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61|回复: 0

[【社会视角】] 超六成受访网友认同在中国“谁让谁吃亏”说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8 15: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规则固然重要,社会成员道德反思能力的提升更为关键。”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伦理学研究室主任卞绍斌认为,法律和制度永远都是外在的,如果不通过反思唤醒人们内心的道德法则,只一味被动服从,当遇到模棱两可、执法者缺位等特殊情形时,这些外在规范很可能就让位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所以说,当下最为紧迫的是营造一种尊重他人、懂得礼让的社会风尚。

近日,北京救护车在路上得不到避让致使伤者身亡的新闻,引发全社会关注与震惊。这一事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公众礼让精神的缺失,也引起了广泛讨论。

普通人不给救护车让道,只是我们社会礼让精神缺失的一个极端表现。日常生活中,我们社会崇尚礼让的文化似乎正在消失,“谁让谁吃亏”成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信条。哪怕是马路行车、地铁让座之类的小事,人们总是习惯去抢、去争,懂得礼让的人少之又少。

上周,对4499人进行的一项题为“我们社会为什么缺少礼让精神”的在线调查显示,高达95.2%的受访者感叹当下社会礼让精神缺失,其中63.7%的受访者表示“非常缺失”。

62.7%的受访者认同当下生活中“谁让谁吃亏”的说法

谈起最近一次乘坐公交车的经历,北京市民张远(化名)久久不能释怀:当时路上的车比较多,几乎是在一辆贴着一辆地通行。公交车准备左转弯,可等了好久,对面车道的车还是一辆接一辆驶过来,丝毫没有避让的意思。公交车等不及只好强行左转,对面车道上一辆车竟加大油门想赶快通过,结果两辆车差点撞到一起,由于前后都有车,最后谁也走不了。僵持了十几分钟,公交车司机只能应车上乘客的要求,没到站就打开车门让乘客下车。“抢那一脚油门到底能赶多少时间?大家就不能让一让吗?”张远说。

家住河北张家口的吴喜红一直从事幼儿教育方面的工作,据她观察,“只会争不会让”的现象如今在孩子中特别普遍。有一次,她给一群五六岁的小孩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多孩子都表示很难理解,更有孩子觉得已经过时了。

“现在社会竞争比较激烈,学校和家庭基本都是竞争教育。有的父母甚至告诉孩子,凡事不能让,让了就吃亏,要去争、去抢。这种竞争性教育像洗脑一样一遍一遍灌输给孩子,很多孩子都有了竞争性的人格倾向,一些孩子的占有欲还特别强。这给他们以后的成长,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都会带来麻烦。” 吴喜红说。

调查显示,高达62.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认同当下生活中“谁让谁吃亏”的说法,34.5%的受访者表示“不认同”,2.7%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伦理学研究室主任卞绍斌,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六成多人都认同“谁让谁吃亏”的调查结果,他并不感到意外。他指出,如今社会功利主义盛行,人们大多数行为都受制于利益权衡,做事只看有没有好处。这种情况下,大家为一点蝇头小利锱铢必较、互不相让,也就不足为奇。

礼让精神缺失的背后是社会规则的不完善与缺失

我们的社会为什么缺少礼让精神?调查显示,“很多人过分关注自己利益”(68.7%)与“社会越来越浮躁”(66.8%)排在前两位。其他原因还有:“公民素质教育落后”(56.6%),“与人为善不再受推崇”(52.7%),“教育强调竞争,而非礼让”(52.4%),“人际关系越来越具有竞争性”(41.1%)等。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峰指出,许多普通人并不是一开始就不会礼让,只是当他们看到懂得礼让的人吃亏、争抢的人占便宜的“逆淘汰”时,他们中的一些人才会放弃礼让,和其他人一样去争抢。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讲师郁喆隽分析,社会之所以缺乏礼让精神, 是因为许多人都没有设身处地地思考过,每个人都可能遇到需要别人礼让的时候,你今天没有礼让别人而使别人利益受损,明天你也会因别人的不礼让而吃亏。我们不能因为还没处在需要被人帮助或礼让的状态,就忘记了礼让的重要性,这既是对他人的不负责,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礼让精神缺失的背后,更重要的是社会规则的不完善与缺失。” 郁喆隽以他前不久在美国的见闻举例,在加利福尼亚州,普通人如果在残疾人停车位上停车,罚款最高可达2000美元,这是有立法保障的,执行也非常严格。在美国的公交车上,靠近车门有两个座位是留给有需要的人的,座位上标明,如果不让座有会有怎样的后果。这就使该礼让而不礼让的行为要付出明确的成本。

礼让他人真的会让自身利益受损吗?

“‘我们走得太快了,灵魂都赶不上。’这句在网上很流行的话,最能说明当下社会的问题。”卞绍斌指出,当每一个人都热衷于争和抢,当所有人行为的价值取向都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对生活目标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以及对社会公益的照看都将没有驻足的空间。

“为什么大家在机场能排队,上地铁时却排不了队呢?”陈少峰表示,在如今流动性非常强的社会中,只有秩序才能促进自律。所以面对礼让精神的缺失,我们不能只做道德层面的抱怨,还应该从社会规范的角度进行建设性的思考。

他指出,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社会的道德权威受到不小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建立起规则的权威,并用严格、科学的管理来支撑规则,让违反规则的人付出应有的成本,而不是简单地进行道德提倡。

“规则固然重要,社会成员道德反思能力的提升更为关键。”卞绍斌认为,法律和制度永远都是外在的,如果不通过反思唤醒人们内心的道德法则,只一味被动服从,当遇到模棱两可、执法者缺位等特殊情形时,这些外在规范很可能就让位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所以说,当下最为紧迫的是营造一种尊重他人、懂得礼让的社会氛围。


礼让他人真的会让自身利益受损吗?调查中,16.5%的受访者表示“一定会”,44.5%的受访者表示“可能会”,17.0%的受访者表示“不太会”,16.4%的受访者表示“不会”,5.7%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值得注意的是,71.6%的人认为自己能从礼让中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65.9%的人认为会获得“有序的生活”,65.6%的人表示会获得“别人的尊重”,51.8%的人表示会获得“履行公德后内心的快乐”,50.4%的人选择“他人的善意”,47.7%的人选择“帮助他人后的满足感”。

来源: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北京)
http://news.163.com/12/1218/03/8IVQBDKO0001124J.html
传统精神已经丢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5 22:04 , Processed in 0.18964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