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81|回复: 0

[【时事表】] 澳专家:中国“填鸭式教学法”教育孩子更成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3 12: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参考消息网11月27日报道 外媒称,来自英国的70名教师被送往上海学习教学方法,以便弄清楚为什么中国学生成绩这么好。这些教师回国后表示,中国的成功教学主要是因为中国采取了西方在过去40年里逐渐放弃的教学方法。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11月25日以《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们可以从中国人身上学到一些重要的东西》为题发表文章,作者是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教育学院高级研究员凯文·唐纳利。文章称,中国人喜欢以板书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法,而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已经逐渐放弃这种直接的教学方式,转而采用更具协作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控制权。

  文章认为,鉴于中国在“国际学生评估计划”“国际数学和科学趋势研究项目”和“国际阅读能力发展研究项目”等国际测试中所取得的成功,西方放弃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似乎是不明智的。

  围绕直接讲授法和探究式学习法的孰优孰劣,人们进行了许多年的辩论。在传统的课堂上,孩子们按排坐好,教师站在教室前面,直接讲授教学内容并维护教室纪律。这就是直接讲授法。

  英国最近发布了一份题为《如何成就一流教学法》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得出结论认为,澳大利亚教育界采取的许多新教学方法适得其反。

  研究证据基本上支持直接讲授法,认为探究式学习法能够激发学习热情的观点没有得到证据的支持。

  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的英语和数学等科目的课堂上,教师需要直接阐明他们所教授的内容,并更好地利用全班教学法。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韦勒在最近发布的澳大利亚全国课程最终评估报告中指出,在涉及新知识时,最初的教学应该明确直接。

  

  

  【延伸阅读】英媒:中国教育体系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参考消息网10月14日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0月14日发表题为《向中国式教育取经》的文章称,中英两国计划将中国数学教师派遣至英国,并将英国教师派遣至上海了解中国人的数字头脑为何灵光。

  文章称,一个英国教师先遣小组近来在上海取经,学习如何将这些“武器”部署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战争”中。这一计划的逻辑很简单,且不提简单化:上海在经济合作组织(OECD)举办的全球15岁学生数学能力测试中拔得头筹。经合组织是总部位于巴黎的智库。如今英国希望向上海取经,让该国缺乏数学细胞的国人向上海的魔力借一点光,最终让他们像中国人那样有钱。

  今年早些时候,时任英国教育部长伊丽莎白•特拉斯(Elizabeth Truss)访问上海这个中国金融中心,热情谈论赋予英国数学教学系统更多中国特色的好处。但与她的热情赞扬形成较大反差的是,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汇丰(HSBC)近期的一份报告称,高达85%的中国家长考虑将孩子送到国外去留学。如果中国学校真的那么好,为什么还会有那么高比例的家长考虑这样做呢?中国内地的家长完全可以让孩子轻松留在国内、在经合组织举办的测试赢得荣誉,为什么他们当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宁愿将孩子送到国外完成最后几年的中学教育?

  英国保守党貌似对中国某个城市的学生在一项数学测试中的表现念念不忘,很可能体现了世界各地对中国成为全球老大的焦虑。但其他国家似乎不打算批量引进中国教师,以便让本国教师学艺。

  当然,每个教育体系都能从其他教育体系那里学到一些东西,尤其是如何避免走弯路。中国的学生、老师、乃至“虎爸虎妈”,也有许多值得钦佩的地方。

  文章称,关于上海在经合组织举办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拔得头筹的确切原因,有不少学术性的辩论。有人主张这是基因所致,不过,作者不太相信这种观点——作者有两个中国养女,一个上次数学考试不及格,另一个说数学是她学得最差的一科。

  还有人说,上海是中国最富裕、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将上海的测试结果与既包括富裕学区又包括贫困学区的整个国家的结果相比,是没有意义的。但这个理由也不太站得住脚,因为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中国内陆地区的贫困学生只会更有动力在数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澳大利亚的格拉顿研究所(Grattan Institute)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指出,关键在于教学策略,比如对教师给予指导,以及让他们在课堂之外有更多时间。格拉顿研究所称,比如说,上海每名新教师都有两名校内导师,一名负责课堂管理方面的指导,一名负责教学内容方面的指导。但对几名上海中小学教师的不科学调查显示,只在他们入校第一年是这样。这能带来多少差别呢?

  还有人说是家长的原因:中国母亲即便不都是“虎妈”,通常也会花很多时间从孩子婴儿时期就教他们基本的算术,而其他国家的母亲满足于用《小小贝多芬》(Baby Beethoven)哄孩子入眠。

  最后,还有一个看来最好笑的观点:中文更适合学数学,最理所当然的理由就是中文里“十一”和“十二”摆明了就是十加一和十加二,不像英语那样还要学两个新单词“eleven”(十一)和“twelve”(十二)。

  说到底,相互借鉴没错。但要打赢英国人缺乏数学细胞这一仗,仅凭从中国数学教育体制引进“数学教学武器”是不行的——中国国内的许多家长已对这一体制(至少是对高中及高中以上阶段)失去信心。中国家长正在用钱包投票,让自己的孩子告别中国的学校。或许他们知道一些外人不知道的东西。

  (2014-10-14 11:47:27)

  

  【延伸阅读】美报关注中国教育鸿沟 称歧视贫困者

  参考消息网9月9日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作者海伦·高题为《中国的教育鸿沟》的文章称,中国的教育制度——它提供九年义务教育并严格按照考试成绩录取大学生——在国外常常被盛赞为教育平等的典范。中国学生在国际标准化考试中的一贯耀眼表现更是加强了这一印象。但这一声誉是建立在一种迷思的基础上。

  文章称,尽管中国在扩大基础教育普及面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并且在过去十余年间令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翻了两番,但是它也造成了一种歧视贫困者和无门路者的制度,每向前一步都有官僚障碍和资金关卡妨碍社会流动性。

  文章认为,农村学生和城里学生之间的巨大教育鸿沟是主要问题之一。农村学校有大约6000万名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由祖父母照料,因为父母在遥远的城市打工。许多城里学生就读的学校都配有先进设施和训练有素的教师,农村学生却常常挤在破旧的教室里,在合格教师缺乏的情况下费力地学习英语和化学等科目。

  文章作者的朋友蒋能杰是一位独立制片人,他拍摄了一部有关留守儿童的纪录片。他对作者说:“农村学生几乎没有机会与城里孩子在学业方面竞争。”他说,在他位于中国中部的老家,村里的大多数年轻人在中学毕业后都直接去了广东省的工厂做工,因为“回报比上一所三流大学可观”。

  文章称,对于那些跟随父母去城市的农村孩子,接受像样教育的机会同样十分有限,因为政府的各种政策使外来学生无法完全融入。户口制度使农村孩子很难在城里的公立学校读书。许多农民工的孩子只能去学费高昂、教育水平不达标的民办学校读书。广州和上海等城市最近出台的改革措施在提供公平教育机会方面都没有切中要害。

  文章认为在有800万外来务工者的北京,入学的前提条件似乎并不旨在促进教育公平,而是为了加重歧视。有些家长通过换工作甚至假离婚来绕开政府规定(区与区之间的规定有所不同)。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最后别无选择,只得把孩子送回农村老家,接受低水平教育。

  中国有的地方规定中学生要在户口所在的省份参加高考,而一流大学分配给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招生名额比给其他省市的名额多。

  文章称,即便有城市户口,也不能保证孩子得到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城里学校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设法进入重点学校的竞争滋生了猖獗的腐败行为。父母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不惜花数万美元的“赞助费”。在重点中学,比如我曾在北京就读的那所,赞助费最高可达13万美元。此外,父母还可以花钱买到进一步的优势,他们花高价请教师来对孩子进行额外辅导,有关部门对这种做法进行劝阻,但它实际上还是很普遍。

  文章说,为了遏制腐败风气,北京今年出台政策,要求小学生就近入学。但是新政并未阻止家长对教育制度下注,反而让资金流向另一个市场。优质学区房成为北京今春最抢手的商品。不少家庭争先恐后地把高端小区的宽大住宅换成小学名校旁边的破败平房。以西城区的一个热门学区为例,一套面积107平方英尺(约合9.9平方米)的平房要价55万美元。

  文章称,中国教育一直极为重视考试分数,现在则正演变成另一套数字的角逐。当高三学生走进考场参加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时,他们的机会不仅是由十年寒窗苦读决定的,同样是由补习开销、父母为拿到城市户口而在城里受苦受累的岁月、以及大学分配给各省市的名额决定的。对贫困生而言,战胜困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难。

  

  

  【延伸阅读】外媒评中国教育不均衡:有人欢喜有人愁

  澳专家:中国“填鸭式教学法”教育孩子更成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在秦岭腹地陕西省宁陕县丰富镇,有一个只有一位老师和13名学生的教学点——猴子坪小学。图为黄同谦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新华社发(杨宁 摄)

  

  参考消息网1月21日报道 曹明芳(音)是中国教育奇迹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她既没有出生在有钱人家庭,也不具备超众的智力,但得益于多年的艰苦努力和家人的牺牲,她不但获得了信息工程学学士学位,几个月后还将在加拿大拿到硕士学位。她说:“我想看看世界,提高自己,在外国公司积累一些工作经验,然后回国,把这一切付诸实践并挣钱。”

  西班牙《国家报》1月19日报道指出,在中国,数以千计的人都在重复她的故事。目前,中国有40万学生在国外留学,是全世界最多的。许多人就读于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中国教育体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基于三大支柱:严厉的纪律、对老师尊敬以及中国政府(中国教育支出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和家庭对教育的巨大投入。

  报道称,只需要与曹的母亲吴伟文(音)聊上一小会儿,你就会惊讶于这个国家的巨大进步。她回忆说:“我与成千上万人一样,没有机会上学。13岁那年,全家不得不离开南京,到安徽农村劳动。三年前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许多学校关闭。有些大学1970年再次开学,但只要党员或有关系的人。而我们什么都不是。”

  报道指出,1977年恢复高考,全国有570万年轻人报名,只有4.8%被录取。如今,中国的高考虽是世界上最恐怖的选拔考试之一,有多达912万人报名,但有60%的人可以上大学。她说:“当时的羡慕之情我记得非常清楚,我知道将来这些人会成为重要人物。于是我发誓要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好的教育。”

  吴伟文履行了承诺。虽然6年前离婚在经济上对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她在曹的教育方面从不吝惜。她坦言,1981年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帮了她的忙。她说:“与许多父母一样,我可以把资源集中到女儿身上。我会继续这么做,直到她找到工作。”

  报道指出,无法回避的是,她女儿之所以能够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曹明芳出生在上海,拥有上海户口。这使她可以在中国的“经济首都”上学。与其他地方不同,上海市84%的中学生可以上大学。这里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报告的印证。评估结果显示,上海学生的成绩在全世界遥遥领先。

  曹明芳说:“与拿农村户口的人相比,我们的确有一定优势,但这里的竞争非常激烈,你必须每一步都要胜出。”确实如此。中国现在有2.5亿学生,其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承受着来自长辈的巨大压力。对于父母来说,分数是唯一重要的东西。

  三年前的一项官方调查显示,87%的家长最看重分数以及孩子是“两道杠”还是“三道杠”。此外,他们还关心孩子是否能上重点学校。重点学校往往可以获得政府的大部分资源,而且只针对最好的学生。因此,竞争甚至在高考前就已展开,学生们还要经历决定他们能上哪种高中的中考。

  朱雨菲(音)就处于这一阶段。几个月后,她就将参加中考。父母要求她上上海市虹口区最好的高中。朱雨菲说:“中国学生的生活很残酷:我们早上六点起床,到学校后要作早操,然后七点半上课。”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时候放学。

  官方规定下午四点半放学,但许多成绩不好的学生要补课到晚上八点或九点。从周一到周六。其他学生也不会浪费时间:课外班的内容包括语言(尤其是英语)、音乐、体育等。朱雨菲想成为时装设计师,但父母决定让她学会计。她抱怨道:“我没有任何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复旦大学社会学专家徐安琪(音)指出,中国1986年通过义务教育法,实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没有人怀疑这一措施取得了成功。统计数字摆在那里。中国是最快普及免费初级教育的发展中国家。中国15岁以下人口入学率达到惊人的99.8%,辍学率也远低于其他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

  澳专家:中国“填鸭式教学法”教育孩子更成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在秦岭腹地陕西省宁陕县丰富镇,有一个只有一位老师和13名学生的教学点——猴子坪小学。图为放学后黄同谦老师送孩子们回家。

  报道称,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18至22岁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已从1990年的4%上升到目前的24%。徐表示,但中国的教育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分数和头衔的渴望正在制造机器人,而不是人。过度竞争导致了令人担忧的道德缺失,年轻人很难交朋友,变得过于自我。人们过度看重学术成绩,忽视人文成就,传统价值正在丧失。

  报道认为,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实际,孩子们往往承受着无法忍受的压力,甚至从小就要面临优胜劣汰。北京的什刹海体校是中国最好的运动员“工厂”之一。这里没有带黑板的教室,只有运动垫和乒乓球桌。一切都是为了取得金牌。幸福感是次要的。

  10岁的王耀磊(音)先是低声说:“我没有时间跟朋友玩。”然后,相信只有受苦才能成功的他坚决地说:“一开始父母逼着我来,现在我明白这是为我好。”在一旁观看他在吊环上每一个动作的母亲承认,对儿子寄予了厚望。她以略显奇怪的夸耀口吻说:“只要他努力,我们就能变成有钱人。”

  报道指出,这种压力造成了巨大的情感代价:中国每年25万自杀者中大多数未满30岁。2008年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南方城市佛山有17%的中学生有过自杀的想法。虽然这一话题仍是禁忌,但没有人能够回避高考后自杀事件激增的事实。高考在中国不只是一项考试,这项选拔考试可能会成为进入精英阶层或沦为社会底层的分水岭。

  孟子舟(音)将在六个月后面对这一决定性时刻。但与大城市许多青少年一样,17岁的她选择了叛逆之路,而且没有被发现。虽然父母坚决禁止她谈恋爱,担心她“在如此重要的时刻分心”,但她每周与男友见面三次。除了幽会,她还发现了其他放松方式。每周二和周四,她并没有像答应父母的那样去上托福考试补习班,而是决定去学钢管舞。她笑着说:“我妈妈看到我穿成这样肯定会突发脑溢血。但巨大的代沟使她看不到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

  在1300公里外的陕西省一座小山村,完全看不出孟所说的变化。这里既没有霓虹灯,也没有摩天大楼。实际上,这里缺电,150名村民仍然生活在窑洞里,大部分人靠种地勉强度日。因此多数年轻人都已离开,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但孩子们每天都会一个不落地到村里的学校上课。在这里学习的还有附近更小村子的孩子,他们每天来回要步行几个小时。那些住得更远的孩子只好住在教室旁边的宿舍里。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学校每周一早上七点都会举行升旗仪式。

  校长李振华(音)说:“所有孩子都按照法律规定入学。但教育水平有很大差别。这里大多数教师来自农村,只有中学学历。由于没有年轻教师,学校的连续性正面临危险。”的确如此,这里很少每天上课超过4个小时,而且没有任何计算机课程——学校唯一的计算机染上了病毒,没有人知道怎么修。

  报道称,这既反映了中国教育体制的另一面,又反映了这个国家存在的巨大差异。这所学校的204名学生中,12岁的冯向明(音)是中国6100万留守儿童中的一员。这些青少年的入学率与他们在上海的小伙伴一样,但从来没有听说过国际学生评估计划报告,很可能一辈子也进不了大学。

  报道指出,农村户口阻止了冯向明的迁徙,也加大了他接受更好教育的难度。但这并没有使他失去梦想。目前,他最大的愿望是与在山西临汾开小食品店的父母团聚。他说:“我很想他们,长大了我不想放羊和种地。”

  在2000公里外的云南省西双版纳一座村庄,天气不像北方那么寒冷,但早上有些凉。10岁的贺越(音)跟其他同学一样,喜欢穿一件外套。他们不穿校服,因为没有人买得起。政府免除了学费,但每名学生还要支付饭费等费用。此外,学校里大部分学生都有兄弟姐妹,因为他们是傣族——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非汉族学生上大学也有一些优惠政策。

  贺越长大后或许可以享受这些优惠政策,但他的姐姐贺星就没有这么幸运。他们的父母是农民,年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不得不在几年前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两个孩子只能有一个上学。与中国许多地方一样,偏爱男孩的想法占了上风。结果越越每天可以上学,星星只能一边上学、一边干农活,15岁以后就不再去学校了。父亲说:“贺星是个好姑娘,我们希望她能嫁到一个好人家。”对于她来说,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二十世纪非常相似。(编译/徐涛)

  (2014-01-21 18:04:00)

  (原标题:澳专家:中国“填鸭式教学法”教育孩子更成功)

http://news.sina.com.cn/c/2014-11-27/071231209907.shtml

点评:

最近国外有关中国教育的讨论比较多,其中英国积极学习中国上海经验比较突出,这都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几年前对于全球学校的一个摸底测试的成绩,中国上海当年取得全球优异成绩,紧接着在次年还照样保持了相同水平,所以国外很多媒体和教育工作专家都开始关注起来中国的教育经验。

这个所谓填鸭教育好不好,作为中国这边也可以说抱怨比较多,但是带来的明显的数理化的好处也是特别明显的,西方传统制造业强国对于数理化也是特别在意的,因为这些科目是一个国家保持先进制造和科技水平的必须入门的基础,所以中国成功的所谓填鸭经验也被广泛研究。

中国突然之间有这种成绩,一般认为是两个主要因素改变带来的:
第一中国城市学校自1980年起大量进入计算机投入,在信息化学习上面也是保持跟国际相差不多的设备水平。
第二中国城镇化加速后,大量农村人口随着进入城市,加上中国父母特别注意教育,这样农村人口突然进入大城市后有了设备上突飞猛进的进步,这些孩子们的原本潜力被激发出来,也算是城市化的一个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17:09 , Processed in 0.185556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