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33|回复: 0

[【社会视角】] 申城流行养孩子也来"拼一记" 年轻父母既喜又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5 12: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xwcb.eastday.com/c/20100625/u1a763980.html

近来上海冒出一个更“新新人类”的名词——“拼养”,意思是三五个妈妈把孩子都“拼”在一户人家由该户家长照顾,然后轮流做东。相比广州的“家庭式托管”,“拼养”最小化了真金白银的付出,又达到集体生活的效果,在一起的还是街坊邻居或同学朋友,但同时又面临种种困局:“拼养”仅仅成了“圈养”的升级版,也成为许多年轻父母寻求自身“解放”的托辞。
  
  ■市井观察■
  
  育儿论坛成“拼养”主渠道
  
  暑假快到了,孩子的去处让许多爸爸妈妈伤透了脑筋:自己工作忙,没空带;让孩子的祖父辈带,或者请个保姆,最多也只能管生活,无非是找个人监督着孩子别出事。“学校假期里也没什么活动,送到社会培训机构去上课吧,孩子平时读书已经够苦了,还要在夏天继续折腾,实在不忍心。”家住康桥的市民彭先生是新上海人,父母都在外地,岳父母年事已高,最近他一直在琢磨孩子这个暑假的安排。“拼养”,有朋友告诉他这个新潮的词汇,让他到所居住的小区论坛或孩子就读学校的网络论坛上找找方向。不查不知道,原来还真不少。记者在网络搜索引擎中输入“上海+拼养”发现,许多家长在网上发帖,征召“拼养”伙伴。
  
  “拼养”者自述心曲
  
  在年轻妈妈经常登陆的丫丫网上,家住浦东花木地区的妈妈“严严1号”大倒苦水:“自从生了孩子一直没怎么专心工作,每天下了班就急匆匆往家里赶,原来周末还可以和老公一起看看电影,和同学朋友唱歌泡吧,现在全部泡汤了,每次临出门,孩子都不开心,不让我走,老公也不耐烦,想着给老人带吧,他们宠得要命,呆1天回来我一个月的教育都白费了!”
  
  于是,这位妈妈想出来一个“拼养草案”,在网络上征集伙伴,条件看起来也非常简单明了。“1、有3岁以上孩子的家庭;2、爹妈要有绝对耐心和责任心;3、条件好坏无所谓,吃饱就行;4、最好能近一点,平时孩子互相串门也方便。”想不到这个帖子一上网,立即引起了热烈反应,来自全市各个地方的家长都跟帖表示有兴趣。
  
  时下,像“严严1号”这样的家长在上海绝不是一个两个,他们大多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长时间照看正在上幼儿园或者小学的孩子,又不想让自己的上一代来带孩子,他们一般通过网络论坛,以及如今小区内的“孩友会”或“狗友会”来交流看法。
  
  ■观点交锋■
  
  对儿童人格发展大有好处VS“圈养”不如“放养”好
  
  发“拼养帖”的李女士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需要能和他们一起分享成长快乐的小伙伴,“拼养”可以提供一个群体活动的氛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特别重要。
  
  家长程先生却觉得在一起吃吃玩玩式的“拼养”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好处。“并非每个家长都是好的教育者,不客气地说,许多‘80后’连自己都没管好,怎能奢谈管别人的孩子。在一起活动、交朋友是好事,搞一次两次挺好的,可碰到空闲时间较长的寒暑假怎么办?把几个小朋友送到一个小朋友的家里去玩,结果只是把原来的以一个家庭为单位的‘圈养’扩大了范围,实质上并不解决问题。”他认为,学生的假期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父母可以参考孩子自己的意见来安排,当然学校、社区、家庭还有很多事要做。
  
  摆脱“孩奴”命运VS父母作用不可替代
  
  许多家长怨孩子让自己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小;怨自己要在家里同时扮演多重角色。家长张女士调侃说,自己身兼多个“要职”,包括“声情并茂的故事书”、“不知疲倦的舞蹈演员和滑稽演员”以及“会说话的《十万个为什么》”。《母婴健康》杂志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早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梅认为,当下都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拼养”代表了一部分家长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也关注自身的一种需求,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如果妈妈是职业女性,且孩子3岁以上,并不提倡“拼养”。3岁孩子已上幼儿园,职业女性平时与孩子的交流时间并不多,周末正是加强亲子交流的机会,这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心理成长等都有重要意义。如果家长仅仅因为寻求自己的私人空间,而放弃这个交流的机会,相当可惜。同时,“拼养”家庭的家长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在面对多个不同性格、特点的孩子时,往往缺乏专业的处理经验和判断。
  
  措施到位可以规避风险VS安全隐患不可忽视
  
  为了将“拼养”进行到底,曾有几个有意向的妈妈一起商讨“拼养”细节,商定“拼养”协议,对权利、义务作详细说明,将可能遇到的问题给出一定的权责范围。不过,问题依然存在。网友“俏皮卉子”说到要害:“认识的人还可以,不过小孩子很淘气的,磕着碰着怎么办呢,自己的孩子还好说,别人的孩子不好交代啊。”更有家长直言:“再明晰的条款、协议、合同,一旦出了事,都是无法挽回的,到时候大家还是要板面孔。”

  【记者手记】要好办法,也要好规矩

  国人的智慧一向令人佩服,“拼养”就是个生动的例子,而且使这种智慧更发挥到极致。
  
  记者的看法是,“拼养”是个好主意。在漫长的假期里,让孩子在并不丰富的学校活动和保持学习成绩领先的课外加餐之余,能有个玩伴,一起做做作业,一起玩耍,解放了父母,解放了孩子,好事一桩。
  
  然而,孩子的安全成了把好事办好过程中遇到的“不定时炸弹”。是的,我们高度关注孩子的安全,但是当安全成为推卸责任、盼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借口,将孩子抛在题海或禁闭于家中则可“一劳稍逸”时,我认为未来苦的是孩子,接下来苦的是家长,甚至是社会。
  
  办法总比困难多。孩子要成长,家长要成长,社会亦要成长。无论是广州风起云涌的“家庭式托管”,还是本市方兴未艾的“拼养热”,都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尝试,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为背后是不断增长的需求。
  
  当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尤其事关祖国的未来。而定规矩的肯定不是某某托管中心抑或是几个一时性起的年轻妈妈。当我们发现,孩子假期去处的选择一般是依托血缘、地缘和学缘形成时,如果家庭、学校、社区乃至有关政府部门能够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则孩子幸甚,家长幸甚,社会幸甚。

没有不能实现的办法,只有不负责任的人。如果拼养的人负责的话,这种办法很有创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0-3 23:27 , Processed in 0.09826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