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76|回复: 0

[【其它】] “名人故里之争”的真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5 06: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节庆经济”到名人故里之争,昭示了地方政府的GDP焦虑与经济发展路径的单一。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投机过旺而创新不足也是普遍现象。

  国人爱跟风,最近就有两桩特别抢眼,一是电视的相亲类节目遍地开花,红红火火;二是名人故里之争,此起彼伏,方兴未艾。不但炎帝、朱熹、曹操、大小乔、赵云、诸葛亮、貂蝉等古代名人榜上有名,连一些神话或者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如孙悟空、西门庆、牛郎织女、女娲、观音等也成为抢手的“香饽饽”,有的地方政府之间还为此争得不可开交。

  如果说,第一位形容女人是花的是天才,第二位是庸才,第三位就是蠢材,那么第N位抢夺名人故里的官员呢?指责他们是蠢材的N次方,恐怕不是事实,在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的当下,他们无疑都是地方的精英。他们也不可能看不到社会反响和公众意见,那他们为何一而再、再而三踏入“同一条河流”?

  不论争名人故里的地方政府请来什么文化大师、从何种高度诠释行为背后的文化意义,都掩盖不了貌似学术、文化之争背后的非学术、非文化因素。“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个曾经风靡一时、如今稍嫌粗俗的口号日渐式微,不得不承认,用它来概括名人故里之争仍是最贴切的。回顾曾经似闹剧般频频上演的山歌节、美食节、西瓜节、龙虾节、荔枝节、竹笋节等“节庆经济”,自当明了“名人故里”亦不过是“西瓜节”的变种罢了。

  同质竞争,屡屡试错,极易陷某些地方于不义的泥淖。浪费纳税人钱财,打造官员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指责算是客气的;上下其手,中饱私囊,相关官员借工程发财是对个人道德的直接怀疑。同类事件一再发生,其背后必然存在着某些必然规律,名人故里之争成风,用政府形象工程或官员假公济私解释显然失诸褊狭。或许我们应该问一句:文化同质化的推手是什么?

  摒弃无端的猜疑与指责,客观地说,从“节庆经济”到名人故里之争,都昭示了地方政府的GDP焦虑与经济发展路径的单一。这种判断,涵括二重语义:一是投机。在一个投机行为盛行的经济氛围下,什么来钱就投什么,从股市、楼市、黄金,莫不如是。名人故里不幸沦为地方政府的投机对象,寄予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厚望。二是跟风。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跟风,照搬照套别人的经验,无须自己动脑筋,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为。不成功亦可成“仁”,即使跟风失败,也比独辟蹊径、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失败更有托词。不单名人故里之争,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投机过旺而创新不足也是普遍现象,亦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当然,明知名人故里并非都是“金娃娃”,某些政府亦要“拼死吃河豚”,罔顾民怨霸王硬上弓,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肇因,那就是政府重大决策中公众话语权的缺失。可以设想,像打造“西门庆故里”这种荒诞不经的行为,如果当地政府在决策过程中,经过了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可行性论证和集体讨论决定等行政程序,通过的机会可谓微乎其微。

  当文化、考古、历史,香的、臭的、怪的,一个个都被推上滚滚向前的经济战车,被轧碎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对绵延千年、不绝如缕的文化信念的景仰与传承,更有至上的精神血脉。当一个社会的是非观、价值观、道德观都扭曲了,经济发展的意义何在?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0-06/25/content_1006570.htm
总希望天上掉下馅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0 21:48 , Processed in 0.24020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