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道具 举报
引用第3楼吴茗于2013-03-30 13:01发表的 : 苏东坡好像有个看法,就是科举最可怕的是夺志。我觉得这很正确。中国传统的思想是实用主义,当然这种实用主义和哲学上的实用主义有天然之别。这种实用主义就是,有什么用。“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为了功名,再加上中国严重的等级观念和权力本位的思想,大多数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当官,其最终就是能登上统治者的宝座,享受高人一等的虚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些说明读书无非就是为了高人一等,统治他人。科举实行之后,读书人有了进入统治阶层的,享受特权的机会,而统治者则有了通过科举,实现思想统一的机会。唐太宗说:天下英才皆入我手。对于统治者来说有两个意思:一是、有了帮助其统治他人的聪明人。二是、他们的思想已经统一到我的思想之中。“夺志”,就是你不再有其他思想,而只能有一种思想,那就统治者用科举推广的思想。读书就是为了享受特权,这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毫无进步的原因之一。
引用第0楼golden21c于2013-01-26 18:27发表的 学习《荀子·劝学篇》,反思科举得失 : 关于学习,还有篇荀子的《劝学篇》,是不谈功利,只谈学习和读书,比较纯粹状态的读书者对读书和学习的认识和体会的,因为纯粹、没有功利,所以才永恒,所以才千年流传,并且必将万年传诵下去。这种状态下人的读书进步同时也是社会科技、文化、军事、经济进步的微观载体和动能。国家作为有组织形态地调节个体的组织,应当正视这种个体行为,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引导,将许多个体人读书学习的涓涓细流汇成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浩瀚大海!作为解剖许多读书行为畸变的标本,在我国不得不谈“科举”,科举的一个致命缺点是它将读书人读书变的功利化,读书可以导致阶层变动,读书可以导致社会地位变动,读书有了市场,有了价值取向,所谓“学而优则仕”,并且这样的读书行为反过来还能影响下一代,形成巩固自己阶层利益的工具,工具还能固化,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自身还有加强这一趋势的倾向。作为国家调控读书行为的手段,建立制度本没问题,应当建立制度,但是应该考量的是这种制度只是调控读书学习行为向先进方向发展、充实的手段,而不只囚禁读书思想的牢笼,将读书者变为自己的奴隶,乃至加剧阶层分化并固化之。从这个意义上讲,科举可以这样总结,他是封建统治者试图控制士大夫阶层进而控制天下的制度,控制本身并没错,但是控制有多种手段,正如大禹治水的疏通手段其实为科学的领导,而其父的堵则为囚禁社会力量不科学方式,对于科举制度来讲,制度制定者的态度最为关键,是“疏”是“堵?其实是关系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重要议题。科举时代1300年,清末停了科举至今才100年多点,对国人思想观念、社会行为的影响远远不是一个量级上的,对中国社会读书学习价值观念的影响亦根深蒂固,而且这些混杂的似对似错的思想观念等意识形态上的东西还会反复影响国人思想和价值取向。 温习先人关于读书、学习的态度或许能破解我们对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了1300多年科举却在近代落伍的困惑。 .......
引用第7楼q1234567890于2013-04-04 01:00发表的 :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读书五积善”,是对封建社会科举和人生的总结,也是科举夺志的写照,如何突破,如何吸收西方文明,在乎天时地利人和?在乎英雄与领袖?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04:32 , Processed in 0.176695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