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69|回复: 0

[【其它】] 【伦敦旁观】英国味的奥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3 16: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梁文道 http://www.infzm.com/content/79477


  

关于伦敦奥运,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千万别拿英国人的话当真。

回看2007年,北京奥组委为了开启2008奥运倒数一周年的盛典,召来两岸三地歌手,推出歌曲《We are ready》,昭告世人我们已经准备妥当,请大家放心过来。2011年,英国国家广播协会(BBC,内地译为英国广播公司)也为伦敦奥运倒数一周年的来临,推出了电视剧《2012》(Twenty Twelve)。这是部伪装纪录片的情景喜剧,戏仿伦敦奥组委筹备奥运的整个过程。在它的第一集节目里面就出现了倒数大钟设计失误的笑话,一个连“奥林匹克”都不会拼的艺术家替他们做了一个据说很牛很先锋的大钟,问题是这个钟真的是以逆时针方向倒着走的,所以越数就离奥运开幕时间越远。最后一集,终于到了开幕仪式快要上演的时候,剧集里的伦敦奥组委发现事先准备好的烟火表演原来会触发保安用的地对空导弹,他们想出的解决办法则是用“虚拟烟火”代替真货。

不幸的是,真正的伦奥倒数大钟在启动之后还真出了问题,走着走着就不动了。而英国舆论的普遍反应则是爆笑,大家全都乐坏了,没想到现实竟会如此配合戏剧。好在开幕式当晚不只放了真正的烟火,而且也没有引发地对空导弹误射,万幸。

他们说英国人有两大全民爱好,一个是喜欢排队,不厌其烦地排;另一个则是自嘲,几乎过犹不及地贬低自己。丘吉尔说过:“英国人是唯一一种喜欢人家告诉他事情有多糟的人”。著名舞蹈教练穆雷(Arthur Murray)讲得更妙:“没有比告诉他们‘他们已经完蛋了’更让英国人快乐的事了。”直到奥运正式开锣的前一周,我在英国报刊上看到的还是不断的批评与嘲弄,百般数落伦敦奥运的种种不是。有时候我们外国人不容易分得清其中真假,不晓得那些冷讽究竟有多认真。真正的伦敦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Sebastian Coe)也曾粉墨登场《2012》,我猜他大概不会以为自己的工作真有片子里形容的那么糟吧。

没错,英国正在面对“双底衰退”,一场奥运能为他们带来多少收益,仍是未知之数。没错,把主场馆设在落后贫困的东伦敦,不过十年,还不晓得它是否真有振兴地区的功效。可是直到执笔这刻为止,奥运开幕快一周了,我也没觉得它为一般百姓带来太大不便。封路、拥堵,全在预料之中,伦敦人的日子过得倒还是正常。对于遭抨击的票务安排,主办者最后也是从善如流,终于释出几千张没发出去的门票,给市民一个入场观赛的机会。

简单地说,伦敦奥运并不像之前媒体预料的那么不堪,这会不会是心理预期降低了的结果呢?就算是伦敦人那著名的冷漠,其实也没有传说中的严重。那天我在街上看见火炬传送,皮卡迪利圆环人山人海,热闹得很。假如这都是游客,附近办公大楼上头开窗探身出来欢呼的又是什么人呢?再过两天,轮到伦敦海德公园外头挤满了人,纷纷替奔驰而过的自行车手呐喊叫好,我看这些观众十有六七披上了联合王国的国旗。

《卫报》一位老是质疑伦敦奥运的评论家也在开幕那天转了口风,他说使他改变心意的原因在于志愿者的热情。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远从英格兰北方南下,寄宿他处,每天花十几个小时无偿劳动。冷静的评论家不禁停下来自问:这是怎么回事?开幕式当晚,大伙排队入场,因为保安公司失误而被临时拉来的英国军人负责安检,他们神色轻松,和我们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有说有笑。后来几天在街上有机会向一个军人问路,他也热心殷勤,不太看得出被迫取消休假的无奈。进得场内,有些志愿者干脆把工作当成游戏,用类似于群舞的方式指引观众方向,自得其乐。

  


再说众人期待的伦敦奥运开幕式,我在网上短评它“比较人性化”,于是有人有意见了,想知道我这说法的理由。这么讲吧,从观赏的角度来说,伦敦绝对比不上四年前的北京。当年张艺谋导演的那台大戏简直是空前绝后,以军事行动般的精准,科技上完美的整合,制造了一幕又一幕叫人惊叹的奇观。至于伦敦,它的总导演博伊尔则不取此途,与其用群众演员来完成想象中美好的图景,倒不如让人们扮演他们自己。可是,必须小心,它始终是一台秀,就和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样。所以北京奥运向建筑工人致敬的方式是把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镌刻在鸟巢的支架上,默默长存;伦敦奥运则请工人重新戴上安全头盔,在全球观众的眼下,列队欢迎火炬的入场。从建筑学角度来说,北京的做法其实更加恰当,而且心意悠远;但单以表演而论,伦敦这种亮相工人的方式就比较聪明讨好。

同样是展示主办国的传统,伦敦意外地没有搬出牛顿和达尔文这些影响全世界的历史伟人,反而一方面宏观呈现农业社会迈向工业革命的道路,一方面杂乱彰显各式人物。许多中国媒体都会发现这个晚上的英国名人,比方说“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传说中的007,第一执掌柏林爱乐的拉图爵士,当代舞蹈巨擘阿卡汉,万维网之父伯纳·李,以及人人乐见的憨豆先生。

最成焦点的自是一群护士,而且是货真价实的护士,全都来自伦敦一家著名的儿童医院。她们推着病床出场,床上还躺着真正的病童;尽管欠缺专业水准,动作不齐,但还是高高兴兴地载歌载舞。这不只是要配合“激励下一代”的伦敦奥运主题,更是一次政治表态,因为他们最后拼凑出了“NHS”的字样,鲜明致敬“国家医疗卫生服务系统”(National Health Service)——现在的执政联盟正打算拿它开刀,削减花在公共医疗上的经费。许多现场观众认同这个表态,遂向在场护士所代表的全英医护人员送上热烈掌声。

或许这就是此次演出的最大缺陷了,伦敦没有仔细考虑外国观众的理解能力,常常祭出这些只有他们英国人才懂的内行段子。我想,总导演博伊尔首先要做的大概是给他们国民一个属于自己的派对吧。

这的确很英国。无论是奥运开幕式,还是这个礼拜的伦敦,我都能感到那股古怪的英国味。怎么说呢?就像之前《泰晤士报》办过一次奥运搞笑口号创意大赛,得奖作品是“请勿口号,我们是不列颠人”(No Motto Please,We're British)。



个人点评:奥运本就是各国国民之间关于运动的一场游戏,何必太当真?太当真则会让人觉得太想证明自己了,反而缼乏幽黙与人性的一面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8 23:48 , Processed in 0.12390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