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17|回复: 0

[【社会视角】] 民调:94.3%青年表示微博已改变自己的生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4 09: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博无疑将成为草根们交流消息的重要渠道。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8/24/content_3388131.htm
民调:94.3%青年表示微博已改变自己的生活
专家提醒博友,阅读微博时会有风险,不能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
本报记者 王聪聪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8-24

  
  2010年8月11日,重庆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大二学生王凯在接受媒体采访。王凯家住舟曲县县城,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他一直用手机上网,通过微博发布现场的灾情,引起广泛关注。

  CFP供图

  “微博让网友的心和我们舟曲紧紧地连在一起。”8月20日,重庆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大二学生王凯,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自己的生活完全被泥石流和微博改变了。当他8月8日发出第一条微博时,根本没想到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和鼓励。

  在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王凯以“Kayne”为名发的微博成了网友甚至媒体了解灾情的重要信息源。仅8月9日一天,他就发了 100多条关于灾区情况的微博,在网上被迅速转发传播,部分图片被各大网站转载。有媒体说,“他一个人就像一个通讯社。”现在,王凯微博上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1万人。

  被微博影响和改变的不只是王凯,日常生活中上微博的人也越来越多。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清研咨询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8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6%的人不超过40岁),92.4%的人上过微博,其中45.3%的人“经常上”。94.3%的人表示微博在改变自己的生活。

  “微博的新闻不一定是最快的,但是我最想要的”

  在中国外文局工作的丁洁,坦言自己一个月前开微博纯粹是“跟风”,但越上越觉得好玩实用。“我平时工作忙,没大段时间写东西,微博可以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触表达一下。和同事、朋友分享信息也很有乐趣。”

  最近,丁洁加了“有报天天读”、“三联生活周刊”等几个媒体的微博关注,基本不用再看网站新闻了。她觉得,微博的信息相对于一般媒体,有更强的指向性和可选择性,“它的新闻不一定是最快的,但是我最想要的。”

  人们上微博通常做什么?调查中,“了解最新资讯”成为首选(73.5%),排名第二的是“参与感兴趣的话题讨论”(66.6%),第三是“了解朋友动态并保持联系”(52.1%)。

  接下来的排序依次为:发布自己的近况、感想(50.0%);关注明星、名人(49.8%);关注各行业专家、拓展知识面(39.4%);提出问题、寻求建议(38.6%);消磨时间(37.1%);关注官方微博(30.6%);扩大交友圈(30.1%);关注客户等工作合作伙伴动态(22.7%)等。

  北京地上行文化公司执行总编马中才,已经习惯了每天上微博看看其他公司出了哪些新书、怎么宣传、市场反响如何,“出版行业有自己的微博圈,参考借鉴起来很方便。”

  上个月,他兼职开了一家小吃店“螺蛳粉先生”,就在自己的微博上宣传推广,尽管只是某小区菜市场里的小门店,每天从各地专程来吃粉的年轻人络绎不绝,“微博的力量比发传单更环保有效,很多顾客还成了朋友,到了店里会先去‘微博留言墙’,看看哪些朋友又来过了。”

  调查显示,50.7%的人感觉微博已经成为营销的重要平台;73.7%的人认为微博上的信息广泛及时,成为了解新闻的重要选择。

  网络传播研究者闵大洪,在发给中国青年报记者的文章中指出,微博这一新的“自媒体”手段,方便了人们随时随地使用,往往是现场新闻的“第一报”。比如,一名叫“洪水滔滔”的网友于6月30日晚发布消息,“明天开始,北京崇文、宣武两区成为历史,前者与东城合并,后者与西城合并。”7 月1日下午此条信息才通过官方报道得到证实。有网友评论:“微博是内部消息的来源地。”同时,微博还可以对新闻事件的过程进行图文并茂的“现场直播”。

  87.3%的人会上微博对公共事件发表意见

  在舟曲泥石流发生以前,王凯上微博多是为了娱乐消遣,“通过这次事件,我有了很大改观,很多人通过微博集结起来了,不少人捐款捐物找不到渠道还会留言给我。”

  “如果后续环节充分,一条微博可以做到核裂变式的广泛传播。”闵大洪在微博研究文章中说道,尽管微博具有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但“围观”现象并不少见,完全可以形成舆论。尽管微博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但同样具有动员和组织作用。

  他举例,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网友通过新浪微博发出“超级急”的信息,告知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北线货运站征集救灾物资,号召网友将灾区急需的物品送达。4月18日至21日,由社会热心人士联系的海航包机连续4天运输网友捐赠的赈灾物质,总量超过20吨。

  调查显示,87.3%的人会上微博了解大家对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的看法并发表意见;62.5%的人参与过微博上发起的寻人、祈福等公益行动。

  69.1%的人表示对微博信息一定要加以甄别

  某外企职员陈松,觉得微博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每天上下班路上要花两个小时,就会用手机上微博。遇上什么事,拍个照片就随手发上去了,特方便。在微博上关注一些名人、明星、书籍等,也让我认识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新朋友。现在大家约吃饭K歌,都是在微博上留言,回应很快。”

  调查显示,94.3%的人表示微博在改变自己的生活。67.1%的人表示微博能即时交流,改变了交友、沟通的方式和习惯;64.9%的人认为上微博更容易形成特定的小圈子;60.8%的人表示微博能随时随地记录,改变了表述和思维的习惯。

  微博也有让陈松烦恼的时候。他“关注”了200多人,每天一上去更新特别多,蹦出来的东西很多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有些网站推荐的话题会起一些耸人听闻的标题,其实没什么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目前微博在信息的真实性上还有欠缺,“微博是草根媒体,没有把关人,谁都可以发布消息,难免真假难辨。所以,微博只能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此外,很多名人开微博的目的是为了营销自己,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微博信息海量,政府不太可能管控,网站的约束作用也不明显。他提醒广大博友,阅读微博时会有风险,还不能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

  “微博的可信度和网络的可信度是一样的。”马中才认为,不管渠道是什么,接收到的信息都要自己判断,“通过常识判断哪些是真实的,就不会太盲从。”

  调查显示,56.5%的人觉得微博上的信息“基本可信”,23.2%的人“不确定”,20.3%的人觉得“不太可信”。69.1% 的人表示对于微博传播的信息,一定要加以甄别。

  闵大洪表示,要使微博信息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并对社会有益,归根结底要依赖传播节点上的人,依赖他们的媒介素养、道德水准和辨别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4:06 , Processed in 0.16918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