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30|回复: 0

[【社会视角】] 廉价的“爱国主义”大餐《金陵十三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4 14: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刚看过老谋子精心制作的《金陵十三钗》。一句话,看得很不舒服。我不是专业影评家,最初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哪里让我如此不舒服,一开始我以为是那些血腥的战争画面,但似乎不对,我很快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结论是我差点又被老谋子忽悠了。   

  因为我很快联想起一本很经典的外国小说莫泊桑的《羊脂球》。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部名著,而且一提起,大家也会很快意识到,是啊!这不是莫泊桑《羊脂球》的翻版嘛!但仔细想想,却又与《羊脂球》差了许多。那究竟差在哪里呢?

  我仔细想过了。一言以蔽之,差在故事的真实性。

  《羊脂球》是一本虚构的小说,但却是在19世纪法国文学大师莫泊桑笔下经过千锤百炼的作品,无论从故事情节上,还是从细节上,其艺术性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早就是一部遐迩闻名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杰作。艺术的真实性确实会打动人的,还是很小的时候,我就看过这部《羊脂球》,我既被莫泊桑笔下的社会底层草根的朴素的爱国情操所感动,也明白了所谓“爱国主义”的两面性,它在令人炫目的光彩之下,在不同的社会阶层里有着完全不同的解释和应用。

  简单介绍一下这部作品的梗概。

  一八七零年普法战争期间,一个被称为羊脂球的事实上是靠卖身为生的下层女性和一群所谓的上流阶层的布尔乔亚们同乘一辆马车离开敌占区里昂前往尚未被占领的哈佛尔。战争状态下的里昂,事出突然,在一个半封闭的空间里,一群格格不入的旅客组成了当时法国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有做州议员的伯爵大人,有手上拥有多个工厂的资本家,有做红酒生意的市井富豪,以及他们的女眷;有一位被称为流氓民主革命家的市侩;还有两位做上帝女仆的修女;最后就是与一群虚伪的上流人士相对照,漂亮直爽又具有天生不惧邪恶品性正直的底层女性羊脂球。

  在路过一个普鲁士军检查站时,这一群人被扣留,占领军的普鲁士军官要求羊脂球陪他过夜,否则马车便不能通过。剧情就这样展开了。羊脂球出于朴素的爱国心拒绝了普鲁士军官的无耻要求,但其他身为羊脂球的同胞,且颇具身份的乘客们却在普鲁士军官的淫威之下,为了自身的利益,施展伎俩,软硬兼施逼迫羊脂球就范。而此类高尚人士嘴中的最大的理由,无非就是暗示羊脂球这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举动。当然,在众人的胁迫之下,迫于无奈,最初坚决拒绝的羊脂球到最后也只好作出让步。

  而当第二天早上马车出发时,那些昨天还在说着冠冕堂皇的爱国言论的高尚人士们却在羊脂球面前换了一副无耻的嘴脸,不但对羊脂球投以一副鄙夷不屑的目光,而且明明看着羊脂球在救了他们一群人后匆忙上车没有做任何准备,却对自己的救命恩人不屑旁顾,任其挨饿,大吃二喝,脸上画尽了幸灾乐祸的卑鄙心态,忘记了就在几天前他们还在饥饿难忍之际刚刚吃过羊脂球好意施给的食物。羊脂球就这样成了一群虚伪无耻的布尔乔亚的牺牲品,严格的讲,变成了高尚人士嘴中“爱国主义”的牺牲品。这个情节基本构成了《羊脂球》这部作品的主线。莫泊桑的价值观再明确不过了。所谓的高尚人士嘴中的“爱国主义”虽然冠冕堂皇,但实在不过是一块廉价,无耻,自私的遮羞布而已。

  但就是这样一块遮羞布,过了一百多年的今天,又被张艺谋拿来精心演绎成了《金陵十三钗》。只是结果有点弄巧成拙,他想把莫泊桑笔下的上流阶层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捡回来,旧瓶装新酒,重新进行一番诠释,但却是欲盖弥彰,东施效颦,反而走到了《羊脂球》的反面。显然这一切似乎并非偶然所致。

  莫泊桑的《羊脂球》,尽管我们知道它是虚构的小说,但其细节描写的真实性,立体性,让作家笔下的人物一个个活生生地站立起来,使故事有了可信性,能够让读者信服,从而让小说具备了真正的艺术力量,给读者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百年来成为一部不朽的文学经典,让我们不得不服气。

  我曾经幻想《金陵十三钗》是根据史实构思的电影作品,在十三钗赴难之后,在影片的最后,就像老谋子的早期作品,比如像当年的《老井》一样,在低沉重厚的背景音乐中出现一排字幕,把十三位不屈的底层女性的姓名一一罗列于后,在一片沉默之中,那会呈现怎样一种惊人的艺术力量。

  遗憾的是,事实远非如此。《金陵十三钗》仅仅只是复制了《羊脂球》的悲剧情节,而且像好大喜功的老谋子的其它作品一样,什么都是鸿篇巨制,连悲剧也一样,一个“羊脂球”在老谋子笔下一下子突变成了十三个“羊脂球”,他似乎幻想悲剧的力量也会随着数字的增加而扩大,从而震撼人心。

  但老谋子这次彻底失算了。

  一个“羊脂球”可能是悲剧,十三个“羊脂球”不但不是悲剧,有可能变成闹剧。首先自然是因为悲剧情节本身的过分的戏剧性和不可信性。虽然他做个不少个补丁,但无助于事,数量增加为十三个的“羊脂球”的突发性的集体无意识的“壮烈牺牲”,无论如何不合情理和逻辑,从而让悲剧自身的合理性彻底崩溃了。而且最为拙劣的是,剧本竟把这样一个根本经不起推敲的虚拟故事放在不能轻言的国耻《南京大屠杀》的厚重史实载体之上,在老谋子的粉刷修饰之下,《南京大屠杀》这个关系民族感情的厚重史实也被牵连着变得随意化、庸俗化、矮小化和廉价化,这应该是大部分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感觉不舒服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张艺谋本来是一位很有才能的导演,他是从陕北的草根中成长起来的,他的很多作品也寄托了草根的期望,但自从那部《英雄》以来,张艺谋开始变质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千古以来被人们传诵的反抗秦皇暴政的英雄荆轲,在张艺谋的作品中变成了逆潮流而动的一小撮反动势力,而焚书坑儒对人民实施暴政的秦始皇竟然变成了他眼中的大英雄。而所有这一切都冠之以最堂而皇之的理由,在大地上书写的那两个大字“天下”,让人最终明白了他想说的话。为了这个不知道是谁的“天下”一统,必须忠君“爱国”,必须在全中国扫尽一切反对力量。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他的这种绝非草根派的“爱国”情结。

  时隔多年,张艺谋千挑万选,选中了这部在剧情逻辑上存在极大缺陷的剧本《金陵十三钗》,再一次诠释他的“爱国”情结。而由于他的这种“爱国”情结的非普世性,使得他不得不以一种极为拙劣的手法来进行叙述,以至他竟捡起在莫泊桑笔下已经被揭露得体无完肤的上流阶层的“爱国主义”来刻意渲染,结果让他的“爱国主义”变得颇为滑稽。事不过二,张艺谋在这部影片里以导演的身份来发挥了莫泊桑作品《羊脂球》中那几位“高尚”人士的作用,他软硬兼施,仍然是以令人炫目的“爱国主义”之名,让十三位深处底层的女性毫无选择地为他的“爱国”情结做了无辜的殉葬品。

  世界上绝没有抽象的“爱国”,爱国首先是爱自己国家的人民,无论他(她)是这个社会的精英分子,还是底层草根,只要他(她)是自己的同胞,都需要爱和保护,此中绝没有二者择一的选择余地。有人可能说这只是一种假设,其含义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但正是这种刻意的假设,看出了制作者的用心。同样都是自己的同胞,何为重?何为轻?难道为了这个抽象的“国”家,首先牺牲的真的应该是草根同胞的利益吗?这个设定本身就已经将事情的本质揭露出来了。

  还有人说张艺谋在这部片子里主要是说人性的,不是说战争,更不是要说“爱国主义”的。

  是的,张艺谋在这部片子里是描写了人性。但他描写的却是被人为扭曲的人性,是不真实的人性。他让十三钗在集体无意识下,自愿地去当牺牲品,他让这种被人为扭曲的人性为他的“爱国”情结服务,这才是他的最终目的。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但艺术却不能容忍虚假,从这个角度来说,刻意编造的几乎近于荒诞的《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彻底失败的作品。

  相比之下,读者看过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后,心中首先涌起的应是对那一群人面兽心,道貌岸然,口口声声“爱国”,实际却满肚子牺牲他人保全自己的所谓上流人士的不齿;而观众看过肆意照抄《羊脂球》的《金陵十三钗》后,却仿佛制作者把莫泊桑笔下的这群人渣的案给翻过来了。因为在张艺谋的处理之下,女学生显然更为尊贵,而处于社会底层的十三钗替女学生们去为“国”赴难也想当然一般的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在一样的生命面前,出现了惊人的因阶级不同而贵贱相异的价值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说,《金陵十三钗》几可与一部旧中国老套的《列女传》相比美。从这里面可以看到张艺谋从《英雄》一片开始一脉相承的缺乏真实人性的极为廉价的“爱国主义”的价值观。

  按时下的时髦话讲,不过又一个“被爱国”而已。说张艺谋是一个“伪爱国主义”的吹鼓手,可能并非言过其实。


原址:http://gcontent.oeeee.com/d/ba/dba132f6ab6a3e3d/Blog/d3d/42b3fc.html


对电影《金陵十三钗》一篇充满质疑的评论,值得看看。

其它评论:


《金陵十三钗》:爱国主义,还是情色生意?
乔新生:《金陵十三钗》表现怎样的爱国主义
金陵十三钗,跟爱国无关

……以上为超链,可点击进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0-6 10:35 , Processed in 0.10001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