他写的上梁文上。按照朱元璋的逻辑,“龙蟠虎踞”之地当为帝王所居,你把张士诚住过的地方也称“龙蟠虎踞”,岂非大逆不道?当然高启被杀还有别的原因。有人认为上梁文只是导火线,祸根早就种下了,即他曾作诗讥讽过朱元璋,至于哪首诗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题宫女图》:“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此诗触及宫闱隐私,与御史张尚礼的《宫怨》诗相类。朱元璋读了张尚礼的诗后,立刻因其摹写宫闱心事而将他处死。另有人认为惹祸的还有《画犬》诗:“莫向瑶阶吠人影,羊车半夜出深宫!”这不是暗示皇帝荒淫吗?还有人认为问题出在《青丘子歌》中“不问龙虎苦战斗”和“不肯折腰为五斗米”等句,无论是哪一句触动了朱元璋,早有祸根则是肯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24 20: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飞翼得兄弟,见到你就知又有好文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24 22: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0-8 20:28 , Processed in 0.19855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