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30|回复: 0

[【社会视角】] 50万沿淮居民迁建安置彰显中国"人水和谐"治水新理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1 21: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华网合肥10月21日电(记者姚润丰、蔡敏、詹婷婷)土生土长在淮河岸边的农民汪泽中,四十多岁后第一次不用再为夏季的洪水担忧了。

  这位生活在安徽省六安市罗集乡华城村的中年庄稼汉,两年前带领一家人从行蓄洪区搬迁出来,在镇上住上了自己的小楼。

  回想起2003年那场大水,在淮河流域城东湖蓄洪区生活了四十多年的汪泽中仍然久久不能忘怀。那一年因为行蓄洪区启用,华城村一片汪洋,他家的两间土坯房泡在水里,好不容易置起的一点家产又一次全没了。而这种家产尽失,甚至生命也受到威胁的伤痛,祖祖辈辈生活在淮河岸边的汪家经历了又何止一两次……

  所幸的是,2003年大水之后,国家给他和乡亲们每户补助了15000元,并在地势较高的镇上无偿划拨土地帮他建了新房。“住进新房后,心里踏实了,现在我流转租种了附近100多亩地,每年收入都在4万元以上。”

  事实上,华城村的移民迁建只是整个淮河流域移民搬迁工程的一部分。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近日发布的新中国治淮60周年总结中介绍,2003年、2007年淮河大水后,中国对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和滩区实施了“退人不退耕”式的居民迁建工程,累计安置49万余人。

  水利专家们指出,淮河居民迁建安置工作是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项壮举,它使越来越多的百姓从洪水威胁中转移出来,过上安定的生活。

  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全长1000公里的淮河,本是一条通畅的河流。“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曾是千百年来淮河儿女美好生活的生动写照。但是,历史上黄河多次溃决夺淮,使淮河丧失了入海口,这条河流也就常常泛滥成灾。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开创了新中国治理淮河的新纪元,淮河也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60年来,中国在这条桀骜不驯的河流上展开了一场长时间跨度的综合治理工程。而规模空前的迁建背后,中国人的治淮思路发生转变,从祖祖辈辈与洪水斗争的“人定胜天”转向人开始“主动退让”。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水争地”矛盾突出,人占水道则被认为是淮河洪水易于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枯水时,两岸农民就在露出水面的洼地、河道或是河滩地上耕种居住,并搭起小土堤围护,导致淮河河道日益变窄,水流不畅。

  “久而久之,一些被侵占的水域、河滩地就形成了现在的行蓄洪区,每当淮河干流遭遇特大洪水时承担分洪任务,缓解淮北大堤堤防压力。”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汪斌说。

  他指出:“行蓄洪区内还居住着大量人口,每应用一次,就得转移一次,既加重了启用成本,也增添了不安全因素。”

  随着科学治水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淮河治理工作从最初的以“严防死守”为标准,转变为将“人民生命安全、人与自然和谐”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还道于水,逐渐成为重要指导思想。

  淮委主任钱敏表示,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新的治淮思路奠定了基础。近年来的淮河治理工作中,行蓄洪区改造建设工程被放在重点位置,水利部门陆续对现有行蓄洪区逐一研究,因地制宜,确定不同的改建方案,实现人水和谐。

  对于标准很低、应用频繁的行洪区,民众将逐步迁出,给洪水留出空间,或是开凿分洪道“让路于水”;对明显占据河道的行蓄洪区则彻底废弃,恢复河道;提高城市附近需要使用的行蓄洪区的一般堤防标准,使其不再因启用而转移人口。

  “今后行蓄洪时,蒙洼等7个行蓄洪区无需临时转移群众。”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说。

  与此同时,治淮专家还在不断完善科技预测、调度等非工程手段,并适时、适地修建水库,不断探索如何把夏季时淮河泛滥的洪水“留下”,弥补冬春季节时沿岸的干旱,实现“洪水资源化”,化水害成水利,造福于民。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10/21/c_13569211.htm
节约水资源,利国利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0-7 22:26 , Processed in 0.12345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