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98|回复: 0

[【诗歌】] 重读李志明《题鸭塘鱼农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2 12: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bao25001 于 2018-3-22 12:19 编辑

重读李志明《题鸭塘鱼农庄》

       鸭塘鱼是北流名闻遐迩的特产,古代曾列为贡品。2016年10月15日,玉林、北流、容县三地诗人聚集鸭塘鱼生态农庄游玩采风。游罢归来,李志明先生写下了《题鸭塘鱼农庄》:

            涌泉百亩碧涟涟,柳岸小楼藤蔓牵。
            竹笠挂成新古董,水车转出老童年。
            羡鱼骨软香犹远,笑鸭羽丰飞不前。
            醉放轻舟对歌去,直疑身在五湖天。

      这首诗一经传出,就受到大家的好评和喜爱。一年多后重读,感悟更深。

      首联概括写来到农庄的印象,疏密相间。第一句轻松舒缓,显示出轻松愉快的情调;第二句意象密集,反映出各种美好景物让人目不暇接。南国的深秋,依然是碧柳飘垂、藤蔓青绿。源头活水,使得大池塘的水特别鲜活。一个“牵”字,用得很有情趣。

       颔联与颈联为具体描写,动静结合。颌联写岸上的景物,矛盾修辞手法用得巧妙:静挂在墙上的竹笠和转动的水车。竹笠是以前人们阻挡日晒雨淋的常用器物,如今却挂在墙上成了装饰品,成了“古董”。转动得欢快的水车,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远去的童年,勾起记忆深处的儿时乐趣。
尤为重要的是,这两句在景物描写中反映了改革开放带来社会的巨大进步,以及农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前遮阳挡雨不离身的斗笠,因为少见人戴了,才会成为“古董”。为何少见了?生产提高了,农民不再需要终日劳作在田间地头,有了闲暇。所需要的人力也少了,很多人转而从事其他行业,比如农庄就是发展农村旅游产业。“俯仰之间”的变化,已足以让人“感慨系之”,况且是诗人回想亲历的这几十年的变化?但诗人没有直白的呼告,不言之言,尽寓静默的斗笠,和欢快的水车。


      颈联写水里的景物,一隐一显。水里的鸭塘鱼折弯着尾巴游动,以其肉香骨软而盛名在外,多少人慕名而来;水面上的鸭子羽毛洁白丰盛,振翅飞起追逐嬉戏。读到这里,我总觉得也许潜流着这样的心理历程:从对儿时的追忆,到青少年,到中年,忽然有了顿悟:鱼已经在盛名之下,而同在池塘中的鸭子,却不是羽翼丰满了,就能高翔远举的——思绪及此,释然,豁然,微笑。也许诗人无此意,但读者不妨有此悟。这也就是所谓自然之景、诗人之景、读者之景,可以和而不同的道理。

      以上所写,是游览所见,尾联则是诗人之所为,亦真亦幻。品鱼而饮酒,饮酒而醉,醉而放舟对歌,有了听觉的感受。诗人在醉意朦胧中产生奇妙的幻想,由此第八句巧妙化用典故收结。“五湖”是太湖别称。这里一是称赞鸭塘鱼生态农庄像太湖一样美丽,二是用范蠡的典故,抒发诗人的情怀。相传范蠡于吴亡后,携西施乘扁舟泛于五湖,享受山水风物之美,成为后人仰慕怀恋的对象。如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尾联:“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田子馥评点说:“这首律诗,轻松地勾画出一桩靓丽的新农村风光图,语言流畅,对仗工稳,形象生动,意境鲜活,前静后动,动静结合,首尾呼应,尾句“身在五湖天”,余音缭绕。”这首诗寓意深远,各句疏密相间、动静结合、声情并茂、虚实相生、节奏变化,值得用心玩味,尤其值得同游者与自己的诗作对比立意、选材、谋篇布局、修辞等各方面的不同,从对比中借鉴学习,从而提高自己。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4 01:31 , Processed in 0.147494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