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91|回复: 0

[【社会视角】] 高考班集体打吊瓶 岂只教育生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8 06: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2/05-07/3870110.shtml


  集体打吊瓶这样的“有意识行动”,却是“无意识行为”的一种表达。究其原因,还是“不能输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社会心态在作怪。

  日前,微博上一组湖北孝感一中高考班同学集体在复习时打吊瓶的图片引起关注。孝感一中称,学生打的是补充能量的氨基酸,为了不耽误学生复习,也省得学生们在医务室和教室之间来回跑,所以学校就安排学生在教室内打氨基酸。

  “吊瓶班”的盛况,很容易成为舆论指向教育现状的靶心,并将之归于应试教育的过错,甚至得出“教育生病,学生输液”的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教育的方向和方式出现了偏差,给学生输再多的营养品,也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会导致“病情变重”,这样的结论在理论上成立。

  但教育本身却没有原罪,甚至其现在承受的过多指责,都是给各种社会问题和群体观念买单。事实上,无论是“精英教育”的过去,还是“大众教育”的当下,高考的模式在主体上没有发生变化,反倒是其他途径日益丰富,比如自主招生、职业教育。在高校不断扩招以及个人成才的渠道更加多元的语境下,何以“一考定终生”还上演得如此疯狂?


  笔者当年参加高考时,没有集体打吊瓶的条件,只能吃上一两个鸡蛋补充营养。相比于时下优越的物质条件,当时的学生其实更加艰难,既要承受“一考定终生”的精神负荷,还要忍受物质贫乏的煎熬。客观地说,现在的学生负担虽然很重,却远超了教育本身的范畴,更多是一种社会功利和个人诉求的裹挟。集体打吊瓶这样的“有意识行动”,却是“无意识行为”的一种表达。究其原因,还是“不能输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社会心态在作怪。

  今天的教育负担以及高考压力,并非教育的本义。相反,学校教育担负了更多的外来压力。一方面,较之于过去的“有书读”,现在已经演变成为“读好大学”。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反倒强化了高考的重要性,以及考试结果的关键性。“读书无用论”的无奈,更多是出于无以企及优质教育的兴叹。在重学历、文凭、专业和学校的社会氛围下,高考的功利性更加凸现,重点与非重点、名校与非名校之间有一道巨大的分水岭;另一方面,关系网、人情网以及“拼爹”等社会风气的蔓延,侵袭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个人成长和发展空间受制。“自主招生”的异化以及“点招和内部录取”等等不公平现象,使高考的相对公平受到挑战。

  要么在高考后归于平庸,要么“一朝成名天下闻”,对于寒门学子和普通群体来说,要想在权贵和其他阶层中有一个高起点,在群体包围中突围,高考是最现实、最有希望的路径。

  承载了太多的个人理想、家庭希望、社会要求,高考变得更加惨烈,甚至充满着悲情的意味,但这不是教育和高考的过错。事实上,这恰恰暴露了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状况。如果每一个人的成长道路都很宽广,升学不再是唯一的方向;如果社会规则极为公平,招生的方式能够更加多元,素质教育能够真正实现突破,高考的作用就不会被强化和放大。学校不过是社会的一部分,教育和高考出现的一切问题都是社会问题的缩影,如果不能解决社会公平与秩序的问题,一味指责高考和教育的症结,实为本末倒置,有失偏频。 □(唐伟)

“吊瓶班”是诸多环境压力使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04:53 , Processed in 0.14473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