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82|回复: 0

[【转贴】] 心脏性猝死 逾八成缘于心律失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7 08: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统计,88%的心脏性猝死是由心律失常导致的

  ●冠心病和房颤是导致心律失常的两大常见原因

  ●专家:预防猝死的关键是及早发现心律失常,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提起猝死,人们往往觉得这是一种不可预知、防不胜防的意外。但实际上,八成以上的猝死都有迹可循。日前,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办,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健康心跳,健康心”心律失常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在厦门启动。

  与会专家指出,其实88%的心脏性猝死是由心律失常导致的。及早发现并规范地治疗心律失常,正是预防猝死的有效方法。

  医学指导/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张澍教授

  文/记者 黎蘅

  猝死幕后黑手

  多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是指心跳节律或速率的异常改变,包括心跳过快、过慢或不整齐。人在一生中,几乎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心律失常,然而更多见于心脏有病变的人。严重的心律失常因发生突然,救治成功率低,是发生心脏猝死的最主要原因。据统计,88%的心脏性猝死是由心律失常导致的。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张澍教授指出, 心脏性猝死其实是可防可治的。然而,在我们的身边还是会时常听到有人猝死的消息。“一个个曾经显赫的名字在他们生命的黄金时期因为心脏骤停突然离世,一次次对我们敲响了警钟: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心律失常的重视和治疗,防止出现心脏猝死的悲剧。”

  专家:冠心病和房颤是心律失常高危因素

  近年来,公众及患者对心律失常疾病的知晓度和认知度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与此同时,去年全国植入心脏起搏器及ICD(体内除颤器)等患者数量达到5万台,比前一年的增加近30%,这也进一步说明人们对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视程度和对科学疗法的接受程度。

  但是,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为此,张澍教授代表学术界提出了四点倡议:

  倡议一:

  早发现 早治疗

  大多数心律失常可以因为症状或通过心电图等获得明确的诊断,也可通过筛查高危人群,提高患者亲属和同事及全社会的救治水平,加以防治。

  张澍指出,在心律失常病人中,较常见的是冠心病人,尤其是合并心功能低下,以及曾经有过心梗和猝死的幸存患者。“这样的高危人群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一定要及早选择和接受有效的疗法。”

  另一类危害较大的心律失常是房颤。在我国患病人群是数量较多, 现有600万~800万房颤患者,而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

  倡议二:

  合理利用医疗科技手段

  据了解,心律失常的患者一旦确诊,可以选择药物、导管介入手术或植入心脏起搏器、体内除颤器(ICD)和心律同步装置(CRT)等方法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目的。

  许多研究表明,适应证患者寻求起搏器和除颤器等科学治疗手段,具有显著的社会和医疗经济意义:可以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工作时间,避免心脏骤停而带来的高昂抢救成本。

  目前,美国每年仅ICD植入量高达十几万台。“我国在这个数字上还存在很大差距。”张澍认为,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无论认知度,还是医保覆盖程度,我国的水平都还需不断提高。

  倡议三:

  术前术后都要重视

  医疗界要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帮助患者树立科学的疾病管理理念。医生和患者在选择了先进的科技疗法后,应建立和利用科学的疾病管理手段,发挥医疗科技的最大价值。

  目前患者在植入起搏器或ICD植入后普遍存在的误区通常有两个极端:一种是过度小心,另一种则以为万事大吉。其实,不光是患者,很多医生也存在重术前轻术后、重植入轻随访、重技术轻互动的问题。

  张澍认为,心律失常疾病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诊断、治疗、康复都需要患者、医生乃至家属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提高医院和医生对疾病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水平,不仅让患者直接受益,也会增强人们对心律失常治疗的信心。

  倡议四:

  加强医患沟通

  在心律失常的治疗领域,亟须建立医生与患者之间交流的平台。然而在中国,患者获取科学的医疗科技资讯和与医疗专家或医生沟通仍然有很大的困难,特别是慢性疾病的管理和控制,更需要医生和患者的持续沟通。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0-09/27/content_1141170.htm
人过中年,每年做一次健康体检是必要的,毕竟健康是革命的本钱哦,有心脏问题就要更加注意检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2 05:27 , Processed in 0.11163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