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90|回复: 2

转贴:大学毕业生过剩现象的背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18 17: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学毕业生过剩现象的背后

“30%的大学生毕业就是失业”,“600元月工资招大学生”,这两年来,有关大学毕业生过剩的各种消息不绝于耳。如果单从表象上看,由于大学的扩招,大学毕业生好像过剩了,事实真的如此吗?

让我们看看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吧。中国大学生所占人口比例只有5%,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早已达到30%, 甚至印度大学生占人口比例也比中国高一些,比之于发达国家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大学生不是少了而是还远远不够,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不是高了而是还太低,大学生过剩只是目前的表象,而不是其问题的实质。既然大学生还不够,为什么还会发生目前的过剩现象呢?

大学毕业生是一种人力资源。中国目前还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市场经济还没有达到完善和成熟的地步,所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至今还没有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完善的市场经济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市场要素通过市场来配置,才能达到市场要素配置的最优化和价值利用的最大化。而人力资源就是市场要素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学毕业生就业正是处于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非市场化争夺的矛盾焦点的风口浪尖上,所以矛盾显得尤为突出。

通过人才市场或人力资源市场就业,这是目前人力资源市场化的体现,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目前的实际情况中仍有大量的市场化过程中不公平因素或非市场化因素存在,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用人招聘中的歧视现象

地域歧视:地域歧视这个现象已存在很多年,许多城市的招聘中都声明只招有本地户口的而不要非本地户口的毕业生,因为社会上还存在大量的和户口相关的非市场因素,如孩子上学、住房贷款等,一时要用人单位马上取消这些规定似乎有些困难,而且本地的大学生也可能更了解本地的情况,沟通起来也方便一些,这也可能是一些单位用人中的借口。

性别歧视:许多单位尽管没有标明不要女大学毕业生,但在实际的政策执行中对女性毕业生还是相当排斥的,原因无非是有些工作可能需要较多的体力配合或需要在外奔波,女孩子不太适应,另外还有结婚生子休假等等,这是客观现实,国家有相应的法律保护,但用人单位正是考虑到这些法律政策而出于自身利益才拒绝或减少招聘女大学生。

工作经历歧视:许多招聘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相应的工作经验,这就成了许多刚刚走出学校大门的学子们的一道门槛,如果每个用人单位都这样要求,那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永远没有机会就业。一些招收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的单位也成了他们的培训基地。这既是一种就业歧视,也是用人单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使用刚毕业的大学生有弊也有利,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经验少,但一般干劲高,比较听指挥,没有不良经验,可以很快融入企业的文化之中。而有经验的人可能适应具体工作快些,但也可能带来一些过去的工作单位的与新单位不和谐的文化,从长远来看,并不一定更好。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有经验者几乎不需要培训就能进行工作,而新毕业生则需要一段时间的上岗前培训,需要一定的培训成本支出。对用人单位而言,这就是眼前的利益差别。

社会上用人的非市场化因素

不论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外资、私营企业,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中,任人唯亲、人情关系等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于用人过程中,挥之不去。表现在人员的招聘、考核、职称评定、晋升提拔等各个方面。

如果这些用人单位把所有的用人都到市场上招聘,就可以大大增加就业岗位数,但有很多岗位根本没有或只是部分到社会上或学校里招聘需要的人员,有很多岗位在内部已经被填补,或是领导的亲戚朋友,或是关系单位的至亲嫡系,或是内部熟人的介绍,而这些岗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根本没有参与竞争的机会。

有很多初级岗位,如果单从目前看,使用一个较低素质的人员也许能够胜任,可能考虑到成本或内部关系,就没有使用刚毕业的大学生。但岗位和岗位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些岗位也许目前可以使用较低素质的人员,但如果从长远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和梯队,更应该使用有发展潜力的大学生,但决策者往往从眼前利益出发而放弃使用大学生。

在人才考核与提拔中任人唯亲的现象就更多,笔者不再一一列举。

还有就是人员流动中的非市场化因素也很严重,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流动中不是从发挥人员的最大潜力考虑,而仅仅考虑自身利益甚至故意刁难要求流动的人员,使得人才的流动不是很顺畅,有很多本来可以流向高端的人员无法离开,迫不得已干着自己不满意的工作,个人得不到发展,企业也受到损失。如果这些人员流动顺利,就可以腾出更多的低端岗位,使得新毕业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就业,整个社会的人才水平往高端提升。

除了以上用人过程中的歧视及非市场化因素外,由于近几年的扩招,学校和学生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刚毕业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自视甚高,工作要求不合实际。

有很多大学毕业生还没出校门,就给自己的就业设定了种种框框,非哪些城市不去,非哪些大单位不去,工资低于多少不去等等,其实这些条条框框都是对自己就业的不必要限制,同时这也是不自信的一种表现,如果自己真的有能力,就应该相信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何必在乎眼前的单位如何,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当年还当过报童呢,毛泽东不也在北大的图书馆干果图书管理员吗?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知识面狭窄,实践经验不足等因素

有很多毕业生除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外,对专业以外的和社会的问题几乎一无所知,知识面狭窄就难免思路不开阔。学理工的缺乏正常的社会交往的人文常识,学文科的对一些简单的科技知识也不懂,一方面可能由于中国初等教育中过早的文理分科,另一方面目前的大学也可能由于学生太多,忽略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

许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就是从课本到教室再到实验室,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的许多方面都是脱节的,教师都没有很多社会经验,更何况刚毕业的学生,因此如果学校能从社会上的优秀人士中聘用一些人员,增加教师和社会的融合,对提升学生的社会经验和阅历,对复合型、适应社会能力强的学生的培养会大有裨益。

学校由于扩招,把学生当成了产品,只重视量,还无暇顾及质。

很多大学由于扩招,根本不管自身的办学实力,增加了很多热门专业,但对培养学生的质量和品德很少关注。

社会在发展进步,需要很多掌握新知识的人才,于是各个学校就孽生出很多新专业,听起来相当时髦,像物流、媒体传播等,其实,物流也就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行业,这些在校的老师有几个真正从事过物流这个行业的,能理解物流运作的真谛吗?如果自己不理解,又何以教给学生真本事?如此等等,从书本到书本,从实验室到实验室,怪不得现在大学里会出现教授做论文也有很多弄虚作假,根本没有社会的实践,只好把别人的论文抄来编去,把实验室数据凑来倒去。

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学校对大学生道德的教育也失之空泛。

做事先做人,这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可能受某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在做人的基本道德方面尚需加强。近几年的毕业生在道德方面的下滑,在社会上已有所反映,一些发生在学校里的恶性案件对大学生就业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学校和社会如何从空洞的说教中脱离出来,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道德修养的提高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过剩目前只是一个表象,在它的背后有许多社会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真正解决,大学毕业生过剩现象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高等教育才能健康发展,社会的科学与和谐发展才有保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0 19: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有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imfish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5-24 15: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生多了,不过很多都是次品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5 02:35 , Processed in 0.201076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