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114|回复: 19

[【散文】] “安刘必勃”的谎言 (上) ———周勃“厚重”的真相(本站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29 09: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刘必勃”的谎言  (上)  
                    ———周勃“厚重”的真相
                    

   周勃作为大汉再世功臣一直为后世所称道,其“厚重少文”的个人品质更是名扬万里,横贯古今。这一切无不是缘于刘邦临死前的一段评价,汉十二年刘邦平英布,被流矢所中,病重,吕后问计曰:“‘陛下百岁後,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1)。
   这段材料不但被汉书作者班固在其《高帝纪》上照搬,而且在《张陈王周传》赞中大肆宣扬,鼓吹刘邦的高瞻远扬,知人善用。
   但是今分析之却发现这段材料有多种可疑之处,联系汉初历史发现不但周勃并不“厚重”,并且“安刘必勃”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一:“安刘必勃”的疑问

   对刘邦“安刘必勃”这段遗言,早就有学者提出质疑,如学者嘉泉,碧波在其《“安刘必勃”辩》一文中从刘邦为人以及“安刘”的确切含义,提出三疑:疑一,刘邦明知道吕后是“安刘”的潜在敌人,还叫她重用周勃“安刘”;疑二,吕后怎么会容忍一个“安刘危吕”的周勃当太尉,致使后来的史实与刘邦遗言完全合拍;疑三,周勃是刘邦点出安刘大将,吕后为什么没有丝毫触动(2)。嘉泉先生等已经理出“安刘必勃”可疑之处,但是却纠缠于刘邦的主观意图以及怎么样才算安刘,过于主观臆断,以致遭到其他学者的反驳(3)。
   这里我们从几个客观事实来分析遗言的可疑之处。
   一:根据史记记载,刘邦死后一年,萧何病重,孝惠帝看望萧何,“因问曰:‘君即百岁後,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4)。
   从这里看孝惠帝在萧何病的时候对继承丞相的人选,提都没有提过刘邦的遗言,反而去问萧何意见。而当时离刘邦死不足一年,刘邦的遗言连参考价值都没有,令人不解!
   二:关于刘邦遗言最大的漏洞就是年龄的问题。
   根据史料我们知道刘邦死的时候六十三岁,而王陵“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5),也就是说当时王陵的年纪大于刘邦,早就老矣。曹参虽不知道其确定年龄,但亦不会大过刘邦。从曹参指挥作战中,常有身先士卒,斩敌大将的记录,推测应该以壮年居多。
   这里就有疑问了,吕后问丞相继承人选,明显是指萧何死后,曹参继承,曹参死后,王陵继承这样一个顺序。既然王陵的年纪远大于曹参,刘邦怎么可以肯定曹参比王陵早死?如果说萧何因为在刘邦死前就表现出身体不好,刘邦可以推测他死于曹参,王陵前。但是曹参却死于孝惠帝六年,而王陵未死,这似乎不是刘邦可以预测的。
   有人认为这个排名的顺序是能力的排名,恰好又是去世的顺序,所以才显得这么不可想象。但是此说并不正确,王陵从一贯表现并看不出是仅次于萧何,曹参的能力。实际上汉初的丞相的担当主要是功劳的大小资历的排名以及各个势力的妥协。如果说这个顺序是能力的排名,明显王陵能力不足,而陈平却资历不够。关于陈平当上丞相更非刘邦遗言,而是吕后妥协各个势力的缘故,这些不可能是刘邦事前可以预料的。
   而这一切像预言一样全部实现,只能是后世的编造,刘邦不是神仙,故不可能这么料事如神。这个遗言实质上就是马后炮,只能是后人根据即定事实伪造的。
   三:从事实上看只要吕后活着,不论是周勃还是其他功臣都不能“诛吕安刘”。而“诛吕安刘”都是发生在吕后死后,刘邦又怎么能肯定周勃死在吕后之后而提出“安刘必勃”呢?
   由上所述,我们发现不论是主观情理上还是客观事实上,刘邦都不可能说这样的遗言。所以我们可以大胆断定这个遗言出自后人伪造。


                  二:周勃的人品论述

   既然刘邦评价周勃“厚重少文”出自伪造,那么究竟周勃是否“厚重少文”呢?关于周勃“少文”史记有生动的描写“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6),但是厚重却无实质描写,我们从史料几则事例来看周勃是否厚重!
   汉二年,陈平投靠刘邦,刘邦知其才能,复以原职,众将对此不以为然,纷纷劝鉴,但是刘邦依然任用之。这时史记记载:“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原王察之。’”(7)。绛侯即周勃。此事经学者孙玉太考证“陈平受金之事有之,而盗嫂之名,纯属他人诬陷”(8)。这诬陷之人正是是周勃和灌婴,他们这无中生有的诬陷不但差点使刘邦痛失英才,还使得陈平背上千年恶名(9)。
   汉文帝时期,文帝任贾谊公卿。“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10)。
   翻遍史书我们看不到有周勃有进忠言,良言的记录,偏偏有史可查的两次进言都是诬陷和打击异己,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厚重吗?
   另外一则材料“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11)。当时军情十万火急,周勃作为太尉,却因为主上的好恶而不敢汇报军情,以致十馀日后,忠心耿耿的樊哙冲进纳言。史记独独提周勃和灌婴不敢入,可见其人之滑头,为小家不顾大局是一向本色,根本就和厚重的品质丝毫不沾边!
   淮阴侯韩信软禁在长安时,也是看不起周勃的,“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12)。虽然不知道韩信看不起周勃和灌婴的缘故,但是史书又是仅仅提两人,可见在韩信心里对周勃和灌婴是最看不上眼的,很可能就是两人小人本色,才让韩信如此不齿!
   周勃在当上丞相时,立刻就露出得意忘形,气高趾扬的小人嘴脸,“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13),以致遭到袁盎的非议,而周勃的表现是“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兒廷毁我!’盎遂不谢”(14)。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上曾经介绍过袁盎此人,袁盎是当时公认很正直,很正派的人,当然不存在毁周勃。而周勃却把个人得失看的重于一切,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却怨恨袁盎向皇帝进忠言!亦可见其人非厚重。
   周勃入狱的材料也显示其人屈于权势的本性。汉文帝四年,周勃被人告谋反而入狱,“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15),出狱后感叹“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16)。相比同时期人士,可以说风骨全无。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周勃实际并不厚重,不过一个圆滑,咸谗,避害趋利,屈于权势的小人矣!


               三:从周勃的能力看刘邦对其的安排

   周勃因为刘邦的评价(伪造),不但个人品质受到后世的赞誉,连个人能力也被无限拔高。后世称其为大将之才,甚至认为是可以独当一面仅次于韩信的汉初名将。实际上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相比较和他经常列在一起的灌婴,周勃作战能力亦不如也。
   周勃是最早跟从刘邦起兵的亲信之一,颇受刘邦信任。在起兵之初不久就被赐爵五大夫,再刘邦进入关中后,周勃是首先封侯的五人之一,可见其地位之尊。考察周勃这段时间的战绩,基本都是以冲锋陷阵为主,如破城先登;如得单父令。都是以勇武著称,并未有什么指挥才能和特别功绩。这点比起曹参等亲自指挥作战的将领是有很大区别的。
   刘邦入汉中,升周勃为将军。周勃开始自己的指挥生涯,东征西战。从刘邦定三秦到楚汉战争。周勃的战绩比着同时期的曹参,灌婴,郦商,樊哙,靳歙,丁复等将军似乎很不显眼,几乎楚汉战争中的几次大战,除了最后垓下之战,周勃作为后军外,其他大战几乎没有其踪影。功臣表中对周勃的功绩简述如下:“定陇西,击项羽,守峣关,定泗水,东海”(17)。
   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周勃在楚汉时期的作为如下:
   一:围章邯于废丘
   汉二年三月,刘邦带领五十六万大军东伐楚,几乎倾巢而出。而关中只留下萧何管理,郦商转战关中各部,而周勃则负责最重要的围章邯于废丘。一直到六月刘邦灌水淹废丘。
   二:东守峣关,还守敖仓
   峣关是关中南大门武关西边的一个最要关口,史记索隐引太康地理志“武关当冠军县西,峣关在武关西也”(18)。敖仓则位于荥阳附近的秦朝最要的粮食囤积处。显然周勃的主要任何负责的是防守。
   三:垓下之战指挥后军以及定楚地泗、东海郡
   从上面周勃的作战安排以及功绩,我们可以推测出刘邦对其能力的评估。恐怕刘邦并不看好周勃的能力,而信任其人,故安排周勃处于重要的位置,但都是防守,属于不需要多大能力,但是一定要忠心性的任务。
   从战绩上看,周勃围章邯于废丘近一年的时间,却未能拿下。而刘邦回师立刻拿下(刘邦彭城残败,似乎还从关中拉走大量兵力到前线,回关中对付章邯的兵力想必不多),可见周勃作战能力的平庸。另外周勃定楚地泗、东海郡是在项羽死后,此事好比刘邦派卢绾进攻临江王,明显属于为其亲信捞战功,既轻松又积累战功。周勃在汉朝建立后,封侯户数八千一百户。仅次于刘泽,曹参,张良,其中刘泽纯粹因为是刘邦亲戚,曹参,张良当之无愧。而周勃无这么高的功绩却占据第四,明显有刘邦偏心的成分。
   汉朝建立后,周勃以太尉(最高军事总长)的身份参与平韩王信,击陈豨,平卢绾。此三战,前两战都是刘邦亲自指挥大局,后一战也是由樊哙首破,后来才由周勃接任。从这三战我们看到的依然是刘邦对周勃的信任而非其有什么优秀的能力。而后来周勃为文帝丞相与陈平答对那段更是体现其不文不武,不学无术的特点。
   为什么周勃并不具备什么能力,而刘邦屡屡负以大任呢?想必如史记所说“勃为人木彊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也就是周勃是个粗鲁,没有多少心计能力者,又是最早跟随刘邦起兵的老乡,故刘邦感到放心。从上面谈到周勃人品并不怎么样,更谈不上梗直忠心,刘邦不会不知道,再加上刘邦对其能力心里也有谱,唯一看中就是能力差,威胁性小的好处,才屡以重任。
   如上所言,周勃能力不足,人品不好,刘邦怎么会把“安刘”这样的大事托付给他呢?

              
                四:吕氏作乱真相辩

   历史上周勃“安刘”成了定论,那么吕氏作反,欲危刘氏也就顺理成章成了定论。但事实是这样的吗?
   关于吕氏作反,欲危刘氏的依据向来有如下三条:
   一:杀三赵王和废少帝,残害刘氏
   二:封吕氏为王,破坏白马之盟
   三:诸吕擅权,把持宫廷欲为乱
   关于这三点,我们一一分析之,第一,杀三赵王指刘如意,刘友、刘恢三人。刘如意被杀是因为他威胁了孝惠帝的地位。刘友、刘恢之死清朝史学家赵翼早就指出“趙王友之幽死,梁王恢之自殺,則皆以與妃呂氏不諧之故。”(19),也就是说刘友、刘恢是潜在反对吕氏势力,当然被吕后所忌而遭到迫害。废除少帝更是因为其对吕氏报有怨恨之心“帝壮,或闻其母死,非真皇后子,乃出言曰:‘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未壮,壮即为变。’”(20),吕后知道后,恐其为乱,乃幽之永卷中,最后废除。所以吕后杀三赵王和废少帝既是作反,欲危刘氏并不能成立,吕后如此作为也是为维护权利,安孝惠帝一系,谈不上欲危刘氏。就好比后世皇帝杀自己宗室,也不能称为欲危自己一族的道理是一样的。
   第二,最让后人诟病的无过于吕后的封王。汉高帝十二年三月,刘邦曾经招功臣歃血为盟,作“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也就是后世的白马之盟(21)。吕后的封自己家族人为王,一致被认为是破坏刘邦盟约,欲用吕氏取代刘氏的阴谋。
   我们来看吕后封王的背景,“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22),而后吕后才开始大封自己家族人为王。从上面来看,吕后封自己家族为王更非欲危刘氏。不过是因为皇帝年幼,怕功臣集团作乱,而引家族势力为后盾做挟制功臣集团。究其目的还是为了安孝惠帝一脉,而非是取代刘氏。
   有人认为吕后的封自己家族人为王,不遵守了刘邦的白马之盟,破坏规矩,故该杀。这里有必要商讨,规矩都是人定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刘邦当政说非刘不得为王。吕后为政为何就不能改呢?实际上“白马之盟则为非公开的皇帝与功臣间的个人约信......白马之盟的信守与否则系于关系者的个人意志,约束力远为弱小,事实上往往被违反。”(23),也就是白马之盟不过是刘邦和臣子的私人约定,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考察盟约的内容除了“非刘氏不得而王”还有“非功不得封侯”,关于后者连刘邦自己也没有遵守,还不是亲封了不少刘家子弟。而后世皇帝更是屡屡破坏“非功不得封侯”的盟约,但是却没有人站出来诛之。说穿了,不过是吕氏败亡,强加于身的罪名而已。
   另外根据史记《荆燕世家》记载,吕氏封王是刘泽欲为王,用计策使吕后的大谒者张子卿游说群臣,并达成默锲,为之请立,才得以吕氏封王。这么说吕氏封王当时不但是合法的,也是得到大臣首肯的。
   第三,吕后死后,诸吕把持宫廷也是吕氏作反,欲危刘氏的一大例证。但是根据当时的情况,诸吕并没有作乱的迹象。史记记载吕太后死前“吕太后诫产、禄曰:‘高帝已定天下,与大臣约,曰‘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今吕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24)。也就是吕后死后,因为少帝年少,怕功臣集团作乱而所做的防备工作,跟作乱欲危刘氏根本不沾边。
   关于诸吕有否擅权,学者吴仰湘考证根本是可疑的,“诸吕权兵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吕禄、吕产欲发兵乱关中”等等,显系政变后的诬辞(25)。吕思勉先生也认为“诸吕之败,正由其无翦灭宗室、功臣之计”(26)。
   由上可知,吕氏作反,欲危刘氏的说法显然是不存在的,那么同样周勃的“安刘”也是子虚乌有,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搞清楚“安刘必勃”的真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9 20: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yaolei兄又发精品了,等着下部“安刘必勃”的真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9 23: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等待下篇.yaolei兄是不是学历史的?换作是我,光那些史书就让我头晕了,根本想不到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9 23: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长歌是否看过《岳飞之死》,要是yaolei兄也看过的话,该惭愧自己的想象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9 23: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不知coolsila兄可否介绍一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0 12: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coolsila于2005-06-29 20:05发表的:
yaolei兄又发精品了,等着下部“安刘必勃”的真相

这段离校,事实很多,不知道什么时候完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0 12: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长歌-废墟于2005-06-29 23:29发表的:
精彩,等待下篇.yaolei兄是不是学历史的?换作是我,光那些史书就让我头晕了,根本想不到分析.

历史一是资料,要是不喜欢看枯燥资料那是没有办法。
另一点就是方法,历史也是由人组成的,人性人情皆通。
再看史料先记忆,再排列,把所有关于一个事情的记载都排在一起,把关于一个人的记载排列一起。然后设身处地得站在对方立场去考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0 12: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coolsila于2005-06-29 23:32发表的:
不知长歌是否看过《岳飞之死》,要是yaolei兄也看过的话,该惭愧自己的想象力了


惭愧自己的想象力?什么意思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30 21: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岳飞之死新解--岳飞是赵构的同父异母哥哥》(http://www.lsfyw.net/Article/Class1/Class9/200404/1241.html

长歌兄参考参考,yaolei兄如没看过,看后想必有助于兄之楚汉系列题材的继续挖掘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0 21: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coolsila于2005-06-30 21:17发表的:
《岳飞之死新解--岳飞是赵构的同父异母哥哥》(http://www.lsfyw.net/Article/Class1/Class9/200404/1241.html

长歌兄参考参考,yaolei兄如没看过,看后想必有助于兄之楚汉系列题材的继续挖掘吧

这篇文章看过,的确是佩服作者的想象力,不过无凭借的纯猜想非我等为。
我虽然翻案,但是都是依照史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30 21: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出yaolei兄在这方面的努力了,yaolei兄是真正搞学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30 21: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论如何,周勃还是有点本事的,其子周亚夫的军事指挥才华显示了这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30 22: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yailei兄弟又出大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30 22: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yaolei于2005-06-30 12:33发表的:


历史一是资料,要是不喜欢看枯燥资料那是没有办法。
另一点就是方法,历史也是由人组成的,人性人情皆通。
再看史料先记忆,再排列,把所有关于一个事情的记载都排在一起,把关于一个人的记载排列一起。然后设身处地得站在对方立场去考虑。

历史总是“厚重”的  ^_^

人性总是相通的 置身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里

让历史在自己眼前重现

或许我们也可以“改写”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0 22: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coolsila于2005-06-30 21:54发表的:
不论如何,周勃还是有点本事的,其子周亚夫的军事指挥才华显示了这一点

儿子不能代表父亲吧。
我并不是说周勃没有能力。只是对比同时代那些人,他没有突出表现和突出战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30 23: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勃的能力确实不够突出,在吕后死后夺取北军军权的做法有点冒险,竟然实行民主表决,愿意安刘的站过来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30 23: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一是资料,要是不喜欢看枯燥资料那是没有办法。
另一点就是方法,历史也是由人组成的,人性人情皆通。
再看史料先记忆,再排列,把所有关于一个事情的记载都排在一起,把关于一个人的记载排列一起。然后设身处地得站在对方立场去考虑。
感谢yaolei兄的指点,我会努力去看更多的史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11 21: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奇怪,最后一个人的回复我怎么看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1 2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yaolei于2005-07-11 21:16发表的:
奇怪,最后一个人的回复我怎么看不到?

呵呵,你点击右上方的“转到动态版面”,就可以看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1 22: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是大学的毕业论文吧。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5 08:45 , Processed in 0.32008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