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40|回复: 0

[【教育时事】]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4 15: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徐 立 《 光明日报 》( 2012年01月14日  05 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实现了规模化、公平化、初等教育义务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等跨越式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了人力资源大国,为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仍然明显存在,教育的潜力还远未发挥出来,教育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主要表现为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目前,我国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成功实现经济的转型,最关键的因素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劳动者素质的源泉在于教育;同样我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建设都离不开教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关键是教育。

  古人云:“尊新必威,守旧必亡”。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教育的改革过程就是一个吐故纳新、优胜劣汰的创新过程,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创新能优化教育理念、激活教育机制,使教育的潜能得到最有力的发挥、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价值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质量得到最大的提高。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地探索出一条指引我国教育发展的新道路。

  我国教育的改革创新应是全方位的,包括教育观念、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投入等,其中重点在教育体制。教育体制包括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教研质量评价体制、考试招生体制、高层次拔尖人才的选拔体制。其中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是重中之重,其他方面的教育体制改革都要围绕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进行,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是衡量教育体制改革成败的标尺。要通过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的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要有以下理念:(1)全面理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知识面宽、研究领域深的复合型人才;(2)成才理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3)个性理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培养人才;(4)长期理念,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建立从学校到社会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5)系统理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层级分明、机制灵活、多渠道、宽领域的人才培养体制。

  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抢占21世纪经济制高点的战略核心,当今国际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力体现在创新上。教育特别要注重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的步伐,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最高目标。人才培养体制创新应注意:(1)人才观念上的创新,特别要强调形象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2)人才培养上的创新,就是从灌输型向启发型发展,从求同型思维向求异型思维发展,从单纯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型发展,不仅要培养出具有基本技能的人才,还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3)人才评价机制的创新,必须改革现有的人才评价机制,特别是科研人才的评价机制,应从数量向质量转变,鼓励“十年磨一剑”,创造少而精尖、高端的科研成果。

  教育的改革创新难点在落实。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是学思结合。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要注意思维习惯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二是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三是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机制;四是自由教育。通过挑战机制发挥天赋高的学生的潜能,为潜力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等。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 ... 114_3-05.htm?div=-1
方法方式层出不穷,但收效甚微,为何不反思教育体制的目的和方针之根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0-5 11:17 , Processed in 0.10933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