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10|回复: 3

[【社会视角】] 经济增速降一挡 民生保障进一步 东望上海,转型发展快一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8 09: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h.chinanews.com/PageUrl/2012571924137.html


3月5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记者云集,全国两会上的上海代表团讨论热烈。代表们以“十大亮点”归纳上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步入的新境界,堪称“难能可贵,意义深远”。而全国人大财经委最近的一份调研报告,也用惊喜的语气概括道:虽然上海经济增速“降了一挡”,但转型发展“快了一拍”,民生保障“进了一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参加了上海代表团审议。他在倾听代表发言后,连用三个“新”字:“上海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上取得新成效,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上取得新进步,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上取得新进展。”

  上海的十大亮点,频闪“优化”新意:需求结构优化,消费需求高于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上海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3.8%,快于经济增速;经济结构优化,第三产业起到引领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去年增长9.5%,占生产总值比重自1999年以来首次超过50%,达到57.9%;工业结构优化,先进制造业增速快于一般工业;对外贸易结构优化,服务贸易增长快于货物贸易,货物贸易进口增长快于出口,一般贸易出口增长快于加工贸易;还有利用外资快于全国、总部经济功能明显提升、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依赖降低、节能降耗好于全国。

  这个“优化”了的新境界,起于上海经济的内忧外患,成于中央高屋建瓴的政策支持与上海坚定不移地贯彻转型方略,堪称步步惊心,来之不易。

  8.2%!这是2011年上海的GDP增速,仍旧在个位数上徘徊。

  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双重影响,上海经济增速连续4年低于全国水平。

  放慢速度,是上海的主动选择。

  “打个比方,好比一辆高速行驶的车要换车道,就得先踩踩刹车,才能安全变道。”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张兆安一直担任上海经济年鉴主编,感叹上海转型发展的新成就“来之不易”。

  转型,有时意味着“壮士断腕”。嚷嚷了十几年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何才能落实到行动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曾语重心长地说:“有的同志看到GDP增速较低,有一些迷茫的情绪,这种求发展的迫切愿望或心情可以理解。提高GDP并不难,比如在航运条件好的崇明实施重化工工业和城市的高强度开发,几千万吨钢铁和几千万吨石化工业不难形成,但其代价是给子孙后代留下需花费巨大代价才有可能恢复的生态环境。科学发展,决定着上海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着上海人民的生活安康,决定着上海的未来,我们必须用破釜沉舟、义无反顾的决心和勇气,顽强地推动转型。”

  率先转型,是上海义不容辞的使命,已成上上下下的思想共识。

  上海转型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2012年开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语气凝重,“综合各方面情况看,今年一季度可能是近年来经济形势最为严峻复杂的时期”,经济下行和物价上涨压力颇为沉重。

  如何应对纷至沓来的“严峻复杂”?上海充满转型发展的紧迫感。

  首先,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布局,推出徐汇滨江、浦东前滩、世博园区和临港地区、虹桥商务区、迪士尼园区等六大重点开发区域。俞正声强调,这是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平台,更是提振信心和鼓舞士气的有效载体。开发得好坏、快慢,对上海发展关系重大,要高水平、高速度开发,抓规划落地、项目落地、开工落地,力争早日出功能。

  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推进,优化产业结构,既要鼓励新兴产业,也要改造传统产业。

  宝钢是上海响当当的老重点企业和纳税大户,上海却主动与宝钢协商,建议下调普通钢产量,加大特种钢产量,以提升高端产品的竞争力。目前,宝钢特种钢中光是汽车板一项,就保持50%以上市场占有率。

  临港,上海最新推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其中航空航天等重大装备制造业虽然不能马上赚钱,但是,只要国家需要的,能够体现国家竞争力的,上海不赚钱也要做。

  2011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制造业产值现价增长11.5%,快于全市工业2.3个百分点。重化工业增速下降,去年全市“五大高载能行业”产值仅增长1.1%。一般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则逐步转移。

  这些升降变化,凸显了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轨迹。

  浦西有条不起眼的小马路——制造局路,堪称上海产业发展史的缩影。它毗邻上海世博会曾推出的一个创新性项目——城市最佳实践区。

  那里有个8号桥创意产业区,三期建设,期期爆满,申请加入的人太多,主办方很挑剔。“如果创意不够,连面谈的可能都没有。”园区负责人说。

  上海,正在实践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

  “一个城市不能孤立转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融入全国甚至全球联动的要求也更高,也就必须获得国家政策支持。”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戌源认为。

  而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和经济中心,这是国家赋予上海的使命,紧扣这个国家战略,国家积极支持,上海敢于先行先试,为转型发展提供诸多新机遇。

  3月6日,上海洋山保税港区“保税船舶登记”启动仪式举行,成为全国第一个相关试点区域。

  截至2011年底,上海海事局在册登记的国际航运船舶数量仅为380艘,与香港等国际航运中心比差距较大。此次获得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批准开展试点,建立以“中国洋山港”为船籍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船舶保税登记制度,可以降低中国船队营运成本,提高远洋货运国际竞争力,对加快吸引国际航运船舶在中国洋山港注册登记意义重大。

  这只是上海众多发挥政策先发优势事例中的一则。

  以国家战略为依托,以金融要素市场建设为核心,上海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强大支撑。

  而优先发展第三产业,也必须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今年1月1日起,国家决定,作为涉及中国两大主体税种的改革,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在上海试点。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王战认为,上海服务业是个短腿。从产业结构而言,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实质,就是要建设先进的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到底该如何发展?2009年,上海苦苦探索,发现税制是最大的障碍。营业税是对营业额全额征税,不利于服务业专业化细分和服务外包发展。这也是全国的共性问题。

  在国家税务总局的支持下,营改增试点落户上海。“因为上海率先研究探索,才赢得了改革先试先行的资格。”王战说。

  这一试点,上海财政收入不但可能减少100亿元,为防止营改增后出现的企业多交税的情况,上海市财政还拿出专项资金给予补贴。但是,为服务业赢得更好发展,上海愿意付出这个代价。第一批试点的65%左右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从原来按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改为按3%缴纳增值税,实实在在的减税,将为它们注入新的活力。

  转型,就是一次革故鼎新,原有的体制机制框架也会受到冲击。上海一位领导曾感叹,不管是产业结构的提升,还是服务经济的发展,都绕不开法制、体制、税制的问题。

  改革与创新,就是转型最有效的驱动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了上海经济转型的行动纲领。

  这将再一次考验上海人的智慧与勇气。

  为了营造适合经济转型的市场环境,上海市从政府开刀,将行政审批从数量到时间再砍1/3,建设服务型政府,立志成为行政审批最有效率的城市。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强调,对于行政审批改革目标决不动摇。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去年8月立项,到12月末开工,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走完了前置审批程序。“与以往近一年的审批时间相比,这种办事效率不敢想。”副总经理王亮表示。

  2008年以来,上海调整清理行政审批事项952项,取消和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00多项。

  创新驱动,需要一大批新生企业的成长。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上海市创新思路,先后拿出三个10亿元,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和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服务体系,切实缓解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担保难、融资难”问题。针对大学生创业融资的情况,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基金会还与社会资本结合,专门成立了针对大学生创业融资的担保公司。

  “大学蕴藏着无穷的创新潜力,大部分原创性技术储备被‘束之高阁’,需要政府来点燃一把火,激活这些‘休眠成果’!”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大声疾呼。

  上海正在探索点这把“火”的路径。

  同济大学边上的赤峰路,原来毫不知名,如今云集了几百家建筑、规划、景观设计公司,自发形成闻名遐迩的“设计一条街”。作为科技部全国2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之一,杨浦区倡导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

  一年多以来,政府与同济大学共同推进,“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开始显山露水。

  俞正声不久前指出,“城市发展必须有生气,要在每个阶段有新的亮点,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我们这座城市的变化和进步”。对上海的百姓来说,他们会在意这样一些“亮点”:

  上海城乡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2万元和1.56万元,为全国之最。在经济增速维持在8%以上的情况下,上海2011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2%,相对全国,增速还算较低。这亦显示上海有效缓解了物价控制与促进发展这对“矛盾”。

  在上海,保障性住房正在助“蜗居”市民圆住房梦。2011年上海投入使用的保障性住房面积达到1150万平方米,约17万套,占所有新建住房的80%。2012年上海会再开工建设17万套保障性住房。韩正估计,五年平均60%的保障房比例,现在看来可以超,这意味着百姓能得到更多实惠。

  看病贵、养老难、教育不均衡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海也在迎难而上:实现了三级医院建设在郊区县的全覆盖;推动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来沪从业人员同住子女在上海可以享受免费义务教育;2005年以来,上海每年新增1万张养老床位。

  “民生问题就是消费问题,如果能够把阻碍消费增长的民生问题解决,百姓也许一半心思可以放到消费上。”张兆安分析说。

  “十一五”期间,城保、镇保、农保养老金水平分别增长79%、82%和237%,来沪从业人员也统一纳入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社保线、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三条线,上海每年都在往上走,养老金也有很大增幅,让百姓兜里的钱多起来,有利于释放消费。

  张兆安欣喜地看到,上海已经出现消费需求高于投资需求、投资拉动逐步转变成消费拉动的趋势。

  另一方面,上海也在着意推进文化的大发展,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也带动了文化消费。

  “十一五”期间,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2010年达96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5.65%。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等一批“国字号”,正使上海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之一。

  东望上海,新风徐来……

  转型发展是唯一出路

  尚言

  邓小平同志在20年前曾经极具前瞻性地提及,“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如何解决层层堆叠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如何不让改革开放积累的成果被“淹没”?如何让国民共享做大了的经济“蛋糕”?东部地区又如何继续保持先发优势?

  上海给出了一个坚定不移的答案,就是以改革创新促转型发展,这不但是上海,也是全国解决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治本之策,是拓展未来发展新空间、新优势的战略之举。要破解结构性矛盾、体制性瓶颈都要在转型发展、创新驱动中找出路。

  不管是上海,还是全国其他地方,都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以积累社会矛盾为代价,不能以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一味追求所谓的快速发展。

  上海已经形成不和别人比GDP增速的共识,坚持科学发展道路,不管困难多大,转型发展、创新驱动一刻不能放松。

  科学发展是中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家战略,上海在全国大局中地位重要,上海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能够取得令人欣喜的新经验、新成果,首要的一条就是紧紧扣住中央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体现了与中央的高度一致。期望上海以更大动力、更大决心、更大勇气推进各领域改革,做到思想更解放,胆子更大,步子更快,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敢闯敢试的劲头,尽快取得突破,形成发展新优势,起到排头兵作用。


弘扬主旋律,上海的发展要有更多的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8 09: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h.chinanews.com/PageUrl/2012571924137.html


3月5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记者云集,全国两会上的上海代表团讨论热烈。代表们以“十大亮点”归纳上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步入的新境界,堪称“难能可贵,意义深远”。而全国人大财经委最近的一份调研报告,也用惊喜的语气概括道:虽然上海经济增速“降了一挡”,但转型发展“快了一拍”,民生保障“进了一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参加了上海代表团审议。他在倾听代表发言后,连用三个“新”字:“上海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上取得新成效,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上取得新进步,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上取得新进展。”

  上海的十大亮点,频闪“优化”新意:需求结构优化,消费需求高于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上海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3.8%,快于经济增速;经济结构优化,第三产业起到引领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去年增长9.5%,占生产总值比重自1999年以来首次超过50%,达到57.9%;工业结构优化,先进制造业增速快于一般工业;对外贸易结构优化,服务贸易增长快于货物贸易,货物贸易进口增长快于出口,一般贸易出口增长快于加工贸易;还有利用外资快于全国、总部经济功能明显提升、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依赖降低、节能降耗好于全国。

  这个“优化”了的新境界,起于上海经济的内忧外患,成于中央高屋建瓴的政策支持与上海坚定不移地贯彻转型方略,堪称步步惊心,来之不易。

  8.2%!这是2011年上海的GDP增速,仍旧在个位数上徘徊。

  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双重影响,上海经济增速连续4年低于全国水平。

  放慢速度,是上海的主动选择。

  “打个比方,好比一辆高速行驶的车要换车道,就得先踩踩刹车,才能安全变道。”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张兆安一直担任上海经济年鉴主编,感叹上海转型发展的新成就“来之不易”。

  转型,有时意味着“壮士断腕”。嚷嚷了十几年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何才能落实到行动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曾语重心长地说:“有的同志看到GDP增速较低,有一些迷茫的情绪,这种求发展的迫切愿望或心情可以理解。提高GDP并不难,比如在航运条件好的崇明实施重化工工业和城市的高强度开发,几千万吨钢铁和几千万吨石化工业不难形成,但其代价是给子孙后代留下需花费巨大代价才有可能恢复的生态环境。科学发展,决定着上海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着上海人民的生活安康,决定着上海的未来,我们必须用破釜沉舟、义无反顾的决心和勇气,顽强地推动转型。”

  率先转型,是上海义不容辞的使命,已成上上下下的思想共识。

  上海转型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2012年开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语气凝重,“综合各方面情况看,今年一季度可能是近年来经济形势最为严峻复杂的时期”,经济下行和物价上涨压力颇为沉重。

  如何应对纷至沓来的“严峻复杂”?上海充满转型发展的紧迫感。

  首先,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布局,推出徐汇滨江、浦东前滩、世博园区和临港地区、虹桥商务区、迪士尼园区等六大重点开发区域。俞正声强调,这是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平台,更是提振信心和鼓舞士气的有效载体。开发得好坏、快慢,对上海发展关系重大,要高水平、高速度开发,抓规划落地、项目落地、开工落地,力争早日出功能。

  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推进,优化产业结构,既要鼓励新兴产业,也要改造传统产业。

  宝钢是上海响当当的老重点企业和纳税大户,上海却主动与宝钢协商,建议下调普通钢产量,加大特种钢产量,以提升高端产品的竞争力。目前,宝钢特种钢中光是汽车板一项,就保持50%以上市场占有率。

  临港,上海最新推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其中航空航天等重大装备制造业虽然不能马上赚钱,但是,只要国家需要的,能够体现国家竞争力的,上海不赚钱也要做。

  2011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制造业产值现价增长11.5%,快于全市工业2.3个百分点。重化工业增速下降,去年全市“五大高载能行业”产值仅增长1.1%。一般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则逐步转移。

  这些升降变化,凸显了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轨迹。

  浦西有条不起眼的小马路——制造局路,堪称上海产业发展史的缩影。它毗邻上海世博会曾推出的一个创新性项目——城市最佳实践区。

  那里有个8号桥创意产业区,三期建设,期期爆满,申请加入的人太多,主办方很挑剔。“如果创意不够,连面谈的可能都没有。”园区负责人说。

  上海,正在实践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

  “一个城市不能孤立转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融入全国甚至全球联动的要求也更高,也就必须获得国家政策支持。”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戌源认为。

  而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和经济中心,这是国家赋予上海的使命,紧扣这个国家战略,国家积极支持,上海敢于先行先试,为转型发展提供诸多新机遇。

  3月6日,上海洋山保税港区“保税船舶登记”启动仪式举行,成为全国第一个相关试点区域。

  截至2011年底,上海海事局在册登记的国际航运船舶数量仅为380艘,与香港等国际航运中心比差距较大。此次获得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批准开展试点,建立以“中国洋山港”为船籍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船舶保税登记制度,可以降低中国船队营运成本,提高远洋货运国际竞争力,对加快吸引国际航运船舶在中国洋山港注册登记意义重大。

  这只是上海众多发挥政策先发优势事例中的一则。

  以国家战略为依托,以金融要素市场建设为核心,上海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强大支撑。

  而优先发展第三产业,也必须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今年1月1日起,国家决定,作为涉及中国两大主体税种的改革,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在上海试点。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王战认为,上海服务业是个短腿。从产业结构而言,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实质,就是要建设先进的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到底该如何发展?2009年,上海苦苦探索,发现税制是最大的障碍。营业税是对营业额全额征税,不利于服务业专业化细分和服务外包发展。这也是全国的共性问题。

  在国家税务总局的支持下,营改增试点落户上海。“因为上海率先研究探索,才赢得了改革先试先行的资格。”王战说。

  这一试点,上海财政收入不但可能减少100亿元,为防止营改增后出现的企业多交税的情况,上海市财政还拿出专项资金给予补贴。但是,为服务业赢得更好发展,上海愿意付出这个代价。第一批试点的65%左右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从原来按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改为按3%缴纳增值税,实实在在的减税,将为它们注入新的活力。

  转型,就是一次革故鼎新,原有的体制机制框架也会受到冲击。上海一位领导曾感叹,不管是产业结构的提升,还是服务经济的发展,都绕不开法制、体制、税制的问题。

  改革与创新,就是转型最有效的驱动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了上海经济转型的行动纲领。

  这将再一次考验上海人的智慧与勇气。

  为了营造适合经济转型的市场环境,上海市从政府开刀,将行政审批从数量到时间再砍1/3,建设服务型政府,立志成为行政审批最有效率的城市。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强调,对于行政审批改革目标决不动摇。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去年8月立项,到12月末开工,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走完了前置审批程序。“与以往近一年的审批时间相比,这种办事效率不敢想。”副总经理王亮表示。

  2008年以来,上海调整清理行政审批事项952项,取消和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00多项。

  创新驱动,需要一大批新生企业的成长。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上海市创新思路,先后拿出三个10亿元,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和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服务体系,切实缓解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担保难、融资难”问题。针对大学生创业融资的情况,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基金会还与社会资本结合,专门成立了针对大学生创业融资的担保公司。

  “大学蕴藏着无穷的创新潜力,大部分原创性技术储备被‘束之高阁’,需要政府来点燃一把火,激活这些‘休眠成果’!”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大声疾呼。

  上海正在探索点这把“火”的路径。

  同济大学边上的赤峰路,原来毫不知名,如今云集了几百家建筑、规划、景观设计公司,自发形成闻名遐迩的“设计一条街”。作为科技部全国2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之一,杨浦区倡导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

  一年多以来,政府与同济大学共同推进,“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开始显山露水。

  俞正声不久前指出,“城市发展必须有生气,要在每个阶段有新的亮点,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我们这座城市的变化和进步”。对上海的百姓来说,他们会在意这样一些“亮点”:

  上海城乡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2万元和1.56万元,为全国之最。在经济增速维持在8%以上的情况下,上海2011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2%,相对全国,增速还算较低。这亦显示上海有效缓解了物价控制与促进发展这对“矛盾”。

  在上海,保障性住房正在助“蜗居”市民圆住房梦。2011年上海投入使用的保障性住房面积达到1150万平方米,约17万套,占所有新建住房的80%。2012年上海会再开工建设17万套保障性住房。韩正估计,五年平均60%的保障房比例,现在看来可以超,这意味着百姓能得到更多实惠。

  看病贵、养老难、教育不均衡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海也在迎难而上:实现了三级医院建设在郊区县的全覆盖;推动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来沪从业人员同住子女在上海可以享受免费义务教育;2005年以来,上海每年新增1万张养老床位。

  “民生问题就是消费问题,如果能够把阻碍消费增长的民生问题解决,百姓也许一半心思可以放到消费上。”张兆安分析说。

  “十一五”期间,城保、镇保、农保养老金水平分别增长79%、82%和237%,来沪从业人员也统一纳入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社保线、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三条线,上海每年都在往上走,养老金也有很大增幅,让百姓兜里的钱多起来,有利于释放消费。

  张兆安欣喜地看到,上海已经出现消费需求高于投资需求、投资拉动逐步转变成消费拉动的趋势。

  另一方面,上海也在着意推进文化的大发展,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也带动了文化消费。

  “十一五”期间,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2010年达96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5.65%。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等一批“国字号”,正使上海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之一。

  东望上海,新风徐来……

  转型发展是唯一出路

  尚言

  邓小平同志在20年前曾经极具前瞻性地提及,“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如何解决层层堆叠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如何不让改革开放积累的成果被“淹没”?如何让国民共享做大了的经济“蛋糕”?东部地区又如何继续保持先发优势?

  上海给出了一个坚定不移的答案,就是以改革创新促转型发展,这不但是上海,也是全国解决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治本之策,是拓展未来发展新空间、新优势的战略之举。要破解结构性矛盾、体制性瓶颈都要在转型发展、创新驱动中找出路。

  不管是上海,还是全国其他地方,都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以积累社会矛盾为代价,不能以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一味追求所谓的快速发展。

  上海已经形成不和别人比GDP增速的共识,坚持科学发展道路,不管困难多大,转型发展、创新驱动一刻不能放松。

  科学发展是中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家战略,上海在全国大局中地位重要,上海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能够取得令人欣喜的新经验、新成果,首要的一条就是紧紧扣住中央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体现了与中央的高度一致。期望上海以更大动力、更大决心、更大勇气推进各领域改革,做到思想更解放,胆子更大,步子更快,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敢闯敢试的劲头,尽快取得突破,形成发展新优势,起到排头兵作用。


弘扬主旋律,上海的发展要有更多的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8 09: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h.chinanews.com/PageUrl/2012571924137.html


3月5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记者云集,全国两会上的上海代表团讨论热烈。代表们以“十大亮点”归纳上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步入的新境界,堪称“难能可贵,意义深远”。而全国人大财经委最近的一份调研报告,也用惊喜的语气概括道:虽然上海经济增速“降了一挡”,但转型发展“快了一拍”,民生保障“进了一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参加了上海代表团审议。他在倾听代表发言后,连用三个“新”字:“上海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上取得新成效,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上取得新进步,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上取得新进展。”

  上海的十大亮点,频闪“优化”新意:需求结构优化,消费需求高于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上海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3.8%,快于经济增速;经济结构优化,第三产业起到引领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去年增长9.5%,占生产总值比重自1999年以来首次超过50%,达到57.9%;工业结构优化,先进制造业增速快于一般工业;对外贸易结构优化,服务贸易增长快于货物贸易,货物贸易进口增长快于出口,一般贸易出口增长快于加工贸易;还有利用外资快于全国、总部经济功能明显提升、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依赖降低、节能降耗好于全国。

  这个“优化”了的新境界,起于上海经济的内忧外患,成于中央高屋建瓴的政策支持与上海坚定不移地贯彻转型方略,堪称步步惊心,来之不易。

  8.2%!这是2011年上海的GDP增速,仍旧在个位数上徘徊。

  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双重影响,上海经济增速连续4年低于全国水平。

  放慢速度,是上海的主动选择。

  “打个比方,好比一辆高速行驶的车要换车道,就得先踩踩刹车,才能安全变道。”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张兆安一直担任上海经济年鉴主编,感叹上海转型发展的新成就“来之不易”。

  转型,有时意味着“壮士断腕”。嚷嚷了十几年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何才能落实到行动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曾语重心长地说:“有的同志看到GDP增速较低,有一些迷茫的情绪,这种求发展的迫切愿望或心情可以理解。提高GDP并不难,比如在航运条件好的崇明实施重化工工业和城市的高强度开发,几千万吨钢铁和几千万吨石化工业不难形成,但其代价是给子孙后代留下需花费巨大代价才有可能恢复的生态环境。科学发展,决定着上海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着上海人民的生活安康,决定着上海的未来,我们必须用破釜沉舟、义无反顾的决心和勇气,顽强地推动转型。”

  率先转型,是上海义不容辞的使命,已成上上下下的思想共识。

  上海转型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2012年开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语气凝重,“综合各方面情况看,今年一季度可能是近年来经济形势最为严峻复杂的时期”,经济下行和物价上涨压力颇为沉重。

  如何应对纷至沓来的“严峻复杂”?上海充满转型发展的紧迫感。

  首先,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布局,推出徐汇滨江、浦东前滩、世博园区和临港地区、虹桥商务区、迪士尼园区等六大重点开发区域。俞正声强调,这是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平台,更是提振信心和鼓舞士气的有效载体。开发得好坏、快慢,对上海发展关系重大,要高水平、高速度开发,抓规划落地、项目落地、开工落地,力争早日出功能。

  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推进,优化产业结构,既要鼓励新兴产业,也要改造传统产业。

  宝钢是上海响当当的老重点企业和纳税大户,上海却主动与宝钢协商,建议下调普通钢产量,加大特种钢产量,以提升高端产品的竞争力。目前,宝钢特种钢中光是汽车板一项,就保持50%以上市场占有率。

  临港,上海最新推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其中航空航天等重大装备制造业虽然不能马上赚钱,但是,只要国家需要的,能够体现国家竞争力的,上海不赚钱也要做。

  2011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制造业产值现价增长11.5%,快于全市工业2.3个百分点。重化工业增速下降,去年全市“五大高载能行业”产值仅增长1.1%。一般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则逐步转移。

  这些升降变化,凸显了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轨迹。

  浦西有条不起眼的小马路——制造局路,堪称上海产业发展史的缩影。它毗邻上海世博会曾推出的一个创新性项目——城市最佳实践区。

  那里有个8号桥创意产业区,三期建设,期期爆满,申请加入的人太多,主办方很挑剔。“如果创意不够,连面谈的可能都没有。”园区负责人说。

  上海,正在实践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

  “一个城市不能孤立转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融入全国甚至全球联动的要求也更高,也就必须获得国家政策支持。”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戌源认为。

  而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和经济中心,这是国家赋予上海的使命,紧扣这个国家战略,国家积极支持,上海敢于先行先试,为转型发展提供诸多新机遇。

  3月6日,上海洋山保税港区“保税船舶登记”启动仪式举行,成为全国第一个相关试点区域。

  截至2011年底,上海海事局在册登记的国际航运船舶数量仅为380艘,与香港等国际航运中心比差距较大。此次获得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批准开展试点,建立以“中国洋山港”为船籍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船舶保税登记制度,可以降低中国船队营运成本,提高远洋货运国际竞争力,对加快吸引国际航运船舶在中国洋山港注册登记意义重大。

  这只是上海众多发挥政策先发优势事例中的一则。

  以国家战略为依托,以金融要素市场建设为核心,上海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强大支撑。

  而优先发展第三产业,也必须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今年1月1日起,国家决定,作为涉及中国两大主体税种的改革,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在上海试点。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王战认为,上海服务业是个短腿。从产业结构而言,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实质,就是要建设先进的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到底该如何发展?2009年,上海苦苦探索,发现税制是最大的障碍。营业税是对营业额全额征税,不利于服务业专业化细分和服务外包发展。这也是全国的共性问题。

  在国家税务总局的支持下,营改增试点落户上海。“因为上海率先研究探索,才赢得了改革先试先行的资格。”王战说。

  这一试点,上海财政收入不但可能减少100亿元,为防止营改增后出现的企业多交税的情况,上海市财政还拿出专项资金给予补贴。但是,为服务业赢得更好发展,上海愿意付出这个代价。第一批试点的65%左右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从原来按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改为按3%缴纳增值税,实实在在的减税,将为它们注入新的活力。

  转型,就是一次革故鼎新,原有的体制机制框架也会受到冲击。上海一位领导曾感叹,不管是产业结构的提升,还是服务经济的发展,都绕不开法制、体制、税制的问题。

  改革与创新,就是转型最有效的驱动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了上海经济转型的行动纲领。

  这将再一次考验上海人的智慧与勇气。

  为了营造适合经济转型的市场环境,上海市从政府开刀,将行政审批从数量到时间再砍1/3,建设服务型政府,立志成为行政审批最有效率的城市。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强调,对于行政审批改革目标决不动摇。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去年8月立项,到12月末开工,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走完了前置审批程序。“与以往近一年的审批时间相比,这种办事效率不敢想。”副总经理王亮表示。

  2008年以来,上海调整清理行政审批事项952项,取消和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00多项。

  创新驱动,需要一大批新生企业的成长。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上海市创新思路,先后拿出三个10亿元,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和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服务体系,切实缓解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担保难、融资难”问题。针对大学生创业融资的情况,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基金会还与社会资本结合,专门成立了针对大学生创业融资的担保公司。

  “大学蕴藏着无穷的创新潜力,大部分原创性技术储备被‘束之高阁’,需要政府来点燃一把火,激活这些‘休眠成果’!”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大声疾呼。

  上海正在探索点这把“火”的路径。

  同济大学边上的赤峰路,原来毫不知名,如今云集了几百家建筑、规划、景观设计公司,自发形成闻名遐迩的“设计一条街”。作为科技部全国2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之一,杨浦区倡导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

  一年多以来,政府与同济大学共同推进,“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开始显山露水。

  俞正声不久前指出,“城市发展必须有生气,要在每个阶段有新的亮点,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我们这座城市的变化和进步”。对上海的百姓来说,他们会在意这样一些“亮点”:

  上海城乡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2万元和1.56万元,为全国之最。在经济增速维持在8%以上的情况下,上海2011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2%,相对全国,增速还算较低。这亦显示上海有效缓解了物价控制与促进发展这对“矛盾”。

  在上海,保障性住房正在助“蜗居”市民圆住房梦。2011年上海投入使用的保障性住房面积达到1150万平方米,约17万套,占所有新建住房的80%。2012年上海会再开工建设17万套保障性住房。韩正估计,五年平均60%的保障房比例,现在看来可以超,这意味着百姓能得到更多实惠。

  看病贵、养老难、教育不均衡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海也在迎难而上:实现了三级医院建设在郊区县的全覆盖;推动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来沪从业人员同住子女在上海可以享受免费义务教育;2005年以来,上海每年新增1万张养老床位。

  “民生问题就是消费问题,如果能够把阻碍消费增长的民生问题解决,百姓也许一半心思可以放到消费上。”张兆安分析说。

  “十一五”期间,城保、镇保、农保养老金水平分别增长79%、82%和237%,来沪从业人员也统一纳入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社保线、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三条线,上海每年都在往上走,养老金也有很大增幅,让百姓兜里的钱多起来,有利于释放消费。

  张兆安欣喜地看到,上海已经出现消费需求高于投资需求、投资拉动逐步转变成消费拉动的趋势。

  另一方面,上海也在着意推进文化的大发展,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也带动了文化消费。

  “十一五”期间,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2010年达96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5.65%。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等一批“国字号”,正使上海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之一。

  东望上海,新风徐来……

  转型发展是唯一出路

  尚言

  邓小平同志在20年前曾经极具前瞻性地提及,“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如何解决层层堆叠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如何不让改革开放积累的成果被“淹没”?如何让国民共享做大了的经济“蛋糕”?东部地区又如何继续保持先发优势?

  上海给出了一个坚定不移的答案,就是以改革创新促转型发展,这不但是上海,也是全国解决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治本之策,是拓展未来发展新空间、新优势的战略之举。要破解结构性矛盾、体制性瓶颈都要在转型发展、创新驱动中找出路。

  不管是上海,还是全国其他地方,都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以积累社会矛盾为代价,不能以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一味追求所谓的快速发展。

  上海已经形成不和别人比GDP增速的共识,坚持科学发展道路,不管困难多大,转型发展、创新驱动一刻不能放松。

  科学发展是中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家战略,上海在全国大局中地位重要,上海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能够取得令人欣喜的新经验、新成果,首要的一条就是紧紧扣住中央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体现了与中央的高度一致。期望上海以更大动力、更大决心、更大勇气推进各领域改革,做到思想更解放,胆子更大,步子更快,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敢闯敢试的劲头,尽快取得突破,形成发展新优势,起到排头兵作用。


弘扬主旋律,上海的发展要有更多的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8 10: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不稳定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04:40 , Processed in 0.23887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