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32|回复: 0

[【其它】] 技工赤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4 04: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丹尼尔·格罗斯,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2010-09-03

  

布鲁塞尔——

雷曼兄弟倒闭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崩溃已过去两年,但全球金融市场仍未恢复稳定,2009年以来的强劲复苏势头也面临停顿。

不难想象,复苏减缓激起了呼吁进一步实施财政和货币刺激的声音。理由很简单:大规模政府支出和央行大规模支持金融体系已使世界经济避免了第二次大萧条,因此现在应该加大剂量,避免衰退卷土重来。

这种声音在美国尤为高涨。危机之前,美国经历了长期繁荣,人民已习惯于失业率只有5%而消费稳步增长的日子。但是,当我们评估美国经济的未来时,不应该将当前较低的季度增长数字(二季度数据尤其令人失望)和近10%的失业率和“金发女孩”泡沫时期相比较。我们应该将视界放长,因为美国所面临的是结构性调整的挑战,高失业率将长期伴随左右。

与南欧一样,美国经济必须摆脱十年来消费/住房拉动增长的模式。巴拉克·奥巴马总统已将美国面临的挑战概括为需要在十年内使出口翻番。但这一目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向出口转型十分不易,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实现。这是因为制造美国出口品——高科技商品需要大量技术工,而技术工流失情况严重,短期内无法恢复。在2007泡沫达到顶峰之前的十年内,美国制造业大约减少了400万个工作岗位,使制造业就业人口数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从17%下降到12%。失业率维持低位是因为国内经济的繁荣造就了足够的服务业和建筑业工作岗位。

这一状况不可能迅速改变。大多数建筑工人技能较低,无法胜任现代高技术制造业的岗位。房地产经纪人、社会工作者和信用卡账户经理的情况也差不多。

在泡沫年代,情况正好相反:从迅速衰落的制造业中流出的工人可以轻松在建筑业和社会服务业找到新工作,因为这两个行业技能要求较低(地产服务亦然,只要求最基本的技能即可)。

问题的关键并非制造业的岗位更加优渥,而是我们必须考虑到结构调整过程的非对称性。在地产繁荣期实现去制造业的转型相对容易,但在衰落之后要想重铸有竞争力的制造部门却十分困难。

因此,后泡沫时代经济面临着一种严重失配:现有劳动力的技能水平达不到现代出口导向制造部门的要求。不幸的是,在短期,经济政策对建立强大的出口部门基本上没有什么作用,只能略微消除转型带来的阵痛。富有弹性的劳动力市场一直被认为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但即便是最具弹性的劳动力市场也无法将失业的地产经纪或建筑工人转变成技能高超的制造业专家。而经验也表明,培训的效果十分有限。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德国或许可以为美国政策制定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样板。德国在统一之后经历了一次消费和建筑业繁荣,实现了充分就业,而经常项目则处于赤字状态。1995年,当德国从繁荣顶峰滑落时,100万建筑工人失了业,又无法再它处找到新工作。德国经济经历了高失业、低增长的十年。

一开始,出口并没有成为复苏的主要途径,因为当时德国马克被高估,且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在统一后的繁荣期也有所削弱。“国际竞争力”开始成为德国经济政策制定的口号。但德国依然花了十年多的时间才成为今日的出口大国。

没有理由认为美国的调整过程可以进行得更快。美国制造业基础削弱的程度远高于德国。此外,由于欧元的使用,德国得以将货币和南欧国家钉住,那里的房市繁荣程度甚至要超过美国,为德国出口商提供了高增长、地竞争的目标市场。相反,美元的挂钩对象是人民币,其发行者——中国恰恰拥有着世界上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出口部门。

美国的调整期会延续多久?自泡沫破灭以来,美国经济并没有朝着正确的方向运动。事实上,美国制造业产出和就业的收缩速度还在加快——快于当前经济增长所依赖的部门:国内服务业(如医疗保健)、金融业、保险业和房地产服务业(这三个行业正是危机的罪魁祸首)。

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改变的话,就只能依靠不断地扩张财政和货币政策维持国内需求水平。此外,由于许多商品并非在美国生产,因此刺激手段只能进一步增加进口,使经济失衡愈演愈烈。当然,自我持续的复苏并非不可能,但前提是完成重铸美在全球市场竞争力的大规模结构调整。

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gros12/Chinese

大国经济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撑,美国也不例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9 09:26 , Processed in 0.134263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