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430|回复: 0

[艺术收藏♡] 收藏  中华文明和历代出土文物(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16 14: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
  

  《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陶质彩绘。器高14.1cm、口径29cm。1973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是当时彩陶中罕见的描绘人物形态的作品。
  

  《彩陶缸绘鹳鱼石斧纹》
  新石器时代、陶质彩绘、器高47cm、口径32.7cm。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陶缸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效果粗犷有力,绘画具有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
  

  《彩陶钵绘鸟纹》
  新石器时代陶质彩绘画器高12cm口径32cm。出土于陕西华县柳子镇泉护村,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钵图案于夸张变形中,极富装饰趣味,用笔简括生动。
  

  《旋涡纹瓶》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陶质彩绘。彩陶纹饰除了一些象形纹样之外,大多数是几何纹饰,最常见的有十余种纹样,马家窑文化中曲线构成的旋涡纹饰是结构最复杂、完美而又有典型意义的几何纹饰之一。作为器物纹样的几何装饰手法,这件作品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中高超的构图技巧
  岩画
  原始社会绘画遗存的还有古代岩画,上限主要始自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在岩壁上刻下他们的信仰和种种生活印迹:狩猎、游牧、战争、反映生殖崇拜的男女交媾、怪异的人头像、手印、蹄迹……
  

  《黑山岩画猛虎捕食图》新石器时代
  

  《黑山岩画狩猎图》春秋至西汉
  

  《花山石画祭神舞蹈图》战国至汉
  青铜器纹饰
  商周时代的绘画(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宫殿壁画)早已湮灭,但其题材和表现样式、手法我们还有机会从具有一定绘画性的青铜纹饰上看到。
  

  《兽面纹》殷墟晚期青铜纹饰
  这幅兽面纹,选自商代殷墟出土的父辛尊。它是正面描绘头部的兽面纹,巨睛直视,显示一种威力,在商周青铜纹饰中最为普遍,宋代以来,人们把这种兽面纹称做饕餮纹,是一种被神化的、幻想出来的、具有某种威严的神秘意义的形象。它和原始的图腾崇拜有一定的联系,在这幅兽面纹的左右下角各配置一小凤鸟纹饰,形态生动有力。
  

  《水陆攻战纹》
  战国时代,青铜工艺出现了新创造:青铜画像,而且所描绘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场面:宴饮、会射、采桑、弋射、狩猎……
  

  《龙凤仕女图》
  战国楚墓帛画,绢本墨绘纵31.2cm横23.2cm。所谓“帛画”,专指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早在专门的纸、绢尚未发明之前人们往往把字画绘在木版、石板、器物或丝织物上。帛画可以说是传统卷轴画这一艺术样式的先声。《龙凤仕女图》1949年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出土。全画的主题是祈求飞腾的龙凤引导墓主人的灵魂早日登天升仙。
  

  《御龙图》
  战国楚墓帛画绢本墨绘淡设色纵37.5cm横28cm。《御龙图》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出土,也属于葬仪中引导墓主人升天这一类祈祷性作品,画中部分还偶用了金白粉彩,它为我们了解那些金碧辉煌的楚国壁画提供了一定的实证,是迄今为止发现使用此画法的最早作品。
  

  《轪侯妻墓帛画》
  西汉、绢本设色、纵205cm、上横92cm、下横47.7cm
  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为西汉长沙相第一代轪侯利巷妻之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绢类画迹。作品以祈颂墓主人飞升为主题。这件帛画也叫非衣,或“T”字型,画面内容依T字型的横幅和竖幅划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个部分。作品以写实的技艺表现出当时的生活,更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瑰丽的想象。
  

  《軑侯子墓帛画》
  西汉、绢本设色、纵233cm、上横141cm、下横50cm。1974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画内容基本同于一号墓帛画。
  

  《铜管错金银攻猎图》
  西汉、铜质错金银、器纵26cm、径3.6cm。1965年出土于河北定县122号西汉墓中,器由四段内容丰富的攻猎图组成,形象写实而略带夸张,生动而多变化。以山峦云气为纽带,在风流云动的气氛中,描写瑞兽奇禽与狩猎景象。此器不仅是罕见的古代工艺精品,也是难得的绘画佳作。
  

  《展开图》
  

  汉、河北望都汉墓壁画。
  汉代人把獐子视为多子的象征,绘于墓室壁上,以求子孙兴旺,家族繁昌。獐子的用笔简略疏畅,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画的颇为潇洒自如。尤为别致的是从头后部至尾端的一根粗墨线条,产生了有如浮雕般的光影和立体感觉。这是望都壁画独具匠心之处。
  

  《带剑人物图》
  汉、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
  图中带剑人物,大概属管谷仓的官吏,他身着红袍,腰挂长剑,正在不慌不忙的巡视。在表现技法上人物不是以线勾画,而是以色为主表现形体。用线简练、准确,色、线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成功的、完整的人物肖像画。
  

  《单骑图》
  

  《荆轲刺秦王图》
  

  洹子孟姜壶
  春秋时期
  高22.1厘米、口径13.4厘米
  铜壶颈部内壁有铭文142字,是齐侯为田洹子之父所作的祭器。铭文记述田洹子之父死后,齐侯请命于周王,为死者举行多种典礼。田洹子(桓子)即田(陈)无宇,娶齐侯之女孟姜为妻。齐国自齐桓公死后,内部发生纷争,逐渐失却霸主地位。至齐景公之世,政权下移于卿大夫,卿大夫之间的兼并斗争愈演愈烈。斗争中,田(陈)无宇先后消灭栾氏、高氏,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公元前481年,田(陈)常杀齐简公,从此田(陈)氏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
  

  [素命]鎛
  春秋时期
  1870年山西省荣河县后土祠出土
  高66厘米、口长44厘米、口宽34.8厘米
  此器上有铭文l73字,记述[素命]的祖父鲍叔有功于齐,齐侯赐予[素命]封邑与人民,[素命]以此勉励自己,并铸此鎛祭祀其亡母仲姜。齐为周初姜尚的封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都营丘(今山东省临淄一带)。春秋初年,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数年间使齐国富强。齐桓公北却戎狄,救燕、救邢、存卫,南拒强楚,公元前651年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省考城),首霸中原。[素命]是齐国贵族鲍叔的孙子,管仲即是由鲍叔推荐给齐桓公的。
  

  嵌赤铜鸟兽纹铜壶
  春秋时期
  传1923年山西省浑源县季峪村出土
  高32厘米
  此器器盖及器颈各有两个带环铜耳,壶颈用赤铜嵌出两行鸟形花纹;壶的上腹亦用赤铜嵌饰两行兽形图案。与该器同时出土的还有鼎、敦、盘、簋、匜、牺尊及剑、戈、车马具等。春秋末年浑源属北方民族建立的代国,所出青铜容器制作工艺精巧;造型和花纹独具风格,铜器嵌赤铜为饰的亦见于燕、蔡等国。战国初期代国为赵所灭。
  

  铜方壶
  春秋时期
  1961年山西省侯马市出土
  高84.5厘米
  铜壶出土地侯马一带,春秋时为晋国晚期都城新田所在地,遗址于1952年被发现。此后历经调查、勘探,发掘出一系列的古城遗址。在这些古城以南,分布有制作青铜器、陶器、骨器和石器的作坊;古城东南,有祭祀、盟誓遗址。晋是周成王叔父叔虞的封国,都于唐(今山西省曲沃县天文曲村)。春秋初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所统一。晋献公迁都于锋(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陆续攻灭周围小国。晋文公改革内政,国力富强。公元前632年,晋联合齐、秦等国伐楚救宋,在城濮(今河南省濮城)大败楚军,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省广武县),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585年,晋景公又迁都新田,从此新田成为历时200多年的晋国都城。
  

  王子午鼎
  春秋时期
  1979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2号墓出土
  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重100.2千克
  铜鼎腹内及盖内有鸟篆书铭文,盖铭4字,器铭84字,作器者为王子午。王子午系楚庄王之子,又名子庚,颇有战功,楚共王时他为司马,在吴国入侵楚国时曾率楚军大败吴师。楚康王二年(公元前558年)继任令尹,康王八年(公元前552年)病卒。楚国开始在今湖北西部建都,后迁都于郢。春秋时不断与晋国争霸,楚庄王曾为霸主。
  

  秦公簋
  春秋时期
  传1924年甘肃省天水县出土
  高19.8厘米、口径18厘米
  器内共有铭文123字,是用一个个单字模打在陶范上而后铸出来的。记述秦国的祖先在华夏建都已经12代,威名大震,秦景公继承前辈的事业,要永保四方的土地。秦国是西周末年发展起来的嬴姓小国,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穆公时,秦成为西方强国,开始图霸中原,曾多次与晋国发生战争。公元前627年,秦兵偷袭郑国未遂,转攻晋国边邑,当秦兵路过崤山(今河南省渑池县西)天险时,遭到晋军的伏击,全军覆没。由于东向道路为晋所阻,秦穆公晚年决计向西发展,成为雄据西方的大国。
  

  吴王光鉴
  春秋时期
  1955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
  高35厘米、口径57厘米
  铜鉴内壁有铭文52字,为吴王光嫁女于蔡所作之器。吴也叫句吴、攻吴,姬姓,其始祖是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拥有今江苏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区域,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市)。吴王光,即吴王阖闾,其女叔姬名寺吁。吴国和蔡国同属姬姓,吴王光嫁女于蔡,为古代少见的同姓通婚之例,也反映了蔡、吴两国的关系。
  

  吴王夫差剑
  春秋时期
  1976年河南省辉县出土
  全长59.1厘米、剑身宽5厘米
  此剑剑锷锋利,剑身满饰花纹,剑谭饰嵌绿松石兽面纹。近镡处有篆书铭文10字,为吴王夫差用剑。吴王夫差兵器已发现多件。夫差是吴王阖闾的儿子,于公元前495年继王位,次年击败越王勾践,继而转师北上,争霸中原。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盟于黄池(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吴王夫差鉴
  春秋时期
  传河南省辉县琉璃阁出土
  高44.8厘米、口径76.5厘米、重60千克
  此鉴内壁有铭文12字,为吴王夫差自作御鉴。春秋后期吴国国力开始强盛。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一度攻破楚国,其子吴王夫差又曾战胜越国,迫使越王勾践屈服求和,并北上与晋国争霸。公元前473年,反被越国所灭,夫差自尽。
  铜剑
  春秋时期
  1965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1号墓出土
  长60.6厘米、宽5厘米
  此剑剑身满布菱形暗纹,剑谭上嵌有蓝色琉璃及绿松石。剑的表面经硫化处理,有一层黑色硫化物保护膜,铜剑至今光亮如新,剑锋寒气逼人。此剑与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同出,而二剑又极为相似,只是没有铭文,大概也是越国铸造的。春秋晚期吴越之剑天下闻名,当时的铸剑师已经掌握了金属铬盐处理技术。
  

  1974年陕西省临潼市秦兵马俑坑出土
  通长69厘米、重0.8千克
  剑是近战刺杀的短兵器。西周、春秋时的铜剑较短,主要用于防身。战国至秦,剑身加长,成为步兵、骑兵普遍使用的武器
  

  圉人陶俑
  秦朝时期
  陕西省临潼市秦始皇陵区出土
  高68厘米
  近年在秦始皇陵区发现了两处真马陪葬坑,出土有陶俑、陶罐、陶盆等器物。陶罐和陶盆上刻有\"宫厩\"、\"中厩\"、\"大厩\"、\"左厩\"、\"三厩\"等5个厩苑名。从其名称看,这些马厩坑象征着秦王朝的厩苑,马是宫廷的苑马,陶俑象征苑内的养马人一\"圉人\"。
  

  秦始皇、秦二世双诏版
  秦朝时期
  残高11.5厘米、宽13.4厘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丞相隗状、王绾把秦国所制定的度量衡标准,作为统一的度量衡制度颁行全国。在这件青铜诏版上,以小篆体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40字诏书,后又附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补刻的诏书。有的诏版直接镶嵌在铜、铁权上,有的四角或边缘带孔,以钉在木制量器上。
  

  阳陵虎符
  秦朝时期
  长8.9厘米、宽2.1厘米、高3.4厘米
  此符是秦始皇调动军队的凭证,用青铜铸成卧虎状,可中分为二,虎的左、右颈背各有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意为此兵符,右半存皇帝处,左半存驻扎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的统兵将领处;调动军队时,由使臣持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咸阳宫银盘
  秦朝时期
  1978~1980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西汉齐王墓1号随葬器物坑出土
  口径37厘米、高5.5厘米
  银盘遍饰鎏金龙纹图案,具有战国时代的特点,当是战国时的六国之器,后来被秦国所得,就在其口沿背面补刻了\"卅三年\"等秦篆铭文,用于咸阳宫。汉王刘邦攻入咸阳后,此盘即归入西汉宫廷,又被赏赐给封在临淄的齐王,故最后在齐王墓中出土。
  

  小篆体十二字砖
  秦朝时期
  长30.8厘米、宽26.7厘米、厚4厘米
  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故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是对秦朝歌功颂德之词。
  

  秦半两钱及钱范
  秦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以黄金(金饼)为上币,以铜质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为下币,通行全国。同时废禁六国旧币。秦半两钱直径3—3.6厘米,重8克左右,面铸篆书阳文“半两”2字,史称“重如其文”,即实重为秦衡制中的“半两”。这种圆形方孔币的形状一直延用至20世纪初。钱范为铸造“半两”钱的模具。
  

  椭圆形的长30.2厘米,长方形的长24.3厘米
  为便于国家征收粮帛、物资及土木工程的计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决定把秦国的度量衡标准,作为全国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这两件铜量的外壁均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40字诏书,均为当年秦统一量器的标准器具。
  

  陶量
  秦朝时期
  1963年山东省邹县出土
  高9.4厘米、口径20.4厘米、容积2000毫升
  秦代量器的质体有铜质、陶质和木质3种。此陶量外壁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40字诏书。这种陶量出土甚多,都是当时的标准器具。
  

  八斤铜权
  秦朝时期
  高5.5厘米、底径9.8厘米、重2053.5克
  权即砝码,秦权有铜质和铁质两种。此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40字诏书,并铸有阳文“八斤”2字,实测后推算.当时每斤合现今257.925克。
  

  神兽纹铜镜
  三国两晋南北朝
  1987年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直径15厘米
  这件铜镜主纹饰是浮雕的神人和龙、虎等兽类。这类镜子,从东汉中期开始出现,一直流行到三国前后。
  

  五铢铜钱
  三国两晋南北朝
  

  正始二年造铜弩机
  三国两晋南北朝
  长11.9厘米
  弩机是中国自先秦以来广泛使用的轻型兵器。“正始二年”是公元241年,这时,魏、蜀、吴三国仍在进行战争。三国末年全国人口约1600万,吴国有23O万、蜀国有94万,魏国和灭吴以前的西晋则有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三,实力强大。
  

  “直百五铢”铜钱
  三国两晋南北朝
  直径2.6~2.8厘米、重3~9.5克
  公元214年,刘备攻取成都,建为蜀国政治中心。但官库空虚,遂发行一枚等于过去百枚五铢钱的“直百五铢”,其重量仅为过去流行的五铢钱标准重量的2倍多。同时抑制物价,开办说什么管理的交易市场。几个月后,刘备集团库府充实。
  

  持簸箕陶俑
  三国两晋南北朝
  1981年四川省忠县出土
  高54厘米
  这件女俑手持簸箕劳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大量自由民成为豪族地主的依附者。这类陶俑,就是当时依附者的写照
  

  永安五年神兽纹铜镜
  三国两晋南北朝
  直径12厘米
  “永安”是吴景帝孙休年号,永安五年就是公元262年。古代中国东南部有丰富的铜矿,东汉中期至三国会稽郡成为铜镜制造的一个中心,产品主要有神兽纹镜和画像镜,前者在镜背以神人和奇兽作装饰,后者还加有历史人物图像。会稽制镜业主要是民营的,产品制作精美。
  

  青瓷羊尊
  三国两晋南北朝
  1958年江苏省南京市出土
  长30.5厘米,高25厘米
  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丰富的瓷土,在东汉中晚期时,这里的瓷器烧制工艺已基本成熟,至三国时代更有提高,并大量生产。这件青瓷羊尊,形态温顺,而且釉色晶莹匀称,代表了当时最高的烧瓷水平。
  

  亲晋胡王\"铜印
  三国两晋南北朝
  印面每边长约2.5厘米
  这是西晋说什么颁发给北方少数民族苗领的印章。
  

  骑马陶俑
  三国两晋南北朝
  湖南省长沙市出土
  高22~24厘米
  这是一座墓葬中仪仗俑的一部分。墓中出的俑共29件,其中23件为仪仗俑。在这7件俑中,1件在吹奏乐器,6件于持方版。仪仗人员的多寡是当时官员身份高低的标志。
  

  青瓷香熏
  三国两晋南北朝
  1953年江苏省宜兴市出土
  高19.5厘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贵族喜欢使用香料去除污浊气味。后赵执政大臣石虎便在居室帷帐四角放置金香炉;南朝齐国皇帝萧宝卷以麝香涂地,取悦爱妃;南朝高贵的青年文官普遍用香熏衣,贵夫人出行则有专人捧香炉跟随。当时的香料品种很多,有些名贵香料来自外国。居室使用香料时,放在香熏中点燃,香气即从香熏孔隙释出。
  

  青瓷武士俑
  隋朝时期
  1953年湖北省武汉市出土
  高63.3厘米、59厘米
  这两件戴盔披甲的武士俑仅露脸部,整个盔上布满鱼鳞甲片。他们身穿明光铠,项部有盆领,铠甲垂至膝下,其上亦满布鱼鳞甲片。其中一武士的胸、背部国护用襻带通过两肩系结。俑均两手拱至腹部按一长方形盾牌,盾周沿有金钉圆泡,中间排列着小朵花,似外加皮革的木盾,用金属圆泡钉固定。从文献记载看,明光铠创始于三国,当时非常名贵,只有将领才能穿着。其特点是铠甲的胸前、背后都有左、右两片椭圆形的金属圆护,很像镜子。在战场上,圆护反照太阳光,即发出\"明光\",故名之。从出土的文物看,明光铠到北朝末期日趋盛行,隋朝除明光铠还有两当铠,唐朝时明光铠已取代两当铠而成为最主要的铠甲。
  

  五铢钱
  隋朝时期
  直径2.3~2.5厘米
  隋五铢钱皆有周郭,“五”字旁边有直划形成内郭线,文字笔划粗壮。隋初钱币紊乱,当时关东通行北齐的常平钱,关中仍行北周的五行大布、永通万国等钱。这些钱不但大小、轻重不一,且币质低劣,对商业交易极不便利。隋朝建立后新铸五铢钱,质量精良。铸成后,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下诏四面诸关,各付百枚新钱为样,从关外来的钱,勘样相似,然后允许入关,其余杂钱,即毁销为铜入官。经过整顿,全国货币统一,百姓方便,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陶文官俑
  隋朝时期
  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周家大湾隋墓出土
  高65厘米
  此俑头戴方帻,上穿宽袖衣,下着曳地裳,腰束宽带,脚穿舄。北朝西魏时已开始“罢门资之制”,注意才干。隋文帝废去九品中正制的选举制度,命诸州岁贡三人,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又下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说明此时已在走向科举制度。至隋炀帝时开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奠定。
  

  社仓纳粟砖
  隋朝时期
  传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长32.5厘米、宽16厘米、厚6.4厘米
  这块砖上端残缺,有铭文为\"大业五年十一月廿三口,纳社仓粟壹万伍仟硕(石)讫,仓吏刘口、史赵方、仓督刘冠、正李玑\"。这是当时社仓向官府交纳粟粮的砖刻。据《隋书?长孙平传》记载,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长孙平为度支尚书,见天下州县多遇水旱,百姓不给,便奏令每年秋天家出粟麦一石以下,贫富差等,储之间巷,以备灾年救济百姓,名曰义仓,又名社仓,由社司掌管。但至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统治阶级借口义仓管理不善,规定将西北诸州应交义仓的粮食都交到官仓,次年又将西北诸州义仓改归县级官府掌管。此砖记载了这一事实。
  

  安济桥石栏板
  隋朝时期
  1952年河北省赵县安济桥址出土
  长212厘米、高84.5厘米
  此栏板为修复安济桥时从桥下淤泥中发现的,栏板的一面浮雕有双龙对穿岩穴,龙的头角峥嵘,似在蜿蜒移动。安济桥,又称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2.5公里处,横跨洨河之上,为隋代工匠李春领导设计修建的。其石拱跨度大(37.37米),坡度小,便于车马通行。大拱两端肩上各有2个小拱叫做“敞肩拱”,水大时可以分洪,减弱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又可节省石料,减轻桥身的重量。在13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安济桥经受着洪水、地震、车辆重压和风雨剥蚀,依然稳固地横跨在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座敞肩石拱桥。
  

  青瓷四系螭耳天鸡尊
  隋朝时期
  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周家大湾241号隋墓出土
  高25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7厘米
  此尊为鼓腹、长颈、平底,肩部有四系,双螭把手,螭嘴探入尊口作饮水状,颈部有突出竹节纹,腹部为弦纹,壶嘴为鸡首形,青色釉。隋代青瓷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型,尤以壶和瓶变化较大。壶一般分为带流和无流的两种带流的有青瓷鸡头壶、青资凤头龙柄壶八棱形短嘴壶等;无流的壶,多流行于南方,基本特征为高盘口,有颈,系贴附在肩上;瓶的主要变化是出现了盘口瓶。
  

  青瓷八系刻花罐
  隋朝时期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21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9.4厘米
  此罐罐身瘦长,口直而大,瘦颈,肩部贴附八系,属于隋朝瓷罐中的南方系统。罐表里均施青灰色釉,有开片纹,底下露胎,胎呈灰黄色。此罐出土时内盛有核桃。
  

  青瓷鼠、牛、猴俑
  隋朝时期
  1955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出土
  鼠俑高15.3厘米,牛俑及猴俑高16.5厘米
  是十二生肖俑中的3件,均为人身、兽首、着衣、持笏、盘坐,形象逼肖,釉色青黄,制作精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十二肖相之说始于东汉的王充,其实在秦简中已出现十二生肖的记载。而十二生肖以造型的俑类出现,则始于隋朝。
  

  白瓷双腹龙柄传瓶
  隋朝时期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18.6厘米、口径4.5厘米、腹径6.3厘米
  此器两瓶身相联,联接处上伸一杯式口,颈部有凹弦纹三周。釉施及于腹部弦纹以下,有冰裂纹细开片,近底部分及底部露胎。高岭土(瓷土)含铁量较高,经过1300℃高温只能烧成青瓷器,经过控制而降低瓷土中的含铁量,克服铁的呈色干扰,即能烧制成白瓷。中国在北齐时已开始烧制白瓷,但当时烧成的白瓷普遍泛青,说明含铁量偏高,烧制温度偏低,烧制工艺还不够成熟。这件隋代白瓷器,胎、釉已完全不见白中泛青现象。
  

  椭圆形玻璃瓶
  隋朝时期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12.5厘米
  这件玻璃瓶的瓶口和腹部的俯视面均为椭圆形,是用吹制法制成的,器壁极薄,形态为中国传统造型。经化验,其质地为高铅玻璃和碱玻璃,是中国自己制造的玻璃器,反映了隋代玻璃吹制技术的水平。
  

  萧绎《职贡图》卷
  辽宋西夏金时期
  纵25厘米、横198厘米
  萧绎(公元508~554年),南兰陵(今江苏省武进县西北)人,梁武帝萧衍第七子。公元552年即位,史称梁元帝、萧绎自幼才艺过人,勤于著述,工书善画。此图卷系北宋熙宁年间摹本,原绘南朝梁时到中国来的外国使臣,共25人。现已残损,仅存12人。他们是:滑国、波斯国、百济国、龟兹、倭国、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蜜丹、白题和末国的使臣立像,每人身后有文字题记,记叙该国情况及历来交往史实。画像注重写实,神情自然。《职贡图》卷是了解南朝绘画艺术的珍贵资料,又是真实记录南北朝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
  

  “神卫左第四军第二指挥第五都记”铜印
  辽宋西夏金时期
  长5.5厘米、宽5.3厘米、高4.2厘米
  此印背刻\"太平兴国六年八月铸\",即公元981年所铸。\"神卫\"是北宋禁军主力部队之一,属侍卫司步军,与\"捧日\"、\"天武\"、\"龙卫\"3支部队并为上四军,充作皇帝卫队。\"都\"是禁军基层编制,百人为都,五都为指挥,五指挥为军,十军为厢,厢分左厢、右厢。此印即为\"神卫\"左厢所辖第四军第二指挥第五都的印信。
  

  嘉祐铜则
  辽宋西夏金时期
  1975年湖南省湘潭县出土
  高30厘米、厚20厘米、重64千克
  铜则是官府颁发的标准衡器,相当于砝码。这件铜则通体刻细团花,前后两面刻有铭文,一面是“嘉祐元年丙申岁造”,即公元1056年造,一面是“铜则重壹佰斤黄字号”。根据实测重量推算,当时每斤合640克。
  

  大康通宝
  辽宋西夏金时期
  此币为铜质,是辽大康年间(公元1075~1084年)铸造的。辽境内产铜,建国后即自铸铜钱,天赞元年(公元922年)铸造“天赞通宝”,以后各帝王均铸年号钱,如“清宁元宝”、“统和元宝”等,共有18种之多。辽铜钱形制同汉族地区的铜钱一样,钱文全部用汉字,但制作水平较低
  

  铁铲
  辽宋西夏金时期
  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辽驸马墓出士
  通长51厘米、铲面长19厘米、宽21厘米
  辽驸马墓随葬物品有1000多件,多为精制的工艺品。此铁铲随同其他器物一起下葬,铲把上铸三个卷草纹状的饰物,不像一般的生产工具,可能是辽驸马常用之物,也可能是特制的明器。
  

  铁熨斗
  辽宋西夏金时期
  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出土
  通长37.7厘米、口径20.5厘米、高6.5厘米
  铁熨斗内置炭火,可以加热熨衣;旁边有把,便于手持使用。
  

  鎏金银鸡冠壶
  辽宋西夏金时期
  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出土
  高26.3厘米、口径5.5厘米、底长21.2厘米
  壶把为鸡冠形状,壶盖与壶身以银链相连,盖面錾刻对称的四瓣花纹,外沿錾刻8个四瓣花朵。壶颈较高,四周錾有牡丹纹。壶身鼓起,两面錾刻精巧,均在菱形图案中錾刻一只花鹿,鹿前后各錾刻山石、灵芝、海水,犹如仙境。壶身前面成三角形,三条边做成仿皮绳纹装饰。契丹族金银器制作工艺受唐朝影响较大,但器形和装饰花纹保留了骑马民族风格。此鎏金银鸡冠壶是已见辽代金银器中之精品
  

  鱼纹海棠式长盘
  辽宋西夏金时期
  1959年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辽墓出土
  高2.1厘米、长27.6厘米
  长盘形如海棠花,胎质粗硬,先挂白陶衣,加施黄、白、绿三彩釉,釉面有细微冰裂纹。外壁为黄釉,边缘以绿釉绘卷草纹,盘底以白釉作地,绘有落花游鱼。釉色莹彻,造型美观大方,是辽三彩中的精品。辽吸收了中原釉陶工艺,大量生产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三彩陶器,可与唐三彩媲美。
  

  乾祐元宝
  辽宋西夏金时期
  此币为铜质,乾祐是夏仁宗赵仁孝的年号(公元1170~1193年)。西夏铸造货币20多种,有铜钱,也有铁钱,钱面文字有西夏文,也有汉文,均为年号钱。西夏钱币制作精美,文字整齐,说明西夏王朝经济、文化己达到很高水平。
  

  西夏文石碑残片
  辽宋西夏金时期
  197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皇陵出土
  高21厘米、宽15.5厘米
  西夏皇陵每座陵墓前原有石碑,但都已被砸毁,现仅存残片。1972~1977年,考古人员曾在此发掘了1座皇帝陵和4座陪葬墓,清理了皇帝陵碑亭2座,共出土残碑石3272块。碑石皆用西夏文和汉文刻成,此残片的文字为西夏文。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收藏极为丰富,堪称文化宝库。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法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煌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陈设豪华精美,收藏有大量的艺术珍品。据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描述,“园中富丽辉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称,亦非欧洲人所能想见”。“各种宝贵的珍品,均积聚于此皇家别墅,千门万户之中。”上等的紫檀雕花家具、精致的古代碎纹瓷器和珐琅质瓶盏,织金织银的锦缎、毡毯、皮货、镀金纯金的法国大钟,精美的圆明园总图,宝石嵌制的射猎图,风景人物栩栩如生的匾额,以及本国其它各种艺术精制品和欧洲的各种光怪陆离的装饰品,应有尽有。然而这些艺术精品大多都被英法联军抢走了,如今还保存在圆明园中的文物都已所剩无几。以下是圆明园中珍藏的玻璃工艺品,从这为数不多的几件精品中,依然能看到当年这座“万园之园”的缩影。圆明园文物今何在?
  2000年香港文物拍卖会上公开拍卖几件圆明园文物,其中三件是西洋楼海晏堂十二生肖喷泉上的牛、猴、虎生肖铜头像。海晏堂十二生肖喷泉是按照我国十二生肖设计的喷泉时钟,每到一个时辰,属于该时辰的生肖钟就会自动喷水,正午十二点时,十二生肖则同时喷水。设计极为精巧。当年侵略军抢劫时,也是将其作为最珍贵的宝物对待的。得到它的,也是有特殊身份的人。在拍卖会上,最终铜虎首以1400万、铜牛首以700万、铜猴首以740万成交。令人稍感欣慰的是,这三件圆明园珍宝均被我国两家公司买下,又重新回到祖国手中。我们在庆幸圆明园的文物物归原主的同时,又不禁要问,1860年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到底抢走了多少件珍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世界47个国家的2000多个博物馆中,存有的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多数都是战时掠夺品。北京的一些收藏家谈到,在国外参观时,看到数不清的中国文物,其中有不少是圆明园的文物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陈列着数万件从圆明园抢来的珍宝,秦汉文物、隋唐书画、明清金玉,应有尽有。我国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就收藏在这里,这是最早的“以形写神”的绘画艺术的杰作。
  

  英法联军到底从圆明园抢走了多少宝物,至今无法计算,仅法国侵略军回国后奉送给法国皇帝的部分礼物,就有两端镶有大块玉石的金杖两根、重约四百公斤的鎏金怪物像两尊、皇帝穿的新龙袍一件、珍奇古玩近万件。如今要想观看圆明园的珍贵文物,只有到英国和法国去看了。
  

  在法国,拿破仑三世专门在枫丹白露古堡修建了“中国馆”,用以展出侵略军送给他个人的来自圆明园的上千件文物珍品。其中有商周青铜器、明清官窑瓷器、各种玉雕、大象牙雕、乾隆的玉玺,以及刻写着乾隆66岁大寿举行百叟盛事文章的碧玉插屏。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内,有从圆明园抢来的绢本彩色圆明园四十景图、乾隆皇帝题诗的圆明园景致图等80幅珍贵文物。
  自1700年始,清朝统治者集财力、物力,役使无数能工巧匠,经历五位皇帝、历时150余年建成圆明园。被称为“中国第一园”,有“东方博物馆”之誉。
  乾隆十年至乾隆二十四年,清廷用14年的时间,吸收西洋建筑的巴鲁克形式,于长春园北端,建成大水法十景,俗称“西洋楼”。西洋楼就是弘历皇帝命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蒋友仁和王致诚等人设计监造,由中国工匠施工营建的。西式宫殿建筑于中国园林中是一个创举。海晏堂是西洋楼中最大的一幢建筑物,楼前有喷水池,沿东西坡道可登上二楼。楼上东西两侧为水车房,呈工字形,中间为蓄水池,可盛水180吨。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进行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抢劫。为了掩盖他们践踏人类文明的野蛮暴行,10月18日,侵略者将这座中外罕见的艺术宝库焚毁。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又遭浩劫,残存的十余处景区惨遭劫掠,强盗们掠夺了园内的大批艺术珍品,后来大都成为欧洲古董收藏家们手中的珍品。大水法的十二生肖塑像也难逃厄运,石雕被砸毁,铜兽头亦流落海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4 07:56 , Processed in 0.18846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