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96|回复: 0

[【社会视角】] 九成国人不是人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1 09: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推荐理由:谁是人才,什么样的人算人才,这是我们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存在的基本问题,不得不查。
原帖地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6167
作者: 郭光东


6月6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发布。这一规划跨度十年,战略目标雄心勃勃。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规划是:到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1.14亿人增加到1.8亿人。
或许因为该纲要是中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公众才由此第一次知道中国人才的确切人数,尽管从事人才管理的相关国家部委一直在统计着。
从正面理解,1.14亿人的确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说明我华夏人才辈出,估计放在全球也是人才最多的国家。不过,如果换个角度理解,现有的1.14亿人才在更加庞大的13亿中国现有人口中,竟只占9%左右,连一成都不到。
换句话说,九成以上的中国人不是人才。
那么,1.14亿人才之外,不是人才的11.86亿中国人该是什么呢?孔雀开屏之时,难免露出尴尬私处。九成中国人都不是人才的残酷现实,不免让人浑身一激灵。
不过,无论一个中国人是荣登人才之列还是与庸才为伍,毕竟只是“被人才”、“被庸才”的结果。掌握人才认定大权的,是政府的人事和劳动部门。他们对人才的定义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具体操作标准,通常是“文凭+职称”的传统评审制度。
按照这样的标准,一位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永远成不了人才,比尔·盖茨式的大学辍学者也难入人事部门法眼,相反,只要有工程师的头衔,即便其知识结构早已过时,都算人才。归根结底,这里的人才不是市场认定的,而是计划或政府部门认定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人是世间最复杂也最感性的事物。经济特区可以规划,行业发展可以规划,国民经济也可以规划,但十年后中国能出多少位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文化名家,却是很难规划的。能规划的,可能只是博士、正高职称人数增长多少倍罢了。
撇开人才能否规划不谈,更值得重视的问题是由此可能引发的社会歧视问题。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把人分为人才和庸才,政府在重视人才,给予自己认定的人才各种财政奖励、优厚待遇的同时,必然意味着对人才以外的人轻视。
人生而平等,每个公民在法律面前也人人平等。尽管人事部门强调人才工作“以用为本”,但“以用为本”必须服从于整个国家科学发展的“以人为本”,“以用为本”和“以人为本”决不是并列关系,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永远是政府首要关注与保障的。当今中国,学历、性别、年龄等等歧视在就业、升迁中大行其道,不仅违反宪法和法律,而且侵害着每一个被歧视者的人格尊严。更糟糕的是,种种歧视与被歧视已经陷入集体无意识之中,浑不觉察,甚至认为天经地义,合情合理,以至于政府部门带头歧视。
近来,中央高层多次从人格层面提出施政目标,胡锦涛强调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温家宝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以保护一成中国人的积极性而伤害另外九成中国人的尊严,显然是得不偿失的。政府该做的,是为每一个公民的自由发展、人尽其才提供公平环境,至于每一个人的最终发展势头如何,就留给每个人自己决定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0-6 22:19 , Processed in 0.14023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