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565|回复: 16

[【文史类原创】] 学术一家人——读《1949大撤退》的一点感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9 00: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造成中国百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迁徙。回顾这段历史,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军政机构及其人员、军队、黄金白银和故宫文物运送台湾。林桶法先生所著的《1949大撤退》吸引了我的兴趣,源于书里面谈及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央研究院”)迁台的情节。

  中央研究院成立于1928年6月9日,是中华民国学术研究最高机关。首任院长蔡元培,1940年蔡元培去世,朱家骅继任院长。朱家骅担任院长直到迁台,他是当时中央研究院迁台事务的主要负责人。曾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的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也是迁台事务的重要负责人之一,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央研究院从1928年6月成立起,组织机构不断扩大,直至1949年迁台时,中央研究院下辖14个(注:也有文献记载为“13个”)研究所。1948年底淮海战役后,民国政权危在旦夕。朱家骅开始着手实施中央研究院迁台的各项事宜。迁台路线计划是各研究所先集中于上海,然后一同到台湾。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中央研究院迁台计划正式失败。大多数的研究所没有迁台,后来成为新中国科学院的雏形。对于中央研究院迁台计划实施的结果,《1949大撤退》中总结说,中央研究院只完成了总办事处、历史语言研究所、数学研究所的搬迁,占全院14%。就迁台人员而言,历史语言研究所80人,总办事处50人,共130人,占当时中央研究院总人数506人的25.6%,其余的370人占74.4%则留在大陆工作。

  对于中央研究院迁台失败的原因,《1949大撤退》解释说,“牵涉的是国共之间分抢知识分子的问题,也牵涉到过去学界中的个人恩怨,更有许多是个人的理念与个人的因素在内。如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大部分同仁,与所长傅斯年之间有二十几年情谊,基于私人感情及对傅斯年的信赖,因此随国民政府迁台。这些知识分子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也有各自的环境背景与私人因素。”该书中又说,“社会科学研究所不搬迁导因于傅斯年(时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与陶孟和(时任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的恩怨,傅斯年与陶孟和长期不和,也影响到历史语言研究所与社会科学研究所之间的明争暗斗。”由以上可见,林桶法先生以主观感情作为主要角度解读历史,这不符合唯物史学的治学原则。

  在查阅相关文献书籍后,我认为,中央研究院迁台失败有客观和主观两大方面的因素。

  从客观方面来说:

1、迁台经费不足。
  中央研究院的迁台经费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由行政院所拨的三百万金圆券,另一部分是从教育部的疏迁费抽一百万金圆券转给中央研究院,以上共四百万金圆券。朱家骅先将其中的两百万金圆券汇到台湾,命专人用这两百万金圆券购买房屋和生活用品,以便安置将到台湾的研究院人员。四百万、两百万,看起来不是小数目,殊不知,金圆券是国民政府当时推行的货币改革,意在国共战争的最后时刻从民众身上再捞一笔财富。为了达到敛财的目的,国民政府滥发金圆券,于是很快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这些作为迁台经费的金圆券变成犹如一堆废纸。据杨仲揆所著《朱家骅传》中说,“两百万搬迁先遣经费,还没动用,没有抢购房屋及生活必需品,就因贬值而化成了水,以后迁来的任何的人和物竟至找不到栖息之所。”


2、运输能力不足。
  在1949年的大迁徙中,除了官方迁台,也有较多民众躲避战乱而迁台。对于这场极其浩大的迁徙,无论是官方交通工具,还是民间交通工具,都极其短缺。《1949大撤退》书中对此也有描述,民众争先恐后爬上官方的货船,为了保证货船的安全,“船上的人用棍子打(想爬上船的民众),那些爬船的人就掉到黄浦江里,很多人死在黄浦江。”国民政府为了运输军政人员、军队、黄金白银和故宫文物,除了动用官方所有的飞机、船只,还征调了大量的民间船只。外国记者保罗在《中国珍珠港》中记述,“当时装满人与货物的大小船只川流不息地从黄浦江开过,有些明显超载,或是不适合越洋使用的江船,都被国民党军队征用,为的是赶在上海陷落之时尽快运出更多的物资到台湾,但码头上仍然挤满了货物与逃难的人,似乎永远都运不完似的。”在运输能力如此不足的情况下,国民政府显然无力为中央研究院的人员、图书、仪器等等调配专门的飞机或者船只。为了完成迁台,行政院给中央研究院先期准备了2337个木箱,用于装运图书、仪器等。朱家骅在1953年给台湾立法院的报告中回顾了中央研究院迁台的工作,他说,“装箱以后,都无从起运,南京各所的东西,经竭力设法,于十二月中旬运到上海集中。但是到了上海以后,又未能转运,历史语言研究所和数学所的珍贵图书、仪器、设备,是因为故宫古物适有兵舰运输,所以能附运二千多箱来台,两所大部分人员,因此亦得随同迁台,其他各所人员、文物,都留在上海,毫无办法……”


3、迁台路线不当。
  中央研究院的迁台路线是由南京集中上海,再到台湾。淮海战役后上海必被解放军攻破。上海胜利解放后,集中于上海的大多数研究所人员、图书、仪器、等等,只能被解放军接收,中央研究院迁台计划因此只能泡汤。


  从主观方面来说:

1、国民党政权不得人心。
  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迅速发动内战剿共,又镇压学潮;另一方面,吏治腐败,官员贪污成风,四大家族侵吞国家财富,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国民政府的这些卑劣行为引起爱国知识分子们的强烈不满,国民政府在他们心目中丧失了公信和威信。


2、中共地下党对爱国知识分子积极争取。
  中共一直深知知识分子对国家的重大作用,特别是解放战争接近尾声,今后如何建设新中国这个问题随之提上日程。显然,要建设国家,必须积极争取爱国知识分子。中共各地地下党为此作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使爱国知识分子了解了中共的政治理念和国家的未来蓝图,动员他们支持和投身新中国的建设。


3、中国的知识界已经形成强烈的民族和国家观念。
  自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在思考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问题。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知识界的民族和国家观念得到强化。国民政府的腐败统治更让爱国知识分子们失望,他们对国家的种种乱象深恶痛绝。爱国知识分子们普遍渴望新政权,用自己的知识才干报效祖国,建设国家以提高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再受强国凌弱。《1949大撤退》中引用了陈寅恪的原话,“傅斯年多次电催往台湾,我坚决不去,至于香港是英帝国主义殖民地,殖民地的生活是我生平鄙视的,所以我也不去香港,愿意留在国内。”


4、多年的战乱使研究所人员期望安定的生活。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8月,上海战事爆发,日军并有西进攻略南京之势。11月,中央研究院奉命西迁。此次西迁的过程中,在交通、经费、房屋、设备、资料等方面,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各个研究所常常是迁到某个地方不久又得迁到另一个地方,辗转千里,可谓流离失所,困苦不堪。至抗战胜利时,中央研究院共有14个研究所,分置于重庆、李庄、昆明三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央研究院奉命回迁南京、上海。仅仅3年后,国民政府在解放战争中败局已定,提出中央研究院迁台,但先前抗战8年的迁徙痛苦使得研究所人员们都畏惧搬迁。据杨仲揆所著《朱家骅传》中说,“一谈到迁徙,中央研究院同仁,几乎人人谈虎变色。因为过去十年往返流徙之苦,记忆犹新,大家似乎再也振不起勇气,再做一次迁徙。”


5、先期迁台者的诉苦使得暂缓迁台者拒绝迁台。
  以上提到由于物价飞涨,导致迁台经费犹如废纸,已经到达台湾的研究所人员们甚至找不到栖息之所。先期迁台者与暂缓迁台者之间通信,提及到达台湾后的种种生活困难,使得尚未迁台的研究所人员们更加坚定拒绝迁台的决心。


6、所长的决定和影响力在迁台工作中起重大作用。
  若所长同意随国民政府迁台,则个人可以选择去或不去。比如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积极追随国民政府迁台,但是该所的陈寅恪选择了留在大陆。若所长不愿意随国民政府迁台,则个人往往就无法迁台。比如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陶孟和拒绝迁台,结果社会科学研究所的人员们基本就不迁台了。所长的影响力也左右着迁台计划,如《1949大撤退》就提到“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大部分同仁,与所长傅斯年之间有二十几年情谊,基于私人感情及对傅斯年的信赖,因此随国民政府迁台。”


7、个人的生活经历、理念、感情,也是是否迁台的重要原因。
  爱国知识分子们通过在国内和国外的生活经历认识到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无能,迫切希望祖国强大,这些爱国知识分子们就拒绝继续追随国民政府。相反,有的知识分子特殊的家庭出身或者在国外的经历使得他们习惯了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对共产党的政治理念不够理解和接受,这些人就因此选择了迁台。在个人理念方面,那些信仰改良主义的知识分子就难以认同共产党的革命政策,就会选择迁台。个人感情对于迁台计划可能有影响,《1949大撤退》中提到傅斯年与陶孟和的不和导致双方对是否迁台有分歧,这也是可能的事情。


  我访问了中央研究院的官方网站,无意间点击了“逝世院士一览表”这一条目。在上面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如:李四光1971.4.29逝世于北京、竺可桢1974.2.6逝世于北京、华罗庚1985.6.12逝世于日本、陶孟和1960.4.17逝世于大陆、陈寅恪1969.11逝世于广州……,年份比较近的如陈省身2004.12.3逝世于天津……。以上这些都是在1949年没有迁台的院士。从对他们的生卒进行记录可以看出,虽然这些院士留在了大陆,但中央研究院还是关注着他们。其实,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台湾中央研究院与大陆之间的学术科研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虽然服务于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但学术终究是一家人。唯有“学术情结”,才能越过冰冷的海水,给海峡两岸的知识分子们心里一丝暖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00: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名:1949大撤退
作者:林桶法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1月1日


作者:(中国台湾)林桶法
林桶法,台湾屏东人,1955年生。辅仁大学历史系、台湾政治大学历史所硕士,台湾政治大学历史所博士,曾任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兼任讲师、兼任副教授,辅仁大学专任副教授,现任辅仁大学历史系专任教授。著有《民国八年的南北议和》、《从接收到沦陷——战后平津地区接收工作检讨》、《战后中国的变局——以国民党为中心的探讨》等专书,并发表《蒋中正与辽沈战役》等专文三十余篇。


目录
-----------------------------------------------------------------------------

前言
第一章 战后国共内战
一、战后国民党攻防的策略
二、国民党军三大战役连续失败

第二章 蒋介石迁台前的部署与撤退计划
一、迁台前的战略部署
二、大陆沿海地区的军事撤退

第三章 蒋介石第三次下野——从南京到溪口
一、下野的原因
二、各方的态度
三、与前两次下野的比较

第四章 蒋介石迁台——从溪口到台北
一、溪口岁月
二、选择迁台的原因
三、何时决定来台

第五章 蒋介石迁台初期的反攻努力与复行视事
一、迁台之初的反攻努力
二、联络*国家
三、国民党部迁台与蒋介石复行视事

第六章 行政院迁台经过
一、行宪后行政院的演变
二、机关疏运计戈
三、从南京至广州
四、从广州、重庆到台湾

第七章 政府机关迁台及其问题
一、外交部及使节团
二、资源委员会与招商局
三、中央研究院
四、机关迁移的问题

第八章 重要文物迁台经过
一、运台前的准备
二、分批运台的经过
三、文物运台初期的保管与运台过程的检讨

第九章 人员迂台的途径与交通
一、途径与交通
二、迁台的票价

第十章 陌陌千里急急行——迁台的场景与悲剧
一、上海码头
二、渡台悲歌——太平轮事件

第十一章 学生迁台的个案——山东流亡学生
一、流亡学生的困顿
二、山东流亡中学生
三、从广州到澎湖

第十二章 人员迁台数量
一、人员迁台数量
二、军队迁台数量

第十三章 人员迁台经过及抵台初期的观感
一、人员迁台的经过
二、谁知他乡变故乡——抵台之初的台湾印象

第十四章 台湾省因应逃难潮——入境管制措施
一、实施入境管制的背景及目的
二、实施的情形
三、入境管制的意见
四、施行后的问题及其影响

第十五章 人员迁台的性质与影响
一、移垦与逃难——与明清时期汉人赴台的比较
二、人员迁台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三、人员迁台对社会经济的冲击与影响
结论
附录
附录一台湾省出入境旅客登记暂行办法
附录二台湾省准许入境军公人员及旅客暂行办法
附录三入台军公人员及旅客注意
附录四一九四九年大事纪
征引书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9 19: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书,看过了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0 16: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没有看过此书,但价值是明显的。谢谢楼主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1 14: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时候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7 18: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共产党万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9 20: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有时间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24 16: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去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30 10: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研院当时都是 大陆迁台的这批学者 对大陆感情很深 不过近来 台湾的学术界 独立意识日渐抬头 很多开始转向研究台湾本土史了 国民党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林桶法在民国档案上很有了解 作为台湾学者 写得很中肯 中研院在这方面 的史料也很多 最近中研院除了一本 烟台联合中学迁台师生的 口述史料 就是关于 学生转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9 13: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久以前读了这本书一次,感觉重新认识了那段历史。看到楼主的文字,感觉楼主是真正了解了这本书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1 09: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迁还是不迁,多少年后,个人辛酸尽在不言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7 08: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书,看完楼主的解读想回去再看一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4 17: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铁板一块,世界是不是太单调了,那和matrix好像就没什么区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8 13: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了,增加了一点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9 16: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3 05: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读历史时,没有看到过的数据。把龙先生的1949、齐邦媛的巨流河等书整合起来看,会有更深感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9 20: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有时间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12:04 , Processed in 0.18549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