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37|回复: 0

[【教育时事】] 王进:读博产生的专用资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 22: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制度经济学认为,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当存在资产专用性时,一家企业严重依赖于另一家企业,使合同签订后的选择机会受到极大的伤害。其产生的原因在于:交易过程中,一些资产具有较高的转移成本和专用收益,一项投资一旦做出之后,若再改做它用就可能丧失全部或部分其原有的价值,且这部分丧失是不可弥补的,即产生了大量的沉没成本。这种沉没成本的存在会产生一种可被交易对方剥削的专用性准租,准租的大小等于承租人员使用的价值与另一承租人使用价值的差额。很显然,资产专用性程度越大,可占用性准租也就越大。如果这种可占用性准租被交易对方所剥削,投资方就被“锁住”了。对于高校基建项目而言,资产专用性特点非常突出。例如,项目投资商开发的学生公寓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居住、生活、娱乐和学习的场所,学生公寓的选址、规划设计和设施配套都是按照学生的需要和生理、心理特点“量身定做”的,这种专门化设计意味着学生公寓投资具有较强的资产专用性,学生公寓建成后,专用于在校大学生,要改做它用,很困难或会造成很大损失。也就是说,学生公寓巨大的投资额和专门化的设计将产生大量的沉没成本,会产生可被校方和学生“剥削”的专用性准租,从而存在投资商被“锁住”的可能性。

投资商和学校尽管就高校基建项目用地、融资、建设、租赁安排和物业管理等诸环节签订了一系列合同,这些合同中的一些条款不乏是用来防止被校方“锁住”的。但是,这些合同是不完全合同,投资商无法防止高校的事后机会主义行为,在高校基建项目严重专用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科研、生活及休闲时,学校总能找到一些理由违反事先的合同约定。例如住宿费问题,项目投资商和校方通常会就学生每年缴纳的住宿费事先达成协议,但校方有时考虑到一些学生的承受力(或迫于社会压力),很有可能要求对某类学生降低租金或变相降低租金。这时,投资商受制于与校方的长远合作关系或在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可能被迫接受降低租金的要求,类似情况一旦发生,一部分可占用的专用性准租就被校方和学生“剥削”了。更有可能的是出现一大群学生要求搬出学生公寓居住的局面。投资商因与学生没有租赁合同关系,学生搬出公寓并不违约。这时,投资商不仅要和校方讨价还价,还要和学生进行谈判,但因学生公寓投资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沉没成本,投资商的谈判力很弱,这种谈判也只是尽可能减少损失,即投资商被校方和学生“锁住”了。

可见,一旦投资商介入资产专用性较高的领域,就极有可能出现投资难以回收的失败困局。项目投资领域如是,攻读博士亦然。

需不要需要读博士,讨论的人够多了,大多集中于博士生学习与生活难兼顾、博士学位到手年华逝去、女博士待字闺中因不愿屈尊纡贵而难觅夫婿、就业去向单一等现实问题。教育本就是一种投资。受教育者接受的学历教育层次越高,代表其教育投资额越大,毕业以后需要获得的投资收益率相应要高得多方能实现收支平衡。为获取博士学位,一个人的投入究竟有多少呢?22年的教育,仅仅是机会成本一项就足够大了,更不要说受教育者投入的直接投资。如果博士毕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那么,读博士的意义还存在吗?

以前人们读博士,要么存功利心,要么为求明辨真理。可是,博士培养到如今,已成为鸡肋。有人想留高校,而留高校需要博士学位,就拼命挤进博士群体,谁知道毕业时发现情况变了,很多高校需要的博士,言必称海龟,土鳖的话,不仅要求是名校毕业,而且第一学历必须是211的;有人被父母赶着来光宗耀祖,却不料博士毕业时社会上已经博士泛滥成灾,家族荣誉没挣上,倒是浪费了好几年的青春年华;还有的人混迹社会遇到瓶颈,立刻就想到回到象牙塔里躲避起来,博士就是最体面的龟壳和防护罩。种种理由,不一而足。正是这些成本效益的核算过于锱铢必较,使得不管是否真想求学,读博者都开始怀疑自己最初的决定是否真的那么正确,至少不再像当初豪情万丈时那样理直气壮了。

博士,重在“博”,“博”的目的在于“先博后渊”,故博士一定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权威。我们常称赞一个人学问好,叫作“学识渊博”。可是,“只渊不博”徒增博士的资产专用性,这样的博士只懂自己研究方向上某一截面的知识,对与研究无关的知识较少涉猎,甚至不感兴趣,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见的读博士读到只能去研究机构的常态;而“只博不渊”者,固然好像什么方面都讲得头头是道,一旦见真章时立刻变成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这样的博士连资产都没有,就更不必探讨他的资产专用性问题了;至于“不博不渊”的博士,在博士大扩招的时代背景下,有蔚然成风之态势,对此类只想凭借博士学位增加个人资本者,其资产的专用性完全体现在博士帽上,晋升、提干时专用性就能立马体现出来,除此以外读博士不产生任何其他价值。

可见,要读博士,就得遵循“先博后渊”的人才成长基本规律,在资产专用性上进行合理审视。一方面,在打下坚实基石的基础上寻求某一极小问题的重大突破,可算是博士个人资产的最佳增值方法,且增值的资产不容易受资产专用性的约束,在未来的求职路上也不易被用人机构运用“专业不对口”等借口所“绑架”。另一方面,如果资产的专用性恰好满足了社会需求,且属于极度稀缺的资源,哪怕资产的专用性再高也无妨,相反,此时资产专用性演变成核心竞争力,成为排他性和竞争性极强的优质资产,这或许是读博者梦寐以求的最佳结果。

如果你想读博士,先想一想当你的博士学位到手时,个人的资产专用性究竟是增加了还是减弱了?社会对你的资产专用性有多大的需求?一旦能在二者之间实现匹配,读博也算是一种优化决策。

转自:http://www.sciencetimes.com.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1238

正是所谓的“越陷越深”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0-9 03:20 , Processed in 0.182228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