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970|回复: 4

[艺术收藏♡] 收藏  "石中之王"美誉颂--中国寿山石(图片很大,耐心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9 22: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石中之王”美誉颂 浑然一体巧夺天工--中国寿山石

出北门六十里,芙蓉峰下有山焉
连亘秀拔,溪环其足。
志云:“山产石如珉。”又云:“五花石坑去寿山十里。”
长老云:“宋时故有坑,官取其器,居民苦之。 攀致巨石塞其坑,乃罢贡”
至今春雨时,溪涧中数有流出。
或得之于田父手中,磨作印石,温纯深润。

                                       ————中国寿山石


寿 山 石 品 种 介 绍
寿山石以产地、矿洞、石品质地、色相、石农名等命名,约有一百多种,总称三系五类。主要品种如下:

1、高山系之田坑石类: 田黄 、 白田 、 红田 、 灰田 、 黑田 、 花田 、 硬田 、 溪管田 、 搁溜田 、等。

2、高山系之水坑类: 水晶冻 、 牛角冻 、 鱼脑冻 、 黄冻 、 鳝鱼冻 、 天蓝冻 、 环冻 、 坑头冻 、 掘性坑头 、 冻油石 、等。

3、高山系之山坑类: 各色高山 、 各种高山冻 、 和尚洞 、 大洞 、 玛瑙洞 、 油白洞 、 大键洞 、 世元洞 、 水洞 、 新洞 、 荔枝洞 、 嫩嫩洞 、 四股四 、 太极头 、 鸡母窝 、 小高山 、 白水黄 、 鲎箕田石 、 各类杜陵石 、 掘性杜陵 、 马背 、 善伯洞 、 鹿目格 、 尼姑楼 、 迷翠寮 、 蛇匏 、 碓下黄 、 月尾石 、 艾叶绿 、 栲栳山 、 铁头岭 、 花坑石 、 虎岗石 、 各色高山 、 红高山 、 白高山 、 黄高山 、 虾青背 、 巧色高山 、 各种高山冻 、 高山冻 、 高山环冻 、 高山晶 、 掘性高山 、 高山桃花冻 、 高山牛角冻 、 高山鱼脑冻 、 高山鱼鳞冻 、 和尚洞高山 、 大洞高山 、等。

4、月洋系各石: 各色芙蓉 、 将军洞芙蓉 、 上洞芙蓉 、 半山石 、 竹头窝 、 绿箸通 、 溪蛋 、 峨嵋石 、等。

5、旗山系各石: 各色旗降 、 焓红 、 老岭石 、 汶洋石 、 大山石 、 豆叶青 、 圭背石 、 九茶岩 、 猴柴 、 连江黄 、 山仔漱 、 吊笕 、 柳坪石 、 鸡角岭 、 金狮峰 、 房栊岩 、 鬼洞 、 牛蛋黄 、 寺坪石 、 二号矿冻石 、 山秀园石 、 松坪岭石 、 煨乌 、等。

------------------------------
元、明、清寿山石雕的兴起





   相传元明之际,著名书家、诗人王冕(公元1287—1359年)首创以花乳石治印,改变了历代沿用铜、玉作为印材的历史。花乳石已无可考,但属叶鼠石则无可置疑。寿山石亦系叶鼠石矿物,以其柔而易攻,即容易雕刻的特点成为印章的最佳材料之一。

  前人的金、铜、玉、铁印章或铸都在章上留印章,或刻有各种古兽之类作为印钮。印章或印钮必穿一孔用彩结线穿繁佩于腰间,钮饰除了为实用之外,还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品来欣赏。印章钮饰艺术由来已久,是随着印章产生而出现的一种艺术。

  寿山石章钮饰最初是受铜、玉等玺印钮饰影响,雕刻简洁、概括。石巢老人在《印石辨》一书中说道:“五十年代初期,泉州苏大人先生捐献明李吾遗印二枚,系于清同治年间修理林氏宗祠十出土。一钧白文‘李质’二字(现藏北京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一钧朱文‘卓吾’二字(现藏泉州市文管会),钮刻单狮,蹲坐侧首,神态淳朴 ,可由此窥见明代制钮的风格。”又说:“元明两代圆雕的发展情况无史可考,传世事物罕见。1930年1月《东方雄志》第27卷第二号,中国美术号,卷首插图载一件题为‘曙光’(原题为如日之升)的寿石山雕,评介道:刀法高古,皴法雅结,布置深邃,石质温润,颇有宋元书意,并判认此石雕应为以前之作。”可见元明的圆雕作品也以简洁为主,如福州明间的收藏家所藏的《天官赐福》印章,造型简陋,形体粗广,刀法高古,直线刻画,脸部、手脚也都只是略加表现,并无深雕细刻。

  于此时期,印章边上浅浮雕山水、花鸟有如明间剪纸画,既不婉转又韵味不足,雕刻的厚度竟连2毫米。福州市博物馆所藏的一方半山芙蓉印章《梅》系明末的作品,艺人专用半山芙蓉红与黄两色构思腊梅从上而下,手法还是浅薄的浮雕,上部的梅枝还有些同透,但刻工并不十分精细,是为早期的薄意雕刻较典型作品。至于当时在印章四周雕刻山水风景的浅浮则更为粗燥;究其原因,乃元明石章的与起是以篆刻为主要施艺点的,印钮雕刻或在印章四周刻画均属次要,略起装饰作用而已,尚未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手法。

  至清代,寿山石雕进入了鼎盛时期。有史以来最早的两部寿山石专著便于清初面世。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福建侯官著名学者高兆黜官回乡,见友济“怀瑾握瑜(指玩赏寿山石),穷日达旦,讲论辨识”,便从友好处收集了一百四十余枚寿山印石进行研究分析,并写就历史上第一部评介寿山石的专著《观石录》。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著名学者浙江萧山毛奇龄刻居福州,自得寿山美石四十九枚进行究识,他以纪事体材于康熙而十九年(公元1690年)写成《后观石录》,对寿山石色彩、质地及雕艺均详为描述,并首次提出“以田坑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有次之”的三坑分类法,为后人树立了品石准则,影响至今。前后《欢石录》间后以后,推动了名流学士、豪门贵族以及名间“争玩”寿山石之风,这“天生尤物”更由此“挤身实石之林”。

  清代,寿山石被纳入官府课税的范围。达官人除自己收藏赏玩寿山石和雕件外,还搜集珍品进攻帝后等御用。北京故宫博物馆想尚存有用寿栓田黄是雕刻的皇帝、皇后玉印,以及用田黄石、芙蓉石雕刻的亲王及大官使用的私印。寿山石雕刻品(主要是圆雕)自此得到宫廷的青睐,清宫造办处亦直接雕制了不少精美绝伦的寿山石工艺品。

  清代寿山石雕艺人中最杰出的有杨璇和周彬。杨璇,字玉璇,又名玉睿、杨积,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漳浦人,客居福州。善雕寿山石人物、兽钮,首创对寿山石“番曲面势”,即利用寿山石的丰富色彩进行巧雕,无论人物或动物的造型都形、神、情、趣兼备。他构思巧妙,刀法古朴,是公认的寿山石雕艺术的“鼻祖”。杨璇的杰作《达摩过江》,石材系黄高山石,高约10厘米,达摩左手提衣,右手托着草鞋,头部稍侧略向前,顾现过江之势,动态极为自然。达摩面额饱满微凸,双眼圆睁,鼻宽且平,两唇微张,有全神贯注之情;衣纹的雕刻疏密有致,富节奏感,衣服上并镶嵌有宝石,可谓匠心独具。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杨璇所雕的一套《寿山石雕十八罗汉像》,是据汉人形貌雕刻而成,虽不是传统上的“胡貌梵像”,但却展示了内地佛像的神态风格。雕刻刀法流畅,眉目传神,衣纹流动,真切自然。《十八罗汉》的第一尊和最后一尊的背面都有绘纹“玉睿”款。

  继杨璇之后另一杰出的石雕名家周彬,字尚均,康熙时漳州人。民间传说他曾被选为清廷御工;对此,潘主澜先生在《寿山石刻史话》中曾加以考证,认为属于误传。概因杨、周的作品艺冠当时,每有所出,便为地方官绅索为贡品,宫廷中的寿山石雕珍品多是他们所做,故有此说。周彬的艺术风格兼取华茂一路。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他的一件作品《罗汉》,是以芙蓉石雕成。罗汉通高10.1厘米,面容祥和,体态敦厚。衣物上饰有团花番莲和云纹,衣领、袖口和衣缘处镶嵌米粒般大小的青金石、绿松石和珊瑚,五色缤纷,绚丽多彩。罗汉背后钧刻八分书“周彬”二字。

  周彬擅长印钮雕刻,兽钮多用夸张手法,形态与众不同。作博古印取青铜器纹样而又别出心裁,常在纹样或边栏不断纹中隐藏双钩篆书“尚均”二字,雕刻之精细程度令人感为观止。杨、周二人在寿山石雕上的杰出成就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艺术遗产。

  另与杨璇同时期的魏汝奋至今虽未能见到关于他的文字资料,然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福州博物馆均收藏有他所雕刻的罗汉像,这些作品形神兼备,刀法娴熟,艺术水平极高。

  寿山田黄石在清代已被推崇为石中之王。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当太上皇时曾命人均刻一件田黄三链章,一块田黄石切割为三方印章而又有活链连缀,非大块的田黄石是办不到的,而且活链连接三章,难度之高更不是一般石雕艺人技所能及。三方印的印文雕刻精美,左边的“乾隆宸翰”为方形,右边的“惟精惟一”也是方形,中间的“乐天”为椭圆形。由石雕艺人和篆刻师合作完成的这件珍宝,成为乾隆皇无上的象征。

  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套清代田黄石《鸳锦云章》印,全套共九方,每方均刻有石兽印钮,有狮、天马、辟邪等,九钮各异,构思精巧,刀法浑圆古朴。此套印清末藏于景仁宫,乃东六宫之一,原名长寿宫,嘉靖十四年(公元1536年)更今名,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 )重建。康熙皇帝在此出生,乾隆帝、道光帝为太子时,曾在此住过。清末为光绪珍妃寝宫。《鸳锦云章》印另附一本印谱,封底另贴一贴,上写:“御花园”,意味此套印曾存于御花园。印文由“循连环”三字组成,每方印有九个字,成井字排列,每方印篆体不同,九方印就有九种篆文,“循连环”三字经不同的排列组合,有二十七种排法。田黄切成相同的方块本已十分难得,加上钮工与篆刻家的精心合作,构成这套稀世珍品。

----------------------------------

寿山石开采历史

  历史上寿山石开采始于什么时候,至今未有定论。此事说来话长,得由福州出土南朝“石猪”说起。

  1954年,在福州仓前福建师范学院桃花山工地,发掘了一座南朝墓葬,出土的殉葬品中,发现有石猪一件,高1.1厘米,长6.4厘米,作平地卧伏状,系用寿山石中的老岭石雕刻的,型制简易粗犷。在此后的数年中,又从福州各处的15座六朝墓葬中,陆续出土一批此类的“石猪”。到了1965年,更在发掘北郊二凤山工地一座古墓中出土了同类的“石猪”一对,同时出土的还有刻上“元嘉二十二年乙酉”字样的纪年墓砖若干。“元嘉”为南北朝时宋文帝的年号,“二十二年乙酉”为公元455年。由此可见福州寿山石的开采至少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但是,也有的研究寿山石的学者认为寿山石的雕刻史在1500年以上的论断可以成立,但开采史上限定于南朝,证据尚不足。理由是老岭石是寿山石中一种劣质石,分布面广,且有多处裸露于地层表面,拣拾一些剥离石块进行雕刻是轻而易举的事,不能算作有目的开采。而坚持寿山石开采始于南朝的学者则认为:福州发掘的十余座南墓葬,均有小石猪出土,这说明以寿山石小猪为殉葬品已是南朝的一种普遍习俗;开采老岭石(即使表现为“拣拾”)以应雕刻殉葬品的需要,已成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拣拾”是开采的最初形式,必然要发展采掘,如深洞开掘等。在以上两种意见之争尚未有结论之时,又有一件寿山石翁仲俑,从福州古墓中出土,石材也是老岭石,形制与汉代的玉雕翁仲一样,一些考古学者推测为汉代的遗物。如果这个推测能得到证实,那么福州寿山石的开采史和雕刻史的年代上限,又将大大地向前推移。

  历史上寿山石开采有文字可考的最早始于南宋。成书于宋淳熙九年(1182)的梁克家《三山志》记载:“寿山(在)稷下时里……寿山石洁净如玉,大者可一二尺,柔而易攻,盖珉类也。五花石坑,相距十余里,红者、绀者、紫者,惟艾绿者难得。”编纂于宋理宗年间(1225—1264的《方舆胜览》,将寿山石列为福州的著名土产,与荔枝、素馨、茉莉、海盐一并介绍。再就是朱熹的女婿、南宋著名文人黄干,有七绝《寿山》一首,诗云;“石为文多招斧凿,寺因野烧转荧煌。世间荣辱不足较,日暮天寒山路长。”这些宋时的文字,记载了同时代的寿山石开采的情况,极为可信。到了后代,一些文献更记录了宋时的开坑、造器等盛况。如清代高兆《观石录》有“长老云:‘宋时故有坑,官取造器,居民苦之,辇致巨石塞其坑,乃罢贡。’”毛奇龄的《后观石录》亦云:“宋时故有坑,以采取病民,县官辇巨石塞之。”前后两册观石录讲的是同一件事,但细察起来,含意略有不同:前者说了开采寿山石中的官民矛盾,是民辇巨石塞了坑;后者说的是上下层官僚的冲突,即上方开坑取石,县官辇石填坑。但两说都肯定了宋时寿山石开采的盛况。只是到了南宋后期,由于石工和地方官员的抵制,寿山石开采才显得冷落。清康熙朱竹宅的《寿山石歌》说:“南度以后长封缄”,就是这个意思。福州宋墓出土的随葬石俑颇颇多,石村除老岭石外,还有紫覃石、高山石,甚至有牛角冻、月尾、艾叶绿等上品;形制高大,有的石俑高竟达40厘米。实际情况也证明了宋朝曾出现寿山石开采的高潮。

  元明之时,已不是官家组织的大规模采石活动,但寿山农民的耕余采集寿山石仍无断歇。珍贵的田黄石就是在明时被发现的。清代施鸿宝的《闽都记》曾云:“明末时有担谷入城者,以黄石压一边,曹节愍公(曹学全)见而奇赏之,遂著于时。”

  到了清初,由于国家的统一和商贾、权势者的介入,寿山石的开采又出现历史上的一个高潮。先是民间的采掘,《后观石录》记载:“康熙戊申,闽县陈公子越山(名日浴,字磐,故黄门子),忽赍粮山中,得妙石最夥,载至京师售十金。每石两辄估其等差,而数倍其值,甚有直至十倍者。”此时靖南耿精忠镇福州,对于寿山石的索取,表现为掠夺性、破坏性的开采。“强藩力取如输攻……日役万指佣千工。掘田田尽废,凿山山为空,昆岗火连三月烽,玉石俱碎污其宫。”(见清查慎行《寿山石歌》)后来耿精忠叛清,清朝派了康亲王杰书率兵入闽平叛,八闽一时成了杰书的天下。此人及其部属,对寿山石的追求,比耿精忠毫无逊色。《后观石录》云:“自康亲王恢闽以来,凡将军督抚,下至游宦兹土者,争相寻觅。……于是山为之空。”“凿山博取,而石之精者(随之)出焉。”石的品种空前丰富起来。“石有类玉者、珀者,玻璃、玳瑁、朱砂、玛瑙、犀若像焉者。其为色不同,五色之中,深浅殊姿。”(见清卞二济《寿山石记》)寿山石的品种在前后观石录中记述已有数十种。清代福州学者郭柏苍在其《葭跗墓堂集》和《闽产录异》中列举了在清中叶嘉庆年间,其亲见的寿山石品种亦达20余种。但到了晚清,寿山石的开采又消歇下去。

  民国期间,寿山石的开采逐渐复苏。据有关资料记载:1917年,寿山一年出产雕刻用石3000斤,品种有40余种,采掘坑洞达140余处。但是自抗战爆发后,寿山石的开采一落千丈。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进入本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寿山石名闻海外,石价跃升,高过了以前的几十几百倍,开采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的采石热潮。最兴旺时,全乡除了老幼外,所有男女都上山采石,出产品种已达百来种。断产许久的芙蓉石又恢复出石了,还出现了寿山石开史上从未有过的上等好石荔枝洞等。这时又一次掀起了挖田黄热,而且给村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乡村出现了一片繁荣兴旺的好景象。正如金石家潘主兰先生所言:“往时尚见竹篱茅舍,今已高楼广厦,美轮美奂遍一村。玉宇风清,石得时愈显。”


-----------------------------------------
寿山石雕起源




   寿山石雕的起源因考古的发现和见证而逐步推前。迄今为止所出土的寿山石雕文物,最古老的应为南北朝(公元)20——589年)。1954年在福州仓山区桃花上福建师范大学工地上发现南朝墓葬一座,出土石猪一件,高1.1厘米,长6.4厘米,伏卧状,是用长方形的福州寿山老岩石雕刻,线条、刀法简练,形态粗犷。1956年以后的近十年中,福州有陆续从发掘的十五座六朝墓葬中出土了同类的寿山石小猪。1965年在福州北郊二凤山工地发掘的一座南朝墓葬,也出土了类似的石猪一对,同时出土的还有“元嘉二十二年乙酉”的纪年墓砖。袁嘉二十二年,即公元445年,可证寿山石雕艺术至少开始于一千五百年前。
  俑,是中国雕塑艺术的瑰宝,自新石器时代出现俑之后几千年来,俑得艺术千姿百态,其质有铜、银、木、石、玉、陶等。南朝墓葬出土的寿山石动物为俑类雕塑艺术增添了风采;而寿山石猪的发现使寿山石雕艺术源于南北朝至说遂为专家确认。

  在此之前,寿山石雕是鱼唐宋的说法曾经持续了很久。高兆的《观石录》曾说:“宋时故有坑,官取造器,居民苦之,牵致巨石塞坑”。所谓“造器”便是指石雕。毛奇龄的《后观石录》也取相同的说法。1966年,福建著名金石家潘主兰,在他编写的《寿山石刻史话》一书中提出“福州寿山石刻,远在南朝时代就有了动物创作,这样看来,它至少有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历史”。首次在文字上将寿山石雕刻史推前了五百年。

  福州市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件从古墓中发掘的寿山石翁仲俑,石材为老岭石,形制与汉代玉雕的翁仲风格一致,一些考古专家曾推测为汉代之物。但是未发现有纪年墓砖,故此推断尚待证实。正如中国雕刻艺术的始源,由于1987年辽宁地区发现了六千年前的小雕像,使中国雕塑艺术的起源至少提早了三千年。如果寿山石翁仲俑得到证实为汉代之物,寿山石雕得起源将再推前二三百年,正值中国雕塑史上成就辉煌得时期。随着今后考古工作得发展,根据新的考古发现,寿山石雕的起源年代也许将会推至更为久远。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宗教亦大行其道。佛教自东汉由印度传入中国,至唐代已极为昌盛。在福建偏远的寿山乡一带也大兴寺院,地方志上曾记载的便有延庆禅院、镇国禅院、广应院、翠微院和林洋寺等多所,僧众达数千人。一时善信四至,香火鼎盛,相传寺僧们曾就地取材用寿山石雕刻佛像、托钵、念珠、配件等,除自用外,还作为纪念品答赠各方来客,惜至今未发现有唐时遗物。寿山广应院创建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在其遗址上虽曾发掘出龟、马等半成品雕件,然广应院二度毁于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和崇祯(公元1628—1644年)年间,遗物也有可能为明或宋所制,故未能确实是否为唐代之物。

  从前后两部《观石录》可知寿山石在两宋时已大量开采,专业、非专业的石雕队伍亦已形成,寿山石刻也被列为贡品。唐宋时俑制十分兴盛,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繁荣期,中外文化交流非常频繁,雕刻艺术被大大推进一步。在古俑的制作方面,中国北方出现大量陶俑、纸俑、木俑,作为陪葬品,闽中地区民间则大量采集寿山老岭等地粗石雕刻古俑殉葬。从福州、闽侯宋墓出土的众多明器可以证实当时寿山石俑非常普遍。福州市博物馆收藏有1965年从福州东郊登云水库工地一座北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墓葬出土的文物,其中有寿山石刻的文物俑、侍俑、男女俑,形式有立像、坐像,姿势大多作拱手状。动物类有青龙、白虎、鸡犬、龟蛇以及十二生肖等。这些石俑,人物类的尺寸大小都比较统一,形象也较为粗犷;动物类则不然,寸度大小差距很大,大者高11厘米,小则仅高3.15厘米,造型简单,神态生动,龟、犬、虎的姿势各不相同。此外,还有1966年在金鸡山发掘的南宋宁宗嘉定元件(公元1208年)墓葬,出土了石俑数十件,这些石俑造型朴实,刀法简练,体制与前所发现的基本相同。从这些出土石俑刻窥见宋代寿山石雕的艺术风貌和发展水平。

  在大量出土的宋代寿山石俑中常见蛇身人首俑,而且有高11厘米,宽3.1厘米之大俑。据此可知直至宋代,福州地区仍然以蛇作为图腾标志。“闽”为福建的简称,“闽”字在门之中有一“虫”,“虫”是一条盘曲的眼镜蛇的象形。寿山石雕的人面蛇身俑与福建简称“闽”,以及闽人乐以蛇为图腾有着历史的关系,这是寿山石雕艺术的地方特色。

  1973年6月在黑龙江中兴地区挖掘的金代(公元1115—1234年)中、晚期墓葬中出土褐色寿山石雕“飞天”,其脸型服饰均与宋壁书相似,福建石雕何以能辗转千里而到达北国他乡那?这是一个待解的文化之谜。但可见寿山石在宋代已为世人所珍视。据南宋涥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梁克家编纂的《三山志》记载,宋时福州已大量开采寿山石用于雕刻,精美者作为贡品发运汴梁,成为宫廷玩物。大者为达官贵人陈列于几案欣赏,小者则成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赏品。宋代的雕塑艺术是继唐代以后的辉煌时期,必定对寿山手雕有所影响,可以想象,其他类型的寿山石雕艺术品应当比目前已出土的寿山石俑更精美更多彩,惜迄今尚未能发掘得更多宋代珍品,使我们无法一览宋代寿山石雕艺术的全貌。


----------------------------------------


风光无限在寿山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天遣瑰宝生闽中”。在祖国东海之滨有一座2000余年的历史的文化名城——福州。那人见人爱、晶莹脂润的寿山石,就出产在这座“有福之州”的北郊30余公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这地方,风和日丽,田畴交错,山青水碧,花木连荫,风景秀丽,加上山中洞壑美争奇,水里田间晶冻斗艳,直把它装扮成人间福地。这地方便被尊称为“寿山”,是人们向往的村野旅游胜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早在古代,许多文人骚客和藏石家,便络绎不绝于这条山道之上。当然,那时不像现在这样便捷,汽车直驶,从福州到寿山,二个小时足矣。不过,靠双脚翻山越岭、涉水过溪,途宿村寮农舍,也自有一番返璞归真、投向自然的乐趣。你看,南宋黄斡于绍熙庚戍(1190)十月写的一首《寿山纪行》诗:“大溪章溪溪水清,上寮下寮山路平;三山屹立相倚角,百里连亘如长城。仰于云霄不盈天,俯视天高浮寸碧;间云吞吐溢润谷,飞泉喷洒下石壁。”诗中的“上寮下寮”是寿山地名,“三山”是指寿山、九峰山、芙蓉三座主峰。人在高山洞谷、行云流水、飞泉瀑布中漫游,山转景移,水流神汇,心都醉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自黄斡之后的四五百年间,明万历壬子(1612),又一位著名学者谢肇制写了《寿山纪游》:过桃枝岭“又行十里许,危峰夹立,寒涛澎湃,峰头数道飞瀑,天矫奔腾,下冲田石,散作雪花满空,亦一奇绝处也。……约行三十里,群峰环罗,松栝葱倩,石桥流水,禽声上下,大非人间境界,顿令游客忘登降之惫矣。……从九峰折而右十里至黄坑桥,鸟道盘空,山山相续。又十余里,始至(寿山)然。……山多美石,柔而易攻,间杂五色,盖珉属也。”在文末,谢肇制高兴地写下“余游山多矣,未有若兹游之快者”的评语作结。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到了清代,游山者益众,传世的诗文游记也多了。如清康熙的间福州著名的儒商魏杰甚至把游寿山与游武夷相提并论。他在《游九峰寺芙蓉洞记》里说:“距郡城北七十里之遥,有九峰名胜,与芙蓉、寿山连续,旧称三山。……群山环合,竹林松坞,自成一村,其间桑麻鸡犬,避世之区也。凡四日之游,计程一百八十余里,得诗若干首,有似昔日游武夷名胜也。夫武夷之游,循行九曲,而九峰之游,历览三山,山水争奇,晴阴变幻。……山灵其亦许我来游乎哉!”
  来游寿山的文人都认为,寿山的景幽、石美、寺古、风淳,是神仙宝地、避世桃源。在其数十里范围的丛山峻岭内,散落了许多禅寺,如九峰寺、寿山寺、芙蓉寺、翠微院、林阳寺等。至今九峰寺、林阳寺仍然香火鼎盛,而寿山诸寺都已废了。但越是废寺,越饱含了历史的沧桑,越能引起人们的缅怀,特别是因为它与宝石联系在一起。如明代徐勃《游寿山寺诗》云:“宝界销沉不记春,禅灯无焰老僧贫。草侵故址抛残础,雨洗空山拾断珉。龙象尚存诸佛地,鸡豚偏得数家怜。万峰深处行径少,信宿来游几人?”明代陈鸣鹤亦有《寿山寺》诗,中有“山殿旧基耕白水,坂田新黍啄黄鸡;千枚腊璞多藏玉,三日风烟半渡溪”句。以上两诗所提“故址”、“旧基”,系指废寺遗址,有人在这里掘石也颇有所得,称为“寺坪石”。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在“百里连亘如长城”的寿山群峰中,拥有丰富的美石矿藏。
  进入当代,寿山石日益闻名于世,它的故乡也因此阔步跨入富裕之乡,呈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风貌,村间风光殊于往昔,更加受人青睐。1984年,曾有数十位作家、诗人登山观石揽胜,赋诗百作首,既吟寿山石又吟寿山乡。如诗翁陈寿祺《游寿山》诗:“冒雨登临兴倍浓,同游况复尽词宗。寿山不幸传东土,贤墓地谁记北峰?考古徒增今昔感,哦诗聊写来去踪。芝田阁上观名刻,艺绝奇材处处逢。”辛末年初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著名学者陈秉昌教授师生一行十余人来访寿山,恰逢那天寿山春雨绵绵,烟雾朦朦,寿山村愈显幽静和朦胧。陈老教授离村时留下一首七绝:“求观美石入名乡,豹隐深山识善藏;乐在静中仁者寿,门前烟景即文章。”

----------------------------------------
寿山石的鉴别~


  寿山石品种繁多,色彩斑斓,不同的石种从外形、色泽至肌理,都有其独特之处。虽然上佳珍品和粗劣下品之间有天壤之别,外行的人凭着肉眼也能断其优劣,但是,假如把一百多个寿山石品种全部集中陈列在一起,要求一一道出其品名,别说一般的寿山石爱好者,就是行家里手,恐怕也得眼花缭乱,三思而慎言。尽管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寿山石只有二三十种,但是,色泽相近、品质相似、肌理相似者,也不乏有之。再加上造假技术也渗透到寿山石市场之中,这就使寿山石的鉴别显得更加复杂,从而也增加了鉴别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掌握一定的鉴别知识,培养一定的鉴别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如何培养和提高鉴别能力

  培养和提高寿山石的鉴别能力,主要有如下几个渠道。

  第一要勤于学习、第二要严谨治学、第三要见多识广、第四要交流切磋、第五要追求精品

(二)二种常见的鉴别法

A、经验识别法  在长期的实践中,寿山石行家们积累了丰富的鉴别经验。虽然不同的鉴别行家,总结的经验和鉴别方法不尽完全相同,但归结起来,其切入点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外形,包括形状、棱角、皮相;二是色彩;三是质感;四是肌理,包括纹路、裂格。

1、田黄石的识别

  如何鉴别“石中之王”田黄石,这是寿山石收藏家和鉴赏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他们必备的一种鉴别能力。古今寿山石鉴赏家和研究者鉴别田黄石的经验可归纳为形状、石皮、色相、肌理、格裂形态、手感和比重。

  (1)形状  根据田黄石的地质形成和演变历史,一般的田黄石都保持其天然的形状,即鹅卵形状,但在上板坑头附近出产的田黄石,有时也有棱角,这是因为这里接近溪流的源头,田黄石缺少滚动、磨练的机会。此外,还有少部分田黄石,在埋藏地下的过程中,因地壳运动,石身裂碎,分成几瓣,形成棱角,虽然经过泥土的长期滋养,但断面的棱角并未被磨平,因此有时石农在挖掘发现这种断裂性田黄石时,通常还会继续在附近寻找它的“另一半”。

  (2)石皮  除了少数田黄石外表无石皮外,一般情况下,田黄石外表都有皮层包裹,因此有无石皮是鉴定田黄石的一个重要依据。

  田黄石的皮层,或极稀薄、或稍厚密,石皮颜色主要有黑、黄、白、绿,皮层有单层、双层和三层,皮质比其它掘性寿山石的石皮质地要细结柔嫩,用刀轻刮,刀感流畅而微沉,粉粒细腻均匀。

  一般情况下,单层皮的田黄石颜色有黄、白、黑、绿,色泽有浓有淡,分布有的整体统一,有的两面不同,还有的呈块状组合,质地也有优劣之分。皮色纯如牙黄者,质地极为纯优,称为黄金黄田黄石;黄而灰绿者,质微硬结,色泽偏黝;黑而微绿,皮清一色者,也属优质;皮色灰白浅淡的色泽多深沉偏黝;黑中夹有小块黄绿或小块灰白的,纹路粗杂,通灵度差,多为硬田黄或杂田石。有的单层皮田黄石,一面为白皮,另一面却是黑皮,即一面为银裹金,另一面为乌鸦皮。

  双层皮的田黄石,有的是乌鸦皮内又有一层薄黄皮,有的是乌鸦皮内又有一层半透明的白皮。这两种双层皮的田黄石,大部分属枇杷黄田黄石,外层皮质细腻,内层皮厚薄分布均匀,肌质纯佳,甚至凝灵如冻。

  由于田黄石有一定的迁移性,再加上田土砂层酸碱度的变化,所以,有时还可见到三层皮田黄石。或乌鸦皮在外、黄皮居中、白皮居内;或黄皮在外、黑皮居中、黄皮在内。含多层石皮的田黄石,皮虽不透明,难以察看,但往往肌理色质极佳。

  通常情况下,除部分三层皮的田黄石外,一般的田黄石,在灯光下都有良好的通透性,可以洞察其内在的肌理色质。

  (3)色相  要辨识田黄石的本色,不能在灯光下观察,而要在太阳光下观察。善于鉴别田黄的行家,通常以色调的浓淡来形容田黄的“熟”“老”与否,借以推测田黄在地下沉睡的长短。田黄石色泽鲜而不俗,稳而不浊,不浮不沉,其最大的特点是毫无“火气”,并且以黄色为主。无论红田、黑田、白田,都有一层“帝王之气”,带有黄味,但不同的田黄石所含的主要色素及色彩纯度、浓度和肌质的通灵度是不尽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块田黄石,其内外色泽也不是一成不变。除白田黄石以外,大都是外浓而内渐黄淡,尤其是大而宽厚的田黄石,内外一色的极少,只有形状薄、体积小的,方能内外接近一色。

  通常人们所说的银裹金田黄,其实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介于白田黄石和黄田黄石之间,外具白田黄石肌质,内心近似黄金黄田黄石之质。白田黄石多数带有黄心。黄心多的,即属银裹金。另一种是白皮田黄石。还有一种“金裹银”田黄石,极为罕见。

  “绿田石”,世有传闻,迄今未见。

  (4)肌理  田黄石的肌理基本上都隐有密如织网的细萝卜纹,而且疏密有致、条理不乱,如新出萝卜去皮,像鲜产橙柑剖瓤。田黄石的肌质愈细腻、色泽愈浅、愈透明,其萝卜纹就愈明显,所以白田石的萝卜纹,往往最为好看。也有一种田黄石,萝卜纹极隐、极细、极不显眼,色质也很纯优,是最凝灵的田黄石之一。

  (5)格裂形态  寿山界古有“无格不成田”的说法,这是因为大部分田黄石或多或少都带有裂格。但裂格不是田黄石独有,只是田黄的裂格,其颜色和形状与众不同。

  田黄石的裂格,有明格和暗格。明格多呈现于表层,多呈交叉状,如龟裂纹。坑头田黄石、碓下田黄石等居多。格线挺直而利落的,坑头田黄石等最常见。暗格则较多深藏于田黄石的肌理内。格粗大而深长的,石性多软,如白田黄石、上坂田黄石等。格纹若断若续、蜿蜒而长的田黄石,质较松嫩,时见之于上坂。格斜浅而短小的,质凝而嫩,中坂的居多,同时在上坂和下坂品质好的田黄石中,也较常见。

  田里挖掘的田黄石类的红格,也称“红筋”,多呈褐黄或赭黄色。无皮的田黄石红格浓重。黑皮田黄石与白皮田黄石还常见其皮随格侵入,以致雕制时难以掩饰。

  (6)手感  田黄石的另一重要特征是质地温润、细腻、凝嫩。各色田黄石,即使是白田黄石或黑田黄石,在光线透照下,石心皆泛黄红之光,宝气灿烂,虽寒冬腊月,也感温存有情,入手可亲。田黄石在握,手感脂润,常年不上油,亦不燥不变,一经摩挲更觉油光欲滴。

  (7)比重  2.6--2.65

2、田黄石的防伪

  田黄素有“易金三倍”之说,因其珍稀难觅,价值高昂,所以早在清朝就有商贾以连江黄假冒田黄石。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造假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石市上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利用田黄石与某些石种有相似之处的特点,或以次充好,或制假乱真,因此田黄石收藏者必须加以防备。

  常见的制假现象:

  一种是利用色泽接近田黄石、肌理似有萝卜纹的石材,把它整成卵石状,并用硬器点凿或置于硬砂中翻滚,然后沾上土或着色,再加蒸煮,使其颜色外形与无皮的田黄石相似。这种假田黄乍看之下,酷似真品,但仔细观察,其外表凿痕密布,终不自然。只要透过外表悉察肌理,便知其为伪物。

  第二种是假造石皮。或用颜料涂染,或用胶水调石粉涂抹其表,或泡药水高压加温,再经磨制,就像紧裹着石皮的田黄石。然而,这种假石皮松而脆,颗粒粗大,浑浊不透,干结如疤,难以受刀。辨认时,一经摸或加油,不久,其图文均不见。雕刻时也只能刻制组线条景物,而不能精雕细刻。

  第三种是改变别的石种色泽,使它类似田黄石,又“巧妙”地使表层肌质变换成田黄石的“裹皮”,伪造成乌鸦皮田黄石,但其皮层浅薄如纸,这种假品,因皮色过于透明,皮质也过于细柔,所以易于识别。

  第四种是利用某些质地与田黄石相似的石种进行冒充。这种冒品的识别,要求鉴别者必须熟悉几种与田黄相似的石种的特性,以便进行比较和鉴别。如掘性高山石与掘性都成坑石,通常都有萝卜纹,但前者石性较松,后者石质微坚,都不如田黄石温润。又如鲎箕石也属掘性高山,质松性燥,且外形多不呈卵状。再如旧洞善伯的黄色结晶体,虽可与田黄相比美,但没有石皮与萝卜纹,而且肌理时有金属砂点,有时还有“花生糕”浑点,与田黄相比,相去甚远。此外,黄色荔枝冻石因偶有石皮和萝卜纹,也常被石贾制成方章,冒称田黄冻,这种冒品要价极高,且因为没有人工痕迹,所以若非行家,不好识别,但细察之下,还是可以发现这种荔枝冻质地过于通灵,萝卜纹也较粗,缺乏田黄的稳重感。

  近年,有关部门在研究田黄的内部成份中,用某种科学的方法,改变一些石材的分子结构,使其色泽与内部结构接近于田黄石,但终不能温润其质、丝纹其体,由此可见田黄石的天生丽质并非人工所能牵强达到。

  B、X射线衍射鉴别法  即据石种的衍射图来识别。



————————————————————————————————————————————————————————
寿山石雕的解石之理
  明清时期,福州东门外鼓山后屿乡已是雕刻艺人云集之地,经林谦培、林元珠、 林元水、郑仁蛟、林友清、林友竹、林友枝等几代大师的发展,这里的寿山石雕艺 术已日臻成熟和完善,且独具特色,形成“东门流派”,后屿从此也变成远近闻名 的石刻之乡。我自幼生活在这里,每日耳闻目染深受雕刻艺术的熏陶。因此对雕刻 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2岁,我便拜林友竹为师学艺,学习寿山石圆雕人物。那时 生活虽然艰辛,但自己对雕刻技艺还是刻苦钻研,从不间断,不久便有一些成就。

  数百年来,凡有成就的艺术家,大多都深谙解石之道。回顾自己64个年头的雕 刻生涯,也深有体会。

  首先我们都知道寿山石色彩斑斓、石种质地各异,天然石块纹理、砂格、裂痕 各具特色。因此艺人在创作前总要对手中石材细加揣摩,判断色泽走向、砂格杂质 的分布以及形态纹理等特点,而后相形度势因材施艺,正如俗语云:“一相能抵九 天功”。在学艺时我常看到友竹师相石,他反反复复看了又看又放下,又拿起翻来 覆去,仔细端详,直到突有所悟,才点头微笑,这种表情说明了又有一件好作品在 师傅心目中诞生了。因此相石解石在我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有一次,我拿到一块 色泽大部为红,白色偏少且带有杂质的旗降石,相石花了不少时间,把石头竖起来 显得底部窄小站立不稳,把石头横放又觉得没有气势,经过反复推敲,最后还是决 定把石头竖起来刻传统仙人题材李铁拐,红的部分刻人物,白色偏少的窄小底部配 以白色石头,刻成海浪底座,既解决了站立不稳的难题,又使整件作品与底座相得 益彰,主题在配景中一下子烘托了出来。因此我把这件作品取名为《酒酣任浮沉》, 倍受行家赞赏,并编入《福州雕刻艺术》一书中。解石先相其理,是寿山石雕创作 的要诀,否则一拿石块,不假思索就横施刀挫,必然堕入粗制滥造,导致创作失败。 所以“相石”就好比谚语所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创作寿山石雕作品,应成竹 在胸,方可施以刀挫,才能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其次,寿山石的俏色利用。善于利用寿山石的天然色彩,即取巧,是寿山石雕 的又一要诀。寿山石天生丽质、五彩斑斓,这是自然界赐予我们的财富,是其它工 艺材料所无法比拟的。每一块寿山石自然形成的红、黄、黑、白、绿、紫等色泽, 各不相同,即使同一题材有一百件,却也件件不雷同,形成寿山石雕的独特风格。 所以艺人在创作时都把巧妙利用俏色,当作一大任务。俏色利用的好坏,决定寿山 石雕作品的优劣;传统的俏色利用,是在圆雕中大部分把红黄色刻成主体人物,把 白色到成白云、流水或背负荷叶以烘托主题,把黑色刻成禽兽、道具等,色彩少的一般刻成蝙蝠、昆虫等。当然巧色利用又要不落俗套,要依主题思想加以取舍,比如:在大面积白色衬景中有多处紫黑色斑块,创作时如果能恰当选择其中一处黑色块刻成一双蝙蝠或一只小蛤蟆,把其它黑斑块全部剔除,将会给作品增添许多情趣,相反如把全部黑斑块都刻成蛤蟆就令人生厌。1960年有一块绝大部分为白色的旗降石,恰好上半部有一处硕大纯净的红色,且右边有些许黄色。我几经斟酌,一反传统红黄刻人物的成法,反其道而行之,将硕大纯净的红色刻成大寿桃,白色刻成几个天真的童于肩扛手托大红桃,黄色刻成两只跃跃欲飞的和平鸽。整件作品构图严谨大方,又喻意吉祥,受到广泛赞誉,并被选送北京。《人民日报》还以《瑰丽多彩的福建美术工艺:寿桃献给毛主席》为题广为报道。因此寿山石俏色利用要拓宽思路, 大胆取舍,不落窠臼,才无愧于国石。

  三,谈谈石雕木雕人物的风格为何迥然不同。木雕人物多写实,刀法灵利,衣裙飘逸,衣带手足多可悬空,这些技法取决于木质的韧性,不易断裂;而寿山石如果也象木雕那样刻制就易断裂,难以成功。所以寿山石人物刻划多呈古拙、稚朴而不刺手。为了使寿山石雕便于收藏家珍藏把玩,石雕艺人还探索出一套到划人物的技法,即在面部细加刻划,着力表现人物的神韵,有的配以头发开丝以见精细,而服饰衣裙上则多以大块面包裹,以见粗、厚重和古朴。有四字诀:“涡、顺、飘、薄”。涡:对人物作品的造型而言,讲究人物动作的运动线和整体造型的曲线要协调统一,圆滑流畅,不阻不滞,结构均衡稳定,轮廓鲜明;顺:讲究人物服饰线条要服从整体造型,不光肉眼看无凸忽感,甚至手也要圆顺;飘:要求衣褶柔顺,富有流动感,这里的飘决不象木雕衣裙可凌空飘动;薄:主要针对衣裙质感而言,厚重之中见柔软,折叠自然浑圆,不象木雕人 物衣裙灵瘦。正是由于石材与木材的本质区 别,决定了石雕人物与木雕人物的艺术风格迥然不同。最近本人又有一块旗降银裹金石,即内瓤黄色外裹白皮的石头,就是采用传统技法,刻划托钵尊者的神态,取名《悠闲自得》。在整块石头中,我在黄色肉瓤裸露部分精心刻划尊者脸部手足,外裹的白皮处理或架裟,作品线条柔顺,轮廓鲜明又不琐碎, 在古朴中更见兽者的悠然神态。作品刚完成便被选送香港参加展览。

  最后谈一谈寿山石的山水创作。寿山石丰富的色彩为创作山水题材提供了绝好的上等材料。它的红黄色既能体现山、花、浪,又能诱发出野果的芳香;它的黑色可表现古木苍天、凌石危耸,它的白色可表现白云缭绕、流水潺潺。天然的色彩赋予寿山石山水作品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我参加创作了不少寿山石雕山水作品,象《长征组 雕》、《闽西组雕》以及《韶山冲》等,这些作品的技法被同行誉为独材一帜。我体会最深的是:要想刻好寿山石山水作品,在“相石”基础上,还要精通画理,要善于把国画中浓淡笔墨技法灵活巧妙地运用到山水雕刻中。通过相石解石,确定山水作品的具体题材,然后抓住主题,突出色彩,安排适当位置。创作中要注意整体结构布局的合理性,主题与衬景要协调。石雕山水作品多用深浮雕技法,在处理近景、远景时技法上要讲究由深及浅,由大到小,如同国画浓墨淡彩一样,为了把近景与远景拉开空间,可用白云勾勒法造成空蒙幽深的意境,使作品气魄雄伟。《韶 山冲》是70年代时创作的,我两次到过韶山瞻仰毛主席的故居,很想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对一代伟人的敬仰心情。恰好这时有一块几十斤重且质地很好的高山石,经多次“相石”,决定用来到《韶山冲》,以实现自己的多年愿望。在构思时抓住《韶. 山冲》的主题,即以毛主席故居作主景,然后再配上韶山的远山,把很有特色的山峰拉近作衬景。用石头中部红色部分刻毛主席故居,抓住故居周围主要特征,前面荷塘,右边晒谷场,按实际方位安排,下方近景刻很大的树,上方远景几个山峰……这样使主题“故居”在巍巍群山、葱翠松柏之中突出出来。作品整体布局疏 密有致,严谨、朴素、大方,气势沉稳雄浑。这是一件非常成功的寿山石雕山水作品,倍受赞颂。雕刻山水作品一定要防止一味堆砌,构图密密麻麻,找不到中心。在布局上一般近远景都是从下而上安排,如果上面远景刻得太深,就会出现头重脚轻,轻浮欲倒,收不到艺术效果。这些都是刻山水作品的要诀。

  要想在寿山石雕创作上有所成就,就应勤奋刻苦,多实践,所谓熟能生巧便是这个道理。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吸收新鲜的艺术养分,提高文学艺术修养,学到老做到老。


----------------------------------------
寿石灵秀 国之瑰宝





  福州民流传着并多寿山石的神话,有的说天女散下的花朵成了寿山石,有的说凤凰的蛋 破了,蛋清成水晶冻,蛋黄变成田黄石。流传最广的是女娲的故事,相传女娲补 天功成之后,游遍天下名山大川,被寿山秀丽的景色和勤劳的村民所吸引,与村民们一起 歌舞欢乐。女娲身上遗留的补天彩石随舞飘散,落在水田里,变成了\"田黄石\";沉入溪 涧,结成了\"水坑石\";飘向山间,化成五彩缤纷的\"山坑石\"。女娲为人间带来了幸福, 带来了美的享受。


  天造瑰宝生闽中,高山石究竟是如何生成的呢?地质工作者告诉我们,产于福州市北边 30多公里寿山村的寿山石,生成于数千万年前的中生代,当时这里地质出现重大的变革, 大量岩浆喷出地表,在火山喷发的间隙期,伴有大量酸性的热液活动,熔岩顺着岩石的裂隙 充填或与围岩交融凝结晶化,形成了寿山石。


  中国人素有爱石的天性,寿山石雕是天然造化与艺人智慧的结晶,每一件寿山石雕精品 都是独一无二的人间瑰宝。在中国\"国石\"候选石的两次推举评比中,寿山石雕都名列石种 类之首。评国石候选石时以玉石的质地、历史、艺术、文化、影响、价值等作为评选的条 件,本文就这几方面来论述精美奇妙的寿山石雕。



  寿山石种丰富质地优美


  寿山石天生丽质,晶瑩脂润,五彩斑斓,纹理含情。摩氏硬度在2-3度之间,是雕刻工 艺品与篆刻的上乘材料。


  寿山石分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计有一百多个品种。


  田坑石零星地埋藏在寿山溪及溪旁水田底下的古砂层中,田黄石多呈卵形,肌理隐现萝蔔絲 ,多挂色皮,格纹呈红筋状,具有\"细、结、润、腻、温、凝\"六德。田黄石无根而 璞、无脉可寻,极为珍奇稀有,历来被尊为\"石中之王\"。过去多认为中坂田最好,上坂次 之,下坂更次之。根据近年掘采发现,下坂所产的田黄石最好。


  水坑石产于寿山溪源头的坑头占,坑洞深邃,地下水迷漫,开采困难。水坑石玉质冰 心,通灵凝腻,富有光泽,历来产量甚微,坑头石偶有开采,水晶石多为传世旧物,十分稀 罕。


  山坑石分布于寿山、月洋与黄巢等山脉的岩层中,储量最大,五颜六色,名目繁多,多 以产地或色相命名。山坑石的质地、色泽、纹理各有差异,大块石料都出自山坑。


  好石的人都说寿山石有灵性,每逢盛世出好石。改革开放后出现的\"荔枝洞石\",通灵 艳丽,妩媚劲人。近年发现的\"山秀园石\"与\"汶洋石\",储量丰富,优质者可与芙蓉石媲美。


  金石书画家潘主兰先生对寿山石的描述文彩俊美:\"寿山贞珉,豈惟秀色可餐,其丽质 弥足珍视者,盖有五焉,曰润、曰灵、曰瑩、曰嫩、曰腻。其或如丽珠肌肤,则石之丰润 也;其或如燃犀照水,则石之空灵也;又或如冰盘玉碗,则石之晶莹也;又或如春笋雪松, 则石之柔嫩也;又或如脂如腴,则石之凝腻也。如斯尤物,迥非笔墨能尽其名状。\"


  寿山石的资源会不会枯竭,是很多朋友关心的问题。据地质部门探明,寿山石的蕴 藏量至少有2500多万吨,而且还不断发现新矿,可以说,地下资源相当丰富。2000年4月,福 州市政府发布了《寿山石资源保护管理办法》,为寿山石的开采、加工、销售活动定了法 规,寿山石的资源与寿山村秀丽的环境将得到有效的保护。我们相信,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好 石料问世,寿山石将为福州人民造福千万代。


  寿山石雕历史悠久欣欣向荣


  1954年福州桃花山南朝墓葬出土猪俑,证明寿山石雕的历史至少有1500多年。


  唐朝佛教昌盛,寿山寺庙的僧人刻寿山石佛像、香炉、念珠等流传各地,影响日广。


  宋代出现了寿山石雕刻作坊,从福州地区宋墓出土的各种寿山石俑,数量很多,种类也 很丰富。



  元明之间,以\"花乳石\"治印盛行,寿山石章应运而生,纽饰技艺的长足发展,雕刻刀 具与技法的演变,使寿山石雕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明朝出产的寿山石品种已多,当时 人们最推崇的是艾叶绿与芙蓉石。


  清朝是寿山石雕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康熙年间的杨玉璇、周尚均艺冠当时,许多佳 作被进贡宫廷秘藏。同治年间的潘玉茂、林谦培,继承杨、周之法,各自发展形成了\"西 门\"与\"东门\"两支艺术流派,影响深远。清朝皇族十分宠爱寿山石,以乾隆皇帝御用的 \"田黄三链章\"最为著名。这个时期。田黄石被推为三坑之首,上至皇族,下达庶民都视为 珍宝。


  近代的林元珠、林文宝、郑仁蚊、林清卿、黄恒颂、林友清等都继承发展了寿山石雕艺术 。林文宝创作的各种印纽,千姿百态,自成风格;郑仁蚊吸收其它雕刻的长处,使圆雕人 物、动物别具一格;林清卿独僻蹊径,将中国画融入薄意雕刻,精妙绝伦。


  抗日战争时期,雕刻行业衰微,很多艺人改行,著名艺人林文宝贫病交加惨死街头。


  建国后,寿山石雕得到恢复与发展,1955年成立\"寿山石刻小组\",后来发展为\"福州工艺石雕厂\"、\"福州雕刻厂\"、\"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


  工厂使各流派艺人汇集一起,互相交流,取长补短,雕刻技艺日新月异。这个时期大块度石材的出现、使艺人们能充分地发挥自己和集体的聪明才智,巨作、新作不断涌现,省、市工艺美术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不断输入雕刻技术队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美学融汇,雕刻技艺水平得到更快的提高与发展、造就出郭功森、周宝庭、林寿甚、王雷霆、冯久和、林亨云、郭懋介、林发述、林元康、陈敬祥、王乃杰等一代大师及一大批高中级工艺师与名艺人,他们各有擅长,精益求精,创作了许多具有时代意义的好作品,将寿山石雕艺术推向高峰。


  1970年,当时的石雕厂、木雕厂、牙雕厂合并为福州雕刻厂,这个时期,现代人物和动物作品的创新与技艺水平有明显的提高。然而回顾10年,一千多人大锅饭的沉重负担与产品的积压,使福州雕刻厂陷入困境。


  1980年实行体制改革,成立了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下属石、木、牙三个分厂与雕刻研究所。改革开放给寿山石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雕刻总厂在马永样厂长的带领下,努力开拓进取,始终走在行业的前面,大力抓宣传、办展览、促创新,推动了寿山石事业的发展。国内外客商纷至杳来,从事寿山石雕刻、加工、经商的个体户迅速增加,国家、集体与个体共同发展,遍地开花,市场竟争激烈,艺术上也争妍斗艳,涌现出很多技艺新颖的后起之秀。据估计,目前福州寿山石雕的从业人员有万人以上,年销售总额达数亿元。


  寿山石雕艺术精美高雅


  寿山石雕是\"天工合一\"的艺术品,其表现形式很多,大体可分为摆设品、实用品、把玩 品三大类。摆设品用以陈列欣赏,讲求造型优美,取色巧妙,形象生动。实用品主要是寿山 石章,数量与品种最多,既可刻印使用也可欣赏把玩。寿山石的把玩品最具特色,刻工古 朴.保留大面积的光面,充分体现寿山石细腻脂润的本质,\"看有韵味,摸不刺手\",反 摸挲,趣味无穷。


  历史上,寿山石雕不同的造型设计与刀法技巧,形成\"西门流\"与\"东门 派\"两支艺术流派。西门派艺人善于因材施艺,巧掩瑕疵,刀法圆顺浑化,追求传神韵味。作品造型饱满古朴,给人以品味交流的空间。东门派艺人讲求造型奇岸,善取俏色,刀法娇健,作品玲珑剔 透,精巧华丽,雅俗共赏。现代艺人队伍不断扩大,文化与艺术素质大幅度提高,出现了许 多既古拙又典雅,既有传统又富有新意的作品,尤其是\"休闲\"与\"前卫\"性的作品,为寿 山石雕开拓出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寿山石雕的创作分为设计与雕刻两个阶段。艺人根据石料的形状、色泽、纹理等进行构 思设计,选择相适应的题材、造型、技法,行话谓之\"相石\",相石是艺人多年积累的 经验、技艺与智慧并发性的集中运用。\"一相抵九工\",就是强调相石必须多方设想,深思熟 虑,宁可多花时间,胸有成竹后动刀,方能事半功倍。一位老艺人说得好:\"每一块寿山石 都有最佳的设计方案,就看你能不能想得出来。\"为了寻求完美的境界,令多少艺人食不甘 味,夜不能寐。在雕刻过程中,常出现色泽变化、裂纹或其它问题,原先的设想要不断变 化,才有\"天工合一\"的艺术效果。


  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寿山石雕积累了丰富的雕刻技法和刀技。其雕刻技法有圆 雕、浮雕、薄意雕、线刻、镂空雕、透雕、链条雕刻与镶嵌技法等。薄意雕是寿山石雕特有 的表现技法。寿山石雕的刀具种类很多,也很特别,如手鑿和修光刀,适用腕力与指力,行 刀如笔,可随心所欲,形成了各种刀法。艺人最讲究修光刀法,要求落刀准、行刀稳。刀法 变化然穷,着力刻划物体的质感与神韵,一刀一鑿都饱含着作者的智慧和情感。



  寿山石色泽丰富,寿山石雕也因为巧色的运用而富有特色。如何恰到好处地利用巧色, 尽量烘托出寿山石天然之美至关重要。艺人常说\"鲜花插头前,好色排面前\",又说\"俏色 配得好,作品才是宝\"。寿山石雕取巧的手法通常有三种,一为对比手法,以石色为分界 线,刻划各自独立的景物,行话说\"红是红,白是白,白的能通灵,红的更摄人\"。二为突 出主色的手技,寿山石色泽的分布或繁杂、或色界不明显,要选择取舍,突出主题,才有 \"绿叶衬红花\"之妙。三为超现实手法。依照石色设计相吻合的景物,是通常手法,然而不 拘泥于对象的真实色泽,以超自然的想象来设计创作,往往能使作品更有现代的艺术感。


  一整块石料雕刻而成,不拼接不粘连;各种色泽纯为天然,不染色不烧色,是寿山石雕 的基本特点,无论过去或将来,都不可能有同样的作品。所以,石材好、构思妙、刻工精的 作品十分难得,价值不可估量。由于寿山石的质地、色泽、纹理非常美丽,寿山石雕的造型 与题材内容无奇不有,有人物、劲物、花果、山水、博古器皿等,包括了人类与自然界能够 在石雕艺术中表现的方方面面,经过艺人巧夺天工的精心设计与雕琢,使寿山石雕更充溢着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吸引力,早就超出了一般工艺品的范畴,步人高雅的艺术殿堂。


  寿山石雕文化内涵丰厚



  寿山石雕从问世以来就寓有文化内涵,这种沉淀越来越丰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寿山石 文化。


  南北朝的寿山石俑,是一种墓葬文化;唐朝的寿山石雕佛具是与佛教文化的溶合并得以 传播;宋朝寿山石雕已载入史籍;元明之间寿山石章与中国特有的篆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 缘;清朝为寿山石文化谱写了光辉的-页,近几十年来更达到了辉煌的阶段。


  寿山石雕深为历代文人稚士所赏识,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著述、诗词与游记,自宋朝梁克 家的《三山志》和祝穆的《方与胜览》首载寿山石以来,各个时期的地方志都有记述。南宋 名士黄干(朱熹之婿)多次游寿山并留下许多吟石诗文,\"石为文多招斧鑿,寺因野烧转熒 煌。世间荣辱不足较,日暮天寒山路长。\"此后历代持人或言石、或写景、或惊叹\"别有连 城价,此石名田黄\",或描述常年开采寿山石\"口役万指拥千工\"。清朝查慎行的\"天遗瑰宝生闽 中\",成为寿山石的千古名句。


  清朝福州著名学者高兆与毛奇龄先后著有《观石录》与《后观石录》,提出了寿山石分 \"田坑、水坑、山坑',的三坑分类法。民国龚礼逸的《寿山石谱》对寿山石进行系统分类。 嗣后张宗果的《寿山石考》、陈子奋的《寿山印石小志》为寿山石理论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寿山石文化繁花似锦。海峡雨岸、香港、新加坡、日本等 国家或地区相继掀起宣传寿山石的热潮,各种专著与图书纷纷出版发行,达近百种之多,为 全国各工艺美术品种之最。其中潘主兰的《寿山石史话》,首考寿山石雕始于南朝;方宗桂 的《寿山石志》与《孝山石全书》,全面、科学地总结了寿山石的各种知识;陈石的《寿山 石图鉴》提出了三类五系论;陈锡铭、郑宗坦、王一帆的《高山石传奇》重新割分田黄石产区 、提出好田黄石多出于下坡的论点;王植伦发表了《寿山石传奇》与《寿山石缘》长篇文 学作品;新加坡与艺公司不但编著了第一本英文版的《寿山石雕艺术》,而且在国际网络上 专设网页介绍寿山石。


  1984年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举辨\"寿山石诗会\",百多位海内外文人雅士与收藏家欢聚 一堂,吟诗作赋,盛况空前,著名金石家钱君匋诗曰:\"万朵云霞几度攀,珠光宝气绝人寰 ,风糜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坛是寿山。\"198?年总厂与中国地质科学院联合召开\"中国田 黄石鉴赏研讨会\",从科学的角度对寿山石、田黄石进行分析与鉴别。近两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宝石研讨会\",福州专家发表了多篇寿山石论文。省、市与寿山村相继成立的寿山石研究会,新加坡的\"东方艺术品中心\",香港的\"神友艺术中心\",台北的\"印石欣赏会\"等,都经常举办展览与学术活动。


-------------------------------------------

寿山石矿示意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高山系石:从高山(峰名),再向东、向北,在一个不等边四边形的群山中,盛产着高山系各矿石,包括旧时所谓“田坑、水坑、山坑”石都出在这里。
  月洋系石:月洋矿区位于寿山村东南八公里处的加良山。加良山是月洋系唯一的寿山石产地。
  旗山系石:旗山系是寿山石三大系中分布范围最广的矿区。它位于高山北面,东面延伸到六公里外与连江县交界的金山顶,西面达到离高山三公里的旗山老岭,北面延展至五公里外的柳坪、九茶岩、旗降、黄巢山带。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9 22: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寿山石雕名家简介
杨璇(清 康熙)

杨璇,又名玉善、玉璇等,福建漳浦人。清康熙年间客居福州,首创“审曲面势”雕刻法,即根据寿山石丰富的色彩,顺其自然,依色巧雕,使雕作之画面,形神兼备,情趣盎然。杨璇在人物和兽钮雕刻上,技法特别精到,是公认的寿山石雕鼻祖。他的作品构思巧妙,刀法古朴,独具匠心。其传世之作《十八罗汉像》现藏北京博物院。此作刀法如行云流水,所雕罗汉皆是汉人形象,全无传统上的胡貌梵影”,且眉目传神,面容亲切,观之似动,呼之欲出。杨璇还擅长钮雕。清周亮工《闽小记》说他“运刀如鬼工”。
是清初寿山石雕的杰出代表人物,其风格对后世影响极大,被称为寿山石雕“鼻祖”。其作品多被选为贡品进献朝廷,流于民间者皆为收藏家所珍藏。主要作品有《托塔罗汉》《田黄石观音像》《捧佛罗汉》等均为稀世之宝。

托塔罗汉(高山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捧佛罗汉(高山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林谦培(清 同冶)

林谦培清代同治、光绪间福建寿山石雕艺人。字继梅。福建候官县人。擅雕刻印纽、博古及圆雕人物,海兽尤为专长。喜以神话、仙佛作题材,具北魏遗风。人物体型微胖,头大身短,衣褶流畅简练,饰以线刻锦纹,须发开丝染墨,画眉点睛,刀路清晰,卷曲纹理,有条不紊,备极传神。在继承杨璇、周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和弟子林元珠开创了寿山石雕“东门流派”艺术风格。林谦培被尊为“东门流派”鼻祖。东门派主要分布在福州东郊,都采石之自然形态雕作人物。晚年积平生得意之作,拓描成谱。其主要作品有《送子观音》《伏狮罗汉》等。

送子观音(高山石)

林元珠(1846-1935)

林元珠,字石斋,福建福州人。自幼随父林淑钦学习石雕,后拜林谦培为师。擅长圆雕、浮雕。他是“东门派”的中坚人物。其主要作品有《铁拐李》《东方朔偷桃》等。

东方朔偷桃(虎艮石)

黄恒颂(1912-1958)
黄恒颂,福建福州人。早年跟随郑家俊学习石雕,后拜郑仁蛟门下,擅长钮雕及动物圆雕。生前为“名艺人”。其主要作品有《群猪》《牧牛》《九螭穿环印章》《螭虎章》等。

螭虎(芙蓉石)


九螭章·黄恒颂



林友清(1894-1970)

林友清,字友琛,号渭承,福建福州人。自幼随父林元珠学习石雕,继承家法饶有古意,得东门派真传。擅长钮雕和人物圆雕,又善刻薄意与高浮雕。作品华丽雄健,刀法灵利,意境深邃。与林清卿齐名,有“东门清”称誉。其主要作品有《牧羊》《伏狮罗汉》等。 

牧羊人(旗降石)
福州市雕刻工艺品总厂艺术馆藏

林寿勘(1920-1986)

林寿勘,福建福州人。早年随父林友清学习石雕,为“东门派”传人。擅长兽钮及圆雕,又吸收“西门派”的薄意技艺,融“东西”流派于一炉,独树一帜,并创寿山石镶嵌技法。其主要作品有《秋山行旅》《岁寒三友》《柳鹅》《梅花笔筒》《稻香千里》等。生前为工艺美术师,名艺人。





稻香千里(旗降石)福建工艺美术珍品馆藏 十八罗汉(银裹金旗降石)


梅花笔筒(高山石)

九龙戏珠(月尾紫石)




九龙章(品种石)福禄延年对章(桃花冻石)山水薄意(高山品石)

王雷霆(1919-1983)
松下论经(高山石)
王雷霆,福建福州人。自幼随祖父王则枝学习木雕。后入陈寿柏图章店学习刻印,得林清卿指导,深得林氏刀法,终成林清卿之后西门派薄意雕刻艺术的代表人物。擅刻山、水、花、鸟薄意。其主要作品有《东方红组雕》《山村新貌》《松下论经》《抱琴访友》等,生前为工艺美术师,名艺人。





抱琴访友(高山石)松下论经(高山石)山水薄意(旗降石)



秋韵(旗降石) 杏燕(田黄石)


王乃杰(1919-1990)

王乃杰,福建福州人,幼年因病致聋,拜郑仁蛟为师学习石雕。擅长仙佛及花果圆雕,以刻“石榴盂”、“南瓜盂”而闻名,被誉为“石榴杰”、“南瓜杰”。其主要作品有《荷花盂》《石榴烟盂》《菊花烟盂》等,生前为名艺人。



石榴烟盂(高山石) 菊花烟盂(旗降石)


林炳生(1930-1986)

林炳生,福建福州人。早年随父林友竹学习石雕。擅长圆雕、链环雕,运刀敏捷,因材施艺,造型准确。享有“快刀手”称誉。其主要作品有《达摩》《十八罗汉》《菊花笼鸟》《活链花篮》等,生前为工艺美术师,名艺人。






达摩(长乐石)财神爷(长乐石)八罗汉(柳坪石)



周宝庭(1907-1989)
周宝庭,小名依季,又号异臂,福建福州人。早年师从林友清,后又拜郑仁蛟门下。勤学苦练,博取众长,取汉、唐艺术之精华,融东西门派风格,自成一家,创立“周派”。技法既有东门尖刀深刻,剔透灵巧,又有西门圆刀薄雕,古朴典雅,印钮、古兽、仕女雕刻,被誉为周氏三大绝活。其主要作品有《二十八古兽印钮艺术》《三狮戏球》《骆驼鸡》《五子和尚》《六古兽》《八宝章》《达摩》《仕女》等。生前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三狮戏球(高山石) 八宝章(高山石)



二十八古兽印钮艺术(品种石)
福州石雕艺术工艺品厂藏







高山石 龙鳄对章(桂花冻石)洗象对章(高山石)





骆驼鸟(高山石)五子弥勒(高山石)


周彬(清 康熙)

周彬,字均尚,福建漳州人。擅长印钮、古兽雕刻,以博古浮雕尤佳。被称为“尚均钮”,名重一时,为收藏家所推崇。其印钮作品以国画写意法,刻山水、花卉、松竹之景,作为印章纹饰,创“薄意”之先河,成为寿山雕“薄意”流派的先祖。其代表作有《罗汉》《博古钮章》《伏狮罗汉》《螭虎钮》等。

罗汉(芙蓉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郭功森(1921- )

郭功森,福建福州人,早年跟随著名石雕艺人林友竹、林清卿、郑仁蛟学习石雕,后赴中央美术学院深造。虽师出“东门派”但不拘泥于狭溢的门户之念,勇于创新。擅长人物圆及钮雕,为当代寿山石雕刻艺术一代宗师。著有《寿山石雕浅谈》《林清卿薄意艺术》等。其作品有《九鲤连环卣》《竹林七贤》《武夷风光》《九龙神韵》《伏狮罗汉》《井岗山会师》等。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特级名艺人,高级工艺美术师。

竹林七贤(高山石)

九龙戏珠(坑头田黄石) 2493克

雅园春色(善伯石)

伏狮罗汉(高山石)

九龙神韵(高山鸡母窝石)

罗汉洗象(杜棱石)



林亨云(1920- )

林亨云,福建福州人。早年从事木雕工艺,师承陈发坦,70年改业寿山石雕。擅长人物、动物圆雕,尤擅雕刻北极熊及金鱼。将木雕、牙雕技法运用到石雕中,他手下的熊,形神兼备,可爱逗人,毛发细腻。海底世界无水游鱼,如幻境般自然逼真,生动流丽。其主要作品有《寒冬一霸》《海底世界》《独霸寒冬》《八尊至上》等。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特级名艺人。

母子情(焓红石)

独霸寒冬(焓红石)

海底世界(高山石)

(高山石)


八尊至上(焓红石)


乐在其中(荔枝冻石)

寒冬一霸(焓红石)

三熊章(荔枝冻石)

恋情(旗降石)

情趣(焓红石)



还有很多比较出名的雕刻家在此就不做介绍了。
下面是一些比较好的作品。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9 22: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寿山石艺术品专场拍卖会》

于2005年5月24日下午2点在福建省福州市金源国际大酒店三楼国际会议厅进行。此次拍卖会由
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福建省罗源县工艺美术学会、工艺美术珍品馆共同主办。
此次拍卖的作品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10 21: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它沉下去太可惜了,尽量避开上网高分期,多刷新几次,一定有您想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1 12: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4 05:46 , Processed in 0.20832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