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853|回复: 0

[【活动】] 【原创首发】谈2011年获全国散文奖作品:生活与文学,读梁晓声的《兄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4 15: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2011年获全国散文奖作品:生活与文学,读梁晓声的《兄长》


  梁晓声这个人,总是能看到他的书,在重庆的盗版书摊上,见到过他厚厚的选集,却从来没有购买的冲动,原因很简单:我不是很了解他。我在爱问搜索了下,只找到了他的一本《梁晓声自选作品集》,到目前为止,已经看了一小半了,现在我却有去书店的冲动,想多买一些他的小说来看看,在看了他的散文与自选集中的小说之后,我有一种感觉,他是一个非常真诚的作者,他将自己的生活记录在了纸上,中间夹杂着自己的思考,就像当时看卢梭的《忏悔录》的感觉一样,作品中充满了生活的印记,让我很难去怀疑其中的真假。

  我们经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在我看来,确实是有道理的。我的理解是,当我们用艺术的手法来尝试还原生活的时候,已经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在字里行间洋溢着自己的情感,我们期望读者们能够感受到这种情感,能够感受到我们的思考。而这些情感与思考,均是来源于生活,所以说,文学艺术与生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当然还有很多不协调的东西,比如网络上的文字,我无法称某些网络小说为文学,或许我对文学抱有有种神圣的使命感,我始终认为文学是可以用来传承智慧的,而不是仅仅用来消遣。这或许也是我写作的一种态度。我极其看不惯那些为了赚取稿费而编造出来的东西,但又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很多人需要这样的文字去谋杀自己的时间来换取一些低级的趣味。这样的话语或许说的有些刻薄,但事实却是如此。那些穿越的、玄幻的、修真的种种类型的文字,确实是害人不浅。我却无计可施,这或许也是一种悲哀。

  相比起余华的《兄弟》,梁晓声的这篇文字有着不同的阅读感受,那就是一种强烈的情感。我在阅读的时候能感受到梁先生对他兄长的愧疚以及对整个时代的反思。这就是生活所赋予他的力量吧?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使他有了创作的欲望吧?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吧?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都会灰飞烟灭,文学这种抒发情感的形式却有机会长存于世间,这或许就是文学的其中一个价值所在吧?

  生活与文学,是个宏大的题目,我只能浅薄的谈谈自己的看法。记得上次看到周国平的一个观点,按照我的理解,就是说小说这种形式正在慢慢的朝哲学靠近。尼采曾经试图用诗来诠释自己的哲学思考,那句著名的“上帝死了”,以及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其实就是他的哲学思考。而周国平在文中提到的卡夫卡以及米兰•昆德拉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种小说形式的哲学思考。于是我产生了这样一个观点:文学从生活中来,到哲学中去。仔细思考一下不难理解。在我看来,文学创作是需要生活作为基础,但是必须要融入作者的情感与思考,这部作品才能深刻,才有机会经久流传。而文字始终只是一种载体,每个读者的理解能力以及思维方式限制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或许我们都无法百分之百得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往往连作者本身,都会因为自己的文字而引发更深层的思考,这些思考,不就是哲学思考么?

  就文学与生活,我会持续的思考下去,并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只是想搞清楚自己的看法,而最深层的原因,我想大概是,我也想写出梁晓声那样平实而又充满激情的文章吧。

中山若水 读书园地首发
2011-1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5 07:43 , Processed in 0.20168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