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4|回复: 0

[【其它】] 《宣和集古印史》为明代来行学摹刻的集古印谱。全书共八卷,分六十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23 07: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宣和集古印史》为明代来行学摹刻的集古印谱。全书共八卷,分六十类,共存秦汉至隋唐官印一千五百余方,按官职大小排列,上起秦国玉玺,下至军曲候官等基层军官及蛮夷君王印,印下有释文、钮制及考证。后附虎符、钮制、印则。此为宝印斋藏板,明万历时期徐安钤印刊本。
此书自序中称来行学某日耕于石箐山畔,见桐棺裂,得朱筒一函,内有蜀锦重封《宣和印史》一卷,素丝玉轴,朱印墨书。原是宋代南渡之后好事家所藏,殉葬于墓。考辑录古印为书,始于宋晁克一的《集古印格》,书为一卷,见于《郡斋读书志》。晁氏之书自宋以来诸家书目不载。又考《衍学古编》末有明隆庆二年罗浮山樵附录五条,其 “世存古今图印谱式” 条内载有 “《宣和印谱》四卷”。计其年月,恰在此书初出之时。实际上,来行学这本《宣和集古印史》绝非古有,况桐棺易朽,何以南宋至明代尤存呢? 为书伪托之风,近古尤为盛行,此书为来行学作伪,就不足为怪了。此书《四库全书总目》收为存目。
全书标明来行学摹刻,为何又称《宣和集古印史》?史上《宣和书谱》《宣和画谱》乃赵宋皇家收藏书画目,享誉极高。既有书画,焉能无印?于是就有了《宣和集古印史》。而来行学 “耕于石箐山畔”,又何能得皇家所藏印谱呢?自序云 “桐棺裂,获丹筒一函,内蜀锦重封宣和印史一卷,凡载官印千二百有奇,私印四千三百有奇,旁皆音释文字”。这段传奇文字纯为促销噱头,无非是借 “宣和” 二字,增加书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书成后又请江南大名士屠隆作序。屠序显为润笔丰厚之作。故《四库全书总目》云 “屠隆作序极称之,殊非定论也”。(介绍参考


宣和集古印史官印序(屠隆撰)、自序(来行学撰)
刻宣和集古印史官印例、杨氏印谱序(王沂撰)、吴氏印谱序(揭汯书)、顾氏印谱序(王穉登撰)
卷一:刻秦玺自序、秦玺考、秦玺第一、小玺第二
卷之二:王印第三、君印第四、公印第五、侯印第六
卷之三:伯印第七、子印第八、男印第九、三公印第十、相印第十一、卿印第十二、大夫印第十三、尹印第十四、太守印第十五、刺史印第十六、御史印第十七
卷之四:史印第十八、郎印第十九、宰印第二十、令印第二十一、长印第二十二
卷之五:佐印第二十三、尉印第二十四、丞印第二十五、使者印第二十六、谒者印第二十七、仆射印第二十八、事印第二十九、参军印第三十、文学印第三十一、士印第三十二、父老印第三十三、府印第三十四、监印第三十五、仓印第三十六、青宫僚属印第三十七
卷之六:将军印第三十八、将印第三十九、督印第四十
卷之七:军印第四十一、都尉印第四十二、校尉印第四十三、司马印第四十四、军曲印第四十五、候印第四十六
卷之八:蛮夷王印第四十七、蛮夷君印第四十八、蛮夷侯印第四十九、蛮夷将军印第五十、蛮夷将印第五十一、蛮夷督印第五十二、蛮夷尉印第五十三、蛮夷长印第五十四、蛮夷邑长印第五十五、蛮夷仟长印第五十六、蛮夷佰长印第五十七、蛮夷三老印第五十八、馆阁印第五十九、年纪印第六十
附:虎符、钮制、印则

来行学,字颜叔。杭州人,一说为萧山人。生平事迹记载不多,除《印史》外尚有写刻袖珍本《花间集》传世。自序云 “耕于石箐山畔者”。(介绍参考



  • 刊印信息
    明万历时期钤印、宝印斋藏板徐安刊本



  • 行款版式
    框 19.5X12.5 厘米,白口,四周单边,书口署隶书 “宣和印史”,下列卷次



  • 序跋信息
    宣和集古印史官印序(屠隆撰)、自序(来行学撰)
    刻宣和集古印史官印例、杨氏印谱序(王沂撰)、吴氏印谱序(揭汯书)、顾氏印谱序(王穉登撰)



  • 收藏来源



  • 内容修订
    如果你发现此页介绍的不足之处并愿意帮助我们完善,您可以 修订此页 内容











  • 文件
    宣和集古印史. 明. 来行学编. 八卷. 明万历时期钤印. 宝印斋藏板徐安刊本



  • 文件格式
    PDF 高清
    PDF 文件包含分卷书签



  • 原色版文件大小:246M



  • 黑白版文件大小:11.1M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2 08:28 , Processed in 0.171044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