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890|回复: 5

[【活动】] 【心里的春天】春天的样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15 20: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千零一夜_1 于 2018-6-10 10:30 编辑



    已经是四月了,窗外的树木却还灰蒙蒙的,路边的花也稀稀拉拉的。骑车飞驰在路上,寒风依旧吹地眼睛直流泪。即使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低温的笼罩在心里,压抑着对春天的渴盼,我担心对温暖日子的向往再次落空。
    就在这样一个高纬度线上,我每天穿梭在图书馆、教室和体育中心。偶尔驻足美术馆的油画前,金黄的画底折射出灿烂的光斑,让我回想起南方的样子。春天这个词,已经渐渐变得抽象,渐渐给出充足的空间,让我放进各种的想象,孕育出一个透明的超自然世界。我在那边寄居,却听不到春天的声音,看不到她的样子。我心里的春天一片灰暗,一片死寂……

第一幕 第一场 – 一切发生在一瞬间
    寒春的一个下午,也就是这周一2018年4月9日下午,我在图书馆蹲到五点半,一看表,不好,六点还有拳击课。赶紧收拾好东西,冲出去,登上脚踏车,冲往宿舍。这是一条我非常熟悉的路,几乎闭上眼睛我都能骑回去。在离宿舍200米的地方,有一个穿越马路的左拐。对面是红灯,排着长长的车队。我见到车子都不动,就勇敢地穿过中间的缝,准备左拐。但我却忘了车子边上还有一条自行车道,它在我的视觉盲区。
“嘭”一声响,我倒在了地上。我脑海中第一个词是:车祸;第二句话是:今天的拳击课去不成了。我周四晚上在和朋友们谈起这个车祸的时候,我说:我从前总是幻想着我这样几乎天天来体育中心锻炼各种体能、平衡、柔韧性的,肯定会在车祸发生一瞬间,一个凌空翻腾,敏捷地避开各种来袭;但是真正的情况是,我意识到车祸的时候,我已经在地上了。
    撞我的是一个50岁左右的妇女,她也翻在地上了。她爬起来,第一句是:你还好吗?我说:我还好。然后我们各自眼镜都撞飞了,我的眼镜断了一个脚。突然,我感到脸上有液体留下,用手一擦,发现是血。 旁边有两个妹子围观,其中一个说,我家就在附近,我去帮你拿止血工具吧。我不知道伤口有多大,我说好吧。妇女看了我的伤口,说一个小口。我说那不要紧。然后我跟她道歉:对不起,是我的错。她说:我没料到你会从对面穿过来,我也急着去一个地方。然后我们各自道别。她离开不久,妹子拿着家用急救盒过来了,帮我在额头上贴了一个小创可贴。我想着怎么答谢她,正要问她的电话号码,突然发现她无名指戴着戒指,感觉不太合适。就道谢了好几句,然后道别。

第一幕 第二场 – 300块的车轮
    第二天4月10日,我推著破車去修車鋪。 技術師看了下我的前輪,說怎麼歪成這樣,發生什麼了? 我說自行車車禍。他說:修不好了,我給你找一個最便宜的前輪吧。 然後他在倉庫裡拿了一個輪子出來,在電腦前一翻敲打,最後抬頭說:300塊,加上人工費,大概400塊。 我說:哇,好貴啊,幾乎等於一輛車價格的一半了。他沒說話。 我說我去別的地方看看吧。 然後到我平時最常去的一個車鋪,也是大概同樣的價格。 400塊換一個車輪,簡直瘋了。


第二幕 第一场 – 突破第四墙
    车祸第二天4月10日晚上7点半,有一场<<哈姆雷特>>的歌剧改版,我四个月前已经定好票了。我在犹豫要不要去,头有点不舒服,但似乎没有大碍,我想去吧去吧。我到的时候,已经快要开演了,我冲进剧院大门,穿过公众大厅,拉门要进演出大厅,发现居然还锁着,观众都围在旁边等开门。我想既然这样,那我就先下底层去撒泡尿吧。完了拉开门一看,突然发现厕所门口突然多了一口棺材,是真的棺材!被红白相间的布包着,旁边站着六个黑色正装的表情悲痛的男士。把我吓一跳,什么鬼!? 不一会儿,六个黑衣抬起棺材,前面一群铜管乐手吹着哀乐,慢慢穿过密密麻麻的人,上台阶,进入到公众大厅正中央。看到一些人手机拍照摄像,我突然明白,这是演出开始了呀,那棺材抬的应该是哈姆雷特他爹,那位被可怜被毒药毒死的老先生。
    难怪门锁着不让观众进演出大厅,原来是想让所有人在外面看老国王的葬礼。讲真,效果很棒,我看在场观众都很入戏。把表演从舞台上搬下来,融入到观众中,这个概念其实并不新鲜,早在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德尼·狄德罗就提出过“打破第四墙”(briser le quatrième mur)的概念,即打破舞台上和舞台下之间那堵虚拟的透明墙,把观众也融入到表演中。但传统意义上的“打破第四墙”是指抽象意义上的“跳出虚构的世界”,而不是物理意义上移到观众中去表演——是指演员/叙事人在故事进行到一半突然转向观众,直接和观众对话。电影、电视、小说都有这样的手法,比如《纸牌屋》第一季,男主多次对着镜头向观众解释他的目的、点评其它人物。文学上最早可以追溯到乔叟,在知名的磨坊主的故事开始之前,叙述人对读者说:该故事很猥琐,你们还是翻过一页看别的故事吧("Turne over the leef and chese another tale")。
    文学和电影里的“打破第四墙”都不可能在物理意义上把故事搬到观众中去进行。舞台艺术是活人现场表演,可以实现物理意义上的“打破第四墙”,但真正把表演搬下舞台,融入到观众中,也是到了近代才有的。比如“互动戏剧”(interactive theatre)就是这个概念下的产物:观众和演员一起表演完成一个话剧。剧本专门为互动表演设计,观众也提前知道要参与表演。而在歌剧这个相对保守的艺术领域,这样一个经典作品,昨天晚上的做法我还是第一次见过。在某种意义上,观众也是参与了表演,充当了老国王葬礼的围观群众。同时,观众并不知道自己会卷入表演,突然的葬礼让效果更加真实。在没有改动剧本的情况下,这个“打破第四墙”的手法值得点赞!
    传统抽象意义上的“打破第四墙”剧中也有使用:哈姆雷特和观众对话了两次,第一次向台下说我会报复的,第二次在结尾,掏枪直接对着台下“嘭”开了一枪,然后自杀,我坐在正中间,枪突然正对着我的时候还是很惊悚的,怕真有子弹会射出。

第二幕 第二场 – 春天的样子
    昨天4月14日周六,我去看一个铜版画展,现场有艺术家专门讲解铜版画的制作过程。模板的制作技术分为两大类:一个是直接用锐器在铜板上上雕刻,像刻印章那样,一点一点划出凹痕;另外一种是现在铜板上面涂上一层蜡,然后用笔针在蜡上面画线条,再拿到酸性液体中浸泡。线条部分会被腐蚀出痕迹,而被蜡覆盖的部分则完好无损。做好模板后,用印刷机像盖印章那样,用湿纸印出画来。
    直接在铜板上刻的技术做出来的线条比较硬朗;而用蜡刻腐蚀技术做出来的线条比较柔软,因为蜡比较柔软,所以线条很好控制,也比较流畅平滑。我问技术人员,那铜版画家是根据什么来选择技术呢?她说:一般一幅画里面,两种技术都会结合。用硬线条来烘托一种恢弘气势,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而用软线条来表达细节处的丰富和生动。
    然后,她让我看一幅画,告诉我,天空和大地出的那些粗犷的直线,就是直接在铜板上刻出来的;而树叶和草地那些灵动曲线,就是在蜡上画出来的。我想,在一个高纬度线上,春天或许就是那个样子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5 22: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6 16: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7 14: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29 2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5-30 09: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3 18:00 , Processed in 0.26440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