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95|回复: 0

[【转贴】] 谁来给公众养生保健“治未病”(大众养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 09: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悟本事件追踪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如今,“治未病”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而用在日前被媒体热炒的“张悟本事件”上,便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

  在5月28日由卫生部举办的预防保健问题媒体采访活动中,卫生部首次否认了张悟本“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的身份。至此,被媒体狂轰滥炸的“张悟本事件”被燃至舆论沸点。一些专家、媒体、公众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如何能制止下一个“王悟本”、“李悟本”走上前台,谁能为如今疯狂的养生乱象开出“治未病的解药”?这似乎才是这场口水战停息后,政府、媒体、公众拭目以待的。

  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是根本举措

  张阿姨,60岁,从工作岗位退下来7年整,之前一直在机关部委做人事干部。近一年多来,赶时髦的她融入了养生大军。每天早上蒜泥拌长茄子,晚上绿豆粥,中午黑木耳,偶尔吃两条活泥鳅“驱寒”,书包里永远揣着一本养生书,逢人便分享自己的养生心得。在记者遇到她的一周前,张阿姨刚刚自作主张停服吃了10多年的降糖药,如今血糖“反跳”的她却再也提不起精神。

  谈到这样的案例,很多专家摆出了一个数据:2009年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仅为6.48%。由此证明,公众健康素养的确不容乐观。“用好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是没问题的,但并不等于有病不治疗。吃药是基础,养生保健只能是辅助。”中华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李光伟直言,把吃出来的病再吃回去,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食物能够代替药物,国家就不用培养医生,培养厨师就可以了!”

  那么,被张悟本视为“吉祥三宝”之一的长茄子是否真的有特殊功效?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程义勇说,长茄子与圆茄子的营养成分几乎没有差别。如果非要说区别的话,可能会因种植的土壤、产地、季节的不同,而有细微差别。但对于人体健康来讲,确实可以忽略不计。

  此外,程义勇还指出,就西医角度而言,并没有绿豆“清热解毒”的说法,如果就其中所含卵磷脂、蛋白质等营养元素而论,绿豆不如黄豆有营养。此外,人体每天可耐受钙量为2000毫克,一旦超过该限额,例如按张悟本所言,治疗肺癌男性一天8000毫克钙服用,有可能导致肾结石、肾功能损害甚至肾功能衰竭,还会影响铁、锌的吸收。

  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也指出,降压药的好处在1995年就得到了证实,一项纳入5万余名患者、平均随访5年的研究显示,只要收缩压下降10~12毫米汞柱,舒张压下降5~6 毫米汞柱,就可以使脑卒中减少40%、冠心病减少16%。而如何将这些数据从基础运用到临床,再从临床到公众,需要做好转化医学的工作,以此切实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媒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养生问题上,媒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的发言引得在场专家频频点头,“在推荐全民养生方面,媒体确实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些媒体片面追求收视率,把科学做成娱乐,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温长路强调,养生宣传的目的,是帮助民众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是“授之以渔”,不是“授之以鱼”。要让老百姓知道该做什么,不该怎么做;该做到何种程度,不该做到什么程度。而不是猎奇,把养生说玄、说杂、说繁,说得脱离实际,说到人们无所适从的地步。

  根据温长路的调查,近两年来,市面上大约出现了近6000种保健书,且往往被放在热销书的柜台上,其中鱼龙混杂。“我知道的一本书叫《从头到尾都是错》,还有一本叫做《健康问题我听谁》。这些拨乱反正的书却没有被媒体关注和炒作,这可能是利益链条在作怪。”

  李光伟则直言,无知不应该被谴责,但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如果媒体为偏见推波助澜的话,那就表明媒体放弃了社会责任。

  “科学允许有争议,但应该在科学的层面上。对于大众的科普宣传,则应该是成熟的、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结论。”程义勇说,一些人抱着抓眼球的目的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例如认为喝酸奶会使血液黏稠,这就是信口开河。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他的话直指张悟本所言的“喝酸奶堵塞血管”。“其实,酸奶只是牛奶发酵后的状态,其中的乳酸菌更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即使一些厂家为了增稠加入了植物胶体,但只要在国家允许范围之内,对人体也是无害的。”

  在采访中,很多专家指出,如今“张悟本事件”不应只停留在纠正其所言的错误上,而应该回归到如何引导老百姓,如何对老百姓的健康负责,提高国民健康素质上。这应成为今后政府制订养生保健政策、媒体宣传导向以及专家推出保健作品应遵循的核心。

  对于媒体和公众如何判断养生保健的宣传,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原副部长王陇德指出,首先,对于提出颠覆传统健康观念的人,要看看他这种观点能不能拿出科学证据;其次,要查明宣讲人的资历,是否有医学或营养学的背景;此外,就同一问题可以请教有关领域其他专家,广纳言论,综合判别;最后,如果其宣传的内容是一药治百病或治多病,则需要谨慎采纳。

  如何防止下一个“张悟本”出现?“政府应该监管,专家有义务从学术上把关。”这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普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张其成给出的答案。他认为,媒体在推出专家的时候应和卫生主管部门等多方加强联系了解,以找到真正的专家;另一方面,中医学术方面的专家也有义务对媒体所做的中医科普节目或出版的书籍进行把关。他希望国家行政部门做好相关监管工作,诸如让各级卫生主管部门与媒体主管部门加强协调,从机制上对中医养生科普宣传的各个环节加以规范等。

  是谁阻碍了“刚性需求”和“硬性补给”

  “年轻时用健康换钞票,年纪大了用钞票换健康。”如今这句话贴切地反映了当代人的心理状态,特别体现了中老年人对于健康的刚性需求。与此同时,政府近年来的确下了大力气在做健康促进和健康宣传的“硬性补给”,限油壶、限盐勺、科普折页,几乎遍布了各家各户。然而,这样的“硬性补给”没有占领健康需求的阵地,反倒被伪科学甚至非科学抢了先。这是为什么?

  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李光伟时,得到了这样的答案:“现在医生的话没人听,因为被那些卖假药或者保健品的,把形象给抹黑了。我认为媒体应当还原医生的良好形象,让病人相信医生的话,相信科学。”

  “我们科学家很愿意宣传知识,只是谁来给我们搭建平台,谁来包装我们?平台的搭建需要资金,需要资助,但如果药厂来资助,老百姓一定会说,是拿了药厂的钱才这么说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陈春明的一番话道出了很多专家在科普宣传中的尴尬。

  温长路也表示,中国中医药学会推出了百名中医科普作家、百名中医药健康信使、百名中医药健康大使,都有名单登记在册,并发了聘书。然而,这些专家中很多都不愿意用媒体要求的娱乐方式来讲科学。“越是大专家越爱惜自己的名声,越有责任心,不会为了钱做这些违背良心的事。 ”

  王陇德则表示,“偏方治大病”、“病急乱投医”的心理也成为伪科学滋生的“阴沟”。“按照目前的医疗水平,很多疾病都需要终身治疗或者保守治疗,如果告诉患者吃一种东西简单、有效、便宜,他可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归根结底还是健康教育的问题。另外,看病难、看病贵可能也有部分影响。为什么一些黑诊所,查了、封了,隔几天又开了?因为有市场,有收入比较低的农民工,愿意到那里看病。因此,从政府责任来讲,就应该给不同经济水平的人提供不同的医疗服务条件。”

  一直以来,中医都讲究药食同源,但中医认为的食疗作用究竟有多大?能不能代替医疗?什么人具有中医的食疗资质?专家们还认为,铲除目前疯狂的养生乱象,还应告诉公众中医如何看待食疗。

  张其成解释说,药食同源的观点本身并无问题,但什么是食疗,什么是医疗,关键还得看具体对象。他认为,食疗其实是一种“治未病”的理念,它更注重调理,主要针对亚健康状态和个别疾病的人,其最终得到的更多也只是一种辅助作用。“如果其功效无限制扩大,甚至宣称说可以代替药疗,明显是不对的。”至于哪些人具有中医的食疗资质,张其成认为,还得看这个“疗”的具体定义与性质是什么。如果是医疗性质,就必须找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生。如果是“治未病”层面,具有中医知识背景的营养师即可胜任。他也提醒,对真正处于疾病状态的患者来说,食疗并非第一选择。

  面对现在中医科普市场鱼龙混杂的现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普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认为,与其每次在“神医”出现后,找真正的中医专家一次次去批判,不如尽量做到“授百姓以渔”。他说,专家首先应该让百姓知道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道德4个层面。然后,要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最后才是怎样运用一些中医养生的理念去维护的问题。“如果把养生当成一种程序的时候,那这个人的养生就痛苦了。”王琦说。


2010-05-31   来源:健康报  本报记者 王 丹 严少卫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129462&cat=0D


知识的匮乏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科普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01:11 , Processed in 0.11566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