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22|回复: 0

[【教育时事】] 文艺人应做“思想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4 0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艺人应做“思想家”
张 硕

 为什么有些文字让人感觉索然无味,读了几句就不想再读,而有些则是意犹未尽,总想反复品味?为什么有些影视作品人们随看随忘,而有些则百看不厌,每每想起总是思绪万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思想的差别。
  人喜欢生动,更追求思想。文艺工作与其它工作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它是通过思想的传递直接塑造人的心灵,引领社会风尚。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就像一盏照路的灯、一团暖人的火。从魏晋文学的风骨,到唐诗宋词的气象;从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殿堂,到巴尔扎克、高尔基的文学宝藏;从《红岩》、《青春之歌》的理想之光,到《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的史诗交响,古今中外的传世经典无不蕴含着震古烁今的思想。思想是文艺作品的核心和灵魂,而作为文艺作品的内生动力,文艺人的思想高度决定着文艺作品的思想高度。因此,一个优秀的文艺人不应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标准件”或“二传手”,而应努力成为“思想家”。

  一个文艺人如何才能成为“思想家”呢?一方面,在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中积累经历。柴可夫斯基于1869年创作的世界名曲《如歌的行板》,打动了无数人的心。这段由弦乐四重奏演绎出来的深沉柔美的旋律,源自他在一个庄园里偶然听到的一个泥水匠哼唱的小亚细亚民谣。当作家托尔斯泰第一次听到这段旋律时,情不自禁地流着泪说:“我接触到了苦难人民的心灵深处。”《如歌的行板》之所以具有如此令人动容的魅力,成为世界音乐文化史上的不朽名作,最根本的是因为它厚植于人民的肥沃土壤之中,饱含着对人民的真挚情感,反映了人民的真实心声。“诗在民间”,只有从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中走来,才能获得真正的发现和真实的感动,作品才能有营养、有品位、有思想。

  不接地气就没有底气,没有底气的作品又怎能打动人?更不要说塑造人、提升人、鼓舞人了。如果说社会是一杯沸腾的水,那么文艺就是一把香茶。让茶叶沉到水底,经受沸水的煎熬,在叶片的起伏和舒展中释放自己的能量,最终把白水变得清香,同时也成就了自身。这种“煎熬”是每个优秀的文艺人都不可或缺的经历,甚至还需要一点自找苦吃的精神。因此,“接地气”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要有一种踏踏实实的心态,沉住气、沉到底。

  另一方面,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自觉反思。拍摄出《横空出世》、《第一书记》和《张思德》、《铁人》等优秀电影的导演陈国星、尹力,在谈到自己的艺术创作时,经常引用“要时时刻刻地像念着菩萨一样地念着人民”这句名言。正是这种难得的文化自觉、艰苦的思考,才使得这些作品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正如诗人艾青的那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文艺精品是不可复制的,它需要文艺人的智慧和觉悟,需要对经历进行“深加工”。反思的过程就是反省自身、发挥联想,交换、比较、反复的过程,要有科学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反思是将经历凝练成为思想的“惊险的一跳”。如果没有反思,就走不出自己的思维定式和行为定式,经历仅仅就是一些事件的堆砌,与思想无关。这就有如好米不经过淘洗、过滤和发酵,就不能酿出好酒一样。

  艺无定法,贵在精诚。经历与反思都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需要生活、需要沉淀、需要真诚、需要时间。这些工作看上去都是“笨办法”,实际上是“真功夫”。因为,只有“思想家”才能创造出经典的艺术作品,只有经典的艺术作品,才能真正留下“永久的魅力”。




原载:《 人民日报 》( 2012年03月16日 24 版)
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68993
思想来自于于思考,来自自己的创作体会,思想家最好从创作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23:47 , Processed in 0.13115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