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77|回复: 3

[【随笔】] 从《都是货币惹的祸——透过金钱来解读历史》看出版刊物对网络语言必要的精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9 20: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都是货币惹的祸——透过金钱来解读历史》看出版刊物对网络语言必要的精简
首先请看网络版http://www.yi-see.com/read_191074_13874.html
==============================
《都是货币惹的祸——透过金钱来解读历史》
第81节
作者: Lov_vinccy

日期:2012-08-27 17:37:47

  13.8政府收入问题
  一般而言,在教科书的叙述中,我们直觉的出来的印象是,咱们中国自1840年陷入悲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满清**政府收入锐减,入不敷出……
  听起来很符合“逻辑”,“入不敷出”也的确是事实,但如果说朝廷收入锐减却完全搭不上边,认真查阅一下大清朝的财政收支情况就会明白,大清朝在灭亡前,其收入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政府收入的最高峰!
日期:2012-08-27 17:38:22

  就像一个家庭算一算每年的收入一样,那我们不妨把晚清时期有几年的政府收入情况列一下,并用“康乾盛世”时期的政府收入做一个对比。
  年份岁入白银(万两)年份岁入白银(万两)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3123 光绪十六年(1890年)8680
  雍正三年(1725年)3585 光绪十八年(1892年) 8436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4858光绪二十年(1894年)8103
  嘉庆十七年(1812年)4013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0156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4125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0492
  光绪十一年(1885年)7709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23480
  光绪十四年(1888年)8779宣统三年(1911年) 30191
日期:2012-08-27 17:38:49

  虽然你可能会大吃一惊,不过你并没有看错——1841年的时候,**政府财政收入是4000万两白银左右,有了两次鸦片战争,到了中日甲午战争,政府收入却快速提高到了8000万两白银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之后,满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更是提高到了1亿两白银,而满清垮台前夕的1911年,满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竟然超过了3亿两白银!

日期:2012-08-27 17:39:12

  在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没有股票可炒,没有债券发行,没有中央银行哗啦哗啦的印刷钞票,政府财政收入的每一个子儿都是来自老百姓的血汗,一个政府的财政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收入剧增,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个政府加紧了搜刮人民。
  的确是如此。
日期:2012-08-27 17:39:38

  “厘金”,就是大清朝政府想出来的一条搜刮人民的“锦囊妙计”!
  “厘金”这个词儿可能很少有人听说过,但这个词儿却贯穿了中国晚清一直到民国初期,其本质上是政府征收的一种商业税,由于最初其税率设定为1厘(1%),故名“厘金”。
  厘金分行厘(活厘)和坐厘(板厘),所谓“行厘”或者“活厘”,就是说某种商品从A地运东西到B地,政府对于那些搞运输的经营者,要按照一定比例强行抽税;所谓“坐厘”或者“板厘”,就是指在商品的生产地或者销售地,政府要对那些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按照一定比例抽税。
日期:2012-08-27 17:40:12

  厘金的征收范围涉及了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名目繁多,一切日用所需之物,无一不在被征之列,包括百货厘、盐厘、洋药厘及土药厘等等。
  “厘金”制度的首创,还是要归功于那个瘸子皇帝咸丰——1853年,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满清政府国库早已空虚,位于扬州的江北大营为了筹措军饷,在长江边上设卡,对经过此处的来往船只实行所谓的“劝捐助饷”——没有想到的是,收入还不错,白花花的银子顿时滚滚而来。

日期:2012-08-27 17:40:32

  正因为求财无门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的瘸子皇帝听说了这个消息,一时间心花怒放,赶紧下令,做先进经验报告会,向全国推广。短短的几年功夫,“厘金”在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得到了推行。
日期:2012-08-27 17:40:55

  厘金收入有多少?
  列个数字——1887年满清政府厘金收入1600多万两白银,1911年已经达到了4300多万两,几乎敌得过康乾盛世期间满清政府一年的全部财政收入!

日期:2012-08-27 17:41:23

  满清政府的确是发了大财了,可人民却惨了——厘金开始设定为1%,但后来在全国推广以后,满清朝廷干脆让地方政府官员自行决定,导致厘金最高税率居然达到了20%,而且是产地征、运输征、销售征,而且各个省、各个关口都要设卡,层层加码,大大抬高了物价,加重了人民负担。
  更要命的是,厘金征收范围实在太广,人从出生到死,你吃的、穿的、用的,每一样东西政府都要征税,以当时的广西为例,征厘物品达到了1942项,连手帕、荷包、扇袋都要负担厘金!
日期:2012-08-27 17:41:52

  更加可恨的是,由于战争上打不过人家洋人,根据各种条约,满清政府不能向洋人们征收厘金,所以政府在厘金征收上只能是“窝里横”,使劲儿摧残自家普通国民和民族资本主义,反而为洋人们提供了更高额的利润空间。
  由于厘金征收由地方督抚自行掌握,“酌量抽厘”,导致了地方军政大员自行设定厘金,层层加码,勒索盘剥,并把这个作为自家自留地和小金库——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各地方督抚趁机独立,而“厘金”则成为这些军阀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31年1月1日,国民政府才正式下令废除“厘金”制度。
日期:2012-8-27 17:42:00

  除了厘金之外,另外一个大幅度增加的收入来自“海关税收”——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海关税收简直不值得一提。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海关税收收入提高到了近800万两白银,而到了1901年,海关收入达到了2300万两!

  同样极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满清政府海关税收的增加,其最主要的功劳还应该归功于一个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他在满清政府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要职将近半个世纪(1861-1908)。
日期:2012-08-27 17:42:45

  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赫德管理下的中国海关,界定为“为帝国主义利益服务的”,而赫德本人也被定性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然而,更加全面的历史资料显示,由于赫德在中国海关引进了整套的英国行政管理经验,从1863年赫德被正式任命为大清朝海关总税务司以来(1861~1863年为代理),赫德及其所有聘用洋人,没有出现一个营私舞弊的人员,而大清帝国海关税收除清晰明白的行政管理费用以外,全部如数上缴满清政府——晚清的中国海关以廉洁高效著称,历史学者洪振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不腐败的衙门”!

日期:2012-08-27 17:44:45

  为了进一步“筹款”,从而增加收入,于是清廷决定卖官鬻爵,所有官职明码标价,10两银子可以买九品官,20两银子是八品官,30两银子是七品官,40两银子是六品官,还别说,真不贵。
  到后期,不止是拿银子可以买官,拿与银子等价的实物也可买官,比如卖驴肉火烧的王老五,每天给官府送一车驴肉火烧,送到价值40两的时候,他就是四品官了。
  如此,天下大乱,鱼烂河决,满清土崩瓦解之势不远矣!

日期:2012-08-27 18:26:25

  在清朝前期,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田赋、盐税和关税,其中以田赋为主。例如,乾隆31年(1766)政府的4858万两白银财政收入中,田赋占了2991万两,盐税和关税各500多万两,田赋占了税收的60%以上,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实物折算银两。
  到了1911年,政府的3亿两白银财政收入中,田赋为4810万两,盐税为4631万两、厘金为4319万两,关税收入为4314万两,田赋收入不足清政府总收入的20%,而厘金和关税则迅速增长为政府最重要的财源,和田赋的比例基本接近。
日期:2012-08-27 18:27:19

  除此之外,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公债也变成了清政府很重要的一个收入,尤其是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公债收入占了清政府年度财政收入的30-50%!

  对于满清政府来说,收入从4000万两白银暴涨到3亿两白银,多出来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够不够花?
  当然不够!朝廷的钱怎么可能够花?
日期:2012-08-27 18:32:41

  政府,只要你给它钱,那是再多的钱也不够花的!

  在支出方面,除了正常的官员俸禄支出外,清代前期非常项支出主要是军费,其所造成的财政缺口通过捐纳等非常项收入形式得以填补。到了晚清,非常项支出不仅范围迅速扩展,而且数额庞大。军费方面,据彭泽益先生估算,仅咸丰、同治年间用于镇压各地起义所耗军费,最低也有8.5亿两白银,为抵抗外国军事侵略,清政府也消耗了巨额军费,军费支出常常占了政府财政支出的30%以上。
日期:2012-08-27 18:33:05

  更重要的是,战后的赔款更是让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崩溃——前文曾经计算过,仅一个马关条约,再加上借款,中国赔偿日本人的白银前后总共就高达7.4亿两白银!
  钱不够花,就只能是财政赤字。
  有人估计,甲午战争结束之初,清政府的年度财政赤字已不下1500万两,到了光绪二十五年(1899),清廷财政收支相抵已实亏1300万两,到1903年,收支间的亏额达到3000 万两,而根据威格尔计算,到了1905年,清政府的赤字已达3300 万两。
日期:2012-08-27 18:34:16

  到了最后,所有的公债发行,本质上说都是因为出现了财政赤字——你想想,财政赤字占到了政府收入的30-50%,这样的政府怎么可能持续下去。

  政府财政收入剧增,国家却愈发不稳定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可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大明朝的最后几年,也是大明朝财政收入的最高峰,北宋、南宋也与此类似。
日期:2012-08-27 18:34:40

  金朝、元朝,因为在后期实施不兑现纸币制度,财政收入数字难以进行量化评估,但如果按照凭空印刷的纸币数量当做政府的财政收入的话,金朝、元朝灭亡前夕也绝对是那个朝代政府财政收入的最高峰!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终有一天鸡死鱼灭,政府失去税源,国家陷入混乱。
  所以,你要明白的,政府的收入,绝不是越多越好滴。
====================================
下面我们再看一看正式出版后的章节——(本人原创校订):
《政府收入过多坏事》——
   1841年,清朝政府财政收入是4000万两白银,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到了中日甲午战争,政府收入却快速提高到了8000万两白银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之后,满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更是提高到了1亿两白银,而满清垮台前夕的1911年,满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竟然超过了3亿两白银!
  在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没有股票可炒,没有债券发行,没有中央银行“哗啦哗啦”地印刷钞票,政府财政收入的每一个子儿,都是老百姓的血汗,一个政府的财政,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收入剧增,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个政府在加紧搜刮人民。
  的确是如此,“厘金”,就是大清朝政府想出来的一条搜刮人民的“锦囊妙计”。
  厘金贯穿中国晚清,直到民国初期,本质上是政府征收的商业税,最初其税率设定为1厘(1%),故名“厘金”。
  厘金分行厘(活厘)和坐厘(板厘),就是说某种商品从A地运东西到B地,政府对于那些搞运输的经营者,要按照一定比例强行抽税;所谓“坐厘”或者“板厘”,就是指在商品的生产地或者销售地,政府要对那些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按照一定比例抽税
  厘金的征收范围,涉及了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名目繁多,一切日用所需之物,无一不在被征之列,包括百货厘、盐厘、洋药厘及土药厘等等。
  “厘金”制度的首创,归功于咸丰皇帝。
  1853年,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朝政府国库早已空虚,位于扬州的江北大营,为筹措军饷,在长江边上设卡,对来往船只实行所谓的“劝捐助饷”。没有想到的是,收入不错,白花花的银子滚滚而来。
  因为求财无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的咸丰皇帝听说了这个消息,心花怒放,赶紧下令,做先进经验,向全国推广。短短的几年功夫,厘金在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得到推行。
  厘金收入有多少?
  1887年,满清政府厘金收入1600万两白银,到1911年,已经达到了4300万两,几乎敌得过“康乾盛世”期间,清政府一年的全部财政收入!
  清政府的确是发了大财了,人民却惨了。厘金开始设定为1%,但后来在全国推广,清朝廷干脆让地方政府官员自行决定,导致厘金最高税率居然达到了20%,而且是产地征、运输征、销售征,各个省、各个关口都要设卡,层层加码,大大抬高物价,加重人民负担。
  要命的是,厘金征收范围实在太广,从出生到死,吃的、穿的、用的,每一样东西政府都要征税,以广西为例,征厘物品达到1942项,连手帕、荷包、扇袋,都要负担厘金!
  更加可恨的是,战场上打不过洋人,根据各种条约,清政府不能向洋人们征收厘金,所以,政府在厘金征收上,只能是“窝里横”,使劲儿摧残自家普通国民和民族资本主义,反而为洋人提供更高额的利润空间。
  由于厘金征收由地方督抚自行掌握,“酌量抽厘”,导致地方军政大员自行设定厘金,层层加码,勒索盘剥,并把这个作为自家自留地和小金库。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各地方督抚趁机独立,厘金则成为这些军阀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31年1月1日,国民政府才正式下令废除厘金制度。
  除了厘金,另外一个大幅度增加的收入,来自“海关税收”。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海关税收简直不值一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海关税收收入提高到了近八百万两白银,到1901年,海关收入达到了2300万两白银。
  对于清政府来说,收入从4000万两白银暴涨到三亿两白银,多出来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够不够花?
  朝廷的钱怎么可能够花?
  想花钱,再多的钱,也不够花。
  镇压人民反抗,要钱;支付外国赔偿,要钱;各级领导行政开支,要钱;政府要员贪污腐败,要钱;维持社会稳定,要钱;宣传清朝就是好,要钱……
  只要你给它钱,就是再多的钱,也不够花的
  政府财政收入剧增,国家却愈发不稳定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可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大明朝的最后几年,也是大明朝财政收入的最高峰,北宋、南宋也与此类似。
  金朝、元朝在后期,实施不兑现纸币制度,财政收入数字,难以进行量化评估,如果把凭空印刷的纸币数量当做政府的财政收入的话,金朝、元朝灭亡前夕,也绝对是那个朝代政府财政收入的最高峰。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终有一天,鸡死鱼灭,政府失去税源,国家陷入混乱。
  所以,政府的收入,绝对不是越多越好。
——《特别关注》2013年4月号49页《政府收入过多坏事》路瑞锁(注明摘自《都是货币惹的祸》现代出版社)
==============================
点评:
删除发帖日期是首要的,在出版物中无此必要。
其次精简诸如“呵呵”、“滴”这些网络语言,一眼看去都是废话。
通过对个别文字、段落的修饰提炼,使得文章的可读性大大提高。特别是对“满清”等词语的修改,侧面反映出原作者的政治素质。
正是看到《政府收入过多坏事》这个醒目标题才有兴趣细读全文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9 22: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你说现在的4万亿是不是这种情况,现在可是物价极高,各种税都有的时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22: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庄稼人花生于2013-04-19 22:42发表的 :
那你说现在的4万亿是不是这种情况,现在可是物价极高,各种税都有的时候!
正是《政府收入过多坏事》这个醒目标题让大家有兴趣去思考。
这个改题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0 01: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台,这里是文学版,看兄台这个不好算原创,只好算美文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4 16:58 , Processed in 0.18505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