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78|回复: 0

[【其它】] 黄竹岗:昔日移民“上访村” 今朝致富“导师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4 16: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竹岗,恭城瑶乡20年巨变的生动教材——昔日移民“上访村”,今朝致富“导师村”。

  驱车从县城出发40公里,一路盘山与颠簸,令记者疑窦丛生:全区乃至全国的典型怎么“藏”在这深山里?进入黄竹岗,采访团的“老记”们个个顿然释怀……


  历史——

  越访越苦 越闹越穷

  像许多地方的库区移民一样,黄竹岗村村民也经历过失去土地带来的阵痛。村支书李强碧告诉记者,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为修建兰洞水库,几十户兰洞村村民整体搬迁至黄竹岗定居,全村人均水田从1.6亩锐减至不足0.2亩。而且,黄竹岗基本上都是“望天田”,亩产不过百公斤,收入不过百十元。为此,村民觉得不划算,整天想着“上访”。

  “上访的日子不好过呀!”已逾花甲之年的李大爷接过话柄说:“那些年啊,外人私下都喊我们‘刁民’,县里干部不敢来,乡里干部进村就摇头。”

  面对越访越苦、越闹越穷的辛酸日子,村民开始反思:难道只有上访这一条路可走吗?恰在此时,恭城县委、县政府号召大力发展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的春风正吹向瑶乡的每一座山村。于是,黄竹岗人开始尝试着开启“靠山吃山”的智慧心门……

  现实——

  创造恭城“八个第一”

  没有水田耕,自有山地种。蹲在村头一隅,村委主任陈建强指着不远处的山头对记者说:“那些柿子树和毛竹,就是我们翻身的根本!今年初,山里遭遇倒春寒,柿子可能比往年会减产,但村集体拿出了7万元扶持农户家家种生姜,群众的生活水平不会下降。”

  “集体经济收入从何而来?”面对记者疑惑,陈建强笑言,村里除户户有果园、竹林,村集体还有200多亩果场,集体果场按人头每人种植30株,收益归农户,村集体每年按每株收取5元“租金”,这是第一笔。国家退耕还林每年有补贴,村里提留小部分,这是第二笔。广西水库移民培训基地设在这里,去年4月正式“开门迎客”,外地学员来了要吃要住,村民每户出资2万元参股经营,收入除了按时分红,还有部分留存,这是第三笔。

  说起“水库移民培训基地”,陈建强的话匣子似乎关不住:“自治区移民局的领导说了,广西水库移民占全区农村人口的18%,有550多万人呢,之所以选点在我村,是因为黄竹岗的示范作用好、帮教说服实。今天这个班是第60期,43名学员均来自北海。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前面这栋培训楼是上面出资修的,后面3栋接待楼都是村民入股建的,厨师和服务员是从外面请来的,今年已给每户分红2000元,年底再给大家分几千元,没问题!”

  种果、种竹、养殖、做股东……而今的黄竹岗人富得“有理由”。县移民局领导向记者透露了黄竹岗村独占全县“八个第一”:人均水果产量第一、人均收入第一、人均钢混住房面积第一、人均拥有交通工具第一、人均拥有通讯工具第一、户均拥有高档家电第一、村集体收入第一、村级公共设施配套第一。

  评价——

  不愧“移民自强楷模”

  中午时分,第60期移民培训学员走出了教室。记者迎上前随意拽出一位学员采访,他叫庞禄先,系合浦县廉州镇青山村支书。老庞快人快语:“天下移民一家亲嘛。”接着,他一连说出了三个“想不到”:同是水库移民,想不到黄竹岗人当初比我们还艰苦;同是水库移民,想不到黄竹岗人这般自强不息;同是水库移民,想不到黄竹岗人凭自身努力富得这么快。

  “通过这次学习,很有收获啊,我发现他们有几户人家在养殖山鸡,我打算把这项技术引回合浦,山鸡在北海一定会卖得很好!”言语间,老庞恨不得马上召集青山村的乡亲们都过来学。

  成为全区水库移民“导师”的黄竹岗人,其示范和辐射作用究竟有多大?自治区移民局的领导坦言:从目前已培训60期共3000多移民学员的结果看,全区移民已呈现出“三少”与“三多”:即上访的人少了,创业的人多了;“死等赖要”的少了,自强自立的多了;法盲、科盲少了,带头致富的能人多了。

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 ... a9e80-3282042.shtml


要致富,先上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0-3 02:24 , Processed in 0.10666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