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09|回复: 0

[【社会视角】] 后李荣融时代的国资新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3 08: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0年09月22日 09:12:53  中国经济网


  



任期内,李荣融的一举一动都广受关注


  李荣融从他的舞台上隐去,争议渐次消弭。几乎同时,招商局、中海油、中国国电、神华集团、中粮集团、中化集团等6家央企高层密集换班。其中涉及正职变动的是招商局:秦晓退休,傅育宁接任董事长;中海油:傅成玉继续董事长,CEO由杨华担纲;再加上今年5月份王建宙任中移动董事长、李跃就任CEO。

  一个班长,一群老兵,集体隐退,令人关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换班”的均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大央企。

  李荣融执掌国资委7年,央企数量由2003年的196家降至123家,央企资产价值升值近7倍,目前达21万亿元。但李荣融更重要的贡献是在制度建设上的努力。如此密集的大型央企高层退换,除了秦晓等人确实到了退休年龄之外,其他人事更迭与李荣融在央企推行的董事会制度密切相关。大型国企集团从1995年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董事会实质上是新瓶装旧酒,和经营层高度重合,决策权与执行权没有分开,形成“一把手决策,一揽子决策,一边倒决策”的局面。一个班长,一群老兵,集体隐退,令人关注从2005年10月起,国资委着手在宝钢、神华、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新兴铸管集团等32家央企中进行董事会试点工作,要求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公司总经理担任董事,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原则上不担任董事,决策权和执行权分开。大部分试点企业的外部董事达到或超过董事会成员的半数,一些企业进行了外部董事担任董事长的探索。显然李荣融试图给无人制衡的央企一把手找到制度上的制约。

  李荣融没有等到这一工作完全实现就已达退休红线,他的继任者王勇上任伊始,就提出全面规范央企董事会制度。但53户特大型央企负责人的任命权仍在中组部,央企董事会制度全面推行的难度可想而知。

  王勇曾在2003-2005年担任国资委副主任,2008年因毒奶粉事件临危受命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他上任就废除实施7年的食品免检制度,因此被冠以“铁腕”。摆在王勇面前的另一大难题在于央企重组。李荣融一直希望央企数量能够减少到80-100家,可以想象,这是比之前的重组整合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其他李荣融时代一直在做的提升央企国际竞争力、薪酬制度改革等工作,都要由继承者王勇继续开拓实现。李荣融为国企改革摸索出方向,摆在继任者王勇面前的路仍非坦途—他如何让初经改造的央企更市场?(杜亮刘欣然 )

  悖论中的李荣融

  文/本刊特约撰稿 西木

  李荣融7年零5个月的任期里,说遗憾的话,处处皆遗憾,因为他不曾从根本上解决任何一个矛盾;说成绩的话,处处皆成绩,因为他在面对每一个矛盾时,都做出了有想象力、有实效的努力

  不久前卸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的李荣融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有历史意义的人物,这与他的个性、能力、修养、气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在7年零5个月的任期里,我们这个时代经济领域几种最重要的矛盾集中表现在他身上,令他不由自主地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

  国企能搞好吗?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不少大型央企也陷入水深火热。那时先后任国家经贸委副主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李荣融经常配合朱基总理为困境中的央企“救火”。

  李荣融曾回忆当时的情况:来求援的央企如果报了10亿的资金需求,国务院就必须做好20亿、30亿的心理准备,因为起初报的一般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是一段企业和中央政府都很挠头的时期。

  10年后,一场范围更大、更凶猛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自然难以独善其身,央企也受到巨大冲击。不过,此次危机后央企没有再现上次的凄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国资委成立后的一大功劳。

  在两次金融危机背后,隐藏着一个中国经济领域巨大的观念矛盾:国企能搞好吗?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不只是学术界、舆论界,在政府体系内,人们也普遍对国企失去信心—这也是那时“国退民进”现象的思想背景。

  在国企能不能搞好这个体制性矛盾中,李荣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能”。

  早在2006年,国资委的各级官员、央企的头头脑脑们都注意到一篇文章—《遵循企业发展规律搞好国有企业》,文章作者正是李荣融。这篇文章是李荣融关于国企改革多年思考的结晶,是他各种举措的理论发点。

  文章发表在国资委成立三周年之际,核心思想是:3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使我们深切体会到,按照企业发展规律办事,把国有企业真正塑造成为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国有企业就一定能够搞好。类似的观点他还在许多场合表达过,比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搞好搞坏,跟所有制没有直接关系,不同的所有制里都有好的企业,也都有差的企业,关键看是否按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办事。

  这篇文章的主旨,既是李荣融在国资委前3年工作的心得,也是指导后4年工作的思想纲领。

  李荣融还有一个更应引起关注的特点:他在强调国企能搞好的同时,毫不吝啬对市场的重视和对政府干涉企业的反对。李荣融早就提过一个惊人的观点:国有企业搞不好,主要责任不在企业在政府。这也许和他早年国企厂长以及无锡市轻工局局长的经历有关。厂长的经历让他深切体会到国企面对政府时“小媳妇”不好当的滋味;轻工业局局长的经历让他有机会进行试验—规矩定好后让企业自由发挥,结果比政府指手画脚的效果要好得多。

  李荣融用行动基本上证实了他的观念。7年半时间里,央企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全方位的,规模当然迅猛增长,各种内在标准也有了显著提高。

  现在看起来,在面对国企能不能搞好这个矛盾时,李荣融采取了富于创新精神的手段:用市场精神改造国企,壮大国企,而不是用市场经济消灭国企。

  他似乎是成功了,但由此又带来新的烦恼,那就是关于“国进民退”的大讨论。在这样的讨论中,李荣融总要面对一种悖论式的评价:央企搞不好,是无能,是低效率;央企搞得好,是靠垄断,是国进民退。

  民营企业家的好朋友

  一家知名的民营企业,因为盲目扩张在金融危机冲击下陷入困境。这时,企业老板接到一个电话:情况怎么样?需要什么帮助?这种问候无疑让人温暖,但是你知道来电话的人是谁吗?是李荣融—央企的大老板。

  李荣融的身份让他永远也回避不了当代中国的一大矛盾:国企和民企的矛盾。当“国退民进”风行之时,对国有资产流失的质疑与愤怒像潮水一样扑向他;当近几年“国进民退”成为趋势时,与民争利的批评同样毫不留情地指向他。在这样的背景下,动辄得咎成了李荣融处境的真实写照。

  面对国企和民企的矛盾,李荣融有自己独特的观念和处理方式。首先他的国企主导的观念从不动摇,他从来不会怀疑和偏离“公有制为主体”的方向。坐在国资委主任的位子上,他要忠于职守,致力于央企做强做大,实现央企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促进央企中涌现出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在国企主导的前提下,李荣融对民营企业的态度是同情和支持。他认为将来体现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军一定是中央企业,但“将来也一定会有一批民营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就像前面介绍的那样,李荣融实际上和许多知名的民营企业家是好朋友。虽然在媒体上、在舆论上他似乎是民营企业的对手,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民营企业家并不排斥李荣融。

  李荣融不赞成国企涉及面过宽,他希望中央企业能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在央企负责人会议上,他屡次对蠢蠢欲动有乱投资倾向的央企发出警告。

  与国企民企矛盾紧密相关的是国企垄断问题。如果李荣融在网络上受到100句抨击,那么至少有90句都是和这个问题相关的。不过,在任期后半程,李荣融很少再就这个问题公开发表意见。偶尔提及,他只是强调“国际视野”,意思是应该多把垄断行业的中央企业放到国际上去比较,它们应该参加国际比赛。

  好老板意味着什么?

  李荣融这个央企老板并不好当,他首先面对着一个很容易被忽视但非常重要的矛盾:国家与中央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领导人)的矛盾。过去对中央企业的管理被称为“五龙治水”、“九龙治水”,实质上是出资人缺位。政府对企业常常是不该管的管了太多,该管的却管不住。

  国资委刚成立时,李荣融感慨:央企负责人的薪酬都是自己说了算,不是老板说了算。对这个问题,李荣融展现了他的强硬风格。他对央企负责人设计了严密的业绩考核与薪酬标准。不久之后很多人发现:央企内部的干部变动非常大。国资委的人士这样解读:这就是一种传导作用,央企负责人一定会把自己的压力分解到下面各个层级,原来不适合岗位的人勉强能用就用了,现在则必须选择最适合的人—这对业绩有直接影响啊。有人认为,国资委实行的业绩考核,在央企近年来业绩提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导致央企与国家矛盾的另一个因素是“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一把手”权力不受制衡,靠国资委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监管一把手,于是李荣融从任期开始李荣融总要面对一种悖论式的评价:央企搞不好,是无能,是低效率;央企搞得好,是靠垄断,是国进民退就打磨一件秘密武器,这就是在央企中建立规范的董事会—李荣融认为这是国企改革的最后一招。这种董事会的特点是外部董事占多数,外部董事由国资委聘任,代表出资人利益。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但从提出到逐步推行,面临着数不清的障碍。

  在李荣融卸任前不久,董事会制度终于进入正式推行阶段。这件事,筹备两年、试点五年,贯穿了李荣融的整个任期。

  央企与国家的矛盾,最复杂的问题在于薪酬。对于央企高管的薪酬,低了留不住人才,高了又容易引起舆论批评,截至李荣融卸任也没有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解决方式。

  人民的企业

  “中央企业不是国资委的,也不是央企的,是全国人民的。”当李荣融对央企有什么不满的时候,往往这么说。

  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谁都知道央企是属于全国人民的,但很少有哪个中国人真地认为央企的某一部分是自己的,也没有哪个中国人能真切地体会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财富。

  不过李荣融说这句话时很严肃,没有开玩笑的意思。这背后依然是一个容易被忽视但很重要的矛盾,央企和公众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企业经理人和自己终极老板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很多方面:企业向自己的老板提供了价格高昂但不优质的服务;企业内部分配了太多本应属于老板的财富;企业的运营伤害了老板的生活环境。尤其重要的一点是,企业的经营情况向老板保密。

  去年下半年,国资委网站悄然挂出《中央企业2008年度分户国有资产运营情况表》。虽然内容还不够全面—只是列出了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实际上缴税金总额的上年、本年数据,年末国有资产总量,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但是我们从中已经可以发现许多真相:这家不久前还热情高涨进行海外投资的央企,竟然已经陷入如此巨大的亏损;那家平时很少提及的央企,利润总额竟然已经过百亿了。陆续公布的还有央企分行业运营情况、月度运营情况等。

  现在,央企的最终老板要了解自己的企业,与过去相比已经方便了许多,当然,现在做的还远远不够。这是李荣融在没有任何外在压力的情况下向人民做出的重要的贡献。

  李荣融的任期,说遗憾的话,处处皆遗憾,因为他不曾从根本上解决任何一个矛盾;说成绩的话,处处皆成绩,因为他在面对每一个矛盾时,都做出了有想象力、有实效的努力。

http://finance.cqnews.net/cjyw/201009/t20100922_4605122.htm

天下的道理都很简单质朴,关键是看它们做了什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9 06:14 , Processed in 0.21878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